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

时间:2021-10-04 17:19:4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书笔记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书笔记1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红楼梦》读书笔记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读书笔记3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自从读过红楼梦以后我发现这本书太悲痛了,我发现红楼梦里边的人物太苦了,比如林黛玉,自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来到自己的外婆家,而且她还有一种病,这种病就像是永远也好不了一样,在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林黛玉初见贾宝玉的那个时间,还有很多公子姑娘在一个地方文思作画,还有就是林黛玉写的诗句,林黛玉通过傻大姐知道贾宝玉今天结婚和贾宝玉发现洞房花烛后的人不是林黛玉,而且林黛玉在自己洞房花烛那段时间烧掉了自己和林黛玉一起写过的诗,和林黛玉四千是那么的伤心痛苦内心是什么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看见红楼梦自己总是觉得最后林黛玉应该和贾宝玉在一起的,我真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曹雪芹到底是糊写的还是在这世上真的有那么一件事,为什么零待遇和贾宝玉就不能作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就算死了,但是最后他们两也能一起化成蝴蝶一起飞走。

  说实话,读前面一点我对这本书还感兴趣,快要读完这本书的一半我就不感兴趣了,要不是我想看一看后面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我才不会去看这本书,但是看完这本书就好像是我们的人生一样,有酸甜苦辣,就是黛玉酸就是林黛玉吃那些姑娘们的酸一样很不舒服,甜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俩人在一起作诗,苦就是贾宝玉和那些姑娘们在一起把林黛玉一个人扔在那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欢快高兴的笑脸。

  我希望我的人生不要和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痛苦,两个人没有在一起,我想起然后两个人有缘人又不能在一起,所以要是我,我不会吧太多感情放在爱情上面。

  所以最后读后感是这本书不能说不好看,也不能说好看。所以随大家看不看都不关我的事。

  读完了《红楼梦》这本用优美凄凉的文字所组成起来的书,我感慨万千,贾府中一个个的女孩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结果。对此,我好好研究了一番,得出了以下结果:

  林黛玉:绿色

  属于明白人

  用词形容:真人不露相

  特点:需要温暖,容不得别人的背叛,一定是信任你才会认可你,在红楼梦中特别的信任、在乎贾宝玉,却遭到贾宝玉的“背叛”,又因为林黛玉本身就体弱多病,误会了贾宝玉,便一病不起了。

  王熙凤:黄色

  属于精明人用词形容:精于打算,不肯吃亏

  特点:对于时间非常敏感,以目标为导向,在红楼梦中算尽了机关,有一万个心眼,好斗,锋芒毕现,却因为太过于好斗而死。

  薛宝钗:蓝色

  属于聪明人

  用词形容:思维缜密,重长远

  特点:善于控制但不善于调节自己,心胸不广同时拘泥于形式,过于执着对错,缺少豁达。在红楼梦中才华不外露,不争一时的先后长短,很善良,最终被贾母选中嫁给贾宝玉。

  晴雯:

  红色

  属于机灵人

  用词形容:脑瓜灵,嘴也灵

  特点:能说会道,容易患得患失,在红楼梦中情绪波动较大,聪明刚烈,反抗性极强,曾有“撕扇子为千金一笑”为证,后来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

  在过去也好,在现在也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实际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把握自己的命运,关键在于调整好心态,有一个好性格,与别人好好相处,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财富(注:千万别学以上列举的那些女孩们,将优点综合起来,缺点尽量屏蔽,才能让自己有一个好结果!)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长篇小说之一。它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等,作者曹雪芹。作品通过四大家族家务事、儿女情的描写,向世人展示了封建礼仪及等级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不平等关系,这都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真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的好书。

  《红楼梦》主要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故事的男主角是贾宝玉,他是个性格柔中带刚的人,因为他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境,周围生活的全是女人。书中的女主人公是林黛玉——体质多病,天生猜疑,多愁善感的如水一般的女子。另一个与宝玉有着不解之缘的是人见人爱聪明才智的大家闺秀薛宝钗。贾宝玉的家人不怎么喜欢性子直率不善掩饰的黛玉,却对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钟爱有加。然而宝玉却对这个林妹妹有着深厚的情感。可是最后家长却用暗渡陈仓的办法使得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得知此事的黛玉心灰意冷,悲痛而死。知道真相后的宝玉痛苦万分,在完成家族使命——科举考试之后便出家当了和尚。贾府因家中出了个贵妃而兴旺,最后,也因贵妃的病逝而中落。作者借此讽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批判了那个时代父母包办婚姻的社会丑恶。

