读读后感之后的读后感

时间:2019-10-21 08:08: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读后感之后的读后感

文/宋永平 题目可能看起来不是很舒服,我先来解释一下,题目的第一个读后感是《于丹〈论语〉心得》,是于丹老师读孔子的《论语》之后所谓的读后感,而题目的第二个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读后感。
作者把论语分为七个部分,每一部分列为一个章节,我先一一说说我对每一部分的心得与体会。
天地人之道。在这一章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个字“恕”,什么是恕呢?孔子有用八个字对其进行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也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干。想想我一贯的做事态度,一旦遇到自己不想做或者是做不到的事就会想一切办法去让别人做,而慰藉自己的总是那句“他应该能做好,让他来吧”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不好的事面对别人做不好地过失应该抱着一种宽恕的态度去面对,就象于丹老师在书中所说的“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儒家的理论的核心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一个“恕”字之外还有一个“仁”字。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论语》中解释为“爱人”,就是关爱别人,于丹老师将儒家思想总结为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这章除了一些儒家思想之外还有一些经典的故事对白:
一个国王疑惑三个问题: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最重要。
一个老汉淡淡地对国王说:‘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心灵之道。这一章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面对生活中的缺憾我们应该所持的心态,泰戈尔曾经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意思是说如果你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缺憾而不再进步你也将失去更多进步的机会。人们总说”人无完人“,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那么面对我们的不足之处又该如何应对呢?《论语心得》中是这么说的”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就象生活中同学们说的那样”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一扇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缺点,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优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的办法就是放大自己的优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去买弄自己的能力,而是对自己缺点一定程度上的弥补。于丹老师在书中还提到”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这里的勇敢并不是说”胆子大‘就一定是勇敢,杀人犯胆子更大,可一样遭人唾弃。这里的勇敢是说在一定道德约束下的勇敢。这一章还有一个对我启发很大的地方,就是面对不幸的态度。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被别人打了一顿,他气愤的到处讲述他的不幸,而从某个程度上说他每复述一遍都象又被那个人打了一顿一样,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不幸降临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中考物理之前的一个小时我出了一个小意外,而在考试的时候一直在心里象过电影似的重复那个意外,弄的心里很不舒服,答题也自然不会顺畅,以至于我的擅长科目最后成为了我的拉分科目。如果我当时迅速从那件事里走出来也许我的考试也不会那样没效率。这完全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书中说有两种思想主义,同是面对半瓶子酒,悲观主义回说这么好的酒就剩半瓶了,而乐观主义会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子呢!
处世之道。这章读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一个新名词---“豪猪的哲学”先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豪猪身上有刺,但冬天时又不得不靠在一起取暖,近了,会被刺扎到,远了,又没有了取暖的效果,所以把握这个适当的距离是个学问。回到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发现我生活中就有很多类似“豪猪哲学”的事。比如当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可当与这个人相处时间久了之后会发现许多问题,因为你离他太近了,已经超越了《论语》中所说的“分寸”以至于对其有异议。以前我一直不懂得什么是“距离产生美”,书中的这章给了我完整的诠释,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这中距离在工作中也应该存在,高度概括一下书中对这部分的理解就是十个字“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我的理解可能更加粗浅,当你做不到积极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少说话,毕竟人们常说“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我欠缺的就是做事这种做事谨慎的态度,当意气用事时从来不考虑后果和即将付出的代价,只是图一时的快感,记得刚一上高中时老师就告诉我们出成绩的办法,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就是最好的办法。我在生活中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可是现在想想这一切的苦果不都是自己造成的吗?又能赖谁呢?以后记得做事之前想想后果比什么都强……
