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试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时间:2019-10-29 12:07:38 研究生考试 我要投稿

研究生考试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研究生考试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考试时间:7月6日(周一)9:00-11:00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

  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

  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

  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

  用c∶v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 材料题

  一、 材料: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中的一些对一般客观实际的阐述还任然符合实际,不过一些理论已经过时了。

  问题:综合上诉材料,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要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一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亲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有益成果,做出新概括的过程。

  二、 材料:在17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学家的质疑,后来到了费更斯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认可,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是它具有光波动的方向和能量。显然,量子学说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和牛顿所假设的微粒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问题:结合马克思基本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

  答: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与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至否定,否定至否定的过程。事物这种否定至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经过这样两次否定以后,虽然量子力学中提到的微粒与牛顿提到的微粒有了本质的区别,但是这标志着人们已经对光有了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三、 材料一:鲁国有个人说:“我能让人起死回生”。

  问题:①他认为的让人起死回生的理由有哪些哲学原理相悖?

  问题:②他犯的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①:使用2倍治疗半身不遂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办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答②:鲁人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的变化有别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每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使用它,不应无限度地乱用,更不能机械地只从量变大小上类推。

  四、 材料一:有位过江者,看见一个人抱着一个婴儿,要投入江中,这是婴儿哭泣,这

  个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他善于游泳,他是婴儿的父亲,父亲善于游泳,那么他的婴儿也一定善于游泳吧。

  材料二:鲁国有一个人擅长编草鞋,也擅长织白绢。他想搬家到越国去,朋友对他说,你到越国去是不行的,他问为什么,朋友说,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是越国人擅于不穿鞋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国人习惯披头散发,不戴帽子,所以你的长处到了那里用不上。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可能吗?

  问:这两件事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答:他们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一原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才能成功。

  五、 材料:有个齐人去打猎,坚持打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打到很多猎物,所以他很羞愧。

  他考虑了一下问什么自己打不到猎物,后来发现是他的猎狗不好。但是由于家境贫困,买不起猎狗。于是他就努力种田耕地,赚了钱,家中富裕了,就购买了好狗。有了这条好狗,他就打到了很多猎物。

  问题:①对齐人转变中,含什么哲学原理?

  问题:②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答①:在这样一环套一环的过程中,猎豹是关键,得到猎豹就能得到猎物,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在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答②: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所在,想想方设法的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才能办好,假如只是孤立的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六、 材料一: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定义。就是

  一切为了人民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材料二: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志愿,集中群众只会。使得一切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三: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心才能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永远利于不败之地。我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征战年代的浴血奋战,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都要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问题①:材料一、二、三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容?

  问题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意义?

  答①:理论依据:人群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七、 材料一: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材料三: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问题①材料一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具体内容?

  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内容: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②:材料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内容: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问题③:材料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观点:人群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八、 材料:19世纪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比德国、俄国等大国的工

  资高50%,从那时那现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有关原理,说明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答: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是在表面现象上工资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劳动力作为商品,他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因素组成的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各国工资水平差异,主要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因此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九、 (美国的高失业率)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

  侣。

  答: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是始终存在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加,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研究生考试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1.硕博士研究生考试复试——英语面试之自我介绍!

2.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英语面试之自我介绍

3.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_教师考试复习资料

4.研究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

5.2016年研究生考试10月10日起报名

6.2017年研究生考试时间

7.遗传算法研究生考试资料

8.研究生考试 政治思想理论真题及解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