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说课稿

时间:2024-09-22 03:51: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音乐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说课稿3篇

音乐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之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和第四乐句一气呵成,第三句中使用了较多的附点节奏,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而第四乐句则以较舒缓的节奏唱出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牧童之歌》,表现出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的草原上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通过学唱歌曲《牧童之歌》,能用不同的形式参与表演活动,表现歌曲。

  3.初步感受新疆,加深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我的基本策略是,从听入手,以唱为本,引导学生有规律的动起来,把“情”贯穿始终。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的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学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教学难点则是《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节奏的演唱。为此,我将采用聆听音乐、口读节奏、徒手拍击、打击乐伴奏等方式进行充分挖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体验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四、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中的难点,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由欣赏新疆风光的视频和天山美景的图片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歌曲第三乐句中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表现了小牧童骑马的动感。所以,接着我就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原来是马蹄声,这时再利用双响筒来模仿马蹄声,击打出不同的节奏,并让学生用拍掌的形式打出相应的节奏,让学生由易到难的掌握好节奏,这时再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并出示马蹄节奏“xx x.x ”,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在朗读节奏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配合上骑马的动作,又加上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律动,既让学生初步熟悉了歌曲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这时我顺势在马蹄节奏中加入歌词,让学生首先学唱好难点的句子,从而为后面歌曲的学唱降低了难度。

  学唱歌曲,是本堂课的重点,通过歌曲的学唱体验牧童的放牧的快乐感受,为了让同学们更准确的唱好这首歌曲,我采用了跟琴用“啦”轻声哼唱旋律,跟琴分句学唱歌词,跟伴奏演唱,歌曲情绪处理等方式,在学唱的过程中让学生轻快活泼,像马蹄声一样有弹性的演唱,并且注意歌曲中的附点音符。让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体验牧童的生活。最后师生一起创编动作,进行歌曲表演,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最大程度地渲泄和释放内化的情感。

  本课已经欣赏了新疆的风景,学唱并表演了新疆的.歌曲,最后我选择了让学生欣赏感受新疆的独具特色的舞蹈,从而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新疆,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课后去探索新疆少数民族人文风情。

  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认为我的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音乐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茉莉花》,这是选自人音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百卉含英》的知识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自古以来,花卉一直是人们进行创作的主题,它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本单元以“百卉含英”为主题,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描绘花卉的艺术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河北民歌《茉莉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它最初叫“鲜花调”。这首歌曲在民歌《茉莉花》的基础上,改编后进行了声部处理,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节拍为四四拍,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

  2、教学目标根据音乐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⑴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唱歌曲《茉莉花》,让学生掌握二声部合唱知识及电子琴演奏技巧。⑵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感情来演唱歌曲《茉莉花》,并尝试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创造《茉莉花》,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河北民歌《茉莉花》,使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3.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电子琴演奏形式表现茉莉花,因为器乐演奏是学生很重要的艺术实践。教学难点之一是学习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良好的呼吸体验不仅有利于引导歌唱时的发声,而且让人更好地抒发歌曲的情感。难点之二是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二)说教学策略

  八年级的学生参与意识和交往愿望增强,我将采用听唱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为目的”的原则,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和能力。由此本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首先我会播放多媒体展示茉莉花盆景及相关的图片,从视觉上感受它的素雅。利用美丽的茉莉花图片,伴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歌曲茉莉花旋律,让学生被它深深吸引、陶醉,激发学生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时,学生对茉莉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不自禁地想要来说说,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这一导入设计,营造了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对茉莉花有了初步感知,形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视听结合 学唱新歌“ 同学们,茉莉花这样美,那描写茉莉花的歌又是怎样的呢?”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谈话引入第二部分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会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歌唱中,良好的呼吸能更好地抒发歌曲的情感,我创设美境,让学生闭上眼,在空气中喷洒茉莉花香水,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茉莉花丛中,满园芬芳,启发他们深深地嗅一口花香,引导气沉丹田,保持感觉,再缓缓地呼气,随着呼气时的感觉模唱旋律(教师示范),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领会,这样,呼吸顺了,声音位置也有了,演唱的感觉也就找到了。接着我用电子琴范唱歌曲,请大家在听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歌曲的节拍、情绪是怎样的?(教师范唱)听完这首歌曲,请大家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随琴轻声哼唱旋律。这时,我再让他们分小组自学,之后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歌曲唱的是茉莉花,于是我引导学生每一乐句用不同的手的动作来模仿花瓣, 并且加上呼吸,让我们的身边也开满茉莉花(教师示范)。这样既能营造一个茉莉竞放的场景,又能让学生掌握呼吸一次就演唱一个乐句的方法。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对歌曲旋律已经熟练,再把歌词加入进来就很容易了。这时,再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合唱前我会先向学生讲解二声部合唱的基础知识,如:声部之间要保持平衡,不要相互之间压制对方的声音,更不要有意在合唱中突出自己的声音等。这首歌曲的旋律时而相同,时而不同,是典型的多声部民歌,容易唱错的是这两个地方(教师示范)。在声部合唱成功后,可让学生互换声部,再进行第二次合唱。

