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工作计划

时间:2019-10-12 00:01:38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社工工作计划

  篇一:2016年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

社工工作计划

  2016年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卫玲出生后,因为父母工作忙,把她送到乡下,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有个孙子,就把卫玲当男孩养。8岁时,卫玲回到父母身边。母亲开始没在意,但在卫玲13岁进入初中后,母亲发现了问题,开始刻意地改变卫玲的行为,母女间常为此出现冲突。学校里的同学也对卫玲不一样的装束和行为表示不理解,有时甚至取消她。卫玲为此感到非常沮丧,主动来见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评估卫玲的问题后,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该是帮助卫玲 (B )

  A.加强自我同一性

  B.接纳自己身体和容貌

  C.改变人际间的冲突

  D。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

  2、基线测量是指( A)。

  A.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

  B.基本线路测量

  C.对服务对象发展的基本路线(包括感情、行为以及周围系统的评价进行测量

  D.对服务对象的最低需求进行测量

  3、在致残原因中,一半以上是可以预防的。(C)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方式。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多级预防

  4、小明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一向品学兼优,近来,老师发现小明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沉默寡言,身上还常常青一块,于是把小明的情况告诉了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小明父亲去年失业,最近母亲又与父亲离了婚。父亲经常借酒消愁,醉酒就打骂小明。社会工作者在与小明的面谈中发现,小明害怕回家后再遭父亲打骂,已向同学借了钱,查好了南下广州的列车时刻表,则社会工作者应该(D )。

  A.辅导小明提高与父亲沟通的技巧,降低被打的风险

  B.向小明的同学和邻居了解情况,对虐待事实进行确认

  C.与小明沟通,告诉他不要着急,以后会帮他处理这个问题

  D.缓解小明的焦虑,并联系儿童保护中心提供庇护

  5、军休干部离退休前都是在军队服役几十年的军人,离退休后身心不可避免地留有革命大熔炉锻炼的印记,这体现的是军休干部的(C)需要。

  A.居家养老

  B.社会参与

  C.军队情节

  D.社会尊重

  6、某乡村被列入当地改造计划,当地政府将该村改造计划讨论稿在村中公示,向村民及驻

  村单位咨询意见,以便修订改造计划。这种做法属于居民社区参与形式中的( B)。

  A.协商

  B.咨询

  C.共同行动

  D.社区自治

  7 、社会工作者小陈一年来一直在协助C社区的居民就搬迁安置和补偿标准与开发商进行谈判。在小陈的协助下,社区居民组成了维权小组,他们参与了社区重建规划的修改,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得到了增强。此时,小陈因工作调动结束了在C社区的工作。在结束与C社区的工作关系前,小陈需要做的工作之一是(A )。

  A.肯定社区居民的能力,增强其信心

  B.告诉社区居民自己与他们不再有关系

  C.向居民承诺随叫随到,减轻居民的忧虑

  D.悄悄离开,免得社区居民伤心

  8、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者,是社会困难人群,因为他们之所以违法犯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社会化过程的阻断或弱化造成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甚至消失。这里体现的矫正社会工作领域的(A )特征。

  A.特殊性

  B.复杂性

  C.长期性

  D.专业性

  9、38岁的王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服刑5年。王某入狱后,妻子与他离婚。最近王某被假释出狱,成为社区矫正的对象。王某出狱后,妻子与他离婚。最近王某被假释出狱,成为社区矫正的对象。王某出狱后发现前妻已卖掉原先的住房,带着儿子回了娘家,前妻拒绝王某与儿子见面,王某只能与年迈多病的母亲住在一起,生活十分窘迫。在找工作屡遭失败后,王某对社区矫正的监管措施产生了抵触情绪。根据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的原则,社会工作者当前首要的介入行动目标应是( A)

  A.宣讲社会矫正的意义,使王某提高认识,服从监管

  B.安排王某参加就业培训,实现成功就业

  C.协助王某获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基本生活

  D.做王某前妻和儿子的工作,建立其父子联系

  10、下面不属于社会工作事务中评估目的的是( A)

  A.考察社会工作者工作能力

  B.考察社会工作介入效果

  C.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D.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11、社会工作者小东的第一各个案辅导对象是王奶奶。王奶奶孙子都在国外,每年仅回国看望她一次,她因而感到自己被孙子抛弃,心中闷闷不乐觉得生活没意思。在辅导过程中小东常常带着水果看望王奶奶,给了王奶奶极大的精神慰籍,并在不知不觉中把王奶奶当作自己的亲奶奶看待。小东目前的状况可能是出现了( D)

  A.透支现象

  B.耗竭现象

  C.移情现象

  D.反移情现象

  12、为促进矫正对象恢复和重建其严重缺失的社会功能,矫正社会工作者通过介入行动,主要应满足矫正对象(D )的需要。

  A.基本生活保障

  B.教育权益保障

  C.就业培训

  D.再社会化

  13、下列人员中( C)不是安置的特定对象。

  A.军队离退休干部

  B.军队无军籍退休职工

  C.残疾军人

  D.遭受毁灭性自然灾害的灾民

  1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不包括( B)

  A.社区康复方法

  B.家庭康复方法

  C.社会康复方法

  D.职业康复方法

  15、嫌犯小铁在狱中,“酒瘾”又犯了,死活就是要一口酒;矫正社会工作者小王对小铁进行介入,旨在要帮助初入监禁场所的“瘾君子”小铁戒除酒瘾。小王的做法,属于(B )。

  A.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

  B.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C.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

  D.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交叉感染

  16、在服务对象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说,失业、疾病和天灾人祸等问题时,需要社会工作者立即进行介入,此时最恰当的介入行动为(B )。

  A.整合资源

  B.危机干预

  C.社会救助

  D.经济援助

  17、社会照顾正在由( D)转变,即不是由机构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觉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A.服务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

  B.需求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

  C.活动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

  D.服务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

  18、常年相对封闭的院舍生活加深了一些孤老优抚对象觉得自己“被社会遗弃了”的感觉,他们非常渴望得到(A )。

  A.社会尊重的需要

  B.健康维护的需要

  C.婚姻家庭的需要

  D.社会参与的需要

  19、(D )能够帮助贫困群体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需求,从而避免疾病的困扰。

  A.教育救助

  B.社会救助

  C.康复治疗中心

  D.医疗救助

  20、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孤儿、弃儿的救助方式不包括( )

  A.自养

  B.家庭寄养

  C.收养

  D.机构养护

  21、社会工作者小李在分析社区老年人需求之后,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活动。下列工作中,属于服务执行过程中的工作是( )

