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结业论文

时间:2019-10-16 12:01:11 就业指导 我要投稿

就业指导结业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小编收集了就业指导结业论文,欢迎阅读。

就业指导结业论文

  就业指导结业论文【一】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科学择业和成功就业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先就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重点介绍了其主要的内容和方法,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指导 大学生 方法 内容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概念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指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使其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有关人事劳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从而认识自己的职业志趣,进而指导大学生实现自己科学择业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职业指导包括以下内容:

  1 职业规划指导

  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进行职业发展计划的合理制定是大学生就业准备时的核心工作。如果没有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很难进行自主规划,且专业学习的过程会十分盲目,学习动力也会大大减弱,因而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身的职业是职业指导的核心。

  2 政策导向指导

  政策导向是职业指导的基础,大学生应当了解劳动人事的制度以及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因为这些政策是其就业权利运用和择业行为的规范方面的法规性要求。可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政策引导及咨询以帮助他们纠正择业的误区,使其少走弯路。

  3 需求信息指导

  社会需求信息是大学生自主择业前必须掌握的一个关键环节,社会需求信息的多少标志着择业机会的多少,因而应向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社会需求信息。

  4 职业观念指导

  职业观是人们对于职业的基础观点及态度,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如何看待职业的本质、理想、价值以及道德等方面。正确的职业观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促进择业的关键。职业指导要通过教育大学生从国家及社会的需要出发,并结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

  5 择业心理咨询

  大学生在就业前心理状况通常很不稳定,既有向往又有矛盾,而且从众、攀比、自负或是自卑等心理会十分明显,职业指导应针对这些人员进行咨询服务等的帮助,以消除其心理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进行自身的职业选择。

  三、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

  1 全程指导法

  全程职业指导是指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的综合性教育,是对其学习过程中所渗透的职业意识和素质的全过程的指导。根据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特点可将其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大一时,职业指导注重传授职职业知识。可举办专题讲座等来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同所学专业、人生目标等的关系。②大二和大三时,职业指导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此阶段应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该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介绍和指导。也可邀请校友成员回校同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对职业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职业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为顺利就业做准备。③大四时,职业指导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此阶段应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学习和思考进行总结,并对已确立的职业目标进行明确,随后即可组织学生参加各企业的招聘活动,完善其求职资料等,并为其举办就业政策以及就业程序等的讲座。

  2 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是准确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科学手段,在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十分常用。其内容主要为:职业兴趣测验、智力测验、一般性的能力倾向测验以及性格测验等。

  2。1 职业兴趣测验

  职业兴趣是指大学生对某职业或是专业所抱的态度,它是驱动大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源泉,并影响着其对职业或是专业方面的选择。其在职业指导中应用时,主要是通过职业意向调查或是职业兴趣测试等进行大学生职业兴趣的测试。常用的有:库特尔职业兴趣测量表、卡姆贝尔兴趣记录等。

  2。2 智力测验

  通常是指IQ测验,其通常作为学习成绩的一个预测指标。其实,智力测试也有益于大学生职业的选择。这是由于不同职业对大学生的智力要求不同,因而在职业指导中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方面的适应程度。各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常用的有瑞文标准渐进测验以及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  2。3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有研究表明:一旦人的智力及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对工作效率不再产生显著作用,但是人的能力同工作的效率仍存在正相关。即职业工作能力越强的人,其工作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可通过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进行职业的选择。常用多因素能力倾向测验进行大学生一般能力倾向的测验。

  2。4 性格测验

  由于性格影响着人们对于职业的适应性,因此性格的测试应当是职业选择中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常用的性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卡特尔十六因素个性测验等。

  在进行心理测验时应注意:①职业兴趣测验只是了解大学生职业兴趣的一种方法,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若想充分了解其职业兴趣还应结合观察法、谈话法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②不可用静止眼光来看待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还应结合个人的学习动机、方法以及努力等进行判断。③一般能力倾向测定具有局限性,难以对口头表达能力等进行测定,因此使用时应结合调查法、谈话法等才能够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的能力倾向。④性格的形成会受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时,不仅要帮助其结合自身的性格进行合适的职业的选择,还应注意指导他们健全自身人格的方法以适应更多职业的需求。

  3 资源共享法

  资源共享法是指开展网上的职业指导,以万维网作为公共的平台,使大学生共享政策就业、信息、咨询辅导、测试技术以及求职择业的技巧等的资源。要想实现网络资源地共享,先要建立起学校本身的职业指导网站,此网站需同政府的人事劳动部门等的官方局域网相联接,且与各大企业及高新技术等企业进行联网,这样学生可通过网站进行就业政策以及方向的把握,同时还能了解企业用人的信息和对人才的要求。企业也可通过网站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等情况进行了解,为企业人才的储备提供便利。

  就业指导结业论文【二】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发布”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公务员之家:

  (四)建立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

  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有效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要求。但惟一的就业指导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学校自上而下的设置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问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讲座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人员,这主要是指专业的就业辅导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更加细致。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国家形势政策为导向,秉承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断适应社会,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

  就业指导结业论文【三】

  当前我国经济已不再能够维持两位数增长,但由于目前的增长速度并未低于由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所决定的潜在增长能力,各种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就业压力并没有比以往增大。据调查,我国失业率在5。1%左右,登记失业率在4。1%左右,许多地方甚至还遭遇“招工难”的情况。劳动力供给不足将越来越严峻。数据显示,农村16岁(大约初中毕业)至19岁(大约高中毕业)的人口总量(即将成长为新农民工)已于2014年达到峰值,此后将逐年减少。因此积极就业政策的重点和实施方式,需要根据总量矛盾缓解、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新特点作出调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政策只要着眼于促进增长并且保持合理的就业弹性,就能创造出必要的岗位吸纳新成长和剩余劳动力。而在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情况下,这个促进就业的政策模式则可能不再有效。

  2011年以来,随着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加之有利于高速增长的因素或消失或式微,使潜在增长率必然降低。这时,只要保持实际增长速度不低于潜在增长率,就业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当然,现实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与此相关的青年就业问题,以及企业转产后职工转岗难和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群体问题仍然存在,只有正确区分两种失业类型才能合理施策。面对新成长劳动力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的潜在结构性失业风险,以及经济增长减速淘汰掉的部分落后产能,导致劳动者周期性地失去原有的就业岗位风险,应对之策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解决结构性失业,通过社会保障托底并帮助周期性失业者尽快实现再就业。相反,采取传统政策思路刺激经济增长速度,反而会积累更大的失业风险。

  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意在使企业融资更容易,达到扩大投资的效果。第一,如果企业有投资意愿,恰好借此增加投资从而扩大经济活动。但是,过度刺激会使企业扩大投资仅仅为了获得融资中包含的补贴,结果可能导致加大产能过剩。第二,按照政策导向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往往更关注融资成本而不关心投资回报率和回收期,容易成为过度供给的领域。第三,刺激政策会造成流动性外溢,在各种投机性投资活动(如房地产)中滋生经济泡沫。

  经济刺激政策达到一定强度后,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能不足的劳动者便会被大量吸纳到具有潜在产能过剩和泡沫的行业中,随后两个先后继起并互相强化的事件便会发生,后果贻害无穷。一是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甚至从初中辍学)后便匆忙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经济泡沫一旦破灭,由于其人力资本不足、适应技能要求的能力不足,这些劳动者首先遭遇周期性失业,进而陷入长期的结构性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