  《红楼梦》就是这样用优美的文字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然后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丰富的诗词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为这个故事添加这就是我爱读《红楼梦》的理由了斑斓的色彩,是读者徜徉在智慧的海洋中。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世界名著是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精彩浓缩,是全人类的智慧之果,它历经千年淘洗,遗存华章,福及人类。

  尤其是红楼梦更让我喜欢,用了详细的语言,神态,心里等描写。会让你记住每一个生动的事例,而且具体地写出人物性格,清晰了解府里人物的权势与地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石头记,主要讲了女娲补天后,在大荒山无稽崖留下了一块顽石。后来,这块顽石竟然自己修炼,渐渐的有了灵性,在一僧一道德施法下,顽石就变成鲜明晶莹的美玉,后来,有两个人要去人间游历,它也想去,就苦求两人,最后两人同意,带它领略人间各种之美。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作者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比如顽石竟然自己能修炼有灵性,况且就是没有可能性,更何况是石头能修炼,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其中有句诗句:天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着整个故事的梗概,然而作者却以虚渺的语言道出,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本书真的是打开我们的文化之窗,开启着我们的知识之门!

《红楼梦》读书笔记5

  古人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面对这连续了整整一个月的阅读实践,我已经想将自己安在那一个个故事中了,再也不想出来了!一本本书,一个个人物。倔强不懂爱的赵子牛;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活泼机智的贾宝玉;不懂得那份不同爱的“我”;梦境中的爱丽丝,当然还用那个不同于别人的歉意身在天堂的哈利。

  众多的书,我个人最在意的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在你心中读到这本书,你肯定想到的是那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或是那个夺取别人的爱的薛宝钗,更是那傻傻不懂人事情怀的贾宝玉。贾家是个庞大,香火不息的一个家族,他们京城外有黛玉的父亲,而后宫中有受当今圣上宠爱的贾王妃,然而,这样拥有左膀右臂的贾家,有是为了什么而消失呢?当然,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是红楼梦里的关键,她,便是——凤姐。然而贾家的灭绝,却是因为这个女人的包庇:替净虚师太包揽诉讼,收了其三千两银子;应叫长安太守退了张财主的女儿的婚事,使得后者改聘给李衙内。

  反而不让人圆满的是我们黛玉和宝玉的婚姻。

  他们两个的婚事如果成了,都成了世代传送的绝世婚姻!可是,面对,现在的作者,还是以前的作家,给过一个临读者们满意过的结局吗?这对金童玉女最终还是没有在一起,反而隔离在人间与阴间了。当年,因为黛玉得知宝玉要娶正室了,而且是自己的好姐妹——薛宝钗。(其实也说不上好,要不然,为什么要两女争一夫呢?不对!古代本来就是一夫多妻制哦!不过正室好像更被尊重诶!)而旧病因心头的事而复发,因病而死。而傻傻的宝玉,却将宝钗当成黛玉,而娶进门。

  当然,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男主角的心理是咋想的。宝玉其实也是十分不满意这段婚姻的。他和宝钗妹妹其实是没有任何瓜葛,只是喜欢一起玩,一起做做诗而已。然而他看见黛玉那可是一见钟情,你又可以那他怎样?而宝玉曾在梦中喊过:“什么金玉婚姻,我偏说是木石婚姻!”这话说出,可伤坏了宝钗的心,毕竟,宝钗也是真心待我们的宝玉,可宝玉却从来也没有在意过宝钗呀!到了最后,宝玉做了和尚,也只是为了圆他和黛玉的约定。当宝玉再次走进潇湘馆时,留给他的,却不在是那白色的身影,和常年弥漫中药味儿的屋子了,只是那片潇湘竹,那片湘竹在风中诉讼着,这段绝世佳话。

  (此时另加的,是红楼梦的感)

  红楼之梦

  湘妃泪迹潇湘竹,

  黛玉泪浸宝玉心。

  红楼之梦谁深知?