  A.了解老年人喜爱的文体活动类型

  B.为服务活动制定合理目标

  C.及时表彰鼓励表现突出的志愿者

  D.开展老年人对服务对象活动的满意度调查

  22、下列关于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

  A.家庭处境化原则假设家庭是家庭成员日常生活的场境

  B.受助家庭成员的目前需要与受阻家庭成员的长远需要没有必然联系

  C.家庭个别化原则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沟通交流的方式

  D.只有准确评估家庭成员的能力和不足,才能设计有效的服务介入计划

  23、特困人员小王因病抢救无效亡故,社工小杨积极联系殡葬管理部门,处理丧葬事宜,并确保亡故的小王能够享受到当地制定的惠民殡葬政策。小杨的做法属于特困供养人员( )

  A.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B.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C.提供疾病治疗

  D.办理丧葬事宜

  24、社会工作者在预估阶段需要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做出解释,所谓解释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 )。

  A.界定问题

  B.解决问题

  C.解释问题

  D.描述问题

  25、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A.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B.老有所伴、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C.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保

  D.老有所长、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保

  26、矫正社会工作将是社会工作实施于( )体系中的一种福利服务活动。

  A.监狱

  B.矫正

  C.社会

  D.司法

  27、为了准备接案,社会工作者除了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类型外,还要了解他们的( )。

  A.外貌

  B.求助过程

  C.对社工的认可度

  D.学历情况

  28、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周鉴于目前一些青少年存在被过度保护、容易受挫等问题,计划开展一次小组工作,该工作主要围绕抗逆力构成要素展开,即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及( )因素。

  A.保护

  B.生理

  C.效能

  D.心理

  29、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社区社会工作者主要推动社区“( )”更好地履行社会治安工作。

  A.巡逻队

  B.治保会

  C.安保会

  D.保安

  30、小孙因为讲“哥们义气”参与一起群殴致人伤害事件而被判处缓刑,在社区接受矫正。由小李负责接受此个案。在一次例行的汇报交谈中,小李得知小孙的哥们又来找他,要求他再参与另一团伙的复仇行动。小孙因重义气很难拒绝,但又想改过自信,十分矛盾。作为负责此案的小李处理这种情况时应该( )

  A.继续有义务为小孙保密

  B.不应继续保密。应将此事公开化,制造社会舆论压力

  C.借口保密,对此不闻不问

  D.及时把矫正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报告给有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必要措施即时制止危害事件发生

  篇二:2016年社工实务知识点

  2016年社工实务知识点

  第一条:救助工作方法

  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①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A、个案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功能

  ?通过差异化、面对面、有针对性的个人服务,按照“单一、潜能开发、针对救助对象特点和利用对象自身资源”四原则开展,所以有与救助者建立信任、调动其潜能、发挥其主动性的功能。

  B、应该注意的问题:

  主动接触;挑明存在问题与方向;正视对象的实质性需要的满足;注重资源协调。

  ②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A、小组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功能

  通过团体的动力与过程,按照相互支持、分享、协作、共同成长的原则开展,具有纠正对象认识、情感、行为偏差;恢复自信、转变态度;积极参与,愿意学习、提高能力之功能。

  B、小组工作方法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

  救助对象子女参加的成长小组

  由贫困单亲母亲组成的女性小组

  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支持小组

  ③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A、功能

  通过发动组织社区成员的参与,有争取外力支持、调整改善社会关系、减少冲突、预防社会问题;动员整合社会资源致力社区发展,创造消除贫困的社会环境之功能。

  B、社区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关注点

  关注环境的改变;

  帮助对象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网络

  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分为应急救助、恢复重建、社区减灾三种情况,主要是评估、心理抚慰与疏导,参与救助,服务以及宣传教育培训等等方法。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①外展服务

  走出去;接近与沟通获取信任

  ②思想和行为矫正

  采取个案的、小组的以及特别设置的训练室对救助者的信心、态度、价值观、习惯以及行为等等进行矫正。

  ③教育与技能培训

  主要是技能性的教育培训帮助其获得谋生的基本能力

  ④跟踪回访

  目的的巩固成果,真正使其稳定回归,结案。

  服务计划的构成

  目标和介入策略的选择

  第二条:预估的主要方法

  预估的方法很多,包括上面介绍的各种方法。而社会历史报告、家庭图、社会生态图和社会网络表等方法具有简明和直观的特点,是进行预估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一、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

  社会历史报告是通过对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梳理、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综合报告。社会历史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资料及工作者对这些资料的思考和预估。社会历史报告包含的资料有:考试大论坛

  1、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

  2、服务对象关心的事项、需要、与需要相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过程;

  3、服务对象现在的能力和限制。

  二、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

  家庭结构图也称家庭树或家庭图谱,是以图形来表示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家庭结构图可以直观地提供有关家庭历史、婚姻、伤病等重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互动状况等重要信息,帮助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模式,服务对象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家庭对服务对象的影响等。家庭结构图的内容与功能是:

  1、表达家庭的历史

  2、提供有关家庭婚姻、死亡、家庭成员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家庭结构等与服务对象有关的摘要式信息;

  3、包含家庭几个不同世代的关系资料;提供工作者家庭关系、资源、服务对象问题与家庭间关系等资料。

  使用家庭结构图做预测时,需要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同为家庭结构图加上图示和不同的符号。

  三、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1.生态系统图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的观点是以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社会功能”,强调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生态学观点在社会工作者实务过程中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专业工作者把着眼点置于服务对象与其环境的互动,即关注的是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世界的衔接。要达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改变环境,并使之能更有效地回应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生态系统图就是为了协助社会工作者达致此目标,从生态学的观点提出的一个实务方法和工具。

  2.生态系统图的功能

  (1)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考试大论坛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

  (3)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

  (4)呈现可使资源的相关信息。

  生态系统图能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判断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及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向。

  3.生态系统图的绘制方法。

  四、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评估和测量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种类和规模,并从服务对象主观经验的角度将其获得的支持的性质和数量呈现出来。

  1、社会网络的种类本文

  社会网络在社会工作实务范畴里泛指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指由家庭、朋友、专业人士或其他社会系统提供的帮助、指导和关怀。而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与社会环境的正面互动;而所谓社会网络是由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系统组成的;正式的社会系统包括社工、医生、律师、传道人和其它专业的助人者,而非正式的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

  “社会网络”可以有正反两种描述方法,严格来说,“社会网络”是中性的,即是说“社会网络”被视为社会工作实务中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工作者准确地理解人们是因何、以及怎样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或通过资源的施予和接受而互相作用和影响的。

  2.社会网络评估表

  一般来说,具有支持性的社会网络包括:家庭和家庭成员,家庭及其亲属、朋友、邻里、以及正式的社会组织,如工作单位、学校、自助团体的成员和其它正式的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者一般首先由服务对象找出他们支持网络的成员,然后将支持网络成员和他们提供的支持按其所回应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再由服务对象描述他们如何看待所获得的这些支持

  第三条:预估的基本步骤

  一、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就成为预估的第一步工作。

  1、个人资料的收集。

  个人资料包括:

