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3 14:21: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选择搭配

  本课采用跨越式跳高作为主教材,选择上肢力量练习:“推小车”与其搭配教学。跨越式跳高是田径跳跃项目最简单易学的,也是最具实用价值的,对它的学习,有利于掌握跳跃项目中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基本技术,便于今后学习。而“推小车”,练习即能有效的增强上肢力量,又能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大纲要求: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在原有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为充分体现大纲这一要求,在选择教材时,明确跨越式跳高这一下肢力量、速度为主的前提下,选择上肢力量与之相结合。目的是减轻下肢在本堂课中的负荷,也使学生身体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提高动作质量、发展力量素质及身体协调性的目的。

  2、重点、难点

  本次课教材跨越式跳高技术环节较多,上肢力量练习又带一定技巧性,因而教学中要把握教材特点、重点,掌握助跑与踏跳的衔接技术(跳高)及直臂支撑(力量练习),解决课中摆动腿过杆后内旋下压,带动上体内转(跳高)合左右移动重心这两个教学难点。

  3、教学目标

  ① 分析技术动作,使学生明确“提高跳高技术动作”这一大纲要求,促进对技术动作的练习和体会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② 通过多项辅助练习,对各基层目标的逐一认定,正确有效的将学生引入高层目标。、

  ③ 努力营创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技术练习、掌握技术,以及素质练习过程中积极、主动。

  ④ 选用适合的教学法,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及空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说教法

  为能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较好收效,我采用以下教法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制定系列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练习,深入理解。2、反馈矫正法:注意观察,收集反馈信息,特别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对易犯错误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评价、补充和矫正。

  3、分解程序教学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练习合理分解为几个练习,按各部分由浅入深进行分解教学,并注意分解和完整教学的有机结合,加深对技术认识,促进动作定型

  三、说学法

  跟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选用以下学习方法。

  1、共同参与法: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师把正确优美、便于模仿的动作用于教学中,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将学生观察、思考、评价活动与技术学习相结合,大力提倡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2、情感意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身教(示范动作),提出新颖、启发性问题,选用学生喜爱的音乐及练习使课堂生动活泼、气氛轻松、愉悦,师生关系融恰,以促进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积极性。

  四、说程序

  根据教材的基本特点,制定本课组织教学的几个环节

  1、由于所授教材技术环节较多,身体局部负荷过大,学习过程较为枯燥,运用健身操作为准备和放松,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活动相关部位的关节、韧带,达到热身目的。

  2、根据教材及进度需要,安排前期测评,机身与本课相关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促进思考。

  3、结合示范、讲解,引入课的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目标体系,确保目标先导。

  4、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学过程采用目标系列,学习过程由易到难,逐一认定。认定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具体状况,采用集体和分组练习相结合,以满足教学及身理负荷的需要。

  5、根据技术动作学习特点,测评在导学过程中随机安插或统一进行,但要及时反馈、测评、补救,确保教学时效。

  五、器材使用及场地布置

  1、器材使用:器材的使用要能满足课的设计要求,保证练习的量和强度,且经可能做到一物多用,避免使用器材过于繁多、复杂。

  2、场地布置:在保证练习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场地布局紧凑、安全、合理,这样便于观察指导,也避免过多的队伍调动引起的麻烦和实践的浪费。

说课稿 篇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活动目的导入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第41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51页练习六中的第1、2、3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能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③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5、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生在单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上没有多少困难,但是比和比例的意义容易混淆,基于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引入上我直接提示课题,引起生对学过的比的知识的回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复习了比和求比值的知识,比的基本性质,让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这种情景下,用出示例1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告诉学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来判断,为巩固练习一作一个铺垫提示。

  (三)课堂活动

  书上第50页,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改变了书中“任意抽出4张”的要求为“任意选出4个数字组成比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比例,交流写法。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1)练习中的第1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2)练习中的第3题,这儿的设计意图应该是: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为下节课 “解比例”作准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依据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前一节课“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强调的是意识来源于物质, 表明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 是属于哲学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而本课“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让学生弄清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帮助学生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历史和现实条件为基础,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尽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 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3)怎样从主观方面着手,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4)“知识不可知论”不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帮助学生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主要是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培养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立场不同”会影响认识正确与否这一观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通过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从中体会基因的神奇之美,并从人类的意识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来体会思维(意识)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通过欣赏课本第21页的唐诗和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从中体会唐诗和漫画的艺术美和思辨美,要求人们看问题要端正立场。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四)教学难点:

