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8 23:21: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说课稿9篇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设计旨在通过

  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过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对反义词,盾的自我保护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是(齐读课题)。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板块一:解决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师:同学们,这就是发明家左抵右挡,但还是难以招架。)理解后,再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配读。

  表演是本班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过渡: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块二:研读课文,解决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也可以边读边用笔划一划有关句子。

  2、指名回答:谁愿意来当当发明家,说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自由读)

  3、(三个“然”)师: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个“然”字词,是哪三个呢?(回答后带“然”的词变红色。)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谁来读读发明家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导朗读:想法要轻、慢点。)个别读后再齐读。

  “固然”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怎样呢?(引读:师:待在铁屋子里,本来这样很安全的,但是(生读: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该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哪“当然”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理所当然什么呢?(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谁来读读这“理所当然”的句子呢?

  3、指导朗读:师:当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读)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学生读)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学生读)。

  4、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到发明家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个“然”的词语进行研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让学生在剖析中了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对学习进行了又一次朗读的训练,更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读深读透课文的方法。

  过渡: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你们见过坦克吗?想不想再见见坦克呢?

  (四)板块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师:这就是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回“矛、盾”的踪影吗?(指名说)面对这坦克,你感到这样呢?(

  边欣赏边议论)

  2、师:面对着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3、师:把矛和盾的优点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画出课文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呢?(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生朗读,如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生朗读)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生齐读)

  (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庞然大物”说明什么呢?(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大家自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齐声朗读)

  4、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谁”指坦克。)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指名回答)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欣慰的是: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关注了文本言语的特点,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汇,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言语教学;关注了课堂中儿童的言语实践,让他们说话、抄写、讨论、朗读等,语言技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您喜欢旅游吗?到过美丽如画的呼伦湖吗?呼伦湖自古以来就以风景秀丽闻名于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湖泊。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春季水草丰美,牧歌飞扬;夏季白帆点点,鱼虾满湖;秋季海天一色,风光旖旎;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呼伦湖除了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外,更有着让人恒久回味的风土人情。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课文《美丽的呼伦湖》就向我们介绍了呼伦湖的美丽风光。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祖国山水美如画”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由《水乡歌》《美丽的呼伦湖》《黄山奇石》三篇文章和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组成,一系列的文章向我们铺展开一幅有声有色的巨大山水画卷。其中,《美丽的呼伦湖》在这一单元中更显得清新明媚,为我们展现了无限优美的意境。

  纵观整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简洁明快,字字如诗,句句如画,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文章文章第一自然段总写呼伦湖的大而美丽。然后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描绘出了呼伦湖的美丽风光,同时也暗示着呼伦湖的水产丰富、人民勤劳。人在自然风景中,自然风景也因人的存在而更加美丽。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不读,停三秒)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理解想象,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呼伦湖的向往、喜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展开想象,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为祖国山河秀美而骄傲的情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根据新课标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渲染气氛,感受风光之美。

  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向学生展示白洋淀的美丽风光。在辽阔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一个美丽的湖泊,那就是呼伦湖。它像一面很大很大的镜子,给辽阔的大草原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一年四季,她都以不同的姿态吸引着成千万的中外游客。在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和教师优美的语言中,学生很快走进了风景怡人的呼伦湖,产生了对呼伦湖进一步了解的渴望。此环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品读课文,体味语言之美。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读课文,体味语言之美”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我通过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自主阅读。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整体感悟。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呼伦湖的美丽迷人?仔细的品一品,读一读。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各自表达着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学谈到了呼伦湖像一面很大很大的镜子。教师通过“很大很大”这个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很大很大有多大?在诵读想象中,孩子们仿佛看到了那碧波万顷的湖面。有的孩子谈到了呼伦湖四季的美,我让他们在小组内分季节品读感悟,爱美的女孩子喜欢遍地的野花,丰美的水草;贪玩的男孩子爱看鱼儿跳跃、鸟儿低飞;我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草原的牧童,船上的渔民,看到这遍地的青草,满湖的鱼虾,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他们不由得兴奋起来,进一步读出了人景合一,人与自然的融融和谐之美。有的同学喜欢秋天的安闲,有的同学欣赏冬天的宁静。我让他们边读边欣赏,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他们有滋有味的读着,仿佛已经走进了这童话般的世界里,孩子们通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欣赏,反复诵读,不由得激情荡漾,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之中。美丽的呼伦湖,多么迷人”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他们由衷地对呼伦湖的美产生了喜爱向往之情。