  (1)个人基本资料:年龄;简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

  (2)个人的主观经验:服务对象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自己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问题持续的时间、频率和强度;问题的后果;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使用的方法等。

  (3)解决问题的动机:服务对象是否有不适感;服务对象对解决问题的希望等。

  (4)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等。

  2、环境资料的收集

  (1)家庭状况。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家庭规则;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家庭关系、家庭决策和分工方式。

  (2)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发挥;物理环境、及其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等。

  3、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预估所需资料的方法很多,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便全面地了解对服务对象和他们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法:①询问

  会谈与询问是社会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基本工具,经过面对面的会谈去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最直接的依据。询问有向服务对象本人询问,也有向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查询。当以直接询问方法不能得到相关资料时,

  还可以使用间接询问探查的方法,即通过让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和完成句子的方式来帮助服务对象表达自己的方法来获得资料。进行间接探询时可以使用口头询问的方法,也可以书面进行。

  询问的方式主要有:会谈(个人或小组)、角色扮演、问卷等。

  ②咨询

  为作出准确的预估,社会工作者也常常向其它专业人士咨询意见,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转介让服务对象接受其它专业系统的预估来获取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

  ③观察

  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所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观察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的对象或系统之外,观察对象不受观察者的影响,相对来说,这样收集的资料比较“客观”。但由于观察者是局外人,因而也会限制对观察现象的深入理解。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自己本身也是观察系统的一份子,这种特点使得观察者能够融入所观察的现象中,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参与观察中不因过度介入而影响到所观察的现象。

  ④家访

  家访是社会工作收集资料时常用的方法。在家访中,社会工作者有机会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观察和了解到很多在机构会谈中不能发现的东西。

  ⑤利用已有资料

  这主要是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等。

  二、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

  所谓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以发现整体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而解释则是阐明事件的含义使之能够被理解。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是:

  1.排列次序

  即按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将其排列成为在事件上有先后次序的、在逻辑上有因果联系或者有其自身脉络的事件图。

  2.发现考试大论坛

  即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资料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能够将零散的资料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3.识别

  识别是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事件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型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识别,要求社会工作者从问题的表面深入到问题的内部,通过探查问题在深层的因素,找出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

  4..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所谓解释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解释问题。

  三、认定问题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做:

  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原因,严重程度及时间。

  2.描述问题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

  4.探究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作为社会工作者要知道,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非常复杂。

  首先,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可能就是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原因。其次,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考试大论坛

  第三,与资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型态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最后,政府对资源系统的政策协调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5.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

  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包括预测服务对象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学习的能力、资源和时间等情况。

  四、撰写预估报告

  认定问题后就可以准备撰写预测报告了。预测报告要清楚表达对问题的认识,为社会工作者自己和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法庭、以及那些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提供关于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准确和详细的信息,作为下一步制定介入计划的依据。

  1.撰写预估报告应注意的事项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确定报告的目的和读者:报告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

  (2)确定报告应使用的材料;

  (3)将资料组织成为有意义的不同部分;

  (4)将事实与判断分开;

  (5)语言简洁精炼。

  2.预估报告的结构

  第一部分:资料和事实

  这部分主要是对问题的呈现,包括:问题的时间及涉及的人和系统;服务对象和问题的背景(如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学业、就业历史等)。

  第二部分:专业判断

  (1)对资料的理解;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

  (3)对形成问题愿意的分析,对问题原因的理解和解释;

  (4)判断改变的可能性和改变的益处。

  第四条:介入的特点、分类及原则

  一、介入的特点

  介入也称社会工作的实施、介入、行动、执行和改变,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介入阶段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按照服务协议落实社会工作计划的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解决预估中确认的问题,从而实现助人计划的重要环节。

  介入具有以下特点

  (一)介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

  它以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为核心,经过了周密认真的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服务协议中各方同意的介入目标。所以,在介入阶段,“行动”取向以及行动介入的结果是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

  (二)干预是介入的核心

  篇三:2016 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2016 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应试攻略

  于晓辉

  “系统学习知识,科学掌握方法,把握出题思路” 是指导考生备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原则。笔者根据自2008 以来进行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的经验以及对历年考试试题的客观分析,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重点难点结合近两年的考试真题进行详细的梳理,以期对考生在系统复习基础上冲刺提高有所帮助。

  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基本情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一是社会政策、法规概述,社会治理、社会建设一般政策; 二是规范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组织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三是从事社会工作需了解熟悉的法规与政策。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课程主要特点一是知识量大、信息量大、零碎知识点多;二是各章节相对独立,不能融会贯通地学习;三是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重点记忆;四是考生对该科目的内容平时多有接触和了解。

  这门科目考试难度在逐年加大,而且该课程章节不连贯、不成体系的主体内容决定了复习要全面,尤其对于重要章节内容必须透彻理解和把握。

  二、考点分布及出题点分析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教材进行过两次大的调整, 一次是2010 年,另一次是2015 年。为了相对全面客观地分析各章节内容的重要程度,现就2010 年-2015 年各章节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归纳分析,考生可以根据各章在考试中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表1 :2010 年-2015 年各章节在考试中所占比重

  通过梳理2010 年-2015 年各章节在考试中所占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各章节的重要程度,如表2 所示。

  图

  2

  表2 :各章节重要程度一览表

  三、各章节重点内容及真题解析

  下面对课程的总体内容分章节进行梳理和重点提示, 并以考试真题为例解析出题思路。

  通过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低,近两

  年每年分值在2 ~ 4 分, 考生不必在这两个章节下太大的工夫。

  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这个知识点虽然分值不多,但对于整体学习理解非常重要,考生应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有了解。社会政策体系知识点重点关注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保障政策。

  例题:根据《立法法》,下列关于立法权限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法律

  B.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

  C.省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D.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规章

  E.国务院有权撤销地方性法规

  答案为ABCD。本题考查的是关于立法权限的知识, 考生如果对《立法法》中立法权限理解并准确记忆,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这个知识点可大致了解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提法, 应特别注意不要把相关的提法和出处混淆。

  例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列说法中,属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举措是( )。

  A.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可免登记直接成立

  B.限期实现事业单位与政府行政主管机关真正脱钩

  C.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D.所有依法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均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

  答案为C。A 和D 不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内容。B 有一定的迷惑性,《决定》提出的是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而不是“事业单位”。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与政策主要对《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 年)》, 以及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进行了解。

  例题:根据《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下列事业单位中,可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的是( )。

  A.学校

  B.医院

  C.老年人福利机构

  D.人口计生服务机构

  答案为C。《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明确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中,明确规定“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对老年人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和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 等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可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是重点章节,历年考试分值都在10 分以上,且考点分散在每一节,很细,很杂。该章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社会救助一般规定,一个是各类社会保障救助法规政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与特困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与医疗救助等。考生需要对相关内容深入理解和记忆。

