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时间:2020-08-05 09:27: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边的老人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包含三个内容:教材内容及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众多战争作品中的“另类关注”。作品取材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它关注的不是英勇作战的英雄,或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家,而是常常淹没在炮火声中的小人物与弱者。在海明威极为精简的笔法中,小人物的身上闪耀出盖过火光的人性光芒,小说以小见大,韵味悠长。

  本单元两篇课文,以小说八元素中的“叙述”为设定核心,以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为重要目标。而两篇文章又各具特色,《桥边的老人》笔法简练,淡化了一般小说讲述中情节的趣味性,采用了极具代表性的叙述角度。通过对它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小说叙述技巧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性,逐步掌握品味小说深刻内蕴的方法,为学生自读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给予了基础性的帮助。

  第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在阅读鉴赏中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位作品的语言魅力;学习鉴赏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通过对《老人与海》的学习,学生对海明威以及外国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结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本身的特点,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放在了理解小说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角度的特点上。于是,综合大纲要求及文章、学情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目标二: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内涵,理解叙述与小说主旨呈现、阅读体验的关系。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掌握小说叙述角度与叙述人称的特点 。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结合本文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法、点拨法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在学法方面,则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我们经常在书本中、新闻里、电视电影中看到炮火喧嚣的战争场景,有的选择用英雄人物来刻画战争,如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有的选择用恢弘的场面来表现战争,如好莱坞电影《珍珠港》。如果让你来讲述关于战争的故事,你将从何入手?

  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选用小人物为战争故事中的主人公,深刻地体现出战争对平凡人的意义。他用极为简洁的笔调和有限视角的叙述组织了文章的主体对话,给读者留下了极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与其他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对比,突出海明威战争作品中的特点。同时带动学生思考,反思自己对战争理解:战争场景将是怎样的?可以选择哪些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怎样的视角来呈现自己的意图,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讲授新课

  为实现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我共设计了5个步骤。

  1.简要回顾海明威的生平与写作风格。

  因学生在必修3中学过《老人与海》,所以作家介绍这一版块,现由学生回忆,我进行补充说明。重点强调海明威简洁明快的“电报式”的写作风格,小说结构布局合理性,为后来的详细解读做好铺垫。

  2.快速浏览文章,说说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阅读教学的起点和指导思想是整体感知,为的是理清阅读思路。这个环节我准备安排学生通过自读释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情节,并为学生简单介绍概括情节的方法。

  3.分角色朗读,体味角色的内心活动。

  角色朗读对话内容,(一生我,一生老人,一生旁白),朗读完之后学生自由评价对话中的人物情感是否表达到位?对于学生情感把握不当的句子可继续朗读揣摩。

  为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我主要涉及如下问题:

  问题一:“我”是谁?

  问题二:文中“我”对老人提出哪些问题,老人如何回答?

  问题三:老人不停重复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这些句子,你认为他会不断重复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老人对自己饲养的动物如数家珍,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活动?

  问题五:在“我”的催促之下,老人最终的状态是怎样的?表达了“我”对老人怎样的情感?

  问题的设计符合阅读理解的逻辑,层层推进,旨在让学生懂得如何从简要的语言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掌握品味小说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心理的阅读技巧。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入体会,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体验老人的心理与“我”的内心。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提倡个性化解读,每组达成共识,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对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启发学生总结人物形象的角度,即从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

  4.整个故事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高二学生或许会关于叙述人称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有所知觉,回答譬如“身临其境”、“拉近距离”等相关内容,随即可以总结小说中叙述人称的特点。(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启发学生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思考,例举莫泊桑《项链》开篇关于女主角玛蒂尔德的详细描述,与《桥边的老人》中关于老人的平白简练的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品位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写作差别与阅读效果的差异性,体会有限阅读留白的艺术性。进而导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5.简单阐释“冰山理论”,试问学生为何作者选择的是“桥边的老人”,而不是“路边的老人”?

  海明威是出了名的精于修改,主旨是“去掉废话”,直到出版前一分钟还在修改!不过分细究理论,宗旨在于把握“呈现八分之一,余下八分之七自己体会”的核心要点。以此观之,“桥边的老人”中,“桥”有不同的意义。“我”和老人所在的位置处于“战火纷飞”与“相对平和”的交界点,也是命运的交结点,这里的“桥”是着连接、沟通的作用,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奈何桥”所指的,跨桥定生死。文中那个一直念叨着自己曾经照料过的动物的老人,最终“向后一仰”,又“坐了下去”,暗示保留着人性中美好可贵的东西,可能无法跨过战争这座桥,消散在炮火之中。而“路边”或许指向生命的延展性。

  然后,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学会将作者没有明白表露的深意挖掘出来,进一步体会小说语言与叙事中的精巧性。

  (三)课堂小结

  以上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技巧,了解叙述这一小说要素在作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与主旨等方面的重要性,学会反复品反复读、精读细读对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

  1.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这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更加理解不同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特点与效果。

  2.课外阅读海明威的其他作品。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能从更全面、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作家创作的特点和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说设计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贯穿本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适时引导、点拨;以方法和能力培养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概括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形象等基本阅读技巧,并学会从小说的叙述特征中挖掘小说的精妙,更深刻地体会战争、人性等重要命题。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批评指正。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相关文章:

1.春节对老人贺词

2.老人院感谢信

3.《狼》说课稿

4.《雨说》说课稿

5.海燕说课稿

6.《影子》说课稿

7.《项链》说课稿

8.《论美》说课稿

上一篇:变色龙说课稿 下一篇:彩色的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