  三、游赏呼伦湖,升华情感之美。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呼伦湖还有着那么丰富的物产资源;那么厚重的文化底蕴。于是我抓住时机,创设 “游赏呼伦湖,升华情感之美”这一环节。呼伦湖是我们北方第一大湖,作为北方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呼伦湖,请你利用文本或搜集的各类资料夸夸呼伦湖。于是,我们把呼伦湖带进校园、带进教室、带进孩子们心中。孩子们有的利用鸟类的图片,向大家讲述了呼伦湖地区241种鸟类资源,是一个硕大的鸟类博物馆。有的利用资料,告诉我们呼伦湖的“大、活、肥、洁”有的了解到呼伦还有的带来了阿拉腾格尔日乐的歌曲《我的呼伦湖》让我们感受到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地方,是“歌的天堂,舞的海洋,诗的源泉,酒的故乡。”还有的带来了小诗“巍巍兴安岭 ,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此时此刻“美丽的呼伦湖”六个字深深地融入学生的内心,不由得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美好的地方而骄傲。

  这节课就这样在开放的课堂中、在学生对呼伦湖无限的向往中结束了,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读为主要途径,以文本为主要依据,让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充分体会语文的魅力,尽情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5、4、3、2加几》,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主要应达到这样的

  说教法: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结合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引导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与试一试4+9和5+8的教学上)

  讨论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新知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讨论法将贯穿本节课始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过程:

  一、复习铺垫

  在课的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兔子出去采蘑菇的场景,并告诉学生小兔子请他们去它家坐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出要想去小兔家要能快速的口算出10+6,9+5,9+7,7+9等几道题,在学生口算完以后我又引导学生比较:9+7和7+9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列式,探讨算法。

  首先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小兔子左边有几个蘑菇?右边有几个?并找到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得出算法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算法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

  2、应用新知

  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汇报时说每一题的算法。比较后两题的不同算法,用多媒体先在4+9上方出示9+4,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先算出9+4=13,从而直接推算出4+9=13,再次为难点的突破做孕伏。

  三、巩固练习

  在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完成后紧接着进行了相关的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的巩固新知。我首先安排学生进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看一幅图写2道算式,让学生再次感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又一次巩固了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算出另一道相应加法算式的得数算法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在“想想做做”第2题的教学中,我又适时地引导: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吗?通过这一层一层的设计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深化拓展

  “想想做做”第5题的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把“想想做做”第4题改为小蚂蚁搬家的游戏放在“想想做做”第5题之后完成。这样改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想想做做”第4题没有给出学生写得数的地方;二是学生年龄太小,不适合一直算算的。改为蚂蚁搬家让学生抢答,学生的兴趣会更高一些。

  而我把“想想做做”第6题的红花说成老师要奖励给学生的秘密礼物,学生会很期待,完成的会更细心、更快。

  全课小结

  小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再次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结合学生的回顾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不足,给予帮助。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学会自护自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第一单元都是以“我会保护自己”为主题展开的。《自护自救》主要通过身边具体的事例来警觉自己,并掌握一定的自护自救的知识。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懂得一些常见事故的预防和解除方法。

  2、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能够机智冷静地保护自己,寻求自救的方法。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汇报法和活动游戏法,把一些生活小知识从身边来到自身去,通过真实的事例和游戏的方法,把知识贯彻到实处。

  三、 教学思路

  本课承接上一课的思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和解除事故的办法,以及当我们面对危险的时候,怎样机智冷静地面对它,因此,在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具体的活动细节,让学生从中寻找到怎样避免受到伤害,以及当危险出现的时候,怎样机智应对,懂得自救的方法。在本单元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探险夺宝,安全归来”的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运用所学的安全知识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常见事故的预防和解除办法的相关资料。寻找存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安全隐患。