  (1)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让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 展示古诗朗诵、漫画展示, 录像幻灯应用等,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也使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形成。

  二、说教法:

  为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讨论法、归纳法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的内容虽然重要,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高。同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单纯的哲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案例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哲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在本课案例的选择上我主要选用的事例有:科研工作者对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不同的人对猪的不同认识等。

  2 、讨论法。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归纳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示案例—— 阅读教材——热烈讨论——分析案例——归纳总结,以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出示材料: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进行讨论。

  学生列举事例(如:克隆技术、对“非典”病毒的研究、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

  概括总结:

  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认识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

  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提问:这句话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要创新 ,要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就必须参加实践,努力学习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1和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

  1、教师出示小猪图片,问:猪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大家的答案虽各不相同,却都可以看做是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知识要求同,更要求异,需要不断创新。

  2、教师设问: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不是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如果有正误之分,是受那些因素的制约?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

  (1)教师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

  下 雪 了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官员:都是皇家瑞气

  财主:下它三年何妨 穷人:放你娘的臭屁

  材料二: 唐诗:“桑条无叶土和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材料三:请同学看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对相同的客观事实有不同的反映?这对我们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有何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反映和评论也会不同。即:

  立场不同

  因此,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立足点。

  (2)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材料二:

  树上有三只鸟,“啪”,开枪打中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议一议:

  1、李商隐和叶帅为什么同时写黄昏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2、对树上还有几只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

  3、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因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3)出示材料:

  材料一:对晚上坟地绿光,人们有哪些说法?

  材料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的人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人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铤而走险。

  想一想: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或行为呢?对我们又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选择加工的过程,选择什么与怎样加工,在与人们利害无关的情况下,首先受到原有知识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原有的知识去接受新的信息。因而,知识性质的正误和数量的深广度,就会影响对新的信息的认识。所以,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取得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学习科学理论,以正确认识事物。

  综上所述,请同学们想一想:

  怎样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正确认识呢?

  (学生总结)只有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到此,我们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2和3,并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过程和方法目标1和2。

  五、说板书设计

  意 1、意识为什么能正 从认识客体来看

  识 确反映客观事物 从认识主体来看

  能 从认识基础来看

  正 客观原因

  确 2、产生正确认识和 立场不同

  反 错误认识的原因 主观原因 世界观不同

  映 知识构成不同

  客

  观

  事 3、我们应尽力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物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科技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工具。

  二、设计意图

  我设计的《小小名片设计师-----巧用文本框》这节课,是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下第六单元我的家乡宣传板报中的内容。本课是在设置艺术基础上,是板报制作中不可少的内容,为后面制作板报做了铺垫。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设计名片来掌握文本框的插入,调整大小和位置,及设置颜色。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实际的实践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课的重点是熟练掌握插入文本框,难点是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本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自主探索式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协作学习教学。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对新知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给学生为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设计名片这个任务,使新知进一步在实际中应用。

  四、设计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设情激趣,给学生发名片,以谈话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借机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利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插入文本框,调整文本框的大小、位置和设置文本框的格式,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智慧包资料,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出闯关的方法。从而掌握这三个知识点。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说给大家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名片,可以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设计,有的孩子想到给自己设计。这是对本课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能力提高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个环节本节课的升华,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评,学生互评,师生评,把好的作品打印出来,送给学生,给好的学生发“名片设计大师”奖卡。最后老师建议学生课后利用本课学的知识来做一些贺卡、板报等。

  五、成功之举

  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同学协作为主,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动手、尝试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介绍自己的情况,发名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和谐,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了,提高了能力。

  六、败笔之处

  1、语言还需进一步的加强,使之更流畅,精练,准确,更具有感染力

  2、由于课前没能很好的检查好机器,过程中有个学生的机子死机,而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过程没能照顾到全部同学,

