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4 14:20: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

  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 “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材特点

  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趣为载体,采取自主学习和导学相结合、启发和讨论探究相结合、学生概括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主线,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提供“观察、探究、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地呈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指导学生做到会观察,会思考,会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使学生对 知识全面客观。

  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探究和合作交流为手段,以阅读、讨论、归纳、思考、辩论、练习为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

  1、学生自主学:自主阅读以了解基本知识;自主概括以完成知识梳理;自主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自主练习以确认掌握效果。

  2、教师引导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展示交流成果;引导思考认识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引导辩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探索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六、过程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流程

  形 升华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水的汽化、液化现象

  设计意图:实验感知水的运动、水状态的改变,进而探求水的可能存在的地理空间,探求它位置的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由物理现象转入地理现象导入水循环。

  (二)、新课学习

  课件出示:课堂目标导航

  设计意图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堂的内容,明确目标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全局观念。

  自主学习:课本59页内容及图2-39

  学生练习:水循环的概念、存在的地理空间、运动状态及物理状态、了解水循环的动力和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把握基本知识,培养读图和观察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课件出示:根据水循环的区域、环节动态显示水循环过程。

  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提出导学问题。即: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划分,水循环有哪些类别?试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练习:学生填注水循环的发生领域、主要环节、能量来源。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水循环,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过渡提问: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意义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

  设计意图:简要辨析三类水循环,为引入后面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作过渡。即为什么海陆间循环是意义最大的水循环?

  自主学习:教材P60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并课件展示下面两幅图片。(1)黄河三角洲的形成、(2)三峡电站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能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

  关键词,即“改变地形”“太阳能转化水体势能”“降水进入陆地”;所选的这两幅图能直观体现水循环的核心意义---物质流和能量流。

  学生分组讨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句)。

  交流展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简要说明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质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学生举例回答,课件展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有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过渡“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件出示:从水循环的几个环节分别展示图片、课堂导学。

  讨论与交流 : 1.结合图片,针对水循环的六个环节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降水、蒸腾)。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吗?

  学生概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趋利避害。

  过渡提问: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有限?如能改变,那又将对人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作相关提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课件出示:学生比较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由理论到实际,认识到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吗?

  教师点评:辩证认识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更新速度,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要保护水质免受污染。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表述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评估课堂效果,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五)课外调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钻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地理人才的目标。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本节课主线明确,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加强直观性和效果。

  4、利用贴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深切感受珍惜水资源的紧迫性,体现态度价值观。

  5、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围绕课标展开,目标意识强。

  6、由于关注教材,本节课未能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关注陆地水体的关系、水资源的更新等内容。

说课稿 篇2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学会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

  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结合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无声的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只设计了简短的开场白:“同学们,眼睛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耳朵则给了我们悠扬婉转的乐声,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耳朵也是,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性实验——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

  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3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这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感受如何。还让他们和自己的同桌打招呼,无声之后,这些平常很简单的事情也将变得困难,学生一定感到很压抑,这时,先让学生们都随意发出声音,回到有声世界,再谈谈感受。

  通过模拟实验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看声音画面,读声音文字的感受)

  从大自然中常有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声音引出课题,根据课题中的“你”理解课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并让学生走进课文,同作者一同去发现、感受生活。

  A、先是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运用朗读法学习,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B、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为什么作者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是想象的声音?”“这么细小的声音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得到并描写得这么优美呢?”“像这样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的声音你还知道有哪些?”“有些人不仅不会用心灵去感受,而且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作者称他们为什么?”“木头人的具体表现如何?”“用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就是……”(人云亦云)“那么聪明的人又会如何利用自己的听觉功能呢?”从而得出:我们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还要有选择地听,听好听的、“有益”的、充满爱意的、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声音。

  然后让学生找找看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生活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哪些大自然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并说说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充满了爱意的声音呢?

  c、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并朗读课文前三段,揣摩细微声音的美妙。

  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无处不在。从而点拨得出: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感受得到。

  (三)情境体验(抒写聆听美妙声音的感受)

  然后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留心去听,听听有什么内容,通过描述画面的形式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在交流后伴着音乐观看风景画册,看与自己想象的是否一致。

  这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聆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交流后让学生观看画面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四)成果交流(学生再现有特别感受的声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引起自己关注和喜爱的声音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

  这时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以及老师所设定的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的有特别感受的声音,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并缺乏美妙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精神。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五)课堂小结(感悟生活)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

  我们是否对周围美妙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

  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身边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

  我们是否有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呢?

