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2 14:59: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说课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漫画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作文训练中的想象作文。它与本组课文的学习专题“生活中的启示”紧密相关。在这次习作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内容,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说话和作文的思路:可以是从一件小事中得到启示,也可以从一句名言警句中得到启示,还可以从一幅漫画说起、写起。意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从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并能自觉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行动为生活之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2、教学目标:

  ①读懂漫画,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交流,交流漫画中所得的启示,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训练。

  ②采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针对漫画多交流、多讨论、多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孩子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形成文字。

  ③学会读生活之书,能自觉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行动为生活之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3、教学重点:依据课标“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具体”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结合画面展开联想,既写清楚事情的过程,又写明从中得到的启示。

  4、教学难点:针对学生有口说不出的特点,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将本组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恰当地用到实际中去。

  二、说学情。

  这节课是继口语交际课后的习作指导,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再加上他们大部分都特别喜欢看漫画书,所以理解漫画中的情节对他们来说应该不难。但因是首次接触漫画习作,他们不知该从何说起。所以,要求他们用连贯的口语表达出漫画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还要用书面语言把其中的内容描述出来,并写出从中得到的启示,这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

  三、说教法。

  学生大都特别爱看漫画,可是很少对漫画内容多加思考,更不用说深入研究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手段,引导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从而完成习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漫画引入,激情引趣。

  分析漫画,展开联想。

  联系生活,得到启示。

  明确要求,确定题目。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五、说教学过程。

  1、漫画引入,激情引趣(课件演示)。

  为了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我选择了由学生喜爱的漫画入手,希望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且在学生欣赏时,我巧妙提醒关键点,让学生能大致明白每幅漫画的主题。再以其中一幅画为例,告知品味漫画的方法,从而激发孩子的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出示本节课要细细品味的漫画,直接导入新课。

  【原理与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喜爱的漫画入手引入新课,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为下面的习作教学作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2、分析漫画,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叙述画面内容;再引导他们透过画面展开联想,丰富画面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透过画面看到画外,升华画面内容。学生通过对漫画进行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讨论后,便能够说出自己所认识到的东西了,这也就是作文中要写的内容。这样剥笋式的交流互动,既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又可以丰富每个同学的语言和思维,初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原理与理念】学生初次接触漫画习作,一时不知如何开口。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孩子上路,既降低了难度,又激发了孩子的表达欲望,打开了孩子的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好了铺垫。

  3、明确要求,试写初稿。

  在对漫画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我让学生细读习作要求,明确写法,进一步攻克重点。为了让孩子习作起来更顺利,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后,我又引导孩子命题,进一步确定文章中心。一切准备就绪,我便安排学生动笔习作了。习作过程中,我巡回观察,对有困难的同学及时进行个别辅导。扫清了一切障碍,学生便会文如泉涌了。

  【原理与理念】“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是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前面所有的指导都是为此处的写服务的,学生会写,这才是习作教学的终极目标。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欣赏漫画的方法,授之以渔,我采用了简单明了的条理式板书,只呈现了欣赏的步骤,即:仔细观察展开联想联系实际。

  【原理与理念】设计清晰明了的板书,能进一步理清孩子的思路,进而让孩子掌握所有看图作文的方法,以达举一反三之功效。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 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 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 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表格装饰是科学出版社第三册上第八课内容。本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会表格制作、表格修改后,学会对表格进行一定的装饰,使表格更加美观。教材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装饰表格使表格变的更加美观、大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最后的小结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并在练习中学以致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装饰表格的方法

  让学生能将表格和文本进行相互转换

  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自动套用工具”的使用

  使学生学会使用“边框颜色”、“底纹颜色”等工 具手工修改表格

  情感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色彩的配置和选择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掌握装饰表格的两种方法

  难点:表格和文本间的相互转换

  四、 教法与学法

  教师设置情境,将任务融入情景中,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揭示主题——DI对对碰图形

  二、小试身手 --- 大展身手(尝试制作)

  1、说说: (1)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

  (演示) (2)需要设置什么?

