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2 11:39: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集锦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能行》一课。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的第一框内容。

  一、 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整体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一课感悟什么是自尊和自尊与尊重他人的关系基础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让学生体验自信的感受。本节课由“自信一族”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自信的含义和表现,以及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以帮助学生走出自信的误区,以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总要求和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分三个层次: ⑴知识目标: A、懂得自信的含义和表现 B、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的关系 ⑵能力目标: A、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 B、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 ⑶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树立对自我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自信的含义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七年级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需要加强探讨和引导。

  二、说教学理念

  考虑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活动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自己,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本课教学内容的主题是自信,教师本人应以自信姿态从事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拥有自信的渴望,并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控制和自我调适心态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动画、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小品表演、竞赛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发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活动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本课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导入 联系学生的考试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知识展开,层层引进,深入理解) 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知识结构体系,按教材知识之顺序进行讲授。

  (1) 自信一族(板书)

  ①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本目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自信的榜样——王海波。在阅读王海波的故事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王海波能在高考中创造“奇迹”,从而使学生对自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相信自己),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

  ②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唤起学生内心对自己肯定的感受,在情感上体会“我能行”,将自信的理解从感性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夸夸我自己

  “我能行”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学习上,生活上的,也可以是体育、文艺领域方面的,还可以是知识技能、特长方面的。

  在活动中,让学生陈述“我能行”的种种表现,尤其是对未建立起自信的同学要鼓励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我能行”。

  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能行”,进一步加深自我肯定,我设计了

  活动二:说一说自己感触最深的“我能行”

  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两位同学说说感受,在学生进行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自信的含义和自信的表现。

  “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自信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实现自身所追求的目标。

  自信的表现: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动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④为使学生对自信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自信的认识更加具体化,我又设计了

  活动三:自信者的风采

  展示多位自信者的风采,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成功和精彩。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自信所赋予他们的。

  (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把握的关键在于自负、自卑都源于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由于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和不成熟,对自信易产生误解,将自负和自信混为一谈,自卑和虚心相提并论,在此环节,我设计了活动四:请你来分析,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区分它们。

  活动四:请你来分析

  材料一:王海波进入大学后,发现周围的同学分数都没有他高,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最好的,就开始目中无人,连教授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提问: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进入大学后王海波还相信自己吗?他表现出来的还是自信吗?这种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心理呈现出的就是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忽视或看不起他人,自以为是),并让学生阅读课本“谁最大”的故事加深对自负的认识。

  材料二:

  进入大学不久,王海波在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培养起的自负和骄傲迅速被现实击得粉碎─竞选干部的失败,参加书法比赛的失利,人际关系的紧张使他的心理严重失衡,导致成绩急剧下降……王海波开始怀疑自己,进而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并认为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

  提问:王海波还相信自己吗?他表现出来的还是自信吗?这种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心理就是自卑,分析出自卑的含义(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可能会存在各种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可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式加以疏导,树立学生正确理性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自信、自卑、自负,了解它们对成功所造成的影响,我设计了知识结构图(多媒体展示):

  为深化学生对自信、自负、自卑之间区别的认识,让学生充满自信,最终告别自卑,超越自负。我设计了

  活动五:情景剧场——在成功面前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曾有过自负或自卑的心理经历,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个即兴小品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三名表演的同学;

  2、小品内容:数学考试后,自卑的小风、自信的小佳、自负的小辉都得了满分,三个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分别会有什么表现)。

  3、分组讨论(约三分钟),同学们为表演的同学设计人物和语言。

  4、其他同学根据表演来猜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5、最后评一评哪一组表演的更形象。

  游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有益的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我利用这个情景剧场组织学生分组围绕情景进行表演,然后请观众打分。通过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又能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第三个环节 归纳总结

