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0 09:33: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开展“说课”实验,取得了很好效果,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群体的教学水平。这一实验从小到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引进推广了这一做法,《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24家报刊先后40多次报道、评价这一实验。1992年12月在新乡成立了“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1993年7月,“说课研究”被列为河南省教育科研重点项目。

  (一)课题的提出

  在我国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的教改大潮中,他们从本区的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现状、教研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区属学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但有一部分人参加工作较早,属经验型教师;另一大部分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都有待进行达标后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学能力。职称方面,中级以上教师占28%,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学习;小学二年级以下教师占39%,理论水平不高,驾驭教材能力差,更需提高。教学现状,相当一批教师备课不得法,摘抄“优秀教案”“备课手册”,口头表达能力差。这种现状急需改变。最后,普遍缺乏教研观念,只教不研,教研脱节。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四方面问题,于1987年提出了“说课”这一实验课题。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方式。

  (二)具体做法

  1.确定说课内容

  (1)说教材:说出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编者意图及教材的前后联系。

(2)说教法:讲出自己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及理论根据。

(3)说学法:谈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4)说课堂教学程序:谈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2.明确说课范围

  关于地区范围:说课分为区、校、教研组三个层次。

  全区大型综合性或单科说课:每年1~2次。

  校级说课:每学期1~2次。

  教研组说课:一般每周固定时间1~2次。

  3.说课形式

  学校基层教研组:重点课题分配到人,每周1~2次,均有重点发言人。

  学校说课活动:每学期1~2次,排好顺序人人述说。提前一小时抽签选定课题,评出等级,表彰优胜。

  区级说课:采取两抽签制,按职称级别决定人选。在规定时间内熟悉教材,写出说课提纲,尔后登台说课。

  (三)实验效果

  1.说课活动得到教师广泛的参与

  据20所区属小学统计,几年来参加各级说课的达5385人次,占总人数的95%以上。

  2.形成了学习教育理论热潮

  据20所区属小学统计,1991年教师个人订阅的教育刊物量比1988年前多67%。

  3.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

  4.提高了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

  5.提高了教学质量。

  比如,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数量1990年比1988年增加62%。

  主要参考资料

  秦忠义、董丞明主编《说课探索》,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

  《_________,你真了不起》是沪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作文篇目,是一篇写人的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值得赞美的人物,通过记叙他(她)的事迹,抒发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第八单元中的课文都是记叙著名人物的事迹,突显人物高贵的品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写作很好的范本,因此将本篇作文放在第八单元后进行指导。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记叙文的写法,能够围绕中心选材、能够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在继续一件事情的过程时做到详略得当。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也经常会出现平铺直叙的现象,缺少细致的描写,作文读来寡淡无味,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生动、形象。

  三、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次习作中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题眼“了不起”,确定人物的某个精神品质或者特长特点。

  2、能够运用外貌描、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等直接具体描写突出人物的品质。

  3、能够初步运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

  4、在记叙的过程中能适当抒发情感,表达佩服之情。

  教学重点为用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注意详略、过渡和照应。

  作文指导课其实应在两课时内完成,而今天为大家呈现的是35分钟的课,所以在课堂上是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片段练习,所以预计达成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能够合理选材;能够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中的一种或若干方法来完成一个片段,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主要由作前指导、自主作文、交流展示和总结延伸四个部分组成。

  1、作前指导:首先让学生了解这是半命题作文,指导学生去命题,让学生思考在横线上填谁。再抓住“真了不起”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中心,继而理解本次习作的意义。在讨论明法中,先让学生在读中学,在预习时读第八单元课文《一夜的工作》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选段,回忆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敬佩之情的,调动学生以往经验,在读与写之间建立联系,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教学中来,理解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可以运用直接描写,还可以利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接下来比较两个描写人物外貌的片段,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不应为写外貌而写外貌,这也是在学生习作中的常见问题,理解外貌描写要为体现人物的品质服务。

