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读书笔记

时间:2019-11-11 04:27:4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

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有哪些呢?读书的读书笔记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

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

三年三十本书的读书笔记

任何一个假期都是整理历史的好机会,这个假期也不例外。除了做2016年的总结(天天向上,我的 2016 年个人总结),我还抽空把从开公众号三年以来的所有文章检查了一遍,发现虽然自己产量不多,但是质量还不错。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多写一点,特别是最近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笔耕不辍,坚持更新自己的公众号“老俞闲话”,真是佩服。这样的大忙人还每天“闻思”,我等后辈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写作真的是锻炼思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这儿我把过去写的一些读书笔记整理了一下,大部分是和工作相关的,部分也和个人成长有关。现在我还在制定2017年的读书计划,暂时还没有定论,原则是每周至少一本,包括泛读、精读、类别不限,但估计会以工作相关的、能让自己思考的书为主。因为今年的大主题是 Thinking 大于 Feeling,言情小说就先放一边吧。

读书笔记:找到你的职业导师

《打造Facebook》,这本书是Facebook早期员工王淮回国后写的一本书,这本书也为他后来投身于投资行业,打下比较好的名声。我从这本书中对FB在新人培养的方法感受很深,要想成长快,找个职业导师还是需要的。

给设计项目经理的25个小建议

《设计执行力——如何管理设计流程》,其实不论是会设计还是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大部分时候道理都是想通的。没有执行力,其他都免谈。我再也不相信设计师工种不需要执行力,从这本书开始。

如何自我培养办公室超人心态

这篇文章不是一本书的读书笔记,是《全球商业经典》中的一篇文章总结,强调工作中别为小事分心,要多专注于当下的工作,要有目标感。比如别动不动就看看手机,刷刷朋友圈,那很影响工作效率。

优秀的管理者如何安排时间的?

麦肯锡此前针对全球的管理者做的一个调查,里面发现优秀的管理者其实很多时间是需要空出来做独立思考,做面对面沟通,而不是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想想也是,公司干活的总是能找到,但能确定公司工作方向、业务方向的很稀少。他的时间就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书摘:他为什么要跟着我干?

史玉柱是公认的对人性理解最深的人,不论是从前做巨人网络,还是做脑白金,都深刻证明这一点。在《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中,他提到团队中人的诉求,无外乎为了物质回报,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工作理念

王石《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里面从工作观念、管理技能、专业技能等几个方面,分析职业经理人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职业。高风险的作用是考验和筛选人才,而高回报能够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并使职业经理人更加认可此高风险的职业,让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

现代的中国已非诗文中的中国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里面有一段是论述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和从前有很大的不同,读来畅快淋漓。大意是指中国人私下是很有趣的人,但是一旦见了官,就彻底变了。所谓自尊心、自强感刹那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谈谈团队协作过程中的协同校正

“协同校正”是《第五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虽然有点儿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能够有效使用。团队能否协同工作,有共同的愿景和学习实践,是决定其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推迟满足感——继续读《少有人走的路》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斯科特也解释了“自律”的概念,或者说实现自律的技巧: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和孩子教育——再读《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人生苦难重重”,我想人若完全理解了这句话,那么生命至少圆满一半,也会喜乐很多,因为你接受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很多事情原本很纠结,痛苦不堪,当你接受了之后,就释然了。

重温乔布斯:找到你的初心,跟随它

《乔布斯传》,乔布斯的一生是“折腾”的一生,其所信仰的佛教虽然努力让其保持心灵平静,但这也许让其“改变世界”的信念更加坚定。

有效展示亲和力的三个技巧

《先谈感情,再做领导》,估计很多人看了会有感触,特别是那些平时自诩能力强而不顾他人感受的同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重面子和感情的社会,这个经验尤其说的到位,要让别人认可你的观点,先让别人认可你这个人再说。

管理者遇到的四种挑战和解决方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习惯: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成果,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善于做出有效决策。