  无边潇湘无诉笛。

《红楼梦》读书笔记6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都说红楼梦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呀!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这书不仅是曹雪芹对而是生活的迫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做诗人”的慷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那个黑暗卑劣的社会不相融,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解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语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挽歌。

  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本书。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百年后世人对红楼梦可谓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是无论怎样,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但《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书笔记7

  红楼梦,梦红楼,一梦红楼,空见色,二梦红楼,色生情,三梦红楼,淫回转,四梦红楼,俗染尘,五梦红楼,木石缘,六梦红楼,金玉姻,七梦红楼,怜心志,八梦红楼,畅惘然,九梦红楼,淡平生,十梦红楼,成大道。

  “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等等云,民间对四大民著的说评已经很多,尤其是《三国》与《红楼》,一度对《红楼梦》不以为然,甚至到了翻书的`前一刻,觉得不就男男女女的那回事情,当我翻读第一回,读到“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立刻跟当下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作者的洞察力,再读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时候,我立刻收起了玩酷的态度,顿觉作者并不是在写一本小说,而是再写一段辛酸历史,以致后来对这本“满纸荒唐言”的书却不肯漏掉一个字,漏了一字都感觉读不全似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8

  有人采访任正非,问他每天早上让他起床的动力是什么?他答我饿了,要吃早饭,仅此而已。你当真信他?

  他是一个这么有目标、有激情的人,一个工作狂,他的时间这么宝贵,怎么会舍得浪费在床上?他的这个回答,就好比问开花是为了什么?你答开花当然是为了结果一样。大实话,又是大忽悠。难道开花更重要的不是为了绽放美丽,播撒芬芳吗?

  最近正重读《红楼梦》。原本给自己列计划一天一回,共一百二十回,想着能在一百二十天里逐字逐句把它读完,那也算是不小的成绩。谁知,一两回读下来,根本刹不住。忍不住一直往后续,每天三四回。

  二十年前我初读《红楼梦》,不管内容,只求情节,里面的诗词歌赋,繁琐的吃穿住行细节通通略过。仅仅把它当作宝玉宝钗黛玉三角恋故事来读。所以,除了认识几个主人公,几乎毫无收获。如今再读,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不仅书中所有配诗逐字逐句细读,连书下方每一个注解都不放过。碰到我喜欢的名言佳句我还会拿笔记录下来,这是我第一次读书时旁边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一点也不觉得麻烦,相反,很是享受。

  虽然网上有现成的人物关系图可以下载,但我自己根据自己掌握的进度,慢慢完成了一个人物关系思维导图。自己做的,记得更牢,有利于后面阅读。

  现在再读此书,感受真的很不一样,收获太多了。要知道自己这些年来了到底有没有成长或者变化,拿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再读,就知道了。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读起来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个人的经历、阅历和人生经验,还有理解能力,思想观念等等都在变化。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大百科全书,故事性也很强,确实名不虚传,好看至极。若要问我现在每天早上起床的动力是什么?当然是起来读书,有好书在召唤,我舍不得赖床。心理专家说,幸福要向内求,外在的东西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短暂的。

  想想也有道理,难怪我从来没有因为要看一眼隔夜买的某个奢侈品牌包包而催促自己快点起床过。倒是常常为了某个约会、某本书或某次出门旅行而兴奋不已,不想睡觉。

  那么,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最大理由是什么呢?愿你跟我一样,有所热爱,也有所期待。

《红楼梦》读书笔记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再一次将《红楼梦》看完,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20xx年,我26岁,那个时候读这本书完全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看完后总觉得故事情节不够精彩,没有强烈的代入感,也不得要领。

  第二次阅读这本书,虽然很认真,心也很静,更是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但是却与奇书一词不得其解,从书中许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大概应该是明朝中期的社会背景,但实际上应该是暗指清康熙晚期至乾隆中期,曹雪芹先祖是汉族,后来抬籍为满清正白旗包衣,从曾祖起三代人都担任过江宁织造一职,颇受康熙信任,后来雍正继位,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牵连,曹家多次家产被抄没,家道从此衰落,而曹雪芹正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时期,书中贾宝玉应该就是描写他本人。

  四大名著都出自明朝,而《红楼梦》却出自清朝乾隆中期,以后来突起之势将《金瓶梅》斩于马下,更是后来居上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堪称千古奇书。此书由众多人物构成,主要人物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组成,其中人物描写性格分明各异,层次鲜活,形态各异,情感细腻,对话风趣,服装穿戴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饮食、房舍、楼台、亭阁、花园、景色用词繁多,比喻唯美,诗词修饰优美,真实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欧治、生活、经济、文化、也影射了封建社会的奢靡、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此书后四十回,开始写得还能跟上曹雪芹的节奏与思路,但后面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情节略显牵强,结局太散漫,几个主要人物交代的不够清晰,让人仔细回味,琢磨之后仍不得章法,这只是我幼稚的思维我甚至在想,如果是曹雪芹来写完,文中的主要人物结局是否不用那么悲凉,他(她)们的命运又会是怎样,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情。