  社会救助的一般规定应了解救助的种类,识记协调机制中的工作主体、工作职

  责和具体落实等。

  例题: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制度坚持( )、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A.广覆盖 B.低水平

  C.托底线 D.稳增长

  答案为C。这道题相对比较容易,是个记忆型的题目, 考核的是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原则,需要考生对《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社会救助总体要求有了解。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社会救助制度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每年在考试中分值占很大比重,其中认定条件(户籍情况、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认定程序(申请、受理、调查、批准、发放和动态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必须准确记忆、理解,并能根据题干设置的情景正确运用。

  例题:根据《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 试行)》,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提出审批意见前,应当全面审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抽查材料和审批意见,并按照不低于( )的比例入户抽查。

  A.10% B.15% C.20% D.30%

  答案为D。本题考核的内容为低保申请的审核审批内容。近两年考试出的题目越来越细,需要考生对该章节内容的细节多加注意。

  例题:老赵1 0 年前丧偶,靠打零工独自抚养5 个子女, 有的已长大成人。老赵因家庭生活困难,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根据《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 试行)》,老赵的5 个子女中,应当计入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有( )。

  A.在外地出家当和尚4 年的赵大

  B.在监狱服刑的赵二

  C.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汽车修理的赵三

  D.在外地读全日制大学本科的赵四

  E.在中学读初中的赵五

  答案为C D E。本题考核的是低保对象资格中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认定。“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在校本科教育及以下的成年子女,其他具有法定抚养赡养义务且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而“出家3 年以上的宗教人员,服刑、劳教人员和其他人员”则不包括进内。考生如果对不计入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情况了解,很容易排除A 和B。

  特困人员供养重点了解供养的内容(物质生活、照料、医、葬)以及供养方式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等内容。受灾人员救助需掌握自然灾害准备工作的内容、应急救助工作和灾后救助工作的内容以及救灾款物的管理。

  例题: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家给予特困人员供养,内容包括( )。

  A.提供疾病治疗

  B.办理丧葬事宜

  C.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D.提供经济适用住房

  E.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答案为ABCE。本题考核的是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给予特困人员4 项供养内容,D 不在规定之列。

  医疗救助中救助对象、救助形式、救助程序和救助资金募集和管理是易出题的知识点。教育救助近三年没有考过,但应识记教育救助的形式与标准以及未成年人

  教育救助的对象等内容。

  住房救助的对象为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实施方式为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此知识点内容2015 年调整且没有出考题。

  就业救助为2015 年新增且没有出考题,应识记就业服务包括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 低保家庭至少保证一名成员就业;低保失业人员3 次以上拒不接受相关就业服务须减少或取消低保;就业扶持政策:吸纳就业救助对象的用人单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

  临时救助主要掌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包括救助形式、救助内容。例如2014 年考过有关终止救助的题目:甲、乙、丙、丁四人在某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甲隐瞒了自己在该市还有一个哥哥;乙因与父母争吵离家出走,其父母来到救助管理站寻找;丙在救助期满当天突患阑尾炎,需入院治疗;丁觉得在救助管理站受约束, 私自离开。以上四人中,救助管理站应当继续实施救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为C。本题考核的是终止救助的知识点,“提供虚假个人情况、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擅自离开救助站视同放弃救助”等情况下应终止救助。甲故意隐瞒自己的信息,乙的父母已经来寻找,而丁为擅自离开救助站,所以只有丙符合继续实施救助的条件。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法规与政策主要是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及残疾人的特定权利进行保护。这部分很多内容涉及平时的生活常识,如果平时工作生活中注意理解,则本章难度不大。老年人的特定权利重点掌握家庭赡养与扶养的内容;妇女的特定权利掌握政治权利及婚姻家庭权益等;未成年人的特定权利掌握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内容。残疾人的特定权利重点了解康复的内容。

  老年人的赡养特别容易出题目,例如:老王丧偶后由儿子赡养。近期,老王经人介绍认识经济条件较好的老陈, 两人感情发展顺利,准备结婚,但小王不赞成父亲再婚。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经小王的同意, 老王不能再婚

  B.小王对老王的赡养义务不因老王再婚而解除

  C.老王若再婚后去世,老陈无权继承老王的遗产

  D.因老陈经济条件好,老王再婚后,小王可以不用赡养老王

  答案为B。本题考核的是老年人家庭赡养与婚姻问题。婚姻这个知识点基本每年必考,考生须把握一个原则“子女和其他亲属不能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赡养义务也不因婚姻状况而改变”。

  例题:甲市的未成年人小齐流浪到乙市,被乙市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现并送回家中。甲市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对小齐的家庭监护情况调查评估后发现,小齐母亲已去世,父亲长期酗酒,经常对小齐实施家庭暴力,且不履行对小齐的监护责任,经反复教育依然不改。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意见》,下列甲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安排当地有意愿的家庭收养小齐

  B.将小齐长期安置在当地的儿童福利院

  C.协助小齐的父亲及时委托其他人员代为监护

  D.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撤销小齐父亲监护人资格, 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员 答案为C。本题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方法,未成年人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等,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条件,结合《未成人保

  篇四: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精华版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第一节 接案

  --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

  一、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接案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和起点。成功的接案是专业助人活动的前提。

  接案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步骤: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和求助过程;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决定是否接案;订立初步协议。

  (一)接案前的准备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主动求助者(自己找来的)

  ?他人转介而来的(别人介绍的)

  ?社工主动接触的(通过外展工作主动接触的)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自愿性服务对象(自己找来的,动机强,工作好做)

  ?非自愿性服务对象(有抗拒,不好处,难度大不好对付)

  3、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前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服务对象通常带有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需求。

  一般来说,大多数服务对象来求助是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果后所作的最后选择。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或者当服务对象并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协助,或者是虽然没有求助但已妨碍他人或其它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他即成为"潜在的服务对象"。工作者的任务是不仅要与"现有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同时还要联系潜在的服务对象,使其了解接受社会工作服务对他们的意义,促使"潜在服务对象"也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二)面谈

  面谈是接案阶段的第二个主要工作。

  1.面谈的目的和面谈的场所的安排

  面谈是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一种面对面地讨论问题以确定是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人际互动。

  面谈地点尽量让服务对象感觉自由、舒畅和随意,促进无拘束的沟通与交流

  2、面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他有什么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想干什么,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格子期望)

  (3)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别急,慢慢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你有没有试过?)