  用简练的语言把本节内容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既有概括性,又要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自信是对自我能力的确信,而自卑、自负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错误估计,现在,同学们正处于一个注重个性张扬的青春阶段,都渴望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充满自信心是必要的,但各种不适当的心理状态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让我们告别自卑,超越自负,走向自信,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做未来生活的强者,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第四个环节 知识梳理 1.你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觉得本节课中有哪些问题没有清楚或者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的比赛,我今天的说课打算从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及课后反思这几方面展开:

  一、学生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中,他们已有一年的学习经验,对新课堂的学习是较熟悉和适应的,在课堂中已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经验,课堂的主动性相对较好,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习,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选举风波》选自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围绕着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故事。主人公贾里成长的故事,启迪着当代中学生朋友要懂得勇敢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强乐观地生活,在挫折中成长。小说情节不复杂,写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中学生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作品。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为:知识目标上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语,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能力目标上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而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这是一篇很好的价值观教育,所以把体会主人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教育作为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学生对作品、对人物的评价能力须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而非一篇就能完成,所以把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能力的培养作为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着课标中“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些理论指导,教读本文,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讨论、自主表达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对话法和活动法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大力向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法,习惯于把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灵活处理多媒体与文本的关系,使多媒体的生动、形象特点吸引学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四、教学过程分析

  紧扣新课标,根据学生、特点及教法、学法的确立,该篇课文预备用两课时来学习。在第一课时,首先是让学生用互助的形式解决字词障碍,通过小组合作概括各部分大意,对小说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方式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通过选读精彩段落,谈原因的方式,在读中认识课文,体会轻松活泼、风趣的语言风格。另外,布置学生课外自由组合尝试把课文改成课本剧,为第二课时的体验人物做准备。这节上的是该小说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落实该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温故引新

  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谈起,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名言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激(转载自http://diifanwen.c,请保留此标记。)励他们在课上畅所欲言,说自己的心里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正式学习之前,鼓励学生课堂上各抒己见,说心里话,就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亲近。

  (二)说一些感受

  在回顾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之后,让学生假想人物从小说中走出来,自己会愿意或不愿意与谁交朋友?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了想象,教师以一个亲切的话题,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帮助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他们通过文字的理性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思考,初步把握人物的特点,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又有所提升,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在该环节,教师主要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带动学生、放手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与课本对话,组织、引导他们在读读说说中不知不觉把握人物,既体现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标,又让学生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了解了人物,无形中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

  (三)演一个片段

  在熟悉课文后,鼓励学生在前面说的基础上,把文中的精彩片段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给大家看,由记者对同学或听课老师进行采访、评价演的情况。这种活动,仍是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通过课前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深处,同时加以采访、竞赛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听说读演能力,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加深了对课文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四)谈心情故事,感悟成长

  在第四环节,先回顾主人公贾里经历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找出自己有同感的话,联系生活,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遭受过的挫折和困难,及自己当时的心理,并试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学习这一课后的感受或感悟,进行写话、说话活动。这个说说写写的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认识人生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正确地对待才是关键,培养他们克服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最后,教师向学生赠几句激人上进的话,勉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地往前走,结束本课的学习。

  在作业方面,设置了以下内容:第一,向学生推荐阅读《男生贾里》一书;第二,查阅有关法律法规,帮贾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之前校园的噪音问题。新课标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因此,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推荐他们阅读整部小说,获得更多的“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另外,课标还提倡学生“掌握查找、引用资料的方法”,“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针对小说内容,建议学生课后帮贾里查找相关法律资料,解决小说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八年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正学习着法律知识,这就能让他们把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学习。