  4、最后作品展示,由于打印机出了问题,没能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

  七、再教设计

  一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扬长避短、精益求精,首先,继续坚持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更为和谐、平等氛围的教学策略。同时要更慷慨的给予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机会去探索,提高学生探究的深度和质量。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博的海底世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表达读 说 写 评↓↓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1、假期里,有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 要 特 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a、什么是“窃窃私语”?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b、出示填空练习。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随机点评: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鼓励多种表达: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2)仿写一段话: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拓展整合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为学生打开更多现实生活世界的窗户,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调查、民间采风,就是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 附: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黑中有亮(黑暗—光点) 动物 各有各的 植物 多彩多样静中有声(宁静—窃窃私语) 矿物 多种多样(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数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色彩带和90厘米长的绿色彩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材51页的做一做。我在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收获。”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从看电视说起》本课从看电视的风波导入,教会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进行娱乐的能力,并能做到合理的安排时间,同时促进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认识电视对促进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本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能合理安排时间。认识电视对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视栏目,能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父母进行平等交流、沟通。品德与社会教材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为面临新课已经完成,所以教学时必须依托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设计本课时我充分挖掘学生熟知的生活资源,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在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能合理安排时间。

  2、认识电视、网络、书刊等大众媒体对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大众传媒。

  3、能够与父母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

  教学重点:

  认识电视对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科学合理的观看电视节目。

  教学难点:

  能够与父母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签订关于看电视的协议。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以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进行体验性学习,创造开放又有活力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多媒体内容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契机,将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组织了起来。在学法上,采用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社会生活情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 “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

  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做了以下的设计: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个主题。在前三个主题中,学生了解了现代传媒,同时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利用传媒来获取信息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这最后的主题则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引导学生在接触大众传媒时要注意选择健康的内容,并能做到有节制地看电视和上网。不仅仅是让儿童了解大众传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因此而制定。

  环节一的设计由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入手,让学生体会看不到心爱的电视节目的苦恼,为引出教材中的案例1设置情境,使学生有了心理体验,产生共鸣,由此展开全班性讨论

  环节二的讨论是真实再现学生在家为看电视和家长发生的分歧场景,学生在此时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倒出自己的烦恼和迷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是关键。有了家长的参与,更为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条件。家长能听到孩子们的心声,随后孩子们又真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们的一番良苦用心,对看电视这一话题又重新开始深入的认识。因此第二轮的小组讨论和表演又将看电视的话题深入。

  环节三的小组讨论或表演全员参与,气氛热烈,孩子们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说或演,通过小组的互动及合作帮助,认识到家长限制自己看电视的原因。

  环节四的小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是一个全场的互动过程,也是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研究能力。同时也将书本上的范例提问进行了恰当的展现,变枯燥的提问为有趣的采访,不仅对学生是个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怎样科学的看电视。不仅认识了电视对促进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还了解到不利的影响更危害自身。真正做到在活动中蕴涵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环节五的设计通过和爸爸妈妈制定协议,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看电视的良好习惯,将看电视由话题上升为书面的协议,有了文本的约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话题,并不能随随便便处理。孩子和家长一起慎重签订,因为这是一种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这份协议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诚信教育不仅仅针对孩子,也衡量着每个家庭。因此,这小小的协议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对父母尊重,父母是否能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在此得到了升华。我们的品德教育也由学生默默传递到了家庭,甚至传递到了整个社会,真切做到了全员育人。

  本课主要采用开放式教学,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种互动环节的设置缩小了师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易于学生接受。更贴近生活选择话题,使学生有兴趣参与。在对话题的探究和思考中学习到各种道德规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理自主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发展。

【【热门】说课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热门】工作计划锦集八篇

2.【热门】转正工作总结锦集八篇

3.【热门】会计实习报告锦集八篇

4.【热门】个人实习报告锦集八篇

5.【热门】说课稿汇编八篇

6.说课稿锦集5篇

7.说课稿锦集10篇

8.说课稿集锦八篇

9.【热门】说课稿集锦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找规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