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3-01-17 11:09: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看雪》优秀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优秀说课稿2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头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学习资料,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终阶段,是整数除法的完成和提升阶段。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具有必须的总结性和概括性。学习这部分资料,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积累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不够商1写0占位的意义,掌握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并能初步

  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本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够商1写0占位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线,先以复习引入,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从而发现灵活的试商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根据学情我设计了“独立思考一合作探究一实践应用”的学习方法。在算法探索、分析比较环节中,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把除数看作哪个数试商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掌握灵活试商方法,从而到达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目的,并在后面的练习中进行实践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600÷20=7200÷36=52÷13=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计算52÷13和600÷20时是怎样想的

  2、笔算

  750÷5=900÷6=

  订正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异常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看那一位商0

  设计意图:旧知的复习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新知的预判,也是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除三位数

  (1)设问

  教师:经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问题: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能够组成多少组

  教师:你怎样理解“能够组成多少组”这个问题你认为商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新知的学习是在旧知的基础上,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帮忙学生在自我的知识储存中选取有用的旧知作为探求新知必备的'“食粮”。

  (2)探究方法

  预设如下;

  教师:先算18除什么数

  学生:先看被除数前两位,18除61个十,商3。

  之后问: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余下的是多少

  学生:商3表示3个十,余下的是7个十。然后用18除72,商4

  设计意图:在新知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我去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的冲突,以前学的是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看前三位,而此刻够了,怎样办呢经过学生自我去经历这一过程,探索出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的始终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3)试一试

  989÷43=244÷58=68÷26=

  2、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

  出示:930÷31=

  ①学生试算930÷31,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出现的问题

  ②教师: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

  ③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预设各种理解:

  a、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

  b、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但个位上的0除以31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c、因为930÷31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商应当是两位数,所以应当是30

  d、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商0、表示商是30个一,也就是30、所以个位要写0

  e、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一位数3,不表示两位数30,经验算,3×31不等于930,所以商不是3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没余数,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能够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设计意图:课堂上设置“大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把学习的资料留白,让学生自我去填写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的进取性,也给学生探求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比较练习

  (1)练习

  把被除数改成940,即940÷31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那道题有什么不一样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能够跟同桌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3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的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两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十,而只是3;同样若商的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能等于被除数。

  设计意图:虽然把例题改为练习题,但却给学生指引出探求的方向、方法,留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巧妙地把学习难度降低了,也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一样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一—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不一样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师生共同小结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景: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确定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3)做一做

  722÷36=901÷90=

  教师:边做边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数前三位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头写商。

  ③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经过比较和总结,帮忙学生梳理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新知运用

  1、做一做

  784÷54=649÷3l=364÷12=762÷38=

  2、确定

  下头的计算对吗

  教师:在笔算除法时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的

  设计意图:练习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类型多样,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不局限于例题的学习,用错例进行举证能够帮忙学生杜绝同类错误的发生

  3、解决问题

  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同一种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教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花了的钱不明白,要先求,因为剩了60元,仅有去掉这60元,剩下的钱才是用来买化肥的学生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四)全课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优秀说课稿3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优秀说课稿4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优秀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离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优秀说课稿6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向不得重用,心境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本事,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我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资料及学习方法都有了必须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本事。所以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必须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本事。(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我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

  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资料、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欢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齐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当怎样做。

  〖学情预设〗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所以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本事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本事,自我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本事,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进取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经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一样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资料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资料)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资料,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本事。

  〖学情预设〗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本事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展示的资料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本事。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明白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景,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可是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本事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资料和情感,提高朗读本事。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资料、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资料,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我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我的观点,有必须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明白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同学们经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资料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欢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齐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教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必须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进取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坚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我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我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我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

  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能够是你已知的,也能够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必须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进取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进取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教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必须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优秀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48和49页。《厘米和米》本单元教学量长度,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的重要知识准备。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学会将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能在一些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基于这些我采用了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我将这个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1.图片导入

  我用几幅图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线在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新授

  我将全过程分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4个环节。

  (1)拉一拉

  请学生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看看是怎样的?在学生说出是弯的之后,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毛线变直,学生动手操作,拉一拉将毛线变直。让同桌两人交换着摸一摸,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在数学上叫做线段。(板书:线段,直直的)两只手捏住的地方叫端点。(板书:端点)在数学上我们用小竖线来表示端点。让学生来指一指、数一数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我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数一数直观感知线段,从中抽象出线段这个概念,知道线段是什么样的。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画的是线段吗?指名判断并说出为什么。在学生判断出是线段后,我在此基础上做了拓展,一条拉长,一条旋转,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朝哪个方向,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都是线段。