  虽然小时候不爱学习,文化程度太低,也不怎么喜欢看书,但是,我却很喜欢中国历史,很喜欢看历史书,我觉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曲折有趣,而且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胸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必须知道我们的祖先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历史不忍细看,也许今朝富贵荣华,殊不知明夕繁花散尽,也许到我五十岁的时候,再来看这本书,又能窥其其它的智慧,明了其中滋味,“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侬今葬花笑人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而我也被这句话中所体现的悲凉和伤感深深吸引。

  古往今来,不少名家大作被世人传颂,但没有一本书像《红楼梦》这样将我深深吸引住。

  初读红楼,是稚嫩,是无知。我只看到了宝玉的轻浮,黛玉的柔弱,宝钗的宽厚,王熙凤的小家子气还有其他人物的尔虞我诈。我单纯的以为这本书,只是记载了贾氏一家的兴衰史。于是,我将它弃在了书架上。

  时隔几年,再读红楼,我拂去书上的细尘,慢慢品读。这一回,我看见了宝黛之间的凄美爱情,看见了作者的煞费心机。作者在写书时将人名、地名、物名全部都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好比如贾宝玉在大荒山无稽崖上的青埂峰上开始了“荒诞无稽”的“假宝玉”生活;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原应叹息”;王熙凤最终“亡西风”;潇湘馆中黛玉“消香”,怡红院中宝玉“遗红怨”等等都透露出了人物的悲凉结局。且作者曹雪芹也在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中说明了是“假史枉写”并透露出《红楼梦》这部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核心的小说是一部“家亡血史”。并且,红楼梦中诗词含量惊人!黛玉的葬花吟更是经典著作。从此,我对红楼爱不释手。

  现在,我每次拿起这本书,都带着对作者深深的敬佩和对这本书的欣赏,它使我看到了创作的巅峰所在。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红楼梦始于言情终于言情而不止于言情,不错的,它记载了对当时社会的披露;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更不错的,它的所有都值得我们欣赏。

  如今,再拿起红楼,扑鼻而来的,是饱含着深刻思想和醉人感伤的淡淡书香,我已沉醉其中。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对此我也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修饰。去年暑假,在好友婷的引导下,我得到了《红楼梦》带给我的精神上的洗礼。而今年暑假,是我第三次读《红楼梦》,此次我悟到了更多……

  小说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为背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明显,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像。

  林黛玉,她给我最深的印像便是她的才华。她如那一池带着灵动而流过沁芳闸的活水,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薛宝钗,这个二百年来饱受读者指责厌恶的任务,她又何尝从这段感情纠葛和婚姻中获得过快乐。宝钗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可怜的她要为自己考虑更需要为整个家族着想。宝钗聪明睿智,大方得体,但她却悲剧性的始终没有明白一场毫无爱情的婚姻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说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共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黛玉的疑问,侧面描写出了王熙凤在家中地位非同一般。

  头上戴着束发嵌玉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大串的外貌描写,对于主角描写极为详细,详略分明。

  第三章写了贾雨村官复原职,林黛玉初进大观园。

  通过一连串的语言,动作,刻画了王熙凤虚伪,玲珑见风使舵的形象。

  林黛玉谢绝邢夫人的挽留,不仅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感激,表明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处处留心,言行小心谨慎。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

  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多年前读过红楼梦,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当我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越嚼越香,早晚不舍。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朝乾隆年间,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作品——《红楼梦》诞生了。《红楼梦》主要是围绕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展开情节,同时描写了封建时代贵族生活的腐败和颓废,还包括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并且反映了作品产生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介绍了服装、饮食、医药、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学者对其所体现的主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主要因为这部小说内容的浩大,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家宫闱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也达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作者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它既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缩影,也是当时社会整个精神文化的缩影。它也成功地刻画了许许多多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并且善于精确传神地把握人物的语言。

  在《红楼梦》中,除去著名的金陵十二钗之外,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四百多个,这众多的人物个性鲜明、生机勃勃,囊括了形形色色的世间人物形象,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塑造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作品中那一篇篇诗词文章,语言精致,意境优美,同样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而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林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

  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红楼梦》这部经典巨著具有永恒的魅力,亦如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虽然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但红楼梦内涵精深,即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他是她一场好梦,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题记

