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常考热点研究

时间:2019-10-19 08:02:57 考试复习 我要投稿

申论考试常考热点研究

  申论考试往往考热点,而本年度或近几年有那么多热点,哪些是复习中的重点关注的呢?通过对历年申论考试中的常考热点研究,我们对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及其特点有如下一些认识:

申论考试常考热点研究

  第一,“三农”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涉及农民工话题的申论试题有:2004年北京市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试题和2010年广东省考和安徽省考试题;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试题有:2006年的湖南省考和海南省考试题,2007年广东省考和山东省考试题,2005年国考试题;涉及农村土地征迁的是2007年国考试题。这方面,跟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2004年至今,中央先后有8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从第一份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第八份201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第二,文化建设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2011年国考两份试题:一个涉及黄河精神,一个涉及乡村教育与文化。而在此之前,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试题有:2006年北京市考和江苏省考试题,2007年贵州省考试题,2010年广西省考试题。而这方面,跟我国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有关,即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毕竟,精神文明建设是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的。

  第三,生态文明话题也是近几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的热点。如国考2008年怒江水电建设话题、国考2010年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话题,2010年湖北省湖泊的治理与保护话题。这方面跟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现阶段,要求各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话题也是近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热点之一。如2007年江苏省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吉林省考、广东省考试题,2011年浙江省考试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三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阶层收入差距加大。这些,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保障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近几年申论试题的常考热点从中观角度上讲,不外乎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维度: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从宏观角度讲,就是“全面落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

  社会构建”两大方面。

  因此,在热点复习方面给准备2012年国考的考生建议有:一方面要熟悉申论考试的原理论,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近年来国考与地方面省市考申论中的常考热点复

  习,做到有的放矢。

  鉴往知来:历年国考命题对社会时政热点的考查规律

  热点,是申论命题之源、给定资料之本;把握社会时政热点主题,就能抓住申论试题的灵魂,号准试题的脉搏,更有针对性地作答。准确地预测国考申论命题采用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主题的热点,就等于提

  前看穿了对手的底牌,赢得考试的主动权,增强应考的信心。

  预测国考申论命题,最直接、最现实的依据是往年真题对社会时政热点的考查情况。根据对2000到2011年国考命题特点的梳理,向考生提供以下有关申论热点载体给定资料的基本知识,并总结国考热

  点考查规律,助考生全面把握今年的命题趋势,胸有成竹、占得先机。

  按照官方表述,考试大教育专家总结申论的给定资料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题材的普遍性。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生态五方面问题都有所涉及,涵盖的范围极

  为广范;

  二是内容的针对性。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可以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大众传媒关注的

  焦点,或者公共事务管理领域某一方面的观点、现象、事件、话题;

  三是形式的多样性。有的是以段落形式给出的一组文字材料,有的是一篇或几篇文章、访谈录等。 而根据近年的国考申论实际命题,专家认为,考生要从大量的社会时政热点中筛选出符合考

  试规律的话题,还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主题的复合性。国考试卷可能把两个实质上有内在联系、但表面上相差很大的问题拉到一起,糅合在一张试卷里,如2009年国考真题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保障粮食安全两个热点,2011年国考省级以上试卷包括黄河水患治理与黄河精神弘扬两个话题,市级以下试卷则包括农村教育困境和农村文化失根两个问题。依据这样的命题趋势来看,今年的国考申论最大的可能是仍然采取复合主题,把不同而相关的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这是考生最值得注意、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点;

  二是话题与政府工作的关联性。只有与政府职能、政府工作和政府自身建设有密切关联的热点问题,才能进入国考命题者的视野,也只有考查的热点问题与政府职责相关,考生答题才能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 三是话题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国考考查的问题带有长期性、宏观性、反复性、普遍性,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反复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同时也为了回避押题预测、对敏感问题脱敏处理,其考查问题未必是当年最新、最热的热点,而可能是两三年内屡有发生、现已淡出视线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专家认为,考生需要把热点学习的视野放宽到两到三年以内,尤其要关注那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反复发生、治而不愈的“痼疾顽症”。

  由此来看,我们认为2012年国考申论命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将呈现主题复合性、政府关联性、内容滞

  后性的三大趋势。

  鉴往知来:历年国考命题对社会时政热点的考查规律

  热点,是申论命题之源、给定资料之本;把握社会时政热点主题,就能抓住申论试题的灵魂,号准试题的脉搏,更有针对性地作答。准确地预测国考申论命题采用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主题的热点,就等于提前看穿了对手的底牌,赢得考试的主动权,增强应考的信心。

  预测国考申论命题,最直接、最现实的依据是往年真题对社会时政热点的考查情况。根据对2000到2011年国考命题特点的梳理,白皮书向考生提供以下有关申论热点载体给定资料的基本知识,并总结国考热点考查规律,助考生全面把握今年的命题趋势,胸有成竹、占得先机。

  按照官方表述,专家总结申论的给定资料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题材的普遍性。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生态五方面问题都有所涉及,涵盖的范围极为广范;

  二是内容的针对性。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可以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或者公共事务管理领域某一方面的观点、现象、事件、话题;