  2、在自主作文中,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写谁,通过什么事件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或特点,这是作业单上的课前作业,通过作业反馈来检查学生的选材是否合理。在通过选择性练笔的方式进行片段的写作。而且鼓励学生用行书打草稿,是对第七八单元写字教学的延伸。

  3、交流展示采用两种评价方式,一个是集体交流,一个是同桌互评,让学生的习作都有被评改的机会,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意见的途径,深化巩固今天的教学内容。而且在课后让学生将作文完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公共邮箱中上传、评改其他同学的习作,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19课,教材以“agriculture”为中心话题,讨论了古代和现代农业的差别,并提到了农业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要学习重点句型“it is/ was ? that”表强调的用法,学会如何来给别人建议以及说明自己的观点。教材中安排了听说读写的任务活动,并有很多学生讨论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词汇的掌握,学会modernize, fertilization, irrigation等新词汇

  ②语言技能:

  听:能听出材料中讲到了什么东西,并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句子的对错及补充句子。 说: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用学过的句型给别人一些建议。

  读:能快速读懂文章并根据文章内容做题。

  写:能利用所学写一个种植花园的计划。

  ③学习策略:主动参与讨论,陈述观点,互相学习。

  ④情感目标: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出自己的建议,找到英语学习的作用。

  ⑤文化意识:通过讨论一些农业及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问题并提高他们环保的意识。

  3、教学重点及难点

  ①重点: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给别人建议。

  ②难点:“it is/ was ? that”表强调的句型用法。

  二、说学生

  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于一件事物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就会排除主管和客观的种种消极因素,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本节课,我会运用一些图片,配以丰富的色彩,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用ppt来教学。高中生很在乎他人评价并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发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并不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引导他们思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说教法

  1、教学原则:

  ①活动性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交流,合作,探究。

  ②任务型原则:任务驱动—激发动机;执行任务—培养责任心和合作精神;任务完成—激励学习积极性。

  2、教学方法:

  我会将听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discuss,陈述并记录观点,组织语言进行综合陈述等来培养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及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对于重难点,我会给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例子来让他们练习,熟悉。

  3、教学手段;

  ①图片辅助:给学生呈现相关图片,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②非测试性评价:我会让学生做听力答题,评价自己对听力的理解程度,在语法知识学习后进行rewrite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改正。

  四、学法指导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策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因此,我会以学生为中心,给机会让他们来表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并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相互学习以及交际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设计

  1、 我会问学生他们每天吃什么,过去人们每天吃什么,人们吃的习惯有哪些改变来把学生带入到本课的话题中;

  2、 我会让学生看书上的图表,找出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3、 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这种改变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三)新课呈现

  1、听力(10):

  ①我会先告诉学生他们将听到一段关于农业的材料,让他们仔细听,并判断书上第二题中的句子的对错。

  ②听完后让学生回答第二题,不对的要给出理由。

  ③让学生看第一题,找出哪些是听力中提到了的。

  ④让学生先看第三题,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放录音,让学生根据内容将空格补充完整并 进行简单的讲解。

  2、说:

  ①我会问一个学生如果给他一块地,他想种些什么,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给他一些建议,用那些短语,并解释那些短语的意思。

  ②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进行讨论。

  ③让每组同学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扮演领导的小组成员仔细听,做笔记。 ④让扮演领导的小组说他们的意见并给出建议。

  3、阅读:

  ①让学生看图,讨论古代与现代农业的区别。

  ②让学生快速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选择题。

  ③让学生找到“fertile”等词语,引导他们找出这些词的名词和动词形式,简要讲一下这些构词法,并告诉他们如何在句中区分他们的用法,最后给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巩固。 ④解释文中其他重要词语和句子。

  ⑤

  (四)巩固操练

  这部分主要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围绕“我最喜欢的一项运动”的话题,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并针对伙伴所说的内容做好笔记。

  (五)课程总结

  我总结本节课所讲的生词及语法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并准确掌握本课所授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

  根据小组活动讨论的内容,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伙伴最喜欢的一项运动”的80字作文。

  六、PPT设计

  根据教学程序的安排,我把PPT分为review,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listen and answer, key structure, special difficulties等若干板块,使整个教学过程结构紧凑,充分体现了其程序性。