  三:合作创新 参与表现这一环节我将全班分成两个声部,我先用电子琴弹奏歌曲的第一第二声部旋律,接着再让学生用电子琴弹奏各自的声部,让他们自主的练习。在练习之前我会先讲解弹奏这首歌曲时用到的指法(教师示范)。电子琴的难点在于节奏和音色的选配,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节拍、情绪等方面为歌曲选配合适的节奏和音色,把节奏和音色都选好后进行合奏。 音乐新课标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美,我会提问:歌曲为我们展现了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当你面对这样美的花朵时,你还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歌曲?学生分组讨论,诱发学生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的用边画边唱的形式,有的用优美的舞蹈表现歌曲,最后全班同学用电子琴边弹边唱《茉莉花》,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音乐声中,我的本堂音乐课也就轻松的完成了。

  (四)说教学评价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歌曲《茉莉花》为主线,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准上,通过听、说、唱、奏、演等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在视觉与共同感观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理解。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音乐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一曲山歌送给大家,希望能给您带来片刻的轻松和愉悦。请大家记住我.

  一、说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四课《丰收乐》的第二首曲目《栗子大丰收》。这是一个以“丰收”为情境,“欢庆丰收、赞美丰收”为主题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单元,而《栗子大丰收》是一首旋律明快活泼童声合唱曲,极具民歌风韵,洋溢着丰收的喜庆,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民族民风的学习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领域的扩展,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但由于我们农村小学的音乐课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歌唱技巧与表现力上有待进一步加强指导与自主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中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

  能学会用活泼而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合唱《栗子大丰收》。

  过程与方法:

  能采用朗诵、游戏、伴奏、舞蹈、绘画、合唱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丰收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唱,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是学会用活泼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合唱《栗子大丰收》

  教学难点:

  通过音准、节奏的把握和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来表现农民丰收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在遵循审美教育为核心,新课标为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兴趣教学法,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优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丰收的氛围。针对儿童爱玩的`天性,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而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观,在本课学习中,我力求体现“学中玩、玩中学”的思想,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创造法进行学习。

  五、说导学过程

  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根据我市推广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激趣、体验、探究、创新、延伸”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多媒体播放“花果山超级栗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

  (背景音乐《栗子大丰收》)

  2、导入:中秋时分,金风送爽,都说是土地不负有心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花果山的“超级栗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正如火如佘的进行着。观摩者的称赞声和农民的欢笑声交融在一起,奏出了一首动听美妙的的丰收之歌! (板书课题 《栗子大丰收》)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通过多媒体播放“花果山栗子观摩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热闹的场面、煽情的解说渲染和营造了一个丰收的喜悦气氛,自然而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审美体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感受旋律

  录音机播放《栗子大丰收》。

  设计意图: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

  2、发声练习,巧作铺垫

  师:今年的栗子有了好收成,花果山的农民个个喜笑颜开,嘴里还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栗子宝宝们看到自己的主人那么开心,也不甘寂寞地跟着唱和。听!

  (出示发声练习要求:农民—高兴地;栗子宝宝—活泼可爱的)

  A. 女生饰“农民”演唱高声部:

  B. 男生饰“栗子宝宝”演唱低声部:

  C. 合唱:

  小结:他们在一起欢快的唱歌,俨然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多么美妙,多么和谐!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角色扮演,学中玩,玩中学,轻松突破本课声部协调的难点,为新课教学巧作铺垫。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安排:“卡拉OK”大家唱

  1、再听歌曲,进一步熟悉旋律和歌词。

  2、学生按角色分别视唱,相互解决难点。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3、大家一起唱。

  设计意图:响应新课改要求,教师身份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在第三板块“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中,我制做了一个“卡拉OK”的音像视频,学生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分角色视唱,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音乐中的重难点,)摒弃以往音乐教师不厌其烦的机械带唱,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创新,即兴表演

  1、问题设计: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你们又是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呢?