  (2)找一找

  我让小组讨论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摸一摸、指一指。学生发现直尺、黑板、课本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生活中有线段,平面图形中也藏有线段。找一找这些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的?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多边形,能很快说出线段的条数,这即是在旧知识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中,相领两条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找一找是让学生从身边事物着手寻找线段,发现生活中的线段,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特点。

  (3)折一折

  借助上一环节中出现的长方形,让学生用折的方法创造出一条新的线段,摸一摸并指出端点。和同桌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并想办法折出比刚才的折痕更长或更短的线段。在折一折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课学生创造的欲望,训练了发散性思维。

  (4)画一画

  在画之前和学生讨论画线段的工具,有的选择直尺,有的选择文具盒,有的选择书本等,经过对比,学生发现最佳的画线段的工具-直尺。请学生自己尝试着画线段。在画的过程中说说怎样才能把线段画好。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工具,自己画,而不是老师给定工具,示范画,将给与式、模仿式转变成自我探究式,将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会画线段后,出现2个点,连接2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学生动手画,理解连接2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接着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连接每两个点可以画几条,重点理解每2点的含义,再动手画。4个点时,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自己动手试着画。学生有的画4条,有的画6条,让画6条的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怎样才能有序而又不遗漏的画出线段,进一步理解每两点的含义。5个点时可以画几条呢?请学生猜一猜,课后动手画一画。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层次的数学练习,力求达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化,活动化与生活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想法,深化对线段的认识。

  3.总结

  最后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介绍下线段,从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立足《新课标》,抓住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特点,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敬请指导,谢谢!

优秀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

  中午好!

  我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荷叶圆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课后“我会认”中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针对课文特点,我对本课时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等。

  二、说教法:

  我这堂课根据新教材的要求,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以读书指导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体会情感,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陶冶情操”。这样,就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了学习语言,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体现了“文理结合”的要求。

  三、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谜语导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把课文的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带着问题自由地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让学生猜谜底等学生回答出来之后演示课件。在微风吹拂下荷叶美景的画面。学生欣赏后并简单地说一说见到的荷叶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题:《荷叶圆圆》。

  2、随着课件出示小水珠、蜻蜓、青蛙和小鱼儿,做动作跟它们打打招呼:小水珠——眨眼睛、小蜻蜓——飞呀飞、小青蛙——跳一跳、蹲一蹲、小鱼儿——游啊游

  3、老师问:他们来到荷叶上做什么?学生自由想象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出示课件:学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可以小声读、大声读、同桌互读或四人一组合作朗读)

  2、同桌交流读,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请教小伙伴或教师。

  3、四人一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自制的生字卡片学习本课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生字课件并且采用集体读,开火车读,男女生等形式进行检查。

  5、采用说悄悄话,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6、师:课文中这么多生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认识的?能说给大家听听吗?指名回答

  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如下识字方法:歌谣识字,猜谜识字,偏旁归类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

  7、让学生在生字课件中用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或造句。对于说得好的同学予以口头或者小红花的奖励。

  8、同学们学习的真棒!但是学习了很久了,相信同学们都累了?请大家站起来跟随音乐和老师跳一段舞蹈,放松放松,好吗?同学跟随老师跳舞《健康歌》。

  三、学习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如果愿意跟读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读,同时课件出示思考题:课文中,谁和荷叶交上了朋友?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分别说荷叶是自己的什么?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小水珠说荷叶是它的摇篮,小蜻蜓说荷叶是它的停机坪;小青蛙说荷叶是它的歌台;小鱼说荷叶是它的凉伞。

  3、学生和老师合作读谁是荷叶的什么句子。

  4、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且给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读读自己最想读的部分,体会一下小动物的心情。

  5、展示读,评选最佳朗读员,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拓展性学习:

  课件出示:池边一群小朋友来了(他们或许就是你),听见了、看见了这里的故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你可以把这些写成几句话或者画成一副简单的画。我们下节课再向小伙伴们展示吧!

  六、板书设计:

  荷叶圆圆

  小水珠—摇篮躺

  小蜻蜓—停机坪立

  小青蛙—歌台蹲

  小鱼儿—凉伞游

  我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对学生可起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的辅助作用。

  总之,本课时教学,从低年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激发兴趣入手,突出学法指导,并让学生朗读欣赏,想象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使教学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

优秀说课稿9

  我说课的题目是《梅花》,选自长春版小学语文国标教材第一册第十一板块“在冬天里”。下面我就从课标、教材与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学流程六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 说我对课标的理解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课标在这一学段对古诗教学只提出诵读、想象、体验、感受等总体要求,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乐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说教材与学生