洛克菲勒的三个习惯:优先级、数据和有节奏的会议

《掌握洛克菲勒的习惯》,这本书是我们极客邦科技管理团队的必修书,是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拐杖,我常常建议创业团队的领导者多看看这本书的升级版《掌控力》(为什么我给创业团队推荐《掌控力》这本书?)。

周末闲读书: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

投资达人沃伦·巴菲特年老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就会发现,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多少人在真正关心你、爱你。

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特蕾莎嬷嬷》,什么时候阅读都能从中获取力量,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一切责任在于最高责任者

《不死鸟》,“这次日本八佰伴公司的破产,也让我学到了人生的最大教训。第一点就是一切责任都在于最高责任者。作为公司的最高领导者,你不能说“那些是交给部下管的事情”这类话,责任是无法逃避”。

我酷爱读书,我写了《三双鞋》

美捷步创始人谢家华说,“我是个酷爱读书的人。在美捷步,我们鼓励员工阅读公司图书馆的书,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和专业上的能力。不得不承认,有很多书影响了美捷步人的思维,让我们达到了今天的境界。”

公司才是终极的创造

《基业长青》,作者柯林斯所持的一个理念就是,世界在变,产品在变,但公司恒久远,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持续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或者更简单来说,要做有用的事情。

《爸爸去哪儿》韩版制作人讲策划门道

娱乐节目里,所有人都关注的只是娱乐,但我们加了公益;所有人都以为只需要开心的笑脸,但我们加入了眼泪。我们给普通人赞美,让职业歌手落选。这些都是创新。

驱动力 = 足够的薪酬+非凡的体验+持续的成长

对于知识型团队来说,驱动力3.0所强调的自主、专精、目的是适用的。

TED演讲的十条黄金法则

其中一条,“台上不能推销!除非事先有通知,否则不可谈论你的公司或组织。更别指望在台上展示你的产品。”

每个创业者都是朴槿惠——读《绝望锻炼了我》

每个企业或者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使命,不同的是,走到最后的企业家大多是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使命,半路夭折的则是早早投降,将“使命”抛在脑后。

垄断,疯,教派:《从0到1》作者现场分享片段记录

十年之后你的公司在做什么:伟大的创业者当然想的要细,产品上专注,团队管理上精进,但也要想十年之后,20年以后要做什么。

听课总结:打造个人品牌的九个要点

所以说,结论就很简单,要想有一个有品牌的自己,那么就先有一个丰富的生活体验。苍白的生活不仅自己讨厌,别人也会爱理不理的。

我亦无他,唯努力尔——读《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

如果在聪明和好学之间选择一个,好学才是王兴最大的特点。他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比在任何其他方面可能更多:看书、查找资料、交流、学习同行、学习竞争对手、学习国外的典型做法。

“我开始相信,成功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学习了这7个习惯,一下子让我觉得我可以成功。因为我开始相信,成功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他就像是我们做会议,就像是写代码,这里面,是有一些固定的条条框框的,只要你顺着这些规则走,成功不了也差不到哪里去。

七个习惯不是帮你成功,而是塑造性格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最重要的不是帮助人“实现成功”,而是强调“塑造性格”。改变一个人很难,你费尽心思说教,他也不一定能听进去,除非说他自己想要改变了,然后大多数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我从马云亚布力演讲中学习到的七点

不能因为员工讨厌KPI,取消KPI,每个人的KPI指数不一样,这不是数字的分解,是数字背后的东西,设计KPI是门艺术,管理公司是一个科学,这中间是有巨大的差异。

日本之行第一天:正经的东洋人+两本书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在这本书中,他提到怎么理解组织,怎么理解经理人的价值,如果做一个合格的经理人,如果做绩效和培训等。

这儿也有从前列的两个书单,也放在这儿:

假期书单:三双鞋、提问是记者的天职、OFF学

总结2013——我的阅读书单

最后以《王小波:写给新的一年》这个文章作为结尾吧,明天也该上班了,上班快乐。

随着新年钟声响起,我们都又长了一岁。这正是回顾和总结的时机。对于过去的一年,还有我们在世上生活的这些年,总要有句结束语: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选择。

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传统上对于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总结起来就是清政府“腐败无能。”这种“腐败无能”又具体表现在“战前缺乏必要的战争准备”“战争过程中军队腐败无能,作战不力”“战后屈服压力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等诸多方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清王朝体制的腐朽没落是导致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无论是战前谈判桌上的外交斗争,还是战场上的枪炮对阵,清廷都处于十分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然而,对一场影响了中国近代发展进程的战争仅用“腐败无能”四字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读了几本甲午战争相关书目之后,自己也有了关于上述问题新的想法,算是对以往总结的一些补充吧。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当自己第一眼看到御史庞鸿给光绪帝的《朝鲜不可弃应集兵直捣日军折》的相关内容时,自己简直被庞御史远超其身份的战略眼光所折服。当正与日本驻朝鲜公使大岛进行撤军问题的谈判的袁世凯仍然相信自己与大岛深厚的“私谊”时,迷信着日本书记官郑永邦当初在其面前信誓旦旦的所谓“我政府必无他意”的“承诺”时,当作为最高指挥官的李鸿章仍然相信“列强仲裁”时,一句“日本狡谋叵测,断非口舌所能争,西洋各国虽有调停之说,类皆恫疑虚喝,冀图摇惑战议,是我从此不敢用兵。”令人醍醐灌顶。短短“狡谋叵测”四字将日方蓄意挑起战争,干涉别国内政的丑恶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然而,作为实际指挥官的李鸿章却在战前的外交谈判中出现严重的战略误判,迷信利用列强矛盾,特别是日俄矛盾牵制日本行为,导致战前中方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来说,作为宗主国的清国在宗藩关系的体制下有保护藩属的义务,当朝鲜国王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向清朝求援时,清政府的派兵行为无可争议。日本方面依照《天津条约》和《济物浦条约》的规定出兵保护侨民也能有合理解释。当然,《天津条约》的签订实际上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对于朝鲜的宗主权,这也是研究关于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撤兵争议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而整个外交谈判的过程中,需要引起我们反思的问题是,清政府是如何丧失在谈判过程中的主动地位的。当中日两国军队处于相持阶段时,东学党的叛乱已经被朝鲜政府成功招抚。聂士成就此向李鸿章建议“今匪乱已平,正可趁此结队内渡,免资口实。”其着眼点在于“倭间以水陆大队压韩,据险寻衅,蓄谋已久,又敌众我寡,与战,正落彼术之中。”同时,作为“计划战略常以勇敢著称”的将领,聂也提出来进一步的作战计划“秋凉,我陆军出九连城趋平壤以附其背,海军战舰大队塞仁川以扼其吭,彼时,倭师劳而无功,将骄卒惰,可一股破之也。”在军事上,已经无法日军大举压境,在朝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劣势情况下,聂士成的建议应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较为全面稳妥且颇具战略眼光的好方案。如果此时,依照方案撤军,则清军可以瞬间扭转在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使日方更加找不到开战的借口。在军事上,将军队部署在鸭绿江沿岸,并使北洋舰队的炮舰严阵以待,正好能让清军做好一定的战争准备,应对迟早到来的战争局面。这个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可以扭转局面的良策最终被李鸿章一纸“静守勿动”的命令丢进了垃圾桶。清军由此丧失了进行战略撤退和战略准备的最好时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日本由此得寸进尺,其蓄意挑起战争的意图愈加明显。号称“中国唯一一个外交家”的李中堂此时对于外交的战略眼光竟然不如一个小小的御史和手下的一个部将,真是令人感叹!