  2、两人合作, 使图形初具规模

  温馨提示: 你可以观看录象,了解制作流程

  你可以参考书本第51页

  要 求: 请你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能解决和不能解决 的),一会儿和大家讨论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在哪里?

  (2)装饰单元格时不能按自己的需要装饰

  (3)框线类型是怎么回事?怎么设置?

  3、解决困难,学生继续完成作品

  困难的解决方法:

  (1)请教其他学生,让学生解决

  (2)教师解决学生普遍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装饰表格有两种方法:自动套用格式和手工绘制

  对熟练的学生的要求:

  (1)想一想,是否还有另外的方法来制作

  (2)请帮助其他还有困难的同学

  4、学生作品展示——“请大家来欣赏我的作品”,教师评价

  三、游戏——大家来找碴

  1、 要求:找出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并使它的底纹、边框为红色

  评价:速度的快慢与对错分 初学者、珠宝鉴定专家、国政大臣、神之手

  2、你能解决“碴”吗?

  四、小结(3)

  通过这节课,想一想,我们还可以DI什么?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 单元的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策略”、“教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前四课学生研究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这节课以生物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使学生建立同一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也是多种多样的认识,从而丰富他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学生去仔细地琢磨或求证过。经过前四课的研究,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这也就成为本课学生认识发展的生长点。而且,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认识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3.意识到同学之间相互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镜子。

  2.教师准备:教师相貌性状分析表、学生相貌性状分析表、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班级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交流汇报——课外拓展”的主线贯穿,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始至终沉浸在研究的氛围之中。本课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形成“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的认识,而是以一个个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科学的问题,使他们的证据意识、求真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情景导入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课前拍摄学生所熟悉的师生照片,有个人、合影等,把照片做成PPT展现出来,提示学生可以边看边叫出同学们的名字。然后提出题问: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到是因为他们的外貌各不相同。

  紧接着教师质疑:你们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回答时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然后提示本课的研究内容我们的相貌并板书,开始本节课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四个活动展开。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不同,明确五个性状的简单分类标准

  1.谈话:(出示两位同学正面及侧面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相貌有什么不同?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得最多。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并做好记录。分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头发、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垂、下颌、肤色……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不同特征。谈话:就相貌,他们表现出这么多的差异,这么多的相貌特征一节课研究不完,然后选取其中的5个特征:前额、眼皮、下颌,耳垂、头发进行研究。并分别出示5个特征的对比图片。

  (学生观察,明确5个特征的简单分类标准:①前额发际简单分为平发际和V发际两大类;②眼皮简单分为有双眼皮和无双眼皮;③头发简单分为直发和卷发;④下颌简单分为下颌中央有沟和下颌中央无沟;⑤耳垂简单分为无耳垂和有耳垂。并找到自己属于哪一类。)

  活动二:探究性状编码图

  1.提问:(出示5个特征简单分类标准)就耳垂这一特征,可以分为几类人?(两类,一类是有耳垂,一类是无耳垂。)提问:两个特征呢?三个特征、四个特征、五个特征呢?可以将我们分成多少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讨论,研究分类方法。学生汇报。

  2.出示性状编码图,请同学们找到老师的性状编码。提出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吗?进行第三个活动环节: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出示课件,介绍活动要求:

  (1)个人完成《我的相貌性状分析表》,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

  (2)各小组完成《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

  2.分小组汇报《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教师利用电子表格统计,生成全班相貌性状统计图。

  3.提问:观察班级性状编码统计图,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符合某一性状编码的人数比较多,有些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教师可请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的同学起立,汇报自己的性状特征,同学们发现他们都是班上的唯一。还有许多性状编码栏里的统计数据为零,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

  活动四: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

  1.请某一性状编码人数比较多的同学上台。

  2.提问:这些同学的性状都相同,他们长得像吗?(不像)为什么?