  五、课后反思

  这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对话型课上,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具体的教学步骤,都紧密与新课标相结合,把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让学生的各种活动占领课堂,听说读写,脑、手、口相结合,做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对人物的了解不断深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做生活的乐观者。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节温器》。请问我可以开始我的说课了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将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相应理论的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技能操作,熟悉职业岗位上可能遇到的发动机常见的故障现象,通过情境模拟故障现象,学会故障现象的排除思路和解决方法,为无缝对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第十单元冷却系的第七个项目节温器。节温器是发动机重要的零件之一,它在发动机的整个冷却系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仅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检修项目之一。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冷却系各部分组成及冷却泵、散热器工作原理等知识的基础上,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等内容,在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同时,更易于接受新的知识点。对往后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状况,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本次课授课对象为汽车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思维较敏捷,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较缺乏。基于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故障现象、工作任务为中心线索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更富有启发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中职学生更乐于接受此类课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教材和学生,如何保证我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找出节温器所在位置,并能在认识节温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节温器的故障进行诊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方式进行小组自主探究式学习,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安全与责任的服务理念。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节温器的故障诊断。本课的难点为:节温器的工作原理。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理解巩固,我将采用情景引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会学习的人。

  为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节温器的工作原理,我做了如下教学准备:PPT,节温器等实验用具,以此来辅助教学。

  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设置情境引入课题。第一步: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一辆北京现代汽车在行驶中,发动机开锅,发动机冒白色烟雾。通过这段视频提出问题,“这个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可能会说出冷却风扇不工作、水泵皮带太松、发动机温度过高等内容。紧接着第二步: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我会将汽车的检修结果告诉学生,这一故障确定为节温器损坏引起水温过高为导致发动机开锅,这时再通过PPT呈现问题串“节温器在哪里?节温器对发动机有什么作用呢?节温器都有哪些类型?它是怎么工作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可能不能一下子得出完整答案,在激发起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节温器》。导入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通过情景的创设和问题串的展示,不但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揭示了课题,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接下来是掌握新知环节,我会将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以解决导入中遗留的问题为任务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让学生从具体车型中感受节温器,我会再次组织学生到操作工位区,让他们从整车的角度寻找节温器所在位置,若他们不能很快找出,我会给予一定的提示,以此帮助学生对节温器的具体位置有更明确认识。当学生找到节温器的位置后,我会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个节温器,让他们结合课本知识和任务单,小组间拆一拆、看一看、说一说,自主讨论式学习8分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聆听他们对知识的认识,若是学生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8分钟时间到了之后,我会随机邀请2个小组的代表呈现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与其他小组一起对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最后总结概括出节温器所在位置、作用、类型等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全面、清晰的认识节温器的工作原理,我会结合现在汽车市场中运用较广的单阀蜡式节温器的结构图详细的讲解节温器工作流程,再对单、双阀节温器、两级节温器进行对比分析。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交流取得共识。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紧接着是深化新知环节,第一步,我会让学生继续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认识了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基础上,以F23A3型号的发动机为例,先熟悉一下节温器的检修步骤,节温器好坏的判定依据和处理方法等内容,时间为2分钟;第二步,通过一个实验进一步认识节温器的检修工作,整体实验时间为8分钟。首先发放实验器材,包括:两个坏的节温器、三个好的节温器、温度计、可加热的容器。其次强调节温器检查的步骤,温度计正确、安全的使用方法(不要接触正在加热容器的底部),同学之间合作完成等内容。学生做实验时,我也会注意参与和引导,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有效进行。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各个小组自己选出代表,说明试验中节温器主阀门初开温度、全开温度、主阀门升程的记录数据,再让学生将自己测量的数据和书中F23A3型号的发动机节温器的情况进行对比,自主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情况。通过这一环节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促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学习、探究新知,体验成功,还体现了安全第一和注重发展学生团队间合作,做事认真、互帮互助这一生活、学习理念。