  2、分组设计,集思广益

  表现形式:舞蹈、歌唱、绘画、器乐演奏、剪纸、诗朗诵等

  活动安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以剪彩条、贴窗花、写对联等方式把教室布置成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然后在里面载歌载舞。

  设计意图:张梅玲教授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它也是创造。(在“巩固创新、即兴表演”这个环节上,我结合本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引导其根据自身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剪彩条、贴窗花、写对联等方式把教室布置成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然后在里面载歌载舞。)(这种)自主、合作的即兴创作,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培养了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精神。同时这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也使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精神得以体现。

  (五)、综合演练,情感延伸

  1、虚拟电话,传来喜讯:

  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主持人毕铭鑫盛情邀请我们花果山的农民带着甜甜的栗子前往北京参加《欢庆丰收》大型歌舞汇演。

  2、渲染情绪:

  师:谁家的栗子最大?

  谁家的栗子最甜?

  谁的歌声最美妙?

  那我们还磨蹭什么呢?此刻,就让我们挑起担子唱起歌,一起前往美丽的北京吧!让首都人民也尝尝我们的大栗子!

  3、音乐响起,踏音乐出教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添花加彩之后,在第五个板块“综合演练,情感延伸”中,我)通过电话情景模拟,(参加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的《欢庆丰收》大型歌舞汇演活动。)

  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以及三个问句的渲染 ,再次提升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扎头巾、挑担子,加入到歌表演的行列中去,使学生更加真切的体验到愉快的劳动生活和丰收的喜悦。课堂虽然结束了,情感上却仍在不断延伸。

《音乐说课稿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音乐说课稿】相关文章:

音乐说课稿11-01

年级音乐说课稿11-26

小学音乐说课稿09-26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11-09

《春天旋律》音乐说课稿01-11

音乐说课稿15篇11-29

小学音乐说课稿优秀10-03

初中音乐说课稿10-31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0-20

初中音乐说课稿05-20

音乐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说课稿3篇

音乐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之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和第四乐句一气呵成,第三句中使用了较多的附点节奏,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而第四乐句则以较舒缓的节奏唱出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牧童之歌》,表现出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的草原上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通过学唱歌曲《牧童之歌》,能用不同的形式参与表演活动,表现歌曲。

  3.初步感受新疆,加深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我的基本策略是,从听入手,以唱为本,引导学生有规律的动起来,把“情”贯穿始终。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的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学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教学难点则是《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节奏的演唱。为此,我将采用聆听音乐、口读节奏、徒手拍击、打击乐伴奏等方式进行充分挖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体验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四、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中的难点,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由欣赏新疆风光的视频和天山美景的图片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歌曲第三乐句中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表现了小牧童骑马的动感。所以,接着我就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原来是马蹄声,这时再利用双响筒来模仿马蹄声,击打出不同的节奏,并让学生用拍掌的形式打出相应的节奏,让学生由易到难的掌握好节奏,这时再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并出示马蹄节奏“xx x.x ”,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在朗读节奏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配合上骑马的动作,又加上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律动,既让学生初步熟悉了歌曲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这时我顺势在马蹄节奏中加入歌词,让学生首先学唱好难点的句子,从而为后面歌曲的学唱降低了难度。

  学唱歌曲,是本堂课的重点,通过歌曲的学唱体验牧童的放牧的快乐感受,为了让同学们更准确的唱好这首歌曲,我采用了跟琴用“啦”轻声哼唱旋律,跟琴分句学唱歌词,跟伴奏演唱,歌曲情绪处理等方式,在学唱的过程中让学生轻快活泼,像马蹄声一样有弹性的演唱,并且注意歌曲中的附点音符。让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体验牧童的生活。最后师生一起创编动作,进行歌曲表演,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最大程度地渲泄和释放内化的情感。

