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时间:2019-10-11 12:01:49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一、 实习目的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山环境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 实习人员

指导老师:朱文周惠杰赵永全

实习学生:2007级地科一、地科二全体同学,共113人

三、 实习时间

2008年12月8日------12月11日,共4天。

四、 实习地点、内容和实习路线

实习地区:南宁市、横县、武鸣县、宾阳县等地

第一天(12月8日,周一):

在学校进行实习动员,做实习准备(资料、仪器、设备等)

第二天(12月9日,周二):

南宁------横县六景,当日往返;

实习地点:横县六景泥盆系剖面。

实习内容:流进泥盆系海相地层、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化石、不整合面、褶皱、断裂等,测量岩层、节理、断层产状,岩相古地理,以及霞义岭、邕江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等。

第三天(12月10日,周三):

南宁-----武鸣县,当日往返;

实习地点:武鸣高峰、伊岭岩等地

实习内容:古生代地层、岩溶地貌,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类别、产状和成因。

第四天(12月11日,周四):

南宁-----宾阳,当日往返;

实习地点:南宁----宾阳沿途,以及昆仑关等地

实习内容:南宁----宾阳沿途地层、地貌,昆仑关花岗岩等。

五、 实习用品:铁锤、罗盘、放大镜、化学试剂、皮尺、标本袋、标签、手电筒、望远镜、照相机、扩音喇叭、GPS定位仪、地形图、地质图、广西地图册、实习资料、笔记本等。

六、 实习全过程

第一天(12月8日)

经过8日实习动员大会后,我们知道了实习的相关要求、实习的目的、实习要考察地等,这一天我主要是在校内做实习准备,主要有仪器和设备的准备,知识的整理,提前了解实习地的一些基本情况。

第二天(12月9日)

天气:晴

观测路线:南宁横县六景南宁

这一天早上8点30分我们从学校出发,出来南宁市以后我们的汽车向西行前往六景方向,六景泥盆系剖面是我国著名的泥盆系标准剖面,也是世界著名的泥盆系标准剖面。它位于横县西北部的六景镇附近,距自治区首府南宁约50公里。剖面起点始于六景镇北面的霞义山,往南通过火车站再转向东南的谷闭村和那祖村,全长约4.6公里。六景泥盆系剖面出露良好,其底界与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顶部为第三系所覆盖而出露不全。

地层标准剖面分深水相泥盆系剖面和浅水相泥盆系剖面,两种类型。而六景剖面兼具两种海泥盆系沉积类型,是我区深水相泥盆系和浅水相泥盆系之间地层对比的桥梁。

从地貌上看,六景一带属于横县邕宁砂页岩丘陵的一部分,沿邕江两岸分布组成地层以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砂岩为主,其次还有第三系的邕宁群。丘陵海拔200----400米,坡度20---30度。涂层一般不厚,特别是中生代以前的砂岩组成的丘陵,土层较薄,风化壳含砾多,适宜植树造林。

一路上指导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如何定点,定点是我们正确得定位考察的一个关键。经过老师以及同学的互动之后,我们知道了定点的几个基本辅助物地图、地表物、地物。

大约早上10:30的时候我们到达了我们的这天考察的第一个目的地六景镇旧火车站(郁江组),郁江组的厚度大约为45米,我们定这个点的依据是铁路方便定点。在指导师的指点下,我们发现了我们定点附近的铁路旁的表层风化壳很厚露头不好。于是我们分开是找露头包括(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结果我们找到了源生露头,这个露头很好。发现这里化石丰富,这里浅海相化石主要以腕足类的石燕化石为主,夹杂有少量表面覆盖着粘土的珊瑚化石,运用已学过知识并借助小刀和放大镜等辅助工具我们基本能确定这里的岩石有石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但由于风化的作用,岩石的'颜色和形状有不用程度的变化,故要准确判断有一定的难度。此外,这里地质特征清楚、剖面线较短、地层清楚即没有褶皱、断裂。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郁江组的第27层即与那高岭组交界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剖面标志碑,上面有典型的石燕化石。在这里我们用罗盘测这里岩层倾向、走向、倾角,结果测出这里岩层的倾向大约为SE167°,走向为SW257°,倾角约为39°。

