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读书笔记

时间:2021-03-31 08:39:2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桃花扇》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扇》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扇》读书笔记

《桃花扇》读书笔记1

  都会囊括其中,现代对诗歌的匮乏, 或对古典诗词的亵渎,都还不可容忍的,忘掉老祖宗的文化魁宝,词不达意,诗不入行,试问:有几个人愿意读呢?再问网络文学,你们一概革新,把以前的朦胧诗作为精品评价,你们读得懂吗?我自己都怀疑,显示网站实力,各个社团群雄争霸,让各个社团不受其累,就因为几点积分,反目成仇,试问:这样的文学宗旨何在?都在争斗中求以生存,何来相互交流之说?

  心痛也有不快,拉山头成山大王,这样有意思吗?江山就是皇帝,让你唯命是从,你就听了,特别是社长,为了争夺积分不惜余力,何苦呢?值得吗?把自己人格都卖了。引起不必要的编辑,作者评论,细说江山,再看精品评选组,绝品评选组,那篇作品能让诗歌刊物所录用?怪不怪作者和编辑无情,这也是社团和系统所作所为,构成了自己不能理解,只能离开。

  还有就是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既然尊重文学流向,就要尊重作者选牌,就像在牌桌上,每个人都有选择去向或留的权利,你不能一味控制,也不能自己说了算,这就是文学独有的天空和心灵自身的领域,你不能破坏它。按照你自身原因,你假如破坏自身原因因素,也就破坏了原有的文字游戏规则,这也是站令人很不理解的问题。

  文学细说浅说咱不说重不重要,就个人心态和个人情怀,都参杂其中,你说?这站和自己社团有没有好?明白人一看就能明白,可是,很多网络痴迷者就不懂了,就像郭敬明的电影和小说,评论各异。人家评论问题出在哪儿?这不是当事人和网络领导人值得深思的吗?

  所以说,人清自清,不必要去解释什么,什么都不懂,或者一贯清高,到时候你就知道,面对你的不是人民大众,也不是网络怎么说,最终一句话,那就是把自己的心放正它,那时候你就感觉,人活得都是尊严,别因为是是非非,错失了自己做人的道理。

《桃花扇》读书笔记2

  《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并把他们爱情生活上的波折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痛剧,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桃花扇》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作者孔尚任虽然是孔子之后,但其为官之初,只是一个深受儒家理想影响的官员,并没有太强烈的遗老遗少情绪。真正开始计划写《桃花扇》,源于他在扬州三年地方官的经历。扬州接近南京,是史可法殉职之处,也是当年南明小朝廷的核心统治区域。孔尚任在这里拜访了大量的南明遗民,还跟与侯方域齐名的冒辟疆做过长时间的深入交流。正是这些探访和交流,奠定了《桃花扇》的写作基础。只要不是太迟钝的人,都能够读出《桃花扇》中强烈的怀念故国的情绪。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桃花扇》的艺术价值当然不只是给遗民们提供黍离之悲这么简单。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堪称是以戏曲形式呈现的一部“过明论”。《洪业》等史书中分析的明朝败亡的原因,在《桃花扇》中几乎都有所呈现。首先说党争,复社与阉党之间的争斗是导致南明朝廷严重内耗的重要原因。这部戏中,并没有对阮大铖、马士英等奸臣做脸谱化的刻画,这在阮大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当时其实是有意结交侯方域,跟复社党人结成同盟的,这从他为侯方域带来迎娶李香君的妆奁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抱泛道德主义的观念,就应该知道,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是残破的南明朝廷最好的选择。然而可惜的是,在李香君的坚持和其他复社党人的影响之下,侯方域最终退掉了阮大铖送来的妆奁。这不只使得自身遭受阮大铖的迫害,也使得南明文官沦为复社和阉党余孽这截然分明的两个阵营,争斗不已,严重内耗。而事实上,标明为正义化身的复社党人自身并不是纯洁无暇。正如魏斐德在《洪业》一书里所言,与其把东林党和复社称为有着共同道义和理念的政党式团体,倒不如说成是基于共同地域和利益取向的缙绅共同体,因为他们几乎都出自江南的士绅阶层,家底殷厚。这样置团体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团体,实为有效中央集权之大敌。复社中的许多人士先后投靠大顺和大清,就是对他们宣扬的正统道德的最好讽刺。