  而巩固应用环节,我会让学生在不看书的前提下,以回忆的方式填写节温器检查学生工作页,完成代入环节布置的任务,时间为4分钟。学生完成后,我会邀请本节课学习最认真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检验工作页各空白项内容填写的正误情况,必要时我会进行补充说明。为了让学生从具体车型中感受节温器,我会再次组织学生到操作工位区,从整车的角度观看发动机前端气缸盖出水管中的节温器,帮助学生对节温器的具体位置有更明确认识,并了解出口水温控制法和进口水温控制法各自的优劣性。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知识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最后的小结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问题可以有“1、没有节温器的发动机会有什么不良后果?2、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节温器?3、汽车市场上多采用什么类型的节温器?”等。待学生充分回顾过后,我再对他们的小结进行完善补充。而作业我则要求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对比学习到网络上了解不同类型节温器的工作数据,再预习下一节的内容《节温器的拆装》。这样小结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学,也能促进同学间共同进步,实现“1+1>2”的合作学习理念,作业的布置则充分将知识与网络资源进行融合,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说课的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清晰的知识体系,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框架清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故事,主要写了妇人帮助过的两个不同的乞丐。一个是独臂乞丐,当妇人让他搬砖挣20元时,开始他很生气,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可怜的残疾人了,是没有劳动能力的,只能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后来妇人的做法感染了独臂乞丐,他辛苦的搬完砖后,明白了自己也是可以靠劳动生活,也是有尊严的,从而靠劳动变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董事长。另一位乞丐是一位双臂健全的乞丐,他虽然有劳动能力,但他宁可不要20元钱也不肯搬砖,因为他觉得靠劳动挣钱不如乞讨来得容易。两个乞丐从外形到内心到做法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在故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隐含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确需要下一番工夫去思考探究。要理解这样一篇情节复杂的故事,并悟出文章的中心,对生活阅历较浅的四年级的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备课中反复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找出了本文的一个主要的矛盾点加以突破。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思路。

  【说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10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慷慨”、“鄙夷”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孩子、双臂健全的乞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的道理。

  【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因为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已对“尊严”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我班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他们能通过预习,自学生字,积累对自己有用的词语和句子,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采用检查预习的方法导入新课。设计了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谁为了他的尊严?围[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绕着“妇人”和“乞丐”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几个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课文,而且调动了学生预习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明白要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课前的预习十分重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二、质疑问难,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备课中我首先设计了请学生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一边发问,我随手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想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是因为我班学生有这个实力,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及时提出问题让全班讨论,学生们都以自己的问题能引起大家的争论为自豪。因此学生已具有了在读书中边读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比较有讨论的价值,也比较集中。这样做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中我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让学生自主抓住相关的段落进行阅读,抓住重点的词句来体会独臂乞丐为什么会搬砖,他开始就情愿搬吗?双臂健全的乞丐为什么不搬砖?学生在阅读中,就能边读边抓住文中的句子和重点词语去体会开始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很可怜,理应受到别人的施舍,也是不情愿搬的。可是当他看到妇人用一只手也能干活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突然明白了。文中一个“怔住”一个“异样的目光”,学生在反复的感情朗读中体会到乞丐心理的变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只手也能劳动,也能靠劳动挣钱,也是有尊严的。由此对妇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开始的生气变为感激。学生在一次次抓句子抓词语中,又一次次的品读,感悟层层加深,悟出这乞丐的感激中不仅仅是这20元钱,更重要的是感激妇人唤起了他的尊严。使他走上了自信自重的成功之路。抓住时机,我引导学生再读描写董事长的段落,感悟此时董事长的自信,自重和成功,与开始的乞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只有靠劳动挣钱才能让人有尊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能改变人的一生。而另一个双臂健全的乞丐,引导学生默读相关的段落,画出句子体会面对要搬砖才能得到20元钱却鄙夷地走开了。在这儿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为乞丐后来会怎样?使学生悟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20元钱,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尊严,甚至是自己一生的幸福。然后再回到提出的问题,学生再读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这时,学生的疑问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的分角色朗读,使教学进入了高潮,学生从妇人的两句话中,进一步体会出妇人不仅帮助别人有尊严,自己也很有尊严。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妇人善良的美德。