  每个板块都用高度概括的关键词来呈现,便于学生识别及掌握本课重点、难点,充分体现PPT设计应有的概括性。

  PPT中穿插各种图片、音频文件等多媒体资源,不但增强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而且使PPT更具艺术性,以满足高中学生的艺术培养要求。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B、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

  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

  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

  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②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③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拓展训练——比较法

  (1)学习新课文,但同时也要回忆旧课文,并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时时进行比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

  (2)自由讨论已学过的三篇课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3)可能出现的情况:

  A、相同点(容易回答):对北京深沉的“爱”;以小见大的手法。

  B、不同点(较难回答):物象选择、感情侧重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示)

  (4)教师点评归纳并适当总结:感情一脉相承,文风各有千秋。

  5、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3)如时间允许,当堂展示优秀短文片断,做到“奇文共欣赏”。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我心归去》,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 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 教材分析

  《我心归去》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是“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了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

  《我心归去》是我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了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由此引出的思考,渲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三、 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但是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其次,学生刚学完《想北平》,对“离家、故乡”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易于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掌握本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品味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掌握本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是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我将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教学)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思乡念亲的情感亘古不变、历久弥深。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苦铭心,销魂蚀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韩少功的情感世界,感受《我心归去》的灵魂悸动。”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韩少功发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并参照课本56页对话栏的第二点,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接下来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让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我心归去》,那么作者身在何处?心归何方?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回答出,作者身在法国这个异国他乡,心归故乡。)

  2.文章开头作者说在法国有一个为时一个月的“家”,那么这个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这一问题比较直观,学生能够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雅静、繁华、静谧)

  3.作者住在那舒服吗?他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根据课文详细描写以及对话栏的点评,学生不难回答出:冷清 孤独、空虚)

  4.故乡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同理,血色很那个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贫瘠、脏乱、拥挤)

  5.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惦念、亲切、激动)

  6.既然故乡较之于美丽的异国他乡可以说是不堪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心归故乡呢?故乡到底是什么?

  (这一问涉及到了“故乡”的文化内涵,而且作者在文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会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结论:

  故乡并不是出生地,只有奋斗、奉献过,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与自己不可分离。)

  (三)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篇抒情散文。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通过不断地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最后,就是我本堂课的收束。

  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让我们深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这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板书:

  环境 情感

  异乡——雅静、繁华、静谧——冷清、孤独、空虚

  故乡——贫瘠、脏乱、拥挤——惦念、亲切、激动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爱好,而本词亦被融入多种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视等,可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本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

  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要求以及前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掌握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移情、情景交融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充分发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对词情词境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感悟。

  5由此及彼,通过对本词的鉴赏学会鉴赏同类词的一般方法。

  其中第2点和第5点是重点,第4点是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感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客观的文学常识,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受和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解而在于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真正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预习加复习

  2、视频加音频

  3、讲授加讨论

  4、朗读加写作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流行视窗,头脑风暴(5-8分钟)

  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比如《诗经》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只不过那些乐谱都没能保存下来,我们不能大饱耳福。但现代人也挺聪明,翻唱了很多古诗词,大家听过《水调歌头》的流行版吗?有人听过,但估计很少有人听过粤语版吧?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粤语版的水调歌头是个什么风味。

  (用多媒体播放《秋香怒点唐伯虎》中以粤语歌唱《水调歌头》的视频片段)

  大家都听懂了吗?没听懂不要紧,粤语对于咱们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但至少应该看出这首词的中心词是哪一个了吧?对啦,是“月”,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于“月”的诗词呢?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分钟)

  同学们刚才回忆了许多有关于“月”的诗词,那么本词写的“月”与别人写的“月”有何不同呢?要知道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攻克字词这一关,大家既然已经作了课前预习,那么再花2分钟左右浏览一遍词文,并攻占这样几个领地:1)消灭生字词;2)找出本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目标明确,行动快速!