  (5)达成初步协议

  (6)决定工作进程

  3、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向服务对象说明协助的目的,主动介绍机构的目标和功能、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长,对求助受助的看法等。这些都会有助于消除服务对象的疑虑,使他们顺利进入受助者的角色。

  (2)沟通。

  内容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交流双方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的看法和期望。

  沟通要注意运用同理(同感)表达:指工作员进入并了解案主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过程。以简短正确的话语,表达出当事人感觉、情绪;不分析、不评价。如:你会觉得自己……? 对你来说好像…… 好像你会觉得…… 你认为……你觉得-、你感到-、对你来说-、是不是你会觉得-、我听到好像你觉得-"

  (3)倾听

  倾听包括五个条件:不批评;不判断;尊重;敏锐;以对方为中心。

  鼓励支持:指工作员透过适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鼓励案主继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如"嗯"、"好"、"接着说"、"还有呢"、"以后呢"、"别的情况下如何"、"我明白"之类过渡性短语来强化来访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

  (三)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1、资料收集的内容和范围

  (1) 服务对象个人资料。籍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

  (2)身体状况:对服务对象病史的了解,有无疾病、遗传病及慢性疾病等,现在情况怎样(身体和精神);

  (3)服务对象的能力和特点。

  (4)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2、资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询问:问服务对象;咨询:问专业人士;观察:进行家访、座谈会、访问社区;问卷调查:让服务对象填写问卷。

  (四)做接案会谈记录

  进行接案会谈后社会工作者要将会谈的内容和结果记录下来。记叙性记录是常用的形式,内容大致包括:面谈目的;面谈过程;对面谈总体评估;对以后面谈的建议。

  二、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基本上都是人命关天或安全性问题)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不要硬拗)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尊重案主,先处理简单问题)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第二节 预估

  --初步评估认定问题

  考纲要求:

  预估的目的、任务

  预估的基本步骤

  一、预估目的、任务

  (一)什么是预估

  预估就是一句既定情景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的结论的逻辑过程。

  (二)预估目的

  预估是一个认识服务对象的过程。目的是达到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的了解,并对之形成概念化的认识,从而构建一个计划去解决或消除问题。预估最终目的是要对于正确的计划作出贡献。

  (三)预估的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背景资料、所处环境、问题发生与持续时间、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认识问题在服务对象处境中的意义 、对问题的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优势视角)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预估的基本步骤: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估摘要。 收集资料:个人、环境、方法

  分析资料:排序、发现、解释

  认定问题:描述、如何发生、处境

  预估报告:清楚认识,制定计划

  专业的评估:事实+经验+理论

  第三节? 计划

  --制定目标及行动方案

  考纲要求:

  服务计划的构成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制定服务计划的方法

  计划是一个理性思考及作决定的过程,包括制订介入目标及选择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计划是为下一步的介入行动服务的,也是介入行动的蓝图。

  一、 服务计划的构成

  (一)目的和目标

  目的是指:介入工作总体要达到的方向和最后的结果。

  目标是指:具体的工作指标,是为了实现最终结果而做工作的过程和中间阶段要获得的、具体的、近期的阶段性的`成果。

  关系:目的是介入工作的长远目标,目标则是每个阶段的近期具体计划。只有实现一个个具体目标,才能达到总体的目的。

  目标是具体的工作,是对总体工作目的的分解。

  制定目标时,可分为长期的目标及短期目标,分阶段完成,最后达到改变的总目的。

  (二)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社会工作介入所关注的问题是指:介入工作要加以处理、以改善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问题。 计划中要正确和详细写出在预估阶段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所共同认定的问题,以便在介入阶段督促服务对象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关注对象是指介入行动要改变的系统,即目标系统,它是整个介入工作的核心焦点。 社会工作实务活动的关注对象: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

  (三)介入的方法和介入行动

  介入方法: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网络建构、政策倡导。

  介入行动:危机干预、物质支持、心里辅导等多种行动。

  二、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2、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3、计划要详细和具体

  4、计划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5、计划要能够总结与度量,方便评估

  三、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P17)

  (一)设定目的和目标

  1、目的是指服务总体上要达到的结果,是工作的大方向,通常是不可测量 的。

  2、标设定包括的程序和工作(1)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2)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3)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筛选目标、定义目标);(4)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课可能的利弊;(5)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二)构建行动计划

  1、选择介入系统(个人、家庭、小组、社区、宏观社会系统)。

  应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决定介入系统。

  2、选择介入行动

  ?(1)危机干预(紧急干预或通报)

  ?(2)资源整合

  ?(3)经济援助(常规援助:制度性帮助;临时援助)

  ?(3)安臵服务(通常包括儿童、老人、吸毒人员、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等)

  四、 签订服务协议的形式

  (考纲不作要求)

  1、服务协议的涵义

  服务协议也称为服务合同、工作契约等,是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经过讨论协商所达成的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和解决他们总是的工作方案,是双方对解决问题的承诺,是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计划,体现了双方的伙伴关系。服务协议具体地标明了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对总是的认识与界定,工作的目标及相互责任。

  2、服务协议的形式

  书面协议

  列明各项工作目标及双方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的协议对于改变过程是有积极帮助的,所以,一般来说最好是能够制订书面协议,使其起到督促双方的作用

  口头协议:在效用上与书面协议没有明显的不同,一般用于专业关系建立的初期,是服务对象还不习惯签订协议时的变通。

  第四节介入

  --实施服务计划

  考纲要求:

  介入的分类

  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一、介入的分类

  (一)什么是介入

  介入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界定为:社会工作者为恢复和加强服务对象整体社会功能而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

  (二)介入的分类

  社会工作介入活动分为三类: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和综合介入。

  1、直接介入

  是指以个人、家庭和群体为关注对象,针对个人、家庭和群体采取的行动、重点在于改变家庭或群体内的人际交往,或改变个人、家庭和小群体与其环境中的个人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和互动方式。

  2、间接介入

  间接介入是指以个人、家庭、小组、组织和社区以至更大的社会系统为关注对象,由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通过介入服务对象以外的其它系统间接帮助他们的行动。间接系统的介入通常也称为改变环境的工作,或中观和宏观社会性工作实务。

  3、综合介入

  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出发,社会工作将介入焦点放在:第一,增强个人的生活适应能力;第二,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个人需要的回应。这种从人与环境两个环节介入的策略构成了将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接合在一起的综合介入行动,是对各种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二)个别化

  (三)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四)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五)瞄准服务目标

  (六)考虑经济效益

  介入

  介入,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与技巧协助服务对象

  系统达到服务目标的过程。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界定为:社会工作者为恢复和加强服务对象整体社会功能而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

  第五节 评估

  --对工作成效的检验

  考纲要求

  评估的目的

  评估的方法

  评估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

  Z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开展流浪儿童街头救助工作,在火车站广场流浪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展街头救助、宣传、咨询和服务,为流浪儿童提供食品、饮用水、药品和绘画工具,吸引他们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在友好、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娱乐,向他们宣传儿童权利,彼此建立信任感,并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和决定,及时地发现求助对象,及时地为他们解决困难。那么,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这种介入模式是否实现了维护儿童权利的目标呢?这种介入模式的效果如何?