  明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军阀并起,中央弱化,这在《桃花扇》里也有生动的描绘。《桃花扇》里有好几折描写左良玉的清君侧行动和江北四镇军阀的不听号令。无论是左良玉还是江北四镇的将领,都不服从南明福王政权的中央号令,一言不合即行讨伐,左良玉的清君侧叛举,和史可法根本指挥不动江北四镇的现实,都是在农民起义不断的背景下,地方军人势力崛起的明显写照。一个不服从号令的军人团体,加上一个孱弱、昏庸的文人统治集团,这样的组合怎么可能抵挡清军的进攻呢?

  谈了历史,自然不能不谈谈爱情,毕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是这部戏的主线。《桃花扇》在描写这段爱情上的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把李香君这样一位红粉女子,塑造成维护民族家国大义的刚烈形象。这出戏之所以在抗战时期会非常火爆,正是因为李香君的这种形象,迎合了大众对于抗战到底的激情与坚持。而在《桃花扇》之前,我们熟悉的兴亡之变中的女子形象,大多是杜牧笔下诗句所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和王安石的“自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当然,李香君的这种刚烈是与侯方域的懦弱呈现在一起展现的。孔尚任之所以把李香君塑造成深明大义的形象,也是从侧面对当时士大夫阶层操守的暗讽,嘲讽他们的气节还比不上一个烟花女子。从当年钱谦益、侯方域和洪承畴等人的真实故事来看,孔尚任的这种剧情安排是事出有因,也是有明确指向的。

《桃花扇》读书笔记3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不肯工作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桃花扇》读书笔记4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湖。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桃花扇》一书是以李香君和候朝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他们相遇相识,到因战乱和奸臣陷害侯朝宗而导致的分散,再到最后改朝换代后的相逢,他们所遇到的磨难。全书主要体现出明末宦官当道,奸臣主权的黑暗社会。即便国破山亡,还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即便是一些谦谦君子,到最后也对自己的国家失望,转而投向能展示他们理想抱负的新时代。只是苦了李香君这样的贞烈女子罢。

  在明末这个时候,尽管涌出来一些东林党派人为社会伸张正义,但是也难以扭转明被灭亡的命运。一开始便是因为魏阉党而使得朝政积贫积弱,到后来虽然把魏阉党推下台了,可是他的“儿子”“孙子”还在。再加上,在如此动乱时期,江南一带还是夜夜欢歌。有钱的商家一点也不把战乱放于心上,只管自己吃喝玩乐。而侯朝宗作为东林党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感到甚是痛心。他认为身为明朝人,应该要为社会做出点什么。于是,他就带领东林党派的人写下《留都防乱揭帖》来弹劾魏阉党的余党。但同时,这也为他将来的遭遇埋下了祸害。

  李香君,秦淮一带的歌姬。她虽身在酒肉世界,却心系天下。她认为世界自有正道。她爱侯朝宗,是因为他并不嫌弃她的出身,摒弃世人眼光。她敬侯朝宗,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然而,她却忽略了一点。那是文人的抱负,伯乐的器重。

  没错,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文人雅士的侯朝宗除了被打击就是被压迫。一开始上书侯朝宗弹劾魏阉党是因为年轻气盛,毫不畏惧。而之后的他虽然还是忧国忧民,但是心志已经被现实渐渐磨平了。在被阮大铖陷害,阮称侯朝宗怂恿左良玉南移,使得侯朝宗被迫连夜逃离南京。而这次逃离正是让侯朝宗对明朝真正的失望。投奔史公时看到高杰与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三人竟因自己个人过节而不顾大局在军营里大动干戈,因史公的嘱托而作为高杰的监军但因高杰的刚愎自用而无施展之处,侯朝宗对明朝的军兵们失去了信心,觉得国难之日很快就降临。他已经不再是当初上书的那个侯朝宗,他只想找到“夜夜盼君来”的李香君,与她一同回到故乡,好好过日子。