  (请2-3个学生分别回答,老师评价并补充总结)本文的生字词较少,要注意的是“胜”的读音及意思有别于我们通常的认知。很显然,本词是写在中秋之夜,而且是在怀念作者的弟弟子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对,小序,所以大家以后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不要小看了小序的作用,它通常会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缘由。(老师补充关于作者苏轼及其词风的相关介绍)

  通过这两个部分,在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完成了文学常识积累的任务,同时也为进一步赏析全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1点。

  3、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读出味道(6分钟)

  ☆ 既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词的写作背景,而本词的词意也不生涩,那么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情感来朗读本词。

  ☆ 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一下,并说说自己是以何种感情来读的;老师也朗读一遍,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情感,可以是怀念,可以是旷达,可以是感伤,也可以是其他,但必须能说出合理的缘由。

  2)品出技巧(10分钟)

  ☆通过朗读,大家都对这首词融入了自己情感,应该也都爱上了它,那么,它是如何打动你的心的?除了情感的真情流露外,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请大家带着这样几个问题仔细阅读分析本词:

  ⊙上下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词中的景物经历了怎样的转换过程?通过哪几个关键词转换的?有什么作用?

  ⊙景物的转换体现了词人情感怎样的变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或性格?

  请大家分组讨论,4-5个人一组,每组任选一个问题讨论,请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做指导性的归纳总结。总结中提到移情的用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技巧,并由此归纳出鉴赏同类诗歌的一般技巧。

  这一部分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2点和第5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背出水平(5分钟)

  经过了情感的融入,又疏通了词意技巧,大家对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还有什么理由不背下来呢?我们不仅要背,还要背出水平,我们不来死记硬背的那一套,咱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词的流行唱法。(播放《水调歌头》音频)完成教学目标第3点。

  4、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0分钟)

  大家读也读了,品也品了,背也背了,现在该写写了。当然,写也要写出特色。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复原某一场景或创设另一与之相关的场景写下来。换句话说,你把这首词看作一个完整的经历,像放电影似的在你脑海中过一遍,然后截取某个你非常感兴趣的片段写下来;也可以不直接写本词,比如你写被怀念的苏辙,等等,能体现本词的意境即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出你自己的情感体会,能够与打问号苏轼产生思想碰撞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老师选取几篇范本念读,大家相互浏览观看)

  这一部分完成教学目标的第4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5、课后演练场

  1)《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词作,请大家课下搜集苏轼的其他代表诗词并背诵,每人至少2首;

  2)在学习本词过程中,触动你心灵的情感体验在哪?写下你对本词最独特的情感体验,字数文体不限。

  6、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

  过渡—(转 、低 、照)移情

  下阙—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第五部分,说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各种流行元素,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可知以及实际课堂条件的限制,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可能与实际教学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调整。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的基本要素。

  我说课的流程是:1、教学理念;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达标反馈。

  根据地理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要求教育应由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向知识、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转化;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到课内外结合的转化;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师生双主体的转化,由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到科学性、多样性、开放性、探究性转化。我设计的教学理念为: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以生活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动态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并渗透情感思想的教育。建构了“诱导兴趣——引起关注——合作探究——内化知识——指导实践”的基本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符合学生由生活到知识,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灵魂,要设计本堂课的教学,首先应对本节的教材了如指掌。下面我就本堂课的教材进行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地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它既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习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地图知识,学会使用地图,是以后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参加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文化节素质之一。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既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下面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教材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对于方向和比例尺,小学数学教材有相应的章节讲解,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判断与计算;对于地图的语言—图例和注记,一般来说,学生在平时与地图都有接触。所以本节教学不应做过多的重复讲解,而是回顾、练习、归纳与提高,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地图三要素。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三维电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领会并掌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2、能力目标:

  ①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图例和注记。

  3、知识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②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间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计算能力不高的特点和本堂课的内容,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

  2、难点:

  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如何呢?