  (他们的脸型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

  老师小结:虽然他们的5个性状都相同,但随着性状的增加,我们的相貌仍然是千差万别的,你还是你,他还是他。

  3、课件出示并谈话:5个性状就可以将我们分成了32类,6个呢? 7个性状呢?8个呢?(随着性状的增加,大屏幕依次显示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1048576类,(再出示40个性状)提问:可以分成多少类呢?大家猜一猜!(学生无法计算出。)

  4.停留3秒钟,出示答案:超过1万亿类。

  5.提问:我们之间的性状差异难道仅仅只有40个吗?(远远不止)对,还有很多很多(教师用省略号表示)。

  7.最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论,40个性状就可以分成超过一万亿类, 人的性状远远不止40 个,因此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8.谈话: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板书:变异)正是因为变异,才让我们彼此相貌各异。(在“我们的相貌”后画上箭头,并板书:各异)

  9.谈话:(大屏幕出示身份证、教师证、毕业证等有效证件)因此,我们生活中的有效证件,都是以相貌作为重要标志之一。

  10.最后小结:今天,我们只是初步感受生命的奇妙,关于生命科学,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纵观本课,我做了以下探索。

  1、 调整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课课题是《相貌各异的我们》。从开课到结束,始终没有出现课题,而是将课题变成问题:学生通过PPT欣赏我校的几位“名人”的照片,孩子们一个个轻松叫出彼此的名字,研究活动从问题开始: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呢?答案锁定在“相貌”上;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大家产生两种观点:能和不能。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在进行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实自行认识到: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2.引领学生亲历亲为,让探究贯穿课堂始终。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围绕四个活动展开,整个过程师生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灌输,更没有将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学科学需要树立求真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

  3. 注重学科整合

  学生通过设计分类方法,自行探究计算出5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32类,再利用教师提供的标准统一的性状编码图,找到了自己的性状编码,通过组长统计汇报,将观察的范围从小组成员扩大到整个班级,最后由教师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进行整理,现场大屏幕生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这一探究环节,我用到了Excel、大量的数据整理、文字分析,让科学学科与语数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本课最后的课外拓展活动,是期望孩子们延续他们的探究热情,把探究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讨研究的方法,养成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

  愿我们的孩子个个个性飞扬!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会变色的报春花》让我们伴随着第一朵红色报春花的绽放,看到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达尔文。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一种理念,那就是要学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这也是本单元的主旨。

  初见课文时,一看题目,就感觉这是一篇吸引人的小故事。细细品读之后发现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较多,从人物的对话行为中体现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点。第一部分写到了小达尔文想让花变颜色,但是爸爸不赞同。第二部分写到了小达尔文给爸爸送上了第一朵红色的报春花。最后点到了达尔文长大后成为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好奇是知识的萌芽”,有了好奇才有学习的动力。

  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达尔文是怎样让报春花变成红色的,说一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3、感受小达尔文的敢想、敢说、敢做,并从中受到启迪,学习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转型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会表现出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什么事情都想亲自试一试。

  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看图猜谜激起学生兴趣,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对话,激起学生真实的思维历程,启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知,以此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围绕以上教学分析,我设计如下课堂结构:猜谜激趣——质疑导向——整体感知——探究体验——拓展延伸。

  (一)猜谜激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导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而以趣激学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一上课,我先展示一幅美丽的报春花图画。

  “同学们,你们见过报春花吗?谁能说一说,你见过的报春花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这时,我指出:“你们见过的报春花和老师展示的一样,是黄、白两种颜色的。可是,你们见过这样的报春花吗?”我把纸片揭去,露出红色的报春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会变色的报春花》。”

  板书课题。

  (二)质疑导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因此,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是谁让报春花改变了颜色?报春花究竟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色呢?它是怎样变色的呀?这也正是课文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更有目的的去读。这一环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向思维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有了这么多问题,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走进课文,看一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马上为他们播放课件,展现故事,并提出要求: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同走进故事中去看一看吧。