  提到《红楼梦》,人们想到的大多是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亦或是为林妹妹的香消玉殒而扼腕叹息。而对于薛宝钗,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都是虚伪、善于逢迎,认为她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内心却很势利,甚至连对宝玉的感情也带着利益的成分。其实我认为未必就真是这样的。首先,宝钗接受过良好的封建正统教育,宽容大度,温婉娴静,是个典型的名门淑女,其次,她博览群书,文采斐然,这从她所作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而说她虚伪、善于逢迎,可就真是有点冤枉他了。宝钗早年丧父,只有一个年事已高的母亲和一个不成器的哥哥,家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都需要她的操持,她从小就要周旋于各色人物中间,所以养成了“见人总带三分笑的性格”,后来,宝钗因为种种原因而进了贾府,在贾府里,宝钗因为自身温和宽容、平易近人的个性而“大得下人之心”,又因为贤惠能干而为贾母所称道:“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评价可真是极高的。宝钗有了好东西也是与大家一起分享,且从不厚此薄彼。第六十回中,薛宝钗把薛蟠从江南回来送自己的东西,在分送众姐妹时,也送了一些给贾环,贾环的母亲赵姨娘非常感激:“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平常看起来果真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几东西来,他挨门送到,也不显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赵姨娘尖酸刻薄,对人总是有三分防范心理,宝钗能够得到她的赞扬,更是说明了宝钗是极为为人处世的,这也是天性敏感孤傲的林妹妹所比不上的。

  贾府里几乎人人都对宝钗佩服不已,连丫头下人们也喜欢和她说话,可就是这样好人缘的宝钗,却偏偏对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静若秋波”的风流佳公子暗生了情愫。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之女,他对贾宝玉的感情也和贾府中的其他女子是不一样的。他深爱着贾宝玉,却不似袭人那般对宝玉百依百顺,也不似黛玉那般对宝玉使小性子,更不似晴雯那般处处与宝玉针锋相对。从始至终,他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宝玉。她劝宝玉打马进京,求取功名,丝毫不是为了自己着想,仅仅是希望自己深爱的男子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之人,而不是整天流连于脂粉丛中,虚耗大好时光。可是宝玉却对她的善意不予理睬,认为她势力世俗,反而变得和她有点疏远了。

  连后世之人也认为宝钗劝宝玉做官是为了自己日后当宝夫人而做准备,而林黛玉才是真正和宝玉性情相投之人,他们可以在月下共读西厢,可以在花间吟诗作乐,不理会世俗的牵绊,伦理的束缚,是一对真正的神仙眷侣。可如果事情真照这样发展,如果薛宝钗不在宝黛之间横插一脚,结局就真是皆大欢喜吗?我看未必。贾宝玉若是不考取功名,吃穿用度倒是不用愁,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有些才华的败家子而已。而林黛玉任性敏感的性子,也是极不适合做贾府未来当家主母的。更何况贾宝玉天性“博爱”,四处留情,这样的两个人,如果以恋人的关系短期相处的话,还可以比较和谐,但如果是要以夫妻的身份长期和平相处,这是断断不可能的。而只有宝钗大度宽容的性格,才可以包容宝玉的风流和孩童习性。

  或许真的是造化弄人,她会遇到那个清冷得不似人间女子的林姑娘,宝玉对林妹妹几乎是一见钟情,而后来宝钗进了贾府之后,宝玉有一段时间和宝钗走得极近,好似有些冷落了林妹妹,其实不然,宝玉虽然和宝钗走得近,但他心心念念的仍是林妹妹,而非宝姐姐。纵然后来林妹妹一缕香魂终归离恨天,她和宝玉也结成了世人眼中的金玉良缘,可她却终究没能与宝玉举案齐眉。只能在宝玉出家后发出“到底是意难平”的感慨。一座红楼困住了那么多人,而宝钗是其中陷得最深的那一个,在宝玉与青灯古佛常伴之时,她仍是小心的掩了自己的情绪,尽心尽力的照顾着贾府的老老少少。宝玉就像是她的一场梦,纵然并不美好,纵然会使她眉头深锁,她却仍不愿醒来……

【《红楼梦》读书笔记15篇】相关文章:

1.《红楼梦》读书笔记

2.红楼梦读书笔记

3.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4.【荐】红楼梦读书笔记

5.《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6.红楼梦读书笔记300字

7.红楼梦读书笔记500字

8.红楼梦的读书笔记三篇

9.读《红楼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