  这样设计教学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在讨论主要问题的同时,学生在课前提出的许多小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比如学生在课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乞丐为什么要带走那条擦脏了的毛巾?”我们在讨论乞丐感激妇人的时候,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毛巾对乞丐的重要。这个问题也就在讨论中得以解决。

  另外,我班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脱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无论是谈体会还是讲观点都必须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来谈。经过四年的训练,学生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因此这样设计教学非常附和我班学生的特点,学生学起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兴趣昂然。新教学理念指出:教材要为学生服务,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教材,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我也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在学生讨论时,我及时抓住“慷慨”、“鄙夷”、“怔住”等词语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感情升华

  学文后,我设计了“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后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使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要珍惜尊严。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利用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引起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欣赏,探索,创作,表现,评价活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现极具开放性,选择性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相貌特征及生活习性,感受昆虫的美丽和可爱,并画出一副自己与昆虫玩耍的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欣赏,感知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昆虫的形色之美,引发热爱自然之情和环保意识。

  难点:抓住昆虫美丽的身躯和翅膀,加上自己的形象表现出来。

  四、说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昆虫图片,多媒体资料,作画工具,范画,作画工程的背景音乐,昆虫头饰。

  学具准备:各种昆虫相关资料,作画工具或制作工具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猜谜。

  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老师打个谜语给大家猜好吗?生:好。

  师:长相俊俏,爱舞爱跳,飞舞花丛,快乐逍遥。生:蝴蝶。师:恩,同门回答的非常正确,它就是美丽的蝴蝶。

  师:下面老师再来说一个,肚大眼明头儿小,胸前有对打砍刀,别看样子有点笨,捕杀害虫又灵巧。生:螳螂。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我们就再来猜一个。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晴,天气预报它内行。生:小蜻蜓。

  (设计意图:猜谜为孩子展开了思维天地,是孩子们学习知识,了解文化,启迪情感,丰富想象力的生动教材。)

  (2)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自己喜爱的昆虫形体,颜色,花纹等特征和这种昆虫有什么生活习性。

  (3)请各组同学讨论人和昆虫的联系,小朋友们和昆虫之间,是怎样的友好相处?

  (4)揭示课题:我和昆虫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播放各种昆虫的录像和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找出美丽的会飞的昆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做好记录:蝴蝶,蜻蜓,蝗虫,蝉,螳螂,蜜蜂(板书)(2)根据各种昆虫的卡片,引导学生赏析比较昆虫的颜色,外形,斑纹,动态等,来发现昆虫的美丽与可爱。

  蝴蝶:有美丽的大翅膀,翅膀的形状各不相同,花纹更是有条纹,点等,色彩斑斓,真是“飞舞的花朵”。

  蜻蜓:大眼睛,长尾巴,透明轻薄的两对翅膀,动作轻盈,灵敏,像一架小飞机。

  蝗虫:有着强劲有力的后腿。

  师:小昆虫的构成有头,胸,腹,一对触角,三对翅膀。同学们要记住啊。

  (设计意图: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微观世界,近距离观察才能发现它的美丽、奇特,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引导孩子走近昆虫,细心体会。)

  (3)师:同学们看一下老师做的昆虫头饰,谁愿意学学自己喜欢的昆虫的飞行?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演。

  (4)学生飞行表演。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几位我们的昆虫朋友。瞧,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好美啊!听,这是什么声音?原来小蜜蜂拍打着双臂飞来了。啊!同学们看一下,下面出场的是什么?哦,是小蚂蚱。“知了,知了”同学们听到了知了的声音齐声说:“蝉先生来了。”最后,小朋友看一下,正在挥舞大刀慢慢爬行的是什么?生:螳螂。是啊,今天螳螂可以吃一顿饱餐了。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激发学生兴趣,并体验昆虫的飞行,注重过程的体验。)

  (三)师生共同探究制作昆虫的方法。

  (1)欣赏范画

  a,欣赏书中学生范画:

  师:这些小昆虫的家都在哪里呢?平时会在哪里活动呢?