君子之道。全书我最认真读的就是这部分,因为我想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的上是真君子。但读完这章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君子,而是改善我的一个大毛病---行动跟不上意识。说我是个思想注意者也好,说我是个空想家也罢。这些我都照单全收,因为我自己也觉得我自己的自觉性实在是太…《论语》上说一个真君子应该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我的一贯风格总是“讷于行而敏于言”正好与《论语》中的“君子相反”换句话说就是“很小人”。《圣经》上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所以一个真君子应该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而我在现实生活中是把将来美好的憧憬说的如何如何的好,规划的如何如何无懈可击,可实际上自己的实际行动却与自己的思想意识水火不容。所以以后应该试着给自己的行动换个马达,提提速。让自己行动和思想齐头并进,做一个“敏于言又敏于行”的'真君子。
交友之道。这章又让我最的是两个词,益者有三和损者有三。益者有三:友直(正直)友谅(诚实)友多闻(知识面广)。损者就是对自己有损害的朋友,恰好与益者相反,我觉得我交的朋友都还说的过去,虽然不能说是什么君子,但也称的上仗义。书上说自己的朋友可以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对这点我也有同感,我发现我周围要好的朋友的兴趣都是十分相近的,性格也是十分相近,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有时会反映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当看到朋友的缺点是很客观的,当看到朋友身上的不足是又何妨不自问一句“我有这样的问题吗?”有时我厌恶朋友的缺点,可再想想自己也是毫无二致的。《论语》中孔子的思想是提倡人们交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并不是那种有钱有权的,而是可以在道德和修养上改善自己的良师益友,丰富自己的内涵。这章还对我有一个启发,就是当给好朋友提建议时要适可而止,我总是习惯把道理讲死了,一定要让朋友听我建议,可有时回弄的很尴尬,所以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也是很重要的。什么话在朋友面前应该说,什么话在朋友面前不该说也是《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在生活中总说“物以类聚”,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想交到好的朋友就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人格魅力去征服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做你的朋友。
理想之道,这章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它强调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于丹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真正缺的是一个宏伟的理想,而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起点。我以前一直认为所谓的理想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业,可读完这章我发现我真的错了,成功的职业并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一个职业成功的人不一定活的快乐,活的快乐的人不一定职业成功。人们是否活的快乐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其实认真的想想孔子之所以注重内心的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当然当一个人将内心修养的出类拔萃时也不能每天醉生梦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应该为社会做点事。书上说孔子心中最低有志之士的要求也得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再想想生活中的自己,有时答应别人的诺言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被自己的惰性拖延的遥遥无期,最后就当其不存在了,用孔子的话说这样是不仁义的。所以通过这章的学习我也要将自己”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毛病改掉。承诺给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要不就别承诺,这是一个有志之士必备的要求。于丹老师把理想之道总结成了一句话,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因为所有有所作为的古人都是在个人的价值坐标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
人生之道,这章貌似是整本书最深奥的一章,有点没有读懂,也许是人生太深奥了吧,孔子将人生分为六个阶段15而志于学,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也许是心理年龄还没有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房子学“,说我们的内心就象一栋房子,人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把里面装饰的满满的,结果后来发现许多东西是自己不需要的,就往出扔,这个过程就象人生一样,开始什么朋友都交,什么东西都学,可后来发现自己一些东西是不该学的,一些朋友是不该交的,在减掉那些不该要的。其实在我认为就是那句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是莫强求“,于丹老师说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我看完这章的感触就是轻松的看待人生,没什么好争的,人生最多也就36500天,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叙述真理,而往往简约而不简单。
我断断续续的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读完这本书,感慨颇深啊~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可能以前没有在意这样做是错误的,但一边读着〈心得〉一边体会理想化的人生观与社会观,一本穿越时光的经典,一本历经沧海的语录,2500年以前的贤人给2500年以后的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读读后感之后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经典品读读后感

2.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3.亲子共读读书笔记

4.读后感大全/读后感/读后感作文/观后感

5.名著读后感600字_中外名著读后感大全

6.看见读后感_看见读后感范文

7.读后感---铁假面具读后感

8.飘读后感_飘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