  案例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心从下面三个方面对"流浪儿童救助"项目进行了检查和总结: 第一,考察该工作的目标定位问题;

  第二,考察该工作方法及所开展的工作;

  第三,考察街头救助工作的效果。

  通过系统地汇总资料、总结工作过程所运用的方法,检查介入成果与介入目标的匹配程度,中心的工作者们将前一阶的工作经验做了进一步提升,总结出了介入工作的程序、步骤和方法,也找出了介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

  一、评估的目的

  (一)什么是评估

  社会工作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察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一)评估的目的

  1.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三)评估的类型

  1、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是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包括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中的评估,它对工作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个阶段分别作出评估,关心的重点是工作中的各种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了最终的介入结果,方法是了解和描述介入活动的内容,回答服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

  2、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是在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

  目标是指介入要努力达到的方向;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相对而言,目标是比较概括的,而结果则是具体并可以度量的。

  二、评估的方法

  社会工作评估是一个系统收集资料以对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审视的过程。

  (一)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

  大致包括三种手段:(1)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2)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3)使用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效果的数据和事实资料。

  (二)基线测量评估

  1、什么是基线测量评估

  篇五: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笔记(精华)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一.接案 (会谈和询问时获取服务对象资料的最基本工具)

  1.服务对象来源:

  由他人或其他机构转介而来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和非自愿型P2;现有对象和潜在对象P3

  3.接案的准备工作:服务对象资料准备(①研读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 ②了解其身心健康情况 ③走访社区④了解其是否有特殊事项需小心处理);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4.面谈主要任务P5: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5)达成初步协议:机构和社工可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长

  (6)决定工作进程:终结服务、转介其他社工或服务机构(如与服务对象有严重冲突时)、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终结服务的情况:①机构缺乏合适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或问题在机构职责、功能之外,其他机构有处理特定

  问题的特权 ②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服务,机构不符合服务对象的需要或问题已解决 ③服务对

  象的需要与社工所提供的不符或不能解决,服务对象无充分动机投入时间、力量、资源

  5.面谈的技巧P7:(1)主动介绍自己

  (2)治疗性沟通:通过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①提供支持 ②减少其因求助而带来的焦虑

  ③协助其建立对自己和解决自己问题的正确想法 ④促成其为解决问题采取有效的行动)

  (3)倾听(最基本的面谈技巧;理解,不排斥,不歧视,换位思考)

  6.资料收集的内容P8: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7.资料收集的途径P8: (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完成句子 (2)咨询 (3)观察(家访或深入社区调查)

  (4)利用已有资料 (5)问卷调查

  8.接案注意事项(M包括哪些内容P12)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遇到紧急情况跳过接案等程序,直接进行干预程序(如:自杀、家暴等)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先易后难,为服务对象建立信心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不符合就转介其他机构)

  接案前的准备(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拟定面谈提纲)

  9.接案的步骤面谈(目的、场所、技巧、主要任务)

  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做接案会谈记录

  二.预估(详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1.预估的主要任务(预估的目的是对正确的计划做贡献)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P14:

  背景资科、所处环境、问题的发生持续的时间、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P14: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问题在服务对象处境中的意义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索即找到积极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将着眼点放到服务对象的能力和优势上)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 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服务对象对问题处理方法的看法

  政府的政策

  与资源网络的联系

  (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估摘要

  ▲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

  ▲决定介入的策略(P16多层次介入:直接提供物质资源给服务对象、辅导)

  ▲撰写预估摘要(时机:在分析资料、决定介入策略以后P16)

  对服务对象自身系统的预估(不包括家庭情况)

  对服务对象家庭系统的预估

  对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

  三.计划(定义P20)

  1.制定计划原则P21:①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②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③详细而具体

  ④计划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注意目的和目标的不同)

  2.制订计划方法(M计划应该包括目的、目标,问题与对象,介入方法等P22)

  (1)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2)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3)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筛选目标、定义目标)

  (4)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重在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

  (5)目标要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

  (6)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

  (7)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3.介入方法: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礼区介入、网络构建、政策倡导

  4.介入的类型P30:直接介入、间接介入(改变环境的工作)、综合介入

  P24:个人、家庭、小组、社区及宏观社会系统

  5.构建行动计划P25:危机干预、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

  四.介入(定义P29)

  1.介入原则P31:①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②个别化 ③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④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⑤瞄准服务目标 ⑥考虑经济效益(社工的时间、精力)

  五.评估(定义P33)

  1.评估的目的

  (1)考察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2.评估类型过程评估P34:工作目标、介入过程、介入行动、介入影响

  结果评估P34:目标结果、理想结果

  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

  3.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和看法

  使用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效果的数据和事实资料(基线测量法)

  4.评估方法(基线测量评估)

  ▲定义: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列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

  ▲操作程序:建立基线→进行介入期测量→分析和比较

  5.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估: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

  6.注意事项P36:

  (1)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和反思

  (2)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服务对象对评估最有发言权)

  (3)评估方法要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相吻合,并注意保密

  (4)要切合实际需要

  六.结案(定义P39)

  回顾工作过程

  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

  1.结案阶段主要任务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

  解除专业工作关系

  2.结案的类型P41:

  (1)目标实现的结案

  (2)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

  (3)存在不能实现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进行转介

  (4)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3.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P43: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4.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P43:

  (1)在结案前与服务对象回顾整个过程,以确定结案时机是否成熟

  (2)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做心理准备(不能为了避免出现负面反应不告诉服务对象结案时间)

  (3)在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逐步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学会自立

  (4)估计一些破坏已有改变的因素,预防问题的产生

  (5)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5.跟进服务的实施方法:电话跟进、个别会面、集体会面、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1.儿童界定与管理(0-14岁)P54:0~5岁,妇联管理;6-14岁,共青团少年儿童工作部门;>14岁,共青团 儿童的界定以生理年龄为准,学龄期(6-14岁)

  2.儿童的特点生理特点:成长性、基础性 行为特点:探索性、模仿性

  心理特点:发展性、依赖性、可塑性,教育是关键

  3.儿童的需要P53:生存、爱、游戏、学习、社会化、被保护的需要

  4.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P55:促进儿童发展、促进社会安全与发展

  5.儿童社会工作儿童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心理社会发展论、行为或学习理论

  的理论基础儿童教育学: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图式)

  儿童社会学:自我发展理论、认知理论

  立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

  6.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建立在特定对象的需要和特点之上

  充分运用社工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技巧

  是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

  7.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P58: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和反应模式

  8.宏观儿童社会工作P60:面向社会,包括:完善医务、整合资源、法律法规

  9.微观儿童社会工作P60:一般儿童:教育、卫生保健、营养、托儿、康乐等方面的服务

  点是在确保儿童权益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特殊儿童补充性服务:对儿童的基本状况作必要的改善,适用于父母角色不当,严重伤害亲了关系(如在外来