  不料,当侯朝宗回到南京时,李香君已经被人送进宫里。可怜的李香君,为守住清白,故意将自己弄得憔悴不堪。她深信,侯朝宗会找到她。屋漏偏逢连夜雨,阮大铖知道侯朝宗回到南京,就立即对他进行迫害,把侯朝宗关进大牢里。侯朝宗本是书香世家,怎会受过如此苦难。在大牢里,他见识到真正的黑暗。他还目睹了曾经跟自己一起上书的东林党人一一受害。昏君在世,奸臣当道,世道如此,他已彻底绝望了。

  后来,辗转多番,侯朝宗才得以见天日。他遇到了多尔衮。多尔衮识他,尊他。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侯朝宗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伯乐。从此,他便可以一展才华。他便可以给予李香君理想的生活。可惜,他没想到。在此与曾经如此懂他的李香君,得到并不是想象的重逢,而是一个决绝的背影。

  她怨他,怨他为了荣华富贵而背弃国家。她怨他,怨他丢弃了自己的曾经的理想。可是,她却不给机会他解释。她只是深爱自己心中那个虚幻的一派正气的侯朝宗,假使家破人亡,定会自刎葬国。就是因为观念不用,注定他们从此别过。只是当年那首“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如此迷人,如今想来只是徒增悲伤。

《桃花扇》读书笔记5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或许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读《桃花扇》我读出了爱恨别离,读出了家破人亡,读出了历史的悲剧,更读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但更是悲壮的历史,《桃花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的写照,正如孔尚任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作者生于1648年,刚刚经历明亡清兴的过程,桃花扇底写南明,作者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恨别离贯穿于短暂的南明朝的建立与灭亡之间,以二人的爱情做线索,实写南明历史。

  作者身处清朝却书写了南明灭亡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处于满清的高压政治的统治下的们看了有如何不伤心,感叹南明的灭亡,作者的历史观很明确,桃花扇一剧形象的刻画出南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康熙皇帝还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当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这部戏曲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我同意作者的历史观,哪怕是放眼21世纪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故要总结的是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意味着经过改朝换代的动乱与变革之后,作者想借男女爱情故事来阐述其从对历史的反思中获得的教训和感慨。就教训而言他力图给清朝统治者提供政治之道。这一点,孔尚任多次强调说明他经世致用的抱负。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观时,虽然说作者尊重历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但作者为了戏剧性更改了部分历史,在这个方面作者有一定的盲区。

  在戏曲中的《沉江》部分是一个十分动人之处,《沉江》主要写的是史可法,一心爱国的史可法因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满洲建虏南下皆不得要领。崇祯皇帝煤山自杀后,在立谁为新君的问题上,史可法强烈反对拥立福王,无可奈何势单力薄,统领四镇有名无实,最后福王的登基宣告其命运悲剧的开始。

  福王何许人呢?听听这一段的唱词就知道他是个多么昏庸的皇帝了,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一个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一个整天只知玩乐的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明朝在短短的一年内便灭亡和这位皇帝不无关系吧。

  传奇中,孔尚任将史可法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查阅历史史可法是在南京死守扬州,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城破,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因为攻城的满洲建虏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可见史可法是何等的慷慨激昂,相比之下剧本中所写似乎稍逊一筹,但是观众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除了史可法的结局不一样外,侯方域的结局也大不相同,历史上的侯方域在南明灭亡之后降顺了清朝,入清后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晚年失悔此举,著《壮悔堂文集》明志,而剧中的侯方域投军史可法麾下则也无此事,事实上侯方域是隐藏于同为复社成员的好友陈贞慧家中,结局更不会是出家了,至于李香君的下落那就众说纷坛了。

  虽然相对历史而言这些都是书写的盲区,但作者旨在表达他的历史观,用南明灭亡的教训来呼吁当下的政治清明,警戒君昏臣佞将会步入亡国的后路,作者这样的更改还是有他得道理的。

《桃花扇》读书笔记6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所著昆曲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桃花扇》一名的由来是香君血溅扇面,杨文骢等人补画成桃花。“一折桃花情满扇,两燕纷飞国家亡”。诉尽了秦淮歌妓李香君和才子侯方域在明清交替乱世中的悲欢离合。而孔之意图显然不局限于此,他自述此书乃是“借离合之事,写兴亡之感”,以李侯爱情为线索,爱情故事镶嵌在国家兴衰变迁当中,详尽记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一代兴亡的始末。