  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

  (六)课后作业(深化体验)

  好好体会课文中的几个小游戏,尝试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300字以上)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 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秋》 是学生刚学的一首小诗,从诗中的一篇红叶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课件介绍星座,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 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别方向 走进自然

  云 观察气象 走进书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质变化 善于请教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吸进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同时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

  输血、献血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他们对血液的颜色有感性认识,有过流血、验血的经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血液里有哪些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各有什么作用。这些知道的却很少。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 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课件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血液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教学重点: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我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生物课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彻始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分三个层面——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对于血浆,教师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血浆的组成,并猜想血浆的功能。对于血细胞,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每一次的引入教师都采用了“你有过……的经历吗”让学生在进行思考的同时,想到这里也有秘密?通过师生互动,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并在学生的基础上还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入新课。

  2.探究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化验单,对化验单初步解读。

  2)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得到血液的组成。

  3)学习血浆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先让学生猜想: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成分上再猜想它的功能又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得到结论。这样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并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

  4)在学习血细胞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以这样的问题引入:“你有过……的经历吗?”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联系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学习中得到答案。在每一个小环节的后面又通过让学生“当医生”“调查”等,使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最后通过比较血细胞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不言代价与回报》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言代价与回报》是人教版教材初三思想品德第一 单元第一课的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责任的概念,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承担责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三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了一定的代价;

  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做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又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代价与回报

  教学难点:承担责任的最高境界——不言代价与回报(无私奉献!)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初三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另外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课前五分钟兴趣活动展示(教学亮点)

  新闻袋袋库时间(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的积极性,了解时政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思想品德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强调。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利用多媒体演示并强化)

  6、布置作业。(辨析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学生的手头练习册)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社会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时间像小马车》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教学课时为一课时。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形象生动地模仿时钟“嘀嗒”走动的声音,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体验和表现声音的渐强、渐弱,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通过歌曲的学唱,引导学生懂得人的成长离不开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体验和表现声音的渐强和渐弱,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编歌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懂得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

  过程与方法:采用演唱、乐器演奏、形体表演的艺术形式掌握歌曲的学唱并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歌词;教学难点则是认识声音的渐强与渐弱,并体验和感受其音乐效果。

  二、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能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了解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初步感受声音的强、弱、快、慢在音乐情趣的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三、说教法

  遵循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快乐求知的原则,我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四、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指出教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不依赖老师教的目的。本课学习我主要采用几下几种学法:

  1、练习实践法:教学中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给歌曲配上动作这一环节,通过练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2、对比听赏法:通过对比,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声音的渐强、渐弱。

  3、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五、说过程

  (一)观赏动画 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谢谢你 小闹钟》,学生跟随音乐进入教室。

  (2)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刚结识的新伙伴小闹钟——‘闹闹’吗?今天它和主人老夫子要去旅行了,我们看看他们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吧?”(通过谈话、观看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3)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听听小马车奔跑的声音吧!”(播放小马车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的声音)

  师:“有谁发现刚听到的马蹄声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感受声音是慢慢变化的,说出小马车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声音变大;离我们越来越远时声音变小;点出音乐知识,了解生活中声音的“大”“小”在音乐中用“强”“弱”来表示。启发学生发现声音的逐渐性,介绍渐强和渐弱两种记号。

  (4)师:“老夫子和闹闹出发前想跟我们做个节奏游戏,你们想玩吗?”介绍游戏玩法:用哼唱法以一组一组加入再一组一组退出的形式唱出XX X | X XX 这条节奏。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其它方式来演示(如用手击拍节奏、用打击乐器敲出节奏)这个环节让学生创造声音,体验声音的渐强与渐弱。

  师:“老夫子和闹闹准备出发了,你们能用自已喜欢的打击乐器为小马车渐近渐远的场面配上合适的声音吗?(播放无声动画)这个环节设计主要是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学、好动的特点,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音乐基础知识。

  (二)学学唱唱构建新知

  (1)师:“闹闹和老夫子到达旅游景点‘音乐王国’,他们先到‘音乐吧’参观,刚踏进‘音乐吧’的大门,就传来一首好听的音乐,闹闹和淘淘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中,你们也想听听吗?”(播放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

  (2)师:“老夫子和闹闹想跟同学们来个比赛,看谁先学会这首歌,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我抓住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首先跟老师按节奏读歌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其次播放音乐学唱歌曲,在学生掌握歌曲后,师范唱(唱出强弱对比的地方)

  5 56 7 | 1 23 4 | 55 | 5 – | 处用渐强的声音唱

  6 54 3 | 5 43 2 | 5 56 7 | 1 – | 处用渐弱的声音唱

  并且激励学生用渐强渐弱的声音唱一唱歌曲,丰富学生的歌唱表现,并加强前面的教学效果。

  (3)师:“除了全班一起唱,还可以采用什么演唱形式来唱呢?”如独唱、小组唱、接龙唱等;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巩固歌曲。