  三是形式的多样性。有的是以段落形式给出的一组文字材料,有的是一篇或几篇文章、访谈录等。

  而根据近年的.国考申论实际命题,专家认为,考生要从大量的社会时政热点中筛选出符合考试规律的话题,还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主题的复合性。国考试卷可能把两个实质上有内在联系、但表面上相差很大的问题拉到一起,糅合在一张试卷里,如2009年国考真题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保障粮食安全两个热点,2011年国考省级以上试卷包括黄河水患治理与黄河精神弘扬两个话题,市级以下试卷则包括农村教育困境和农村文化失根两个问题。依据这样的命题趋势来看,今年的国考申论最大的可能是仍然采取复合主题,把不同而相关的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这是考生最值得注意、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点;

  二是话题与政府工作的关联性。只有与政府职能、政府工作和政府自身建设有密切关联的热点问题,才能进入国考命题者的视野,也只有考查的热点问题与政府职责相关,考生答题才能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

  三是话题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国考考查的问题带有长期性、宏观性、反复性、普遍性,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反复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同时也为了回避押题预测、对敏感问题脱敏处理,其考查问题未必是当年最新、最热的热点,而可能是两三年内屡有发生、现已淡出视线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专家认为,考生需要把热点学习的视野放宽到两到三年以内,尤其要关注那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反复发生、治而不愈的“痼疾顽症”。

  由此来看,我们认为2012年国考申论命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将呈现主题复合性、政府关联性、内容滞后性的三大趋势。依据当前社会时政领域热点问题与国考申论考查规律的匹配程度,我们替考生筛选出“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两个重点热点,并附上10个必备热点,为考生按图索骥做好最后的应试准备提供一份清晰的路线图中公白皮书

  《2012国考全预测》,考生可在各地分校免费领取,助力考生一举冲过笔试终点。 【背景材料】

  2010年岁未,在各个网站甄选的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蒜你狠”系列登上榜单。蒜、豆、姜等农

  产品接力上涨,价格如坐过山车般上蹿下跳,并纷纷贵过猪肉价格。“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等网络流行词接踵而至。这些词的发明在幽你一默的同时,也将市民对物价飞涨的无奈体

  现得淋漓尽致。

  【题目】

  物价过快上涨害处不小,既侵蚀了居民财富,也给中低收入者生活带来冲击。请结合实际,融入个人

  思考,就物价上涨问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有说服力。字数1000字左右。

  【范文】

  稳定物价 打赢通胀保卫战

  时下,“油你涨、蒜你狠、豆你玩、棉花掌、苹什么”等新词汇,已成为了人们调侃物价上涨的代名词。从2010年7月份以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尤其是10月份,全国物价上涨创下25个月来新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类价格迅猛增长,无疑加大了城乡居民特

  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

  造成这次物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可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影响。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尤其是石油、棉花、糖涨得很厉害。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热钱炒作的因素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就是自然灾害多发。受国内外干旱等灾害影响,粮食减产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另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直接

  影响到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增加。

  物价上涨压力在加大,宏观调控压力也在加大。为了不让百姓一天天成为“菜奴”,控制物价涨幅实为

  必要之举。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的预期目标,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

  首先,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充足的货品供给是抑制通胀的根本举措。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还比较高,食品安全保证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保证了,那么通货膨胀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因此,应进一步发展

  农业生产,保障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的供应,夯实应对通货膨胀的基础。

  其次,通过物资调配、进出口等调节手段来保障供应。必要时发改委应通过大宗物资调配、进出口配额管制等手段,保证国内物资正常供应,价格相对稳定。通过宏观调控,调整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保持

  物价水平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点更为重要,也是考验政府能力的重要指标。

  再次,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防止游资进行炒作。一方面严打恶意囤积变相涨价,严查恶性炒作,大力保障供应,重提“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另一方面,保持天然气价格稳定,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降低收费标准,增加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产量,确保敞开供应,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实行化肥生产用电、用气

  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

  最后,完善中低收入者补贴制度。将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与物价水平挂起钩来。物价补贴与物价指数形成联动机制后,一旦物价上涨达到一定幅度,对百姓生活产生明显影响时,物价补贴就开始发放,帮

  助困难群体充实好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

  一片“涨”声中,百姓只能“斤斤计较”地过日子。也许是多节俭、少铺张,也许是更关注各种打折信息、省钱妙法,但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本着“节流”原则的无奈之举。我们应该坚信,在中央领导的重视下,通

  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物价一定会控制下去,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

  【点评】

  整体来看,

  之核心部分,即稳定物价的具体对策;末段为第四部分,对稳定物价做出积极展望。

  从内容上看,文章对物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定位准确、深刻,分别从国际、自然两个方面揭示出了物价上涨过快的成因。对策方面,分别从发展生产、物资调配、价格监管以及补贴制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切合实际,针对性和可行性都较强。值得肯定的是,文章的首尾都借用了一定的具有特色的时新用语,且

  言肯意切,为文章增色三分。

  总的来说,文章立意准确,结构完整,层次脉络清晰,语言明晓畅达,别有特色。对问题的分析、以

  及对策的提出上,都凸显出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和见地。

【申论考试常考热点研究】相关文章:

1.历年研究生考试数学真题常考十大题型

2.网络考试系统研究报告

3.研究课题:测试不同的考试方式

4.考试命题的方法研究论文

5.取消研究生政治考试

6.关于研究生考试历史学专业考试真题完整版

7.研究生考试备考个人小结与心得

8.考研 专科生研究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