清军战前缺乏必要的战争准备,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清政府内部决策层的“和战两歧”,对避免战争或者说是对列强的调停极其对日本的“压力”仍然抱有幻想。相信如果“倭人有悔过之心,亦可以转圜。”相信列强的压力“谅倭亦不敢不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可以称为上策。然而当蓄谋已久的战争无法避免时,靠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训来麻痹自己,则只能被称为愚蠢至极的想法。

在输掉战前的外交战之后,清军在战争过程中的一系列战略失误,缺乏整体的作战规划,甚至出现主将轻易放弃战略要地,临阵脱逃的荒唐事件,则是导致清军遭遇无可挽回败局的最直接原因。按照前述主战派庞鸿的计划“平壤既驻有官军,即可为陆续增兵地步,由旅顺渡至大同江,海程咫尺,登陆即抵平壤。各军集结,直附其背,势等建瓴,得尺则尺。据其险要,自可为稳扎稳进之计。”可以,墨写的计划预测不了血写的残酷事实,日军9月13日开始发起对平壤的进攻,仅仅两天之后,在平壤西南部战局依然向好的情况下,在左宝贵,杨建春等优秀将领和数千名英勇的清军士兵先后为守卫平壤壮烈殉国的代价下,在日军付出巨大代价只占领牡丹门和玄武门,且正在城外冒雨露宿,濒临弹尽粮绝的困难局面下,作为主将的叶志超却轻易放弃平壤。言曰“暂且放弃平壤,令彼骄心,养我锐志,再图大举,一气成功也。”在战局尚且向好的情况下都能轻易放弃战略要地,“雨夜狂奔”。叶志超的大言不惭,可见一斑。任用这样一个胆小无能之辈出任平壤这个事关朝鲜陆战全局战略要地的防守主将,清军在朝鲜焉能不败?果然,平壤于9月16日失守之后,朝鲜境内的地面战局进一步败坏,日军迅速在军事上控制了朝鲜全境,清廷自此完全丧失了对朝鲜的控制,传统的朝贡外交和宗藩体制也随着朝鲜的炮火声而彻底解体。

日军在旅顺制造大屠杀

相比于平壤的轻易放弃导致在朝作战的全面溃败,清军在辽东战场放弃旅顺则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旅顺的丢失不仅使清军丧失了重要的海军港口,使清朝的“龙兴之地”和国都北京直接暴露在日军的炮口之下。而且,旅顺的轻易丢失成为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没的`前奏,进一步激起了日军侵略东北的战略野心,成为其战后索要更大利益的重要砝码和关键因素。对前后战局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负面影响。旅顺号称“东洋第一堡垒”据有“口门之险”和“山列屏障”,“且山顶崚嶒,连络不断,炮门尽皆向敌,实属形胜天然”;而日军对进攻旅顺也投入重兵,做了充分准备。日军在攻占大连湾之后修整了10天才发起了对旅顺的进攻。日军主将山地元治,在原本准备500名敢死队员的基础上,认为还不够,又增加500名之后,还是“亦不足”。然而相对于进攻方的精心准备,防守旅顺的主要官员却从一开始就断定“旅顺必失无疑”。在这样消极的“防守”思想影响下,李鸿章姜旅顺不失的希望寄托于“诸将才能”。而作为旅顺防守主将的龚照屿却“贪鄙庸劣,不足当面,颇失人望。”不仅如此,其在11月6日,大连湾失守当天,既不向上级报告,也不与同僚商量,私自前往烟台。作为防守主将的他大战前临阵脱逃,严重影响了旅顺的备战进程,造成人心浮动,在他的影响下,“船坞局逃匿殆尽,市无买卖,水旱雷学生亦均逃走。”“军械局自委员以下,迄无下落。”甚至发生了西岸旱雷队长张启林“将电箱损害,带水勇四名逃去”的荒唐事件,防守局面一片混乱。同时旅顺的守将们对于整体的防守战略规划毫无思路,战守无策,一味告援。守将之一的张光前多次致电盛宣怀:“刻间旅洋万分吃重,唯望大鼎力转恳中堂格外关系大举,速射良策。”作为防守重要战略据点的高级将领,对于战争没有丝毫的整体规划和战略思路,不能做出任何有效的战略部署,只能一味告援,贻误战机,如此将军镇守旅顺,旅顺岂有不失之理。1894年11月21日晨,日军开始发动对旅顺的攻击,至11时40分,占领鸡冠山炮台及附近临时炮台,宣告旅顺后路炮台全面失守,至下午,攻占全面海岸炮台。虽然清军竭力抵抗,“自上而击,自下而逼,从侧面攻击之势尤剧烈。”并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只见剑影相闪及兵刃相接”然而,号称“东洋第一堡垒”的旅顺港“竟一日不能守”,这对于整个中国守军来说不能不说是奇耻大辱。高级将领们的愚蠢和懦弱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无情的吞噬着无数普通士兵们英勇作战的鲜血,这对于整个清朝军队和特别是决策层而言,都是值得深刻反思的重大教训。清军指挥系统运行不畅,军队将领懦弱怯战,没有丝毫的战略意识和大局思考,轻易放弃重要的战略要地,成为导致清军地面作战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当庞鸿规划“各军集结,直附其背,势等建瓴,得尺则尺。据其险要,自可为稳扎稳进之计。”时一定没有料到平壤会如此迅速的丢失。当其设想想着“东三省各军,可由凤凰厅进扎,以壮后路声援”时,一定没有想到,旅顺和大连的丢失使得东北的战局也迅速恶化,在东北的驻军自顾不暇,谈何“以壮后路声援”?当其预料“(朝鲜)其官民人等,从前尚与日本为难,今日必更深义愤,其人习知地利,或为向导之兵,或为向导之师,皆可收为我用。”时,一定没有想到,在朝鲜大败丢弃大量辎重粮草的清军,竟然向朝方“纵兵抢粮”这样的军队,谈何让当地人“收为我用”?