  本课已经欣赏了新疆的风景,学唱并表演了新疆的.歌曲,最后我选择了让学生欣赏感受新疆的独具特色的舞蹈,从而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新疆,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课后去探索新疆少数民族人文风情。

  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认为我的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音乐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茉莉花》,这是选自人音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百卉含英》的知识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自古以来,花卉一直是人们进行创作的主题,它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本单元以“百卉含英”为主题,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描绘花卉的艺术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河北民歌《茉莉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它最初叫“鲜花调”。这首歌曲在民歌《茉莉花》的基础上,改编后进行了声部处理,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节拍为四四拍,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

  2、教学目标根据音乐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⑴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唱歌曲《茉莉花》,让学生掌握二声部合唱知识及电子琴演奏技巧。⑵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感情来演唱歌曲《茉莉花》,并尝试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创造《茉莉花》,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河北民歌《茉莉花》,使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3.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电子琴演奏形式表现茉莉花,因为器乐演奏是学生很重要的艺术实践。教学难点之一是学习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良好的呼吸体验不仅有利于引导歌唱时的发声,而且让人更好地抒发歌曲的情感。难点之二是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二)说教学策略

  八年级的学生参与意识和交往愿望增强,我将采用听唱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为目的”的原则,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和能力。由此本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首先我会播放多媒体展示茉莉花盆景及相关的图片,从视觉上感受它的素雅。利用美丽的茉莉花图片,伴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歌曲茉莉花旋律,让学生被它深深吸引、陶醉,激发学生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时,学生对茉莉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不自禁地想要来说说,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这一导入设计,营造了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对茉莉花有了初步感知,形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视听结合 学唱新歌“ 同学们,茉莉花这样美,那描写茉莉花的歌又是怎样的呢?”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谈话引入第二部分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会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歌唱中,良好的呼吸能更好地抒发歌曲的情感,我创设美境,让学生闭上眼,在空气中喷洒茉莉花香水,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茉莉花丛中,满园芬芳,启发他们深深地嗅一口花香,引导气沉丹田,保持感觉,再缓缓地呼气,随着呼气时的感觉模唱旋律(教师示范),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领会,这样,呼吸顺了,声音位置也有了,演唱的感觉也就找到了。接着我用电子琴范唱歌曲,请大家在听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歌曲的节拍、情绪是怎样的?(教师范唱)听完这首歌曲,请大家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随琴轻声哼唱旋律。这时,我再让他们分小组自学,之后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歌曲唱的是茉莉花,于是我引导学生每一乐句用不同的手的动作来模仿花瓣, 并且加上呼吸,让我们的身边也开满茉莉花(教师示范)。这样既能营造一个茉莉竞放的场景,又能让学生掌握呼吸一次就演唱一个乐句的方法。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对歌曲旋律已经熟练,再把歌词加入进来就很容易了。这时,再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合唱前我会先向学生讲解二声部合唱的基础知识,如:声部之间要保持平衡,不要相互之间压制对方的声音,更不要有意在合唱中突出自己的声音等。这首歌曲的旋律时而相同,时而不同,是典型的多声部民歌,容易唱错的是这两个地方(教师示范)。在声部合唱成功后,可让学生互换声部,再进行第二次合唱。

  三:合作创新 参与表现这一环节我将全班分成两个声部,我先用电子琴弹奏歌曲的第一第二声部旋律,接着再让学生用电子琴弹奏各自的声部,让他们自主的练习。在练习之前我会先讲解弹奏这首歌曲时用到的指法(教师示范)。电子琴的难点在于节奏和音色的选配,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节拍、情绪等方面为歌曲选配合适的节奏和音色,把节奏和音色都选好后进行合奏。 音乐新课标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美,我会提问:歌曲为我们展现了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当你面对这样美的花朵时,你还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歌曲?学生分组讨论,诱发学生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的用边画边唱的形式,有的用优美的舞蹈表现歌曲,最后全班同学用电子琴边弹边唱《茉莉花》,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音乐声中,我的本堂音乐课也就轻松的完成了。

  (四)说教学评价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歌曲《茉莉花》为主线,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准上,通过听、说、唱、奏、演等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在视觉与共同感观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理解。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音乐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一曲山歌送给大家,希望能给您带来片刻的轻松和愉悦。请大家记住我.