从11:30~12:30,我们行走在那高岭组的岩层上,这里的厚度约为55米,我们通过用锤子敲打,有手触摸感觉、用放大镜观察颗粒的粗细,初步确定这里分布的岩石主要有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白云、岩泥质灰岩等几种岩石。含少量腕足类、双壳类、竹节石。我们往望火台走,在山底下,我们看到莲花山组与寒武系分界的标志,寒武系主要岩石是泥质粉砂岩,灰黄色含泥石细砂岩夹黑色炭染页岩。寒武系地层与泥盆系莲花山组地层是角度不整合关系, 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华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这种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或角度不整合。这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

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一定厚度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

②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上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则不断上升,并到达陆上的一定高度或成为山地,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伴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发生;

③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同时在剥蚀面上形成古风化壳、残积矿产等;

④地壳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积环境,在剥蚀面上又形成了新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其底部常有底砾岩),新形成的地层与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与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所以,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然后我们直上望火台,站在望火台上观看邕江下游地区,从望火台上看下去,邕江下游地区的确是一个盆地。

12:401:00,我们到达莲花山组一带,这里有灰紫红泥质粉砂岩(如图1)所示

图1 泥质细砂岩、灰黄含钙粉砂岩,含丰富的鱼碎片、虫管、介形足等,岩层的厚度约为134324米。

到一点四十左右,我们到达霞义岭的山腰即寒武系地层与莲花山组合,估计是由于强烈的褶皱运动所致。寒武系即水口群四组含灰黄泥石英细砂岩夹黑色炭染页岩。出露总厚度19249163米。在老师不限制的条件下,我们地科班全体同学爬到了霞义岭山顶,站在高高的山上我们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举目四望,邕江与数百米的峭壁都在我们的视线之内,由峭壁上显现的不同的岩层,经休息和合影之后我们沿途返回。

这一天我们考察的地层是从郁江组那高岭组莲花山组寒武系即从新到老,由低到高。就如指导老师所说,我们走一步就相当于跨回了四亿年前的感觉。

到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回到了六景镇上,坐车返校,到下午六点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结束了第一天的实习。

第三天(12月10日)

天气:晴

观测路线:南宁武鸣县的高峰岭、伊岭岩南宁

今天是地质实习第三天,早晨8点30分我们从学校乘车出发,汽车从南宁盆地向北行进。南宁盆地位于右江与左江汇合口以东,至四塘东面的三叉岭;北部以高峰岭山脚为界,向南至邕江南岸;南部自西向东以七波林场双鸡铃七波坳五象岭一线以北为界。西北和北部为高峰岭和昆仑关丘陵,东部有名山丘陵,南部为七波丘陵,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广大河谷地地貌。在构造上,南宁盆地属于断裂凹陷盆地,在燕山运动已经形成,自白垩纪末至第三纪期间,地势底下,成为一个内湖盆沉积环境,沉积了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地层。第四系新构造运动地势间歇上升形成了盆地的数级阶地。冲积平原分布于邕江两岸的二级阶地面上,其范围大致南线自鸭水塘至金鸡煤矿一线以北,东至青秀山脚、长岗岭、北湖村、西津村一带;北至高峰岭脚,向西延伸至罗文村、大同渡口等。全由第四系及近代河流冲击物组成,土地比较肥沃。

西大明山隆起的基底构造属于西大明山大瑶山大型复式背斜的一部分,核部分出露寒武系近东西向褶皱,韦村恃村近东西向大断裂延伸50公里。韦村恃村大断裂以南,主要出露第三系砾岩、砂岩、泥岩、灰岩、泥灰岩等,第四系亚砂土、粉砂、砾石岩、砂砾层夹泥炭。韦村恃村大断裂以北,主要出露寒武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寒武系主要有砂岩夹泥岩及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盆系主要有砾岩、砾状砂岩、页岩、泥岩等。石炭系主要有灰岩夹白云岩、硅质岩等。

