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8 15:02: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下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求差比较两个量的大小”的方法,和分类考虑问题的探究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知识源于生活,所以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现实世界中量与量的不等关系,指导学生将解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会利用数轴直观地得到不等式的解集。

  本节知识涉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诸多方面的联系,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以后进一步讨论量之间的关系的内容,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尽可能地减少传统的大量的不等式的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着重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运算。另外,本节内容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方法,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数轴。本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的体现,能让学生在经历观察、验证的过程中得到知识。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本节课涉及的是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解决这类问题,一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分别计算结果,再比较、择优。通过问题设置,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分析题中相关条件,找到不等关系。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求差值比较大小”这一方式,使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之间大小的方式;同时体会到分类考虑问题的思考方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实际作用。

  在学习本节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比较大小、一元一次方程,所以能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从学生的思想上看,初二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大胆、好奇、好胜的特点,教学本节时应注意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避免“填鸭式”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继续训练解不等式的基本技能,自己总结解不等式的经验,渗透不等式的建模,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总结方法,加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技能,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建模并求解的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明确概念,使思维更清楚、明了,巩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训练学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找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

  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1. 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

  2. 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租用,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3. 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地位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31~33页。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认数的第一阶段—20以内各数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认数的第二阶段—100以内数的认识。本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对于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于数概念的建立还比较模糊,学生的数感还有待加强。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

  (二)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部分前,已经能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也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理念:

  1、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知识于生活。通过让学生画一画,使学生体会到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应该做到手口一致。

  2、多媒体直观展示,数与形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学生通过观看电脑展示,在脑海中清楚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实际意义,并了解其之间的关系。向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信息资源,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并运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数感,知道数的组成,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和位值制度。

  难点:一个一个地数,拐弯处的数法及数的组成。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具学具准备:铅笔、小棒若干和一套

  1:左边乱放的小棒29根。右边三排小棒,其中两排10根,另一排9根,共29根。

  2:左:29根,中:33根,右:30根

  3:92根由散乱的变为整齐。再点击一下,成为9捆多2根。

  (二)教法学法: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借助,实物等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运用类推学习法探索新知识。运用迁移规律,在教数数、读数时,根据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运用类推学习法。教师适当点拨,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接掌握。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学会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学习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去听讲、阅读复习等方法。因此,教师教的过程要与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巧用玩具,游戏引入

  下课的时候,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爱玩一种游戏,叫数码游戏。老师也很想玩。谁愿意和我一起玩?师生玩,同桌小朋友也可以一起玩。

  能说说你在刚才的数码游戏卡上看到了哪些数?教师随即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卡片来引入。巧妙地把玩具转化为学具,利用一个比大小的游戏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二)动手实践,充分展开

  1、说一说:其实不光我们刚才看到的数码游戏卡上有数,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很多这样的数。老师刚才坐27路车来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数——27。这样的数你还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2、数一数:我们班有多少小朋友?你能数一数吗?在自己座位上数一数。你是怎么数的?带大家来数一数。

  (反馈:1个1个、2个2个、5个5个等……在数的时候,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口型和手势,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地数,教师就两个两个地数:如果学生两个两个地数,教师就五个五个、甚至是十个十个地数)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既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握教学起点,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数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画一画:假如老师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小朋友,你们说全班小朋友应该画几个符号呢?用你们喜欢的符号画一画。要求: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最好让大家一下就看出是几个,看谁的本领大。

  【设计意图: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知识于生活。通过让学生画一画,使学生体会到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应该做到手口一致。教师注意将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要求的提出“最好让大家一下就看出是几个”,使学生自然将2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另外,用符号记录数是数学文化的一种继承,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数要手口一致。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策略,为了解数数方法的多样化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强化数感

  1、猜一猜:出示1:左边乱放的小棒29根。右边三排小棒,其中两排10根,另一排9根,共29根。

  师:左边的小棒和右边同样多,请你说说左边有几根?你怎么知道的?

  (反馈:如果我们用绳子把10根小棒扎在一起就更清楚了。演示。)

  板书:29里面有2个十和9个一。

  【设计意图:通过有策略的数出小棒的根数,使学生体会到有序的重要性。小棒图非常形象地展示了10个一就可以用一个十来表示,加深了学生对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理解。】

  出示2:左:29根,中:33根,右:30根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左边这一堆是29根,请你猜猜中间这一堆和右边这一堆大约有几根小棒?

  学生猜,教师板书。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猜?到底是几根?怎么办?数一数。

  师:先别忙着数。我有个问题:这么多的小棒乱乱的,怎么才能一个不漏地数清楚呢?有什么好办法?

  出示3:92根由散乱的变为整齐。再点击一下,成为9捆多2根。

  板书:9个十和2个一。

  2、比一比:老师有一些铅笔,请你猜猜这里有几支铅笔呢?

  (35支。5支5支正好数完。)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小棒,请你看看。有什么想说的?