  一、说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四课《丰收乐》的第二首曲目《栗子大丰收》。这是一个以“丰收”为情境,“欢庆丰收、赞美丰收”为主题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单元,而《栗子大丰收》是一首旋律明快活泼童声合唱曲,极具民歌风韵,洋溢着丰收的喜庆,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民族民风的学习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领域的扩展,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但由于我们农村小学的音乐课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歌唱技巧与表现力上有待进一步加强指导与自主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中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

  能学会用活泼而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合唱《栗子大丰收》。

  过程与方法:

  能采用朗诵、游戏、伴奏、舞蹈、绘画、合唱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丰收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唱,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是学会用活泼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合唱《栗子大丰收》

  教学难点:

  通过音准、节奏的把握和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来表现农民丰收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在遵循审美教育为核心,新课标为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兴趣教学法,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优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丰收的氛围。针对儿童爱玩的`天性,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而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观,在本课学习中,我力求体现“学中玩、玩中学”的思想,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创造法进行学习。

  五、说导学过程

  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根据我市推广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激趣、体验、探究、创新、延伸”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多媒体播放“花果山超级栗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

  (背景音乐《栗子大丰收》)

  2、导入:中秋时分,金风送爽,都说是土地不负有心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花果山的“超级栗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正如火如佘的进行着。观摩者的称赞声和农民的欢笑声交融在一起,奏出了一首动听美妙的的丰收之歌! (板书课题 《栗子大丰收》)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通过多媒体播放“花果山栗子观摩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热闹的场面、煽情的解说渲染和营造了一个丰收的喜悦气氛,自然而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审美体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感受旋律

  录音机播放《栗子大丰收》。

  设计意图: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

  2、发声练习,巧作铺垫

  师:今年的栗子有了好收成,花果山的农民个个喜笑颜开,嘴里还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栗子宝宝们看到自己的主人那么开心,也不甘寂寞地跟着唱和。听!

  (出示发声练习要求:农民—高兴地;栗子宝宝—活泼可爱的)

  A. 女生饰“农民”演唱高声部:

  B. 男生饰“栗子宝宝”演唱低声部:

  C. 合唱:

  小结:他们在一起欢快的唱歌,俨然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多么美妙,多么和谐!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角色扮演,学中玩,玩中学,轻松突破本课声部协调的难点,为新课教学巧作铺垫。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安排:“卡拉OK”大家唱

  1、再听歌曲,进一步熟悉旋律和歌词。

  2、学生按角色分别视唱,相互解决难点。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3、大家一起唱。

  设计意图:响应新课改要求,教师身份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在第三板块“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中,我制做了一个“卡拉OK”的音像视频,学生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分角色视唱,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音乐中的重难点,)摒弃以往音乐教师不厌其烦的机械带唱,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创新,即兴表演

  1、问题设计: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你们又是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呢?

  2、分组设计,集思广益

  表现形式:舞蹈、歌唱、绘画、器乐演奏、剪纸、诗朗诵等

  活动安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以剪彩条、贴窗花、写对联等方式把教室布置成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然后在里面载歌载舞。

  设计意图:张梅玲教授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它也是创造。(在“巩固创新、即兴表演”这个环节上,我结合本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引导其根据自身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剪彩条、贴窗花、写对联等方式把教室布置成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然后在里面载歌载舞。)(这种)自主、合作的即兴创作,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培养了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精神。同时这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也使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精神得以体现。

  (五)、综合演练,情感延伸

  1、虚拟电话,传来喜讯:

  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主持人毕铭鑫盛情邀请我们花果山的农民带着甜甜的栗子前往北京参加《欢庆丰收》大型歌舞汇演。

  2、渲染情绪:

  师:谁家的栗子最大?

  谁家的栗子最甜?

  谁的歌声最美妙?

  那我们还磨蹭什么呢?此刻,就让我们挑起担子唱起歌,一起前往美丽的北京吧!让首都人民也尝尝我们的大栗子!

  3、音乐响起,踏音乐出教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添花加彩之后,在第五个板块“综合演练,情感延伸”中,我)通过电话情景模拟,(参加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的《欢庆丰收》大型歌舞汇演活动。)

  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以及三个问句的渲染 ,再次提升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扎头巾、挑担子,加入到歌表演的行列中去,使学生更加真切的体验到愉快的劳动生活和丰收的喜悦。课堂虽然结束了,情感上却仍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