  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是悲凉的,他们一心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已经不堪一击的南明小朝廷,不料自己却被他们深深热爱的朝廷作践了。本来是想完成衷心,却不料成了这个结果。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孔老先生的后人孔尚任也对这种历史转折时的民族大义有另一种诠释。究竟在亡国之际是该怎样选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尽管在当今这已经不重要,但仍然对我们的人生有新的启示。有些人注定就是悲剧,尽管他无法改变,但或许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岳飞不能退缩,郑成功不能投降,不然也不会成为民族英雄。

  如书中所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诗有史诗,剧难得有史剧,相比牡丹亭、西厢记等其他名剧的才子佳人爱情味,桃花扇除此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对于我有更强的感染力。

《桃花扇》读书笔记7

  恰巧今年游金陵去过媚香楼,今日翻读《桃花扇》,别一番滋味。

  桃花扇的好处不用多说,只几个人物,清晰丰富的精炼之笔,把天翻地覆的历史演绎得淋漓尽致,惹人怜惜惹人哭泣,一遭残梦的世事凄凉。

  打开相册,重观媚香楼,深幽静雅,早藤蔓满园,条条垂绿遮住另一时空的血泪。书中守楼情节历历在目,树影摩挲,月黑风高,想一弱小女子如何慷慨激昂,怒斥奸权,以死守得清白,守得气节。面对强权是金刚铁面,内心又是怎样的飘零无助,“侯郎侯郎,你此时在何处,可知我血溅扇底,可知三载望眼欲穿。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守得住这楼,守得你的归来,只盼你知我心,也不枉我在世一场。”

  香君从此飘零,进宫,逃难,却从来不曾放弃等待。然而,当侯方域返金陵赶考及第,欲携香君归故乡衣锦荣华,却被香君拒之门外,从此青灯古佛,形同陌路。此刻,顿悟,香君是独立的,她不仅仅是为侯方域而守楼,

  守得是国家,守得是尊严。等待半世,等得江山已改,等得独守青灯。侯郎让他失望了,唯有整个民族的屈辱和血泪,陪着她,空老深山。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尤其是在泱泱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乱世出英雄,乱世出佳人,乱世,乱世。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写到守楼而结尾,香君明志,留人遐想;这个故事也可以写到侯方域归来而大团圆,然而,这样又落入俗套。真实的结局是好的,香君就是香君,志气不败;历史就是历史,一朝换一代,而侯方域,文人墨客,浮沉之间随波逐流,这是人类及历史的必然。

  孔尚任却在结尾让侯方域与香君双双遁入空门,国无国,家无家,情可断,红尘不与。这种了然,了得痛快,了得干净,了得无牵挂。成全了香君,成全了侯方域及一帮东林复社的矢志不渝,成全了清朝廷的面子。

  如果人心真的单纯不改变,也就没有那么多痴、嗔、怒、怪,割不断,留不住,放不下了。

  三毛在《滚滚红尘》里,沈韶华爱上张能才,而能才却是为工作的官员。所以在战争中一直受到追捕。最后,韶华用唯一的一张船票送走能才,从此音信渺渺,直到全国解放,能才回来,韶华已去。

  张爱玲爱上汉奸胡兰成,后者几次背信弃义,张爱玲却始终不弃,连梦到他还欢喜几天,因为爱,她落到尘埃里,却开出花来。

  我想,如果就在明末金陵,生出香君,可敬;又有韶华,可叹;爱玲,可怜。该演绎出怎样一幅乱世佳人啊!

  “BB,如果我是香君,你猜我会怎么选择?”

  “最后,谁也没见到谁。”

  我使劲推了他一下,人生一世,何必太悲观。

  “如果我是香君,会跟着侯郎远走,要是在孔尚任的小说里,就和侯郎白头偕老。如果在历史中,侯郎愿意,我们就隐居山林,男耕女织。如果不愿意跟我去。。。。。哼哼,女人,真的很难说。”

  人情随风改,对错是几何?