  2、老师准备:制作“探险夺宝,安全归来”多媒体课件。

  环节二:情境展现,敲击心灵,激发情感。

  通过最近的一则有关自救自护的新闻打开这节课的帷幕。

  环节三:眼力大比拼

  通过一系列真实的国内发生在儿童身上的危险事例,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通过这些数据和调查,你想说些什么?通过看再过度到说,以说促进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一些自救自护的知识。再切入到课本中的18面的12345幅图,让他们在遵循现实的情况下发挥想象,他们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把课堂的主动权再次给孩子,从中有所醒悟。最后出示常见的场合让孩子自己设计警示牌。

  环节四:脱险使奇招

  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巧妙脱险。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遇到险境时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

  环节五:自护小锦囊

  让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填写自护自救小锦囊并互相交流,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多,目的是通过赛一赛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环节六:游戏探险夺奖,安全归来

  让同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同时开始游戏活动,看谁最先安全归来,课件设计时采用多种回路和交互,让学生通过选择一步一步到达目标,并安全归来。

  环节七:以安全拍手歌作为本课的结尾

  学会自护自救 安全防范意识高

  提高警惕是关键 遇到险情莫惊慌

  沉着冷静记心间 随即应变巧脱险

  平安快乐每一天

  五、 说板书

  板书是正节课的纽带,让学生能对本节课通过板书贯穿起来。

说课稿 篇5

  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实物游戏、线条游戏、音乐欣赏、美术作品欣赏、即兴绘画表演等手段,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音乐等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探索不同于单纯美术课和音乐课的新型艺术课教学方法,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说 教学 方 法

  (一)说 教 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准备采取以下教法:

  (1)“启发引导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说 学 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音乐等演示和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学会人际交往。

说课稿 篇6

  坐井观天说课稿课件

  一、 说教材

  《坐井观天》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课文短小精悍,图文对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浅显易懂,学生能够从中明白蕴涵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我确定这一课时的目标有三点;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3个生字。

  2、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3、引导学生看事物全面化,要实事求是,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3个生字,课文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在教学中我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依据新课标精神,我运用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读、说、练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考虑到低年级孩子认知比较直观的特点,上课开始,我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走入课堂的欲望。

  2、多种形式,认识生字、新词

  本文有3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关,由简到难,第一关,学习生字,第二关,在新词中认识生字,第三关,在句子中巩固生字,这样学生从字、词、句中认识和巩固了生字。

  3、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对本课的学习,我注重在指导朗读上下工夫,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首先,我安排了自由读,边读边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其次在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中,我采用了分角色读、讲读,让小朋友们体会到他们的感情。

  深入到故事中,把自己当成青蛙或小鸟,练习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青蛙对天大小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小鸟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4、拓展练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他会跳出进口来看吗?看到了什么,开会说什么?这样留给学生思维的创造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正确地引导。学会续编故事。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备好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那么首先先来说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第4节,其主要内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等,这些都是流体静止时压强,本节是对于流体流动时的压强进行研究的。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决,学好了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那么在上一堂课之前分析学情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节课,学生对于物理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本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能够轻松掌握,但是,学生在此时根据生活经验会产生一定思维定势,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多采用实验、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流体的概念;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在生活中现象应用新知,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生活与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

  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关系。

  【难点】

  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关系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教育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演示法、谈话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为了简明扼要地将我的教学过程叙述清楚,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为同学们诵读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让同学们解释这两句诗词的大意,并让学生尝试解释茅草被卷走的原因,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经验并不能够完全解释,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让我的物理课堂生动起来,让一成不变的物理课堂融入了一些新鲜的文学元素,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一把金钥匙,由此也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着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的内容我将其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流体的概念,我会让学生复习一下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如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并且让学生明确流体的概念,接着在多媒体上呈现本节与前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清楚本节与前几节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建立流体的概念,多媒体呈现的知识结构图能够在学生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今后的复习。

  接着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液体方面,我会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模拟海洋中小船相撞的过程,并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同学比较船的两侧水流速度,同学们此时会明显看到两船靠近,最后结合实验现象,由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两船相撞的原因是中间水流速度大压强小,内外产生压强差。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再结合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抽离出物理规律,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

  在气体方面,所以在此时我会出示传感器,保证通过管子气体总量相同时,比较细管和粗管流速大小,进而在计算机上分别读出压强值,进一步验证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接着由学生解释导入时提出问题,茅草被卷走的原因,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液体方面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基础,此时让学生通过传感器读出压强值,使刚才的理论推导更有信服力,进一步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最后是飞机的升力。