  生:个别发言。(草丛里、池塘边、树林中……)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些绘画作品,看看他们画得怎么样?在这些画中小朋友和昆虫在干什么?(欣赏范画P3)

  生:个别发言。

  (小朋友和昆虫在一起玩。)

  (范画:构图饱满、颜色漂亮、人与昆虫表现生动)

  师:你能想象你和昆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吗?

  b,欣赏老师范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幅关于昆虫的画。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画中画的是哪一种昆虫呢?那除了蜻蜓还有什么?小蜻蜓正在跟小青蛙在干什么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回答的都非常好。那老师的想法是这样的,在美丽的池塘中,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快乐的歌唱,伴着音乐,美丽的小蜻蜓在翩翩起舞,配着翠绿的荷叶构成一幅多彩的画面。那如果让你们画,你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昆虫的种类较多,但要同学们数出来却是较少,因为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昆虫实在是少得可怜。城市的建设,环境的恶化,生活圈的狭小是其主要原因。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旨在培养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2)根据构思来决定要绘画的昆虫。

  学生闭上眼睛,构思画面。(配上音乐,使学生走进其中)

  师:请同学们睁来眼睛,你们想好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了吗?

  表现要点:抓住昆虫的形象特征,

  添加适当的环境,

  用鲜艳的色彩表现。

  (3)根据想好的昆虫来选择绘画材料及昆虫动态。

  (4)小组讨论。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合作绘画一组自己喜欢的昆虫情景画。

  (六)展示学生作品,讲评。

  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昆虫童话剧表演。

  (七)课堂小结

  昆虫有成千上万种。它们是动物大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前,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我们身边已经有许多小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了。现在,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小动物,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幸福快乐的生活。

说课稿 篇6

  执教内容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本组教材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了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简短的故事里不仅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即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和谐的邻里情。同时还有丰富的语言句式典范,如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反问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落实。也是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具体表现。

  二、说学情

  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加上第一课时对课文的生字词和内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引导孩子探究葫芦落了的原因就相对容易,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老师着重指导。

  三、说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借助以往写字的经验,端正地书写“盯、治”等生字。

  2. 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其中,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六、 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旧知,质疑激趣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首先在开课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练习,通过这道填空练习,回顾了葫芦的可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又进行了说话练习,起到了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作用。然后再通过课后第一题“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落了”这一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 探究原因,对话文本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了两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让孩子们对比读,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通过“盯”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去品悟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并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同时利用形声字的规律等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步在孩子们了解了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后,相机补充葫芦的生长过程的资料,让孩子们懂得叶和果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 发展思维,内化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语言训练:

  1.说一说:如果你是那个人的邻居,你看见叶子上有小蚜虫,你会怎么劝呢?

  2.写一写: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这样内化了课文语言,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为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的灵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设计将以学生课堂生成为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生成或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力争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7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分析,本课应是学习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 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1.提供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正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时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教材第78页修改后的主题图。(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经说过。)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来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题图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根据问题,列出式子。

  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个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讨论159的算法。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2、小组交流15-9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教师整理板书。4、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安排4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教师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算法,为以后的个体优化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比较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又是一大难题。我认为,小组合作的重点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见教案)

  (四)、巩固算法

  这环节,我安排了3个层面的练习。

  第一层是基本练习。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并迁移到十几减8、十几减7等20以内退位减法,使学生明确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计算教学如果只重视计算技能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利用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捂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层是摘苹果游戏。

  游戏是底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必备】说课稿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1.【必备】工作计划集锦七篇

2.说课稿汇编七篇

3.【精选】说课稿七篇

4.【实用】说课稿七篇

5.【必备】说课稿五篇

6.【必备】说课稿3篇

7.【必备】说课稿汇总7篇

8.【必备】说课稿合集8篇

9.【必备】说课稿合集7篇

上一篇:小学说课稿 下一篇: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