  1教材分析

  “在冬天里”这一板块选编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九九歌》、《雪孩子》、《梅花》四篇课文,采用儿歌、民谚、童话、古诗四种体裁描写冬天,展示冬天的生动画面,极富生活情趣。《梅花》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用梅花作为本册教材最后一课,韵味深远,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听说过梅花,但真正见到梅花的却未必很多。梅花的冰肌玉骨、高洁品质,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凌寒”、“数枝”“为”、“暗香”、“来”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3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力目标——收集资料、观察画面、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理解、交流、表达等多元智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在这些目标中,了解古诗大意,朗读与背诵古诗是下限目标,人人达到要求。感悟诗的意境,掌握方法,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重点是朗诵古诗、感悟诗境、读出古诗韵味。难点是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为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我课前设计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分组整理这一环节,再通过课上交流,反复朗诵,感悟诗意,达到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学习方法为:

  1.合作与交流:在课前采用师生、生生合作,共同收集资料,让每位学生都是参与者,主动权放在他们手上;感悟诗意,体会诗韵时,更要注意合作与交流。

  2.聆听与欣赏: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顿悟,提炼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3.图文结合:课文中的图画直观再现文本内容,让学生观察画面,反复读文,在读中思考、领会、提炼。

  4.朗读拓展法:读出古诗韵味,从而体会文本中的人文情怀。

  教师围绕学法,采用以下方法开展教学:①“导读法”。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疑。②启发点拨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视机而动、相机点拨。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独特体验。

  四、说教学资源的挖掘

  “梅”与“竹 兰 菊”并称“国画四君子”,她的冰肌玉骨,她的高洁品质,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以梅为题,咏梅、画梅,留下不少佳作。(1)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栽种梅树有几千株。他有一首《墨梅》诗,一幅《墨梅》画,古今闻名。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人间。这些课外的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会奠定学生深厚的“梅文化”。

  教师自身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我的语言是美的,加上古香古色的背景,优美典雅的音乐,精美的,展出一幅幅梅花图片,红如火、白似雪、粉像霞,教室两旁悬挂着梅花图画,散发着文化的芬芳,配以苍劲有力的诗词书法,让人不由得走入那美妙的世界……

  五、说教学流程

  (一) 直观导入、交流互动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一枝梅花)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有谁认识它吗?你对梅花了解有多少?(由于课前我们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师生亲身经历,在某方面对梅花会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交流目的在于消除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梅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事先备好图片、资料和诗文,以备补充使用。)

  (二) 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配以寒风的声音)教师倾情讲述——在冰天雪地,风起雪舞的冬季里,百花早已凋萎,只有梅花冒着风雪顶着严寒,抖擞着枝条,绽芳吐蕊……)画面伴随音乐滚动。你看到了什么?喜欢哪一组图片?感受怎样?

  (学生充分交流后,画面定格在本课插图上。)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古今闻名。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笔下的梅花。

  (三) 反复诵读,交流所得

  1教师范读,整体感受。

  2反复听读,走进文本。

  3诵读想象,获得体验。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首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因为没有个人主动学习的参与,就无法实现学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 品味想像,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站在风雪中,来到墙角梅花前,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3.“指导诵读”。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梅花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来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五)扩充阅读、课外延伸

  音乐响起,图片再现,教师咏梅,韵味无限。

  每一堂课,都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既要扎实的学习,又要“活”起来,“动”起来。我理解的“活”,是思维的活跃、跳跃。我理解的“动”是智力的开发、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最后部分定为“扩充阅读、感悟梅花”,就是力图为学生活跃思维创造条件。在这一学习阶段,他们可以对不懂的知识点提问,思考答案;可以想象诗句的意境,再用语言来描述;可以自由诵读最爱的古诗,并表演朗读给其他人听;可以天马行空,吟诵抒情……课堂成为一扇窗户,打开它,你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要你愿意动脑,就可以看到最美的花朵。

  (七)板书设计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朗读、背诵的有效手段。简洁明快、富有美感。

  这篇教案,我定的基调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他们与成人一样,崇尚美、热爱美、亲近美。所以,让孩子们在“梅文化”中发现美、感悟美、想象美,最终热爱美是我的初衷。

优秀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读,

  (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优秀说课稿11

  《地形概况》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地形》,适用于初中二年级。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本节说课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

  中国地理教材分为“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和“中国在世界中”三个部分。《中国的地形》属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是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之后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地形概况》是《中国的地形》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中国的地形》的基础,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所以学习本节教材意义十分重大。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共需一课时。内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教材这样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

  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 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本节教材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点。 (2)了解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我国地形条件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讲授,加强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目标的确定为本节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定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它是本节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理解和掌握了它,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 2、难点: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是 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对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不易理解,因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我准确运用了讲授法、指导读图法、比较、归纳等教法。其优点是,运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里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绘图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心中有图,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本节教学我准备运用挂图、投影仪体现知识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投影仪还有助于教学容量的增加。