号称“东方第一堡垒”的旅顺港巨炮

除了战争过程中主要将领在战略规划和具体战役上表现出的愚蠢和怯懦之外。中日关于战争观认知的差异也成为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中日两国关于情报系统在战争中作用的认知差异更是直接影响了战争的最后结果,同时对战后议和进程和最后结果也产生了重要作用。日军在进行战争准备的过程中,尤其重视情报的搜集和分析应用。政府和军队联合行动,一方面通过在中国有合法身份的浪人,商人,僧人,医生,学生等合法身份居民搜集情报,一方面通过收买清国刃手收集情报,由此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情报网络。同时对于搜集的情报加以细致的分析,将有价值的情报迅速反馈前线,战争中日方情报部门向前线提供了大量精确的作战地图,地图注释的标高,地名,测距等资料远远超过清国人对本国的了解。这成为日军在前线作战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素。日军同时对搜集的情报进行了细致评估工作,成为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战前,日方破译清国使馆密电,为日本取得战前外交上的巨大优势奠定了重要基础。掌握列强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底线,不再进攻直隶扩大战争,而是直取台湾和澎湖,为战后和谈谋取更多非法利益提供了重要砝码。日军关于情报的搜集和运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报体系,成为日军取得战争胜利并在战后议和中能够谋取最大利益的重要保障。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军在战争前后对情报收集和保密工作的严重忽视。首先就是对本国存在的大量日本间谍和奸细的情报刺探活动熟视无睹,以“怕引起外交争端”为由放任自流。在日军参谋部次长川上操六前往天津访问过程中,肆意向对方“炫耀”武力,不仅带领其参观天津机器局,武备学堂,北塘炮台等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设施,而且在其公然在天津周围进行地图测绘等间谍活动时,仍然将其视为座上宾。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清朝的决策机构对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掌握严重滞后,片面相信军方奏报,在叶志超从成欢临阵脱逃,大败而归的情况下,仍然相信其歼敌1700人的虚假战报,并对其加官进爵,直接导致了在平壤的再次大败。黄海海战过程中,李鸿章对于北洋舰队“击沉吉野舰在内的数艘日本军舰,日方已基本丧失海上作战能力”的奏报,深信不疑,直接导致,日军再次进攻时,北洋舰队仓促应战,从而大败。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了最早的关于“间谍”的概念,并将间谍分为“生间”,“死间”,“乡间”,“反间”,“内间”,间谍的运用曾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许多精心动魄的故事,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对国家的分合再生都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到了清朝,间谍活动却大量运用于官场上的权力斗争和尔虞我诈的权力游戏之中,而对事关国家乃至民族生死存亡战争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熟视无睹,那么在战场乃至谈判桌上的接连失利就不足为奇了。