  务工人员较多的小区,开展针对其子女的服务),对儿童境遇中的薄弱或缺失环节以适当的增强

  替代性服务:完全用替代措施改变其生存环境,针对子女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是最底线的服务

  支持性服务:提高家庭功能,促进儿童福利,针对家庭功能完整但出现压力(如离婚、亲子关系紧张),

  重点是运用环境自身的力量,通过环境培育的方法来促进儿童发展

  10.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P61:家庭、学校、同辈群体(最重要的社会要素)、大众传媒

  11.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机构P62:①中小学 ②社区 ③专业性社会组织 ④社会福利机构(回归社会环境,使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正常进行,寄养、领养;专业介入增进机构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开展类家庭服务、建立社区生活基地)

  12.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殊性P63:①对“服务对象自决”的差别化理解 ②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 ③社工的特殊角色

  13.儿童个案工作(沙盘游戏法P69)

  ▲形式:个别谈话、咨询服务

  ▲途径直接启迪儿童发展的需要,帮助调整心理情绪,激发发展潜能

  向儿童提供社会资源,改变其社会处境

  14.儿童小组工作(种类:兴趣班、少先队、服务队、补习小组等P71)

  15.儿童社区工作 (从动员组织社区内综合服务的力量入手)

  一种工作模式:调查社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动员社区资源,培养社区居民.改善儿童的生活质量

  一种理念:自助、互助、自决理念

  一种综台社会建设的方式:通过对社区居民,包括儿童在内,来选到为儿童创建美好的生存环境的目的

  16.儿童社会工作评估量表:①智力量表 ②行为量表 ③社会期望量表 ④自我意识量表 ⑤儿童受虐量表

  1.青少年类型P76(未成年人的法律标准18岁):

  A问题青年(越轨行为) C 文化叛逆青年:不甘平凡,喜欢标新立异,建立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

  B正直青年(循规蹈矩) D 政治偏激青年:好打抱不平,认同采取激进行动追求某些理想

  兼具质与量的改变 兼具连续性与间接性的特质 2.青少年的发展性特征兼具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状态具有共通性与变异性的性质

  兼有分化与统整的功能兼有正常发展与易受伤害的可能

  范围中观:家庭和小组层面

  宏观: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法规政策倡导或改变性工作

  服务原则尊重青少年的价值和尊严 接纳与关爱青少年

  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 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发展性提供文化、体育、娱乐场所,使青少年得到知识、身体和精神熏陶 设计举办各种

  提供国内外时事信息服务

  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服务以拓展其就业能力

  类型治疗性

  为被忽视、虐待的青少年提供保护服务

  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安全保护、收容服务与安置服务

  为在身心、精神方面功能缺失及社会人际适应不良的青少年提供治疗服务

  改善青少年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环境

  倡导有效的青少年服务和发展政策

  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个案工作

  家庭工作:关系疏离,结构不完整,父母与青少年互动不良

  小组工作P90娱乐小组、游戏技巧小组、教育小组、任务小组、问题解决和决策小组、

  焦点小组、自助小组、社会化小组、治疗小组

  社区工作:①以社区为对象 ②以结构导向的角度分析问题 ③介入的层面比较广泛

  ④社会资源的广泛运用(信息苑案例)⑤强调参与(社区志愿者小组)

  4.青少年社会工作行政根据青少年发展需要及青少年政策要求,制定青少年服务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 的主要方法把规划和政策化为具体的青少年服务活动

  建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机制和程序,保证青少年服务的正常有效进行

  研究

  内容:①青少年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状况研究 ②青少年需求调查和服务设计研究 ③服务过程研究 ④社会服务与政策研究 ⑤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5.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计划设计的类型:社会问题取向、个人需求取向

  6.影响服务计划设计的主要因素:①机构的宗旨 ②服务对象的需要 ③资源条件 ④计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⑤服务对象的参与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提供青少年发展中的生理、心理、法律、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辅导

  篇六:社区社会工作计划书 (5000字)

  社区社会工作计划书 沟通你我,共建良好社区

  活动成员:韩淑钦、申东东,郭正坤、韩宗羽、潘亮、樊宇、万莉,张姗姗、王静娴,石佳立、潘秀丽、吴卓泰、刘金锋

  社区简述:天津某一商品住宅区,现有住户200,普遍为邻里关系而感到困惑,更有些人因为邻里关系而怒不可遏,茶饭不思,部分住户之间经常因为小事情而发生口角,譬如楼上漏水,楼下声音太吵扰乱休息等事情弄得邻里关系十分紧张,而有些邻里之间对过居住数年不认识彼此,邻里关系非常淡漠,居民对社区问题不闻不问,社区举办活动也没有人参加,社区居民虽然居住在一起,但是钢筋水泥,防盗窗却早已隔断了邻里关系。 社区面临问题 一、 社区工作者的准备阶段

  心理准备——应社区居委会邀请,由社区出面解决社区邻里关系,并促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实际准备(物质,技巧等)——社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工作技巧 二、社区分析阶段——介入社区的起点 由两名社工对以下内容进行调查访问 (一)社区分析内容之一:社区基本情况 1、社区类型分析——

  商品住宅区

  2、社区的地理区域、面积及地理环境资料 南开区,交通便利 3、人口资料

  200户家庭,不足一千人 4、社区文化的特色

  邻里之间沟通较少,矛盾较多

  5、社区内正式结构和组织、社区直接提供服务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驻扎在社区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辖区单位) 居委会

  6、社区的权力结构——居委会

  (二)社区分析内容之二:社区基本情况、社区资源分析 社区资源的类型: 人力资源——居委会,志愿者,社工

  物力资源(提供公共设施的资源,教育、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完备,由集体活动室供社区居民活动

  财力资源——居委会、物业提供资金 人文资源

  人缘资源

  (三)社区分析内容之三:社区问题/需要分析

  社工及志愿者两人一组访问社区住户(因住户较多,暂时访问三十户),了解社区居民的想法及需求,从而确定社区问题及解决策略。社工一起讨论社区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策略。 1、社区问题的分析

  1a社区内共同性问题的分析

  邻里间或者矛盾冲突不断,或者彼此互不相识互不沟通,关系默然,社区活动无人参与,小区没有任何活力,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小区活动不具有吸引力,对小区没有信心,这些均不利于居委会小区工作的开展。 b社区内群体性问题的分析 2、社区需求的分析 需求类型: 感觉性的需求: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感受到或意识到,并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需求 表达性的需求: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把自身的感觉通过行动表达出来的需要 规范性的需求:指由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政府行政官员评估而决定的需要

  比较性的需求: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将所得到的服务与其他类型社区进行比较而认为有所差别的需求 需求评估