  三、 学情分析:

  我认为,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四、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构形成的。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所以本堂课的教法主要有情景体验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分析

  分成两大部分:课前准备和授课环节

  课前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地图;2.每位学生发给一张练习题,附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先一步感知地图,在收集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授课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某日,你和同学正在学校(文理附中)门口玩耍,一位司机(外地人)路过问到永川火车站怎么走,你支吾了半天也没说明白,此时你最需要一张……(地图)

  随后展示一张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身边的地图,既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化”,也能很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巧设问题、突出重点

  有了地图,这个外地人又遇到问题了------可是我看不懂!

  ①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②我该向哪个方向走?③还有多远啊?

  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探究下去!而且外地人提出的三个问题正是本堂课要解

  决的“地图的三要素”,随后就以这三个问题为线索,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讲解,既条理清晰又引人入胜。

  (三)分析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一: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图例 . 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主要以学生记忆为主,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记一记”的小组之间比赛记图例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记忆时,教师引导同学们要注意到图例间的细微差别,如洲界与国界,使同学们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学会看图例及注记等。

  课件展示:逐张出示“一些常用的图例”图片,让学生在初步熟悉的前提下进行认识图例的竞赛活动。(师生互动) 问题二:我该向哪个方向走?-----方向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特别是在经纬地图和指向标地图辨别方向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部分的教学仍然以学生读图活动为主,配上练习,练习→讲解→掌握→再练习巩固,以求学生能在“练”中理解,能在“练”中学会辩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易→难,由浅→深,由普通→特别,因此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也从一般开始:

  1、出示一幅《文理附中校内平面图》

  一般情况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习。

  2、出示同一幅地图,加上指向标,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间的差别,指出指向标所指的方向为北方,还是同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再做一遍。

  教师可适时引导解题方法:利用指向标平移法

  你掌握了吗?再来练一练:

  问:你现在能为这个外地人指明方向了吗?

  3、 展示经纬网

  提问: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AB指示 方向,AC指示 方向;

  (2)再下一步下一步深入到: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方向应该怎么辨别? 图上B在A的 方向,C在A的 方向。

  (3)最后提出:假如这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A和D,那又该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呢?D在B___方向

  引导学生根据a、b,分解经纬线即B在D的北方、西方,综合得出B在D西北方向来解题。

  练习运用:

  完成练习后,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问题三:还有多远——帮助这个外地人量算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距离。(比例尺) 知识回顾:回顾小学阶段学习与“比例尺”相关的知识。

  学生读图:老师课前发的永川城区平面图。

  小组讨论:①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②在永川城区地图上,从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③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表示方式?试在你准备的地图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由此推理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互相转换;(先让学生回忆,再试着在地图册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直觉思维和观察能力。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再及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6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20xx B 1:200000 C 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 1/20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千米 C 公里

  3、算出外地人由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实地距离?

  然后,同学们读图教材32页,图1.37中国地图和1.38北京地图,根据表格列出的项目比较这两幅地图:

  (1) 比例尺的大小;(2)表示范围的大小;(3)表示内容的详略。

  从而得出A。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与地图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

  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

  B.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以上教学通过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比较,不仅仅易于年龄小、空间观念不强的初一学生接受,他们还能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归纳整合知识,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的结构,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达方式 线段式:如

  数字式:如1:4000000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大小 比较: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2、方向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 符号 文字 数字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理清思路,这非常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弊端,知识显得散乱,如不及时地归纳总结,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堂课的重点。

  七、小试牛刀、达标反馈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名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说明了动手、动脑的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开手脚,组织学生课堂活动讨论、小结,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并马上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反思,为更好地学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你会读图了吗?运用你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解答下列各题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2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

  A.1:20 B. 1:200000 C.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A.1/5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3.如图, 点a(0°,20°W),点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4.读某区平面图,回答问题。

  A.耕地位于桥梁的 ______方向

  B.村庄位于耕地的____ 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图A至L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

【关于说课稿锦集七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锦集5篇

2.说课稿锦集10篇

3.关于暑假实习报告锦集七篇

4.关于员工自我鉴定锦集七篇

5.关于服装年终总结锦集七篇

6.关于教学实习报告锦集七篇

7.关于实习工作总结锦集七篇

8.关于中专自我总结锦集七篇

9.关于老师实习报告锦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