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4-16 19:07: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小猫吃鱼》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小猫吃鱼”。

  教材分析:

  材料中安排的“小猫吃鱼”是一组动态的连续故事情景,通过这一故事情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也通过一组动态情景,逐步引出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食物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也较丰富,对“小猫吃鱼”.“小鸡吃食”.“吹泡泡”等有自身的经验。利用这些具体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 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

  3. 初步体验加减法呼你关系的思想。

  4. 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说教法与学法:

  1. 根据本节课的意图主题图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游戏.互相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知识。

  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亲生经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过生日”的场面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课题“小猫吃鱼”改为“小猫过生日”,体现了以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

  (二)细看画面,展开想象

  告诉学生今天是小猫的生日,猫妈妈特意为它准备了最爱吃的小鱼。然后提问: 1. 数一数,盘子里有几条鱼?

  2. 看着小鱼,小猫心里会怎么想呢? 3. 猜一猜,小猫会吃掉几条小鱼?

  设计意图:一数一猜一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套圈游戏

  教师引导为了给小猫生日助兴,小方已经迫不及待的表演套圈了,认真看图,你能根据图和所给的加法算式,列一道减法算式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表演中学习,即可是学生放松身心,又可获得知识。

  (四)吹泡泡游戏

  引导:小朋友,你们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吗?下面小明要给小猫表演吹泡泡了,认真观察图画,思考,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的精神,初步理解“0”在减法中的意义,从而是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摆学具游戏

  同学们,你们看小方和小明都给小猫表演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表示表示呀?听老师的口令……..

  设计意图: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学生喜欢的摆小棒实践活动,既可以是学生放松身心,又可以获得知识,进一步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六)分蛋糕,学会合作

  小猫要请大家吃蛋糕了,小朋友们高兴吗?

  请出5个小朋友,其中一个演小猫,请大家吃蛋糕。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吃蛋糕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七)总结

  回想这节课,我们都玩了哪些游戏,通过这些游戏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

  (八)联系国庆,体验快乐

  明天就是10月1日了你知道10月1日是谁的生日吗?

  设计意图:由小猫的生日自然过渡到为祖国妈妈祝贺生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9页第一题和第二题

  以上,是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叫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并希望各位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教材:

  《16、17、18 减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内的退位减法9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 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16、17、18 减几中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为今后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6、17、18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从中,让学生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 作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激起学生回忆,通过迁移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

  一开课,多媒体呈现口算题,说说是怎样算的。然后直奔主题: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16、17、18 减几。通过口算唤起了学生回忆,这样会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本节课中,会让他们感觉到轻松,让课堂轻松愉悦。

  2、创设了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我谈话进入,多媒体一步步呈现例1,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所以我在课堂活动中设计找朋友的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又会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4、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采用了同桌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唤起回忆。

  在新课之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孩子口算水平和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通过口算和说算理,唤起了孩子们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出了准备。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谈话进入,孩子们,在我们的校园内有许多花和树,它们美化了校园、净化了空气。为了让这些花和树健康地成长,每天老师都让两位小朋友给树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今天轮到哪两个小朋友了(ppt 出示)。你们看,原来今天给小树浇水的是小华和小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环境进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 让学生从所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获取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 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感受到计算与 生活联系密切。

  三、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因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我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7、18对于17、18减几,学生有了16 减几计算方法的迁移,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交流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活动,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同桌进行:一人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一人口算。

  第二个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 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 此环节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六、课堂练习,效果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1、2。

  七、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的这种方式的提问,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

  八、板书设计

  板书上呈现课题16、17、18 列出的算式:16-9=7,还有例2的两个算式:17-8=9 和18-9=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本34—35页)读数和写数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数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了进行的,读数和写数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意义来进行,它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及100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数的读、写这样一个过程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是本课的'重点。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的教法和学法打算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借助教具、实物等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2、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学会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操作等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教的过程要与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读数、写数的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①、铺垫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口答:

  1个十和4个一组成()。

  20是()十组成的。

  6个一和1个十组成()。

  ()个十和()个一组成19。

  15读作

  (),八写作(),20读作(),十九写作()。

  ②、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甲、乙两位学生争论:在计数器上拨了13要用几颗珠子?(甲13颗,乙4颗),学生独立思考谁说有理?并说明理由。

  指名回答:生:甲说得对,这时我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通过操作学生找准了答案,接着让学生拨20要几颗珠子。

  引导得出: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1个一。

  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

  ③、讲授新课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通过计数器加深认识数的读、写。教师指名回答: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提问:这里共有几枝铅笔?24枝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

  教师强调: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这个数写作“24”。读数时,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

  2、教学例5。

  (1)出示计数器。

  让学生分别读出和写出计数器上各数。

  (2)出示计数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图,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小结: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占位,写作“40”,读作“四十”。

  第二个图和第三个图让学生尝试,并互相交流。教师提问个别学生:“这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有几捆小棒?每捆小棒有几根?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一百应该怎样写?

  (2)让学生讨论: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上和个位上一个也没有用“0”占位,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教师提问个别学生:“这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4、小结: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

  ④、巩固练习

  1、看图写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提问,集体订正。

  2、拨一拨。

  894172643528

  教师说数,学生拨数,再读一读。

  3、做一做。

  35读作(),九十九写作(),

  96读作(),五十四写作(),

  77读作(),八十九写作()。

  ⑤、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读、写100以内的数。谁愿意来说说怎样读、写100以内的数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习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1.数学一年级《生活中数学》说课稿

2.一年级数学《十几减九》说课稿

3.一年级数学《小兔请客》说课稿

4.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5.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与合》说课稿

6.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5篇)

7.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

8.一年级数学《游戏中数学》说课稿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