  三、建立专业关系阶段

  此过程在社工进行住户访问时需完成,每户派一名代表参与小组第一次活动,社工与社区成员一起共同制定解决机制。以一组作为个案演示,主演专业关系的建立阶段,需一名社工一名案主。

  四、制定计划阶段

  工作目标的确定:促进社区邻里间的交流与沟通,改善邻里关系,促进小区和谐。 服务对象:社区居民,暂定三十户 服务的形式与手段:小组工作

  2

  介入策略——个案+小组工作

  协同工作的单位——居委会

  实施计划地具体行动方案以及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方案 工作程序

  订立工作目标:服务对象、服务(活动)的内容、期望的服务成效

  选择可行方案:整合不同方案的实际性、可行性、弹性等,确定最终方案。 五、实施计划阶段 (一)资源准备阶段 1、发动群众 2、挖掘资源 3、建立新组织 4、联系旧组织

  (二)行动阶段 小组计划方案: 3

  4

  (三)巩固成果阶段 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 加强内部的分工合作 建立稳定的资源系统 对组织成员进行专业培训 a经费报销

  b对服务资料及时归档

  c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表彰 六、撤离、评估和反思 (一)撤离工作现场

  (二)评估执行效果

  方案成效评估和方案过程评估 评估的过程五步骤:

  a界定评估目标

  b建立成果评估方法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 c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

  d选择适当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e使用综合分析方法

  评估的特点:

  5

  sq

  a受社区工作者价值观和理论框架的影响

  b评估是个相对的、冬天的过程

  c评估是社区工作者与有关社区成员和案主一同参与的过程 d评估是个分析和行动并重的过程

  反思工作得失

  6

  篇七:2016年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与法规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与法规笔记整理

  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

  一、法规的主要种类

  1、国家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2、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条例、规定、办法)。根据人大授权制定的是“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3、国务院部门规章: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部门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章。(规定、办法)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施办法、条例)

  1)一方面是为了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2)另一方面是针对地方性事务制定在本行政区内有效的法规。

  5、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二、法律的责任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法规制定的程序:提出、审议、表决通过、发布

  立法者:人大代表及相关机构

  行政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等

  司法主体:高法高检等

  法律案具有权威性、规范性、严肃性。 审议环节具有民主性、严肃性、充分性。

  表决和发布:人大法案由主席团提请,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常委会法案由委员长提请,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通。

  两法案通过均由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发布。

  三、社会政策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社会政策是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的主体:党和国家的政治组织、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广义上的全体民众。

  社会政策的对象:普惠型(义务教育、所有老人、儿童的生活费补贴)

  优点:对象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大、不需要复杂的对象资格甄别程序,可以避免“贫困烙印”。 特惠型(低保、为困境儿童提供社会保护)

  优点: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针对性强。

  四、社会的资源调动方式:1、公共财政:税收

  (慈善事业被称为“第三次分配”)

  3、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

  1)参与其中 2)减免税收和其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 3)政府购买服务

  2020年的目标: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形成与经济相适应,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供给体系,水平显著提高。

  五、1、邓小平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中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方

  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

  位一体”。

  1 2、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境上的组织和个人。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

  2、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要性、紧迫性:体现在四个深刻:1)经济体制深刻变革。2)社会结构深刻变动。3)利益格局深刻调整。4)思

  想观念深刻变化。

  目标的三个基本维度:1)人民安康2)社会安定3)国家充满活力

  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确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十七大报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社会建设的论述:

  基本目标:确保社会即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基本导向: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主要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5、十八大报告中将社会任务界定为:保障及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两大方面。

  1)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2)在医疗卫生政策方面: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

  六、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前者对后者有重要影响,后者对前者有积极促进。

  1)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营造和具体制度建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体现在制度规范建设和能力建设两个方面。

  2)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主要靠:社会工作者具有“专家”和“基层实践者”双重角色。

  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四点要求:1、统筹规划教育培训

  2、切实加强人才职业道德建设(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

  3、大力开展专业培训:三项工程:1)职业能力建设工程。2)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工程。3)

  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两项培训:1)领导干部培训。2)下派基层干部和大学毕业

  生培训。

  4、大力发展专业教育

  二、为了保证专业培训落到实处的四点要求:

  要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工作。

  要分领域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和教材;

  要加大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务水平较高的培训师资队伍。

  要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督。

  三、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的要求

  1、研究制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按照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原则)

  2、以基层为重点配备。(城市、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地)

  2

  3、明确相关事业单位岗位。

  4、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

  5、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

  6、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7、建立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培育一支参与广、功能强、作用好的宏大志愿者队伍)

  四、推进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

  1、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

  1)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2)完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

  3)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4)鼓励聘用持有职业证书的专业人才。

  2、做好薪酬保障工作。

  3、建立表彰奖励制度。(物质保障和精神奖励)

  第二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一、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分解为5个具体目标:

  1、规模不断壮大。(到2015年,总量达到50万人,中级达到5万人,高级达到1万人。到孔

  2020年,总量达到145人,中级达到20万人,高级达到3万人。)

  2、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城乡、领域、专业、能力和年龄结构)

  3、素质不断提升。

  4、人才效能不断增强。

  5、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二、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服务人才、管理人才和教育与研究人才。)

  1、大规模发展服务人才

  1)发展目标: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服务人才队伍。

  2)主要举措:

  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将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实施住处系统建设工程,研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

  实施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政策。

  2、大力培养管理人才

  1)目标:社会工作行政和行业管理人才;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2)举措: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加大各类管理会和培养力度;

  培养、引进行政管理人才;

  3、加快培养教育与研究人才

  1)目标:理论功底深、实务能力强,系统掌握国内外法规政策,能够推动本土工作理论和政策实务发展、具备开展国际交

  流合作能力的人才。

  2)举措:纳入青年英才开展计划,组织实施培养引进工程;

  大力培养适合部门需要、体现行业特色、满足领域需求的人才。

  三、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目标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3

  目标: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建立符合发展规划、体现中国特色的机制。

  举措:坚持党管理人才原则;

  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人才投入机制。

  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政策

  目标: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核心,不同学历层教育共同发展,专业和普及有机结合的培养政

  策。

  举措: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

  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3、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政策

  目标:坚持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职业水平评价为基础,逐步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

  价政策。

  举措:实施分类管理;

  完善人才考核制度。

  4、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政策

  目标:坚持以用为本原则。

  举措:建立健全使用政策措施;

  加大人才使用力度;

  促进专业人才流动政策;

  5、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政策

  目标:以激发人才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充分实现人才价值

【社工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1.信用社工作计划合集5篇

2.文学社工作计划

3.关于信用社工作计划9篇

4.【必备】信用社工作计划3篇

5.社工求职简历

6.社工就业前景

7.社工的实习报告

8.【热门】农村信用社工作计划3篇

上一篇:工作计划的写法 下一篇:工作计划_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