  在课前我会给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做好的机翼模型,此时让学生们向机翼吹气,观察机翼的运动状态,学生试验后,小组讨论机翼向上运动的原因,教师总结飞机产生升力原理。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实验既复习了刚才所学知识,又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应用于社会的理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接着是巩固提高环节,为了让学生熟练并灵活运用掌握本节知识。)

  在此时我会让学生观察地铁安全线与火车安全线,小组间合作交流,讨论其中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我会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我会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其他应用。

说课稿 篇8

  大家好!我是铜陵市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4册第26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教材第4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计算机主机,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内容。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本课需要教师通过传奇或腾图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依据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弯管积木是建构区里常见的玩具,平时孩子们在玩时,也经常用一些小珠子、纸片等做实验,发现它们都能够穿越弯管子。于是,我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和基本原理,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大胆提出假设,并乐意在探索活动中验证。

  2、知道线、笔、光、气等物体能否穿过弯管。

  3、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初步学习记录的方法。

  我将目标二“知道线、笔、光、气等物体能否穿过弯管”定位本次活动的重点。因为刚升入大班,刚接触实验表格,所以存在一定的挑战性。所以我将目标三“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初步学习记录的方法”做为难点。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新纲要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有记录表、弯管、线、笔、手电筒,都是幼儿较为熟悉的物品。

  教学法:

  《纲要》强调幼儿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进行。在活动中,我将自己定义为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希望和幼儿共同发现,讨论,让每一个幼儿都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法:1.操作法。科学活动重点在于通过幼儿的探索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2.提问法。提问法是幼儿园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发法,抛出问题,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答案。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我还运用了交流讨论法、演示法等等,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应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所以,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环环相扣的流程进行组织。主要分为:引出课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分析结果——迁移知识——延伸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出示实物导入活动。

  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如何从一开始就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活动成败的关键。我在活动一开始就将孩子们经常玩的塑料弯管展示给他们,请他们看一看这个积木是怎么样的,这个洞洞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弯管特征。然后出示教具,这些教具都是来自幼儿生活中的物品,孩子们对于它们是非常熟悉的,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面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幼儿大胆猜想。

  请幼儿在实验表格上记录猜想主要是为突破目标难点服务的。首先,我介绍表格的用法,请在“猜一猜”这一栏里,用“√”表示能穿过弯管,用“×”表示不能穿过弯管。然后鼓励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表格中进行猜想记录。最后,我再在黑板上的实验表格上将孩子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对孩子们而言起到巩固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幼儿动手操作,在实验中验证猜想。

  这个环节是此次活动的重点环节,主要是为实现目标二服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科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发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产生学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所以我请幼儿通过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来验证自己刚刚猜想的对与否。

  第四个环节,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哪些物体能穿过弯管。

  刚升入大班的幼儿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经过上一个环节的动手操作之后,幼儿对于哪些物品能穿过弯管哪些物品不能穿过弯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我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引导与幼儿一同分析原因。得出,气是会流动的,会从弯管中流出来;铅笔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弯,不能从弯管中出来;线是细细的、软软的,能根据弯管的形状穿出来;手电筒里射出来的光是直线的光,不能从弯弯曲曲的管里跑出来。

  第五个环节,迁移弯管的作用。

  陶行知提到“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

  堂教学活动中,生活也是幼儿学习的课堂。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去学习,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所以我抛出开放式的问题:你还在哪见过弯管,它有什么作用?以唤起幼儿的经验,来迁移弯管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我再问:直管用起来很方便,为什么人们还要用弯管呢?通过幼儿的讨论得出弯管有改变物体前进方向的作用。

  第六个环节,延伸活动。

  我在科学区提供更多的物品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而且粘贴表格,帮助幼儿整理归类。

  教育理念:

  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我非常注重幼儿的主动探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是主动的建构者,新信息和新知识是儿童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的。所以我在本次活动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主动探索,主动参与活动到活动中建构知识,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精品】说课稿9篇】相关文章:

1.《边城》精品说课稿

2.教师精品说课稿

3.【精品】说课稿3篇

4.【精品】美术说课稿4篇

5.【精品】说课稿集合6篇

6.【精品】说课稿三篇

7.【精品】说课稿6篇

8.【精品】说课稿五篇

9.《阿Q正传》精品说课稿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