  (4)师:“同学们和淘淘、闹闹都学会了这首歌了,他们还夸我们唱得棒呢!你们瞧!他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出示打击乐器如:沙锤、双响筒、响板)原来他们想为歌曲配上伴奏,你们想不想也试一试?”分组讨论、合作、分别使用不同打击乐器。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其它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如给歌曲配上动作,演一演,唱一唱。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发挥、展现自已的个性。

  (三)合作创编拓展思维

  师:“老夫子和闹闹开心极了,因为他们学会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接着他们又来到‘音乐王国’的另一个地方——‘创新区’。这里的景色可美了,有翠绿的树林,有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一群可爱的音乐精灵,它们可厉害了,个个都是创编歌词的高手。你们瞧!多热闹呀!他们在讨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引出题目“时间除了可以像小马车”之外,还可以像什么呢?“哦!原来他们讨论的内容跟我们学的歌曲有关呢!你们想加入他们的讨论吗?”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拓展创编思维,引导他们联系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声音为题材进行创编,因此出现了“时间像河流”、“像小树苗”、“像小花猫”等学生作品,例如“时间像河流”这一作品学生是这样写的:“时间像河流,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向前流;时间流走不回来,时间流走不回来;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大家爱惜它。”从学生的创编中看出他们巧妙将生活与音乐融为一体。

  (四)导行明理升华情感

  (1)师:“老夫子和闹闹这次旅行的收获可不少呢?学会新歌,模仿歌曲创编歌词,本事可大了!最生要的是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时间跑了就不能再回来了,要懂得珍惜时间,遵守时间。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已的观点,体会时间的宝贵。

  (2)师;“老夫子和闹闹还给我们带来礼物,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古诗)原来是一首与时间有关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惜时》

  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无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五)评价总结课堂延伸

  (1)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多用鼓励、赞许的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总结:“你们看,老夫子和闹闹骑着小马车来接我们下课了,让我们带上歌声跟他们去旅游吧!”(出示课件)全班学生在歌声中离开教室。

  (3)延伸:在生活当中能用声音的强、弱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

  本课堂的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巧妙将音乐与生活融为一体,这也是本堂课的闪光点,更是新课标、新理念提出的新要求。

说课稿 篇8

  《阿德的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充满幻想色彩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短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记叙了阿德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梦境。本文以“梦”为载体,以阿德乘飞船去火星旅行,与生活在月球上的外婆通电话为线索,描绘了幻想中的神奇太空世界。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内容简单,易于理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积累、发展学生语言的好教材。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把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教学旨在达到三方面的要求:知识和能力:能认读12个生字;能默读课文,能说说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法掌握生字词;运用音乐、动画、语言来创设情景,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课文中去;通过默读,知道课文大意;利用集体交流,培养科幻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运用了多处多媒体课件演示:

  1、新课伊始,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梦境,再告诉他们一个朋友阿德也做了个有趣的梦,然后通过课件出示阿德向大家问好的图片,引导学生跟他打招呼。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由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谈话,然后以朋友的身份将阿德介绍给学生,既营造宽松的课堂气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礼貌待人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默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训练学生默读时,先请学生回忆默读的方法,再用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1)嘴不出声,手不指读;

  (2)身子坐端正,眼离书本一尺远。

  将默读要求以一种更明确的形式进行了强调,巩固了学生对默读方法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读书习惯

  3、在学生自学、互学生字之后,课件以满天繁星的形式出现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读对星星上的词语后,星星就露出笑脸。在学生熟读所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后,再通过一个带问号的星星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本课只有识字要求。此环节采取多种方式识字,并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有助于帮助学生及时巩固与积累。

  4、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大意,先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结合插图思考:阿德梦见了什么?然后出示课文中的七幅插图,打乱顺序,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意思重新排序,自己动手用鼠标将插图排列好。最后看图说说:阿德梦见了什么?这样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检测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5、在小组互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请学生展示朗读之后,课件出示3-5课文自然段,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

  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用词贴切,适于朗读。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摒弃繁琐的分析,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读课文,既帮助学生将难读的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又让学生在与教师的配合中学习了感情朗读的方法。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学完课文后,老师问:“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 然后课件出示一段卡通人物的说话范例,引导学生像他那样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想象,极大地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愿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适时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的大课堂,也体现了学科整合思想和大语文观念。

  7、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活动时,课件出示学生的想象画、摘抄本、手抄报样本,激发学生活动的热情,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到下一次语文园地的展示台上相互交流。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这一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氛围。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本着“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致力于“学”,服务于“学”。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教材划为若干层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教学中抓住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阿德的梦境,体会和分享他的幸福与快乐。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当前的科学发展,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说“梦”中训练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集合9篇

2.【精华】说课稿集合10篇

3.【精华】工作实习总结模板集合5篇

4.【精华】说课稿汇编6篇

5.【精华】说课稿合集8篇

6.【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7.【精华】说课稿八篇

8.【精华】说课稿九篇

9.【精华】说课稿汇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