  看完之后,请孩子们谈一谈,都知道了什么。

  带着问题看故事,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四)探究体验

  这时,我适时引出中心议题: 小达尔文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怎么会想到将报春花变色呢。使教学进入探究体验阶段。

  “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然后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相关句子,把学习的自主权和乐趣还给学生。而在书上做批注,又培养了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合作学习必须以充分的自主为前提,因此在学生都已画出语句并有了感悟之后,我要求他们与同桌合作,交换看法,这样不但加深拓宽了个人的理解,而且还借机培养了说和听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感受会是多种多样的。这时,我就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和孩子一起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小达尔文能从报春花单调的颜色上产生美好的想法,并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感悟这种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应当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我从两方面突破。

  1、抓文本,悟重点。

  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较多,从人物的对话行为中体现人物的形象,是本文的特点。

  比如出示这几个句子。

  小达尔文的父亲十分喜爱花草。他精心整理着柔软的花枝,拔掉刚刚冒尖的杂草。小达尔文跟在身边,问这问那。

  “爸爸,报春花就只有黄的和白的两种吗?”

  “对。”爸爸的回答很简单,也很肯定。

  “要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黑的都有该有多好哇!”

  “能,我看准能!”小达尔文像是满有把握,他跑到花棚里拿来一把喷水壶,“爸爸,办法就在这里,要它开红花,就浇红水;要它开蓝花,就浇蓝水……”

  我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

  爸爸在整理花草的时候,小达尔文在做些什么?他为什么会问这问那?

  小达尔文希望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爸爸这么喜爱花草,为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疑问呢?

  在爸爸的否定中,小达尔文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孩子们感受到正是由于小达尔文动脑筋,大胆想象,才能从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情中发现问题,正由于他的勇于实践,这才有了红色报春花的诞生。我在孩子们的回答中,一一板书。

  小 敢想 善于发现

  达

  敢说 勇于实践

  尔

  敢做 敢于创新

  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比如强调句子中的感叹号和问号的作用,指名读一读。通过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体会小达尔文在有新想法时的激动心情。并采用教师范读、同桌互读、配乐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小达尔文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2、抓体验,悟难点。

  在合作探究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读第九自然段,并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五个阶段-----学习升华,教学时,我从以下方面引导:

  爸爸制止小达尔文“花怎么能改变颜色呢!小孩子敢想敢说不是坏事,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乱来。"

  听到这样的话,小达尔文是怎样做的?

  生活中,你听到过这样的话吗?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过“生活教育”的理论。其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源,要用生活来教育。

  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上给足学生时间,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在谈到自己的想法遭到家长的反对与不理解时,问道“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如果学生也像达尔文一样,不甘心,勇于实践,我会马上追问“事成之后,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当时,你感觉自己棒不棒?”这样,那些没有亲自实践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放弃而懊悔。

  我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评价,及时中肯。对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与称赞。对那些没有没有坚持,进行尝试的同学,流露惋惜之情后及时鼓励,提出希望。

  (五)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本节课后,我有针对性地留下拓展作业,1、你有哪些奇思妙想,能动手操作的,回家要实践一下,看看花究竟能不能改变颜色。2、课下阅读达尔文的其他小故事,写一写“我眼中的达尔文。”

  这样,就使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不断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在第三课时中,举办奇思妙想展示会,把作业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会变色的报春花》告诉我: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让他们背着沉沉的包袱前行,使他们学得愉快而有兴趣,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目标,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教育。

  板书设计:

  会变色的报春花

  达 敢想 善于发现

  尔 敢说 勇于实践

  文 敢做 敢于创新

【【精品】说课稿汇总5篇】相关文章:

1.教师精品说课稿

2.《边城》精品说课稿

3.【精品】说课稿9篇

4.【精品】美术说课稿4篇

5.【精品】说课稿3篇

6.【精品】说课稿4篇

7.【精品】伤仲永说课稿4篇

8.【精品】说课稿集合6篇

上一篇:伤仲永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