  再继续数,点击出现一根一根小棒,一直到100。

  100是怎么来的?板书:10个十是100。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估数,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和对应的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四) 数形结合,应用拓展

  1、出示百格图。这张图共有几个格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3)野马的寿命比骆驼长一点儿,还不到40。是40前面第3个数。

  (4)大象的寿命直接出示图。估计大象能活几年?它是由7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

  看了这个图,你还能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在猜哺乳动物寿命这一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情境中,融合了100以内数的重点知识内容。综合练习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意图是通过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游戏中允许学生作合理的猜测,同时渗透一些知识点的巩固。此练习的设计应注意向学生提供多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猜数和估数的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五、说作业设计

  1、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

  2、数出下面数的后五个数。

  二十六 五十八 七十九 八十七 九十五

  3、填数。

  27

  4、估数

  50 66 78

  81 99 0

  百以内数的认识

  一个一个 百 十 个 100里面有10个十

  十个十个 位 位 位

  (百)(十)(个 )100里面有100个一

  9 0

  9 9

  1 0 0

  左:29根,中:33根,右:30根

  9个十和2个一。

  10个十是100。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一篇,对于后续课文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井沿”,并学会书写“沿”。理解“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3、口语练习:用“谁和谁在干什么”、“_____得很哪!”“一……就……”“因为……所以……”进行口语练习;续编青蛙跳出井口的第四次对话。本课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其中有很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可以利用本课生动有趣的情景,结合语言点对学生进行较为规范的口语训练,让学生理解并且运用文中的句式,丰富口语的内容,为接下来把口语更规范地转化为书面语(作文)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及续编对话是难点。

  创新点:为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的方法有:

  (1)与生活相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结合本课对话内容中的语言点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让学生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练习: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口语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抓重点词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结合;

  (3)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引导由说到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训练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五、说过程

  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写7个,除“沿”),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理解了“井口”、“井底”并找到了青蛙和小鸟的3次对话。今天的第二课时,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复习词语,学写“沿”字,然后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着重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话中的语言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相互促进。本课时的口语练习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1、是课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及运用,如“()无边无际”、“__________大得很哪!”、“一。。。。。。就。。。。。。”;

  2、归纳句式的运用,如本课开头的“谁和谁在干什么”以及最后“因为。。。。。。所以。。。。。。”;

  3、对所学的词语和句式的灵活运用,体现在学生续编第四次对话。这三个层面的口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第三个层面运用所学续写对话时,我采用了说和写结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把口语规范化地变成书面语,其次,由说到写,实际上是放慢了说的速度,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将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写出来。最后说和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写片段,模糊作文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为三年级过渡到写作上打下基础。最后是理解寓意,布置练习。

说课稿 篇4

  说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不同的角色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增强责任意识,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初步形成责任意识。

  能力:能够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一项任务。

  知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作为家庭、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比城市孩子相对独立,在家中承担的家务更多一些,有更多承担责任的机会和经历,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会有话可说,有章可循,愿意真诚地面对自己承担责任中的优点和不足。但由于中年级学生的辨析能力有限,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比较难以明确自己的责任。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父母同样对子女特别是对男孩百般呵护,事事包办。农村有的家庭不止一个孩子,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家里受宠度偏重,许多本该做的事和该负的责任常常让哥哥姐姐包办代替,所以他们当中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要承担一些责任。以上现状造成当前农村孩子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与城市孩子一样,普遍相对较弱,没有养成自我服务意识以及自我负责的习惯。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发现,农村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对“责任”概念模糊,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他们可能更难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针 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集体的事情大家做。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针 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承担不同的责任。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再现生活,提供典型范例,通过辨析、讨论引 导学生面对鲜活的场景“情感投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认识到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拨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增强他们的责 任感和自我反省意识,树立不做旁观者的主人翁态度。

  说重点

  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集体的事情大家做。

  说难点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承担不同的责任。

  说过程

  活动一 这些事情该谁做

  [出示图片:这些事情该谁做]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在不同的场合,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做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参与做的?

  小结:自己的事情有些自己能做的,就该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家中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做;学校的事情靠大家去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有初步的角色意识。】

  活动二 我们的好主意

  1.[播放动画:我们怎么办(一)]

  [播放动画:我们怎么办(二)]

  [播放动画:我们怎么办(三)]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我们有没有与上面同学类似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并派代表以表演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开动脑筋,从角色和责任的角度,想办法说服家长。在班集体中,要眼中有活,才能多为班集体作贡献。

  2.[播放动画:帮帮他]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会怎样帮助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要多为班集体作贡献。】

  活动三 我给自己找岗位

  [播放动画:我给自己找岗位(一)]

  [播放动画:我给自己找岗位(二)]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在家和学校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岗位,做个有心人。

  [播放课件:调查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想想自己可以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做好。】3、教师小结:在家庭和学校里,我们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老师希望你们能监守岗位,尽职尽责,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板书设计

  我的责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集体的事情积极做

  我给自己找岗位

【【实用】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四篇

2.说课稿四篇

3.【精华】说课稿四篇

4.【热门】说课稿四篇

5.【实用】说课稿3篇

6.【实用】物理说课稿3篇

7.【实用】教师实习总结四篇

8.【实用】医院实习总结四篇

9.【实用】工作实习总结四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