途经高峰岭低山区,穿过高峰林场,在高峰岭拗口旁,处于03745县道13公里处,这就是我们今天定的第一个点,因为这里生长的植物茂密,故知这里的风化壳很厚,我们没有找到很明显的露头,不能精确的测这里的产状。但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里岩层的走向为北北东走向。从远观到近看,动手敲打、触摸,并借用工具辅助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里主要粉砂岩为主夹杂有少量的灰岩,这类岩石是由于母岩风化和剥蚀作用的碎屑物质所形成的。而我们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为风化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里的岩层表面的颜色因为风化作用发生了变化,其中有暗红、紫红、黄色。也正是由于风化作用,这里的岩层褶皱、断裂,节理厉害,我们看不易看出产状。这里属于寒武系的地层。

在往前走不远的地方我们发现了节理面很明显的岩层,地层,这里的岩层是由泥岩,岩层似乎与莲花山组有些相似。因为这里的岩层产状清晰,所以我们测出了该岩层的倾向为SE205°,倾角为27°。

大约在中午10:30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伊岭村,站在伊岭岩前面,我们看到对面的石山底座相连着,因此我们判断应该是峰丛地貌。但经过曾老师一分析才知道原来对面的峰丛地貌已经发展到晚期,正像峰林地貌发育,总的来说应该是喀斯特峰林地貌和宽谷地貌的组合而峰林地貌发展到晚期又会相孤峰地貌发展。这一带孤峰台地大面积分布,武鸣河贯穿其间,水土条件好,是重要的农业区域。

伊岭岩位于武鸣县境内,距南宁市郊18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因地处伊岭村而得名,又名“敢宫”(壮语),意为宫殿一样美丽的岩洞。据地质学家推断,形成于一百万年前。相传南宋开禧、嘉定年间(1205-1224),有周师庆道士在此“结庵修炼”,“坐化岩中”。

在导游的指领下我们进到伊岭岩洞,但由于有游客和我们一起进洞,所以在洞里指导老师没能给我们讲解溶洞形成的基本原理。不过进了洞我们就知道,伊岭岩洞内石笋、石柱、石幔、石花自成形象,惟妙惟肖,在洞中游览,宛如置身仙境,美不胜收。伊岭岩风景区的壮乡风情非常精彩,受当地民风民俗和壮族文化的熏陶,伊岭岩风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形成这样独特景观的原因应该是这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可溶性的岩石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溶解后重新沉淀形成,但由于地下水作用随季节不同而异,故形成了不同的景观。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这里喀斯特地貌为该地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从伊岭岩洞出来后我们就去吃午餐,经短暂的休息后,我们返回路上,我经过的地区主要有出露地层主要有中上泥盆统郁江组、东岗岭组、融县组。主要有页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灰岩夹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其中灰岩硬度大、节理多,大部分的灰岩构成了石山,石山上的植被分布稀少。

在岩层清晰的的地方我们停车下来观察,在岩层清晰的的地方我们停车下来观察,结果发现了很典型的褶皱如(图表4)所示,经观察知道这一小褶曲为向斜,这个褶曲北翼侧角小,南翼陡。对面的石山断层带也很明显,层倾斜岩层。经指导老师的的指点知道有沟谷的地方就有断层,所以此处很可能有断层存在,但最后我们没有能够确定是否有断层的存在或是断层的产生成因等。这里的泥岩呈黄褐色或灰黄色,风化情况严重,为泥盆系的岩层。这里的倾向为SE308°,倾角为16°。往前两百米左右,有风化情况很严重的沉积岩,包括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硅质岩等。硅质岩具有薄层构造,层理清晰,敲打声音清脆;石灰岩有重结晶现象。

这一天下午5点我们返回到学校,结束了第三天的实习。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相关文章:

1.地质实习报告

2.地质工程实习报告

3.地质类实习报告

4.暑假地质实习报告

5.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6.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7.地质类实习总结写法

8.地质生产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