  三、学法指导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教学主要渗透读图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析图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模仿讲授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这样设计,使“读”、“讲”、“练”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属于讲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授、读图、绘图,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教材、掌握知识。

  (一)导入新课采用开门见山、切入主题 运用此方法可直接提出学习的课题。这样设计,清晰、简明,使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又为下一步引入新课指明了思考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以图导学,读练讲析 运用此方法可认识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布。 1、针对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课堂思考练习题,学生对照练习边读地形图边完成 练习题,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在学生读图练习的基础上,我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联系学生已有的在地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识,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读图,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明确三级地势阶梯的宏观分布。我指 图讲解三级地势阶梯分布概况,要求学生填写“三级地势阶梯概况表”,掌握三级地势阶梯的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在讲解的同时,我板书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简图,直观展示我国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要求学生画地势阶梯分布简图,讲解地势阶梯的分布、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认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这样设计,使学生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做到了各个击破,为学生认识上设置了一些台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三)由上而下,因势利导 运用此方法可分析得出我国地形的又一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一结论可以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得出。进而联系实际分析评价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样设计,便于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国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新课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将比较零散的知识归纳、概括成系统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明晰的印象。这样可使学生简化储存知识,提高思维和概括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题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设计,检查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巩固教学重、难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

  (六)作业布置 目的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复习和练习,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培 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本节教学板书属纲要式和板图的结合。共分两大块,课题居中,左为内容纲要,右 为板图。这样设计,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简单,精练,美观,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感受。

  (八)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只是我的主观愿望。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学生及其它因素的影 响,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为了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程序,因此,我设计了“教学后记”,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优秀说课稿12

  各位领导、教师们,你们好!

  今日我要进行说课的资料是

  首先,我对本节资料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教材必修本第单元第节资料。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资料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所以,本节资料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资料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资料,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资料,所以学好这个资料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资料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资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本事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仅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到达本节资料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明白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本事的重要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研究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我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本事,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当经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进取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本事,从而到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资料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经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思维本事、活动组织本事。

  3、团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资料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能够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异常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终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进取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明白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资料,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景,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能够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能够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到达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优秀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碧螺春》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课文可分四段。文末引用了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借此既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本文条理清楚,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与技能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教学难点: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二、说教法、学法。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 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鲁迅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碧螺春》这篇课文的内容较生动,也是学生十分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来自对采茶和制作茶叶的兴趣。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精心编辑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利用网上相当丰富的有关焙茶的信息资源,创设了一个有美丽风光,轻松活泼的学习课文的良好情境,我想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秀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我计划用四课时进行教学,下面就是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学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中。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画下来,而词义较浅显的,便可简要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优秀说课稿15

  教材分析:《赵州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共4个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美观一段。

  2、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重点)

  3、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难点)

  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生已对字词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仍然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流程:

  作为中年级的学生,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紧紧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进行。

  一、 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

  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读课文,找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这样引导:大家都知道,聪明的孩子爱提问题,又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比比谁最聪明,下面咱们就自由读课文,在你仍然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看谁提出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生读课文,找问题)

  2、同位交流。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问题,如一一解决,肯定会浪费大量时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找问题找得非常认真,而且在课本上圈画了不少的'小问号,那么我们这些问题里面,到底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呢?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把你的问题与同位交流,如果他帮你解决了问题,那么他就是你的老师,如果你帮他解决了问题,那么你就是他的老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谁都解答不出来,那么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了。

  这样,浅层次的问题会在同位交流中迎刃而解。剩余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问题。

  3、班内交流。

  预设问题: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作者是如何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

  泡泡鱼里提到的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说赵州桥的建造是一个创举?

  ……

  三、 深入课文,解决问题

  1、 理解雄伟、坚固

  幻灯出示,初步学习作者利用列数字的表达方式,读出雄伟。既初步学习了说明文中列数字的表达方式,又借助这些数字读出赵州桥的雄伟。

  幻灯演示拱形设计及桥洞的作用,理解坚固,并读出坚固。

  2、 理解美观

  幻灯出示龙的不同姿态,想象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读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想活了一样”,并做同位动作演示,反复读,读出美观。

  借助幻灯填空,达到背诵的程度。

  3、 理解过渡句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学习其好处,并知道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4、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换词,“创造”行不行?出示现代大桥作比较。

  四、 总结

  1、 填空:

  ( )的赵州桥

  ( )的李春

  ( )的古代劳动人民

  2、 带着自豪、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01-15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07-31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优秀11-19

高二地理说课稿优秀11-18

初中体育说课稿优秀6篇06-09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12-11

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通用12-11

高二年级地理下册优秀说课稿12-18

《鲸》说课稿01-16

《过秦论》说课稿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