进攻旅顺的日军主将山地元治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之前,清廷对日方的实力和战略目的都没有形成清晰而准确的认识,直到战争前夕仍以“蕞尔小国”的眼光去看待日本,成为战争如此结局的重要原因。更可怕的是,即使前述有如此战略眼光,对日本的战略目的有着清晰认识的庞鸿也在折子里谈到:“总之,日本蕞尔小国,近年以来,诸事张皇,国帑久虚,(日本)器械船舰购自西人,地狭而贫,动举国债而购,亦未必其精利。”的确日本像中国一样,也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舰船,海军建设经费也一度捉襟见肘,然而,庞鸿可能不了解,在明治天皇率先捐出内库资金的感召下,全国共计捐献海防建设经费230万日圆,从1887年到1892年,日军全国各要塞共装备火炮212门,除两门大炮由外国购入外,其余全部由大阪兵工厂用捐纳金建造。“日清开战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军舰数量已经达到可以与清国军舰相匹敌的数量,炮舰数28艘,吨位57631吨;水雷艇24艘,吨位1475吨,合计舰艇52艘,总吨位59106吨,”指挥官大多是毕业于西洋著名军事院校的优秀人才,他们成为日本海军最重要的力量。而此时的中国海军建设日趋停滞,李鸿章奉行的买舰政策在海军军费屡次遭到克扣的情况下无以维系,不知道李鸿章看到曾经心仪的“吉野号”在战场上成为自己的对手时,应该是怎样的心情!此时,国内对于日本的认识应该还会停留在“长崎事件”造成的自我满足之中,无法自拔。1886年,北洋舰队应邀访问日本,舰队停靠长崎期间,部分清军士兵无视禁令,公然前往妓院嫖妓,并与他人发生冲突,在警察赶到处理相关事务时,竟然挑衅警察,将其中一人打成重伤。打人士兵被捕后,400多名士兵包围警察局,停泊在码头上的军舰也将炮口对准长崎市区。李鸿章也语带威胁“开启战端,并非难事。我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最后以双方互相赔款,且日方赔款夺去多于中方告终。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民众的民族心理,使民间的仇华情绪迅速蔓延,政府和民众很快就扩军备战达成了空前共识,1887年《征讨清国方略》出台,日本正式将清国视为自己的假想敌,“长崎事件”成为日军海军建设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清政府在事件过程中不但没有趁机消灭还在萌芽中的,实力远逊于自己的日本海军舰队,而且极大地加快了中日战争的进程,更严重的后果是,此事的发生使日本“蕞尔小国”的印象在国人心中更加根深蒂固,也极大地麻痹了清朝的决策层,使其进一步丧失了对已经不可避免的战争的预见和反应能力。甲午战争的结局从那个时候开始已经落下了第一笔。


[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

2.与教育有关的读书笔记

3.《看见》读书笔记

4.读书笔记怎么写举例

5.小学生读书笔记怎么写

6.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

7.关于沉重的翅膀读书笔记

8.读书笔记怎么写100字

9.《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有关《飘》读书笔记

2.有关边城的读书笔记

3.藏海花读书笔记

4.《简·爱》读书笔记

5.《伤仲永》读书笔记

6.《飘》读书笔记

7.《人生》读书笔记

8.《伤逝》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