  皓首心不悔,与月共玉辉。

《桃花扇》读书笔记8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1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

  龙飞凤舞

  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鸟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步变为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像、观念积淀为感受。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便以独特形态积淀在线的几何纹饰上了。而就纹饰来看,新石器时代前期比较生动、活泼、自由、开放,而后期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威吓,反映了权威统治力量的加重。

  青铜饕餮

  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的本质正是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同时,它显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随着巫术宗教传统的退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逐渐理性化、世间化,逐渐只能作为表现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了。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历程,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百家争鸣中贯穿的一个总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为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用实践理性重新解释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将其纳入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二者刚好补充而协调。先秦建筑的.艺术风格仍然是实践理性精神。平面整体、严格对称的土木建筑体制蕴涵了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

  《诗经》中的民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其中赋比兴的原则影响久远,而比、兴正是使主体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途径。先秦散文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赋的原则,但仍然是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交融。

  楚汉浪漫主义

  当理性主义在北中国取得优势的时候,南中国仍保持和发展着绚烂的远古传统。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

  屈原

  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汉代艺术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汉赋、画像石、壁画和汉代精美的工艺品无不展示了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力量、运动与速度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人与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文的自觉是这一时期文艺的新形式, 从曹丕到刘勰的文论中,“文”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五言诗、骈体、追求词采华茂则从外在形式上体现了文的自觉。书法这种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外表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而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陶潜和阮籍分别创造了两种艺术境界,一超然世外,冲淡平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佛陀世容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祸连绵,现实充斥着苦难,北魏的石窟壁画也多割肉饲虎等现实苦难的折射,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出吸引煽动人们皈依天国的巨大情感力量。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折射出对现实苦难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隋唐的统一和安定形成另一种美的典型,唐代雕塑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壁画中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取代了残酷悲惨的场景,这个时期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中唐至宋,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宋代的雕塑,完全是世俗的神,即神的形象。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总之,在宗教艺术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盛唐之音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

  李白像

  新歌唱: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正是一种音乐性的美。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门类,成为它们美的魂灵。以李白、张旭等人代表的盛唐,其艺术特征是内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以杜(甫)韩(愈)文为代表的盛唐,则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韵外之致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从中唐到北宋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而同样自中唐起,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深刻矛盾在酝酿,二者的互补也在逐渐充分展开。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的倡导,另一方面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种中晚唐以来的社会心理在词中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在美学理论上,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宋元山水意境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北宋时期形成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这又要建立在对对象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基础上。这是无我之境:情感思想不直接外露,而是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而传达。从北宋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南宋时对细节逼真写实的追求和对诗意的提倡都达到顶峰,二者相得益彰。而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形似与写实便被主观意兴心绪压倒,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元四家成为有我之境的代表。

  明清文艺思潮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习图画。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

《桃花扇》读书笔记9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1],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 书的封面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边,并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存心报复,他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山鲁佐德,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山鲁佐德进宫后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但是她却每天晚上讲,而且只讲开头和中间,不讲结尾。国王为了听故事的结尾,就把杀山鲁佐德的日期延迟了一天又一天。就这样,山鲁佐德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一千零一夜》多侧面地、广泛地反映了古代阿拉伯及其周围地区国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中古阿拉伯社会的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其人民性表现为如下四点:

  第一: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与罪恶。中古时期的哈里发,对内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对外推行扩张侵略政策,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内阶级矛盾十分激烈。《渔翁的故事》、《死神的故事》、《驼背的故事》等,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剥削的反抗精神。

  第二: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赞美他们的优秀品德、聪明才智和斗争精神。在许多故事中,渔夫、牧民、理发匠、补鞋匠、女仆、樵夫、农民、手工艺工人、脚夫等纷纷登台,成为这部故事集的正面主人公。这类故事常常跟揭露统治阶级为非作歹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激发人民斗志的强烈效果。《渔翁的故事》、《白侯图的故事》、《巴格达窃贼》、《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正面主人公的善良、机敏、智慧,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第三:表现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乌木马的故事》、《努伦丁和迪伦丁的故事》、《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等,都程度不同地谴责了社会的邪恶势力,歌颂了忠贞专一的爱情,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意义。

【《桃花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窃读记》读书笔记

2.《伤仲永》读书笔记

3.观书有感读书笔记

4.《复活》读书笔记

5.《基业长青》读书笔记

6.《岁月间》的读书笔记

7.《国王的演讲》的读书笔记

8.《论语》读书笔记

9.教师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