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3-09-27 08:3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华]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华]

《培根随笔》读后感1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其代表作《培根随笔》也散发着智慧、理性与艺术的光辉。品读其文字,有如与一位跨越时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谈,优美华丽的文笔中无不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

  虽说是随笔散文,但全书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备严禁的逻辑性,作者针对时势,对美德、哲学、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认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诚的'态度、全面的眼光评古论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谈真理》中,他鄙视谎言与虚伪,将其喻为“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则是作茧自缚,是对其的一种亵渎。真理并不是绝对,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为这样能掩饰他们那过去的愚昧,博得虚假的欢悦。真理只不过是人们在认知上与道德达成的一致,只是一种心灵的依托罢了。

  “幸运的好处令人向往,厄运的好处叫人惊奇。”在《谈厄运》一文中,培根与历代哲学家一样,赋予“厄运”光明。他认为厄运孕育奇迹,厄运造就坚忍,厄运是一代伟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运中的安慰与希望,如同阴暗的底子上绣上明快的图案,更加鲜明刺目,惹人喜爱。“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性,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正是因为厄运的存在,人们的觉悟才得以被激发,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总有进步,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于厄运。

  不仅是哲理,培根在艺术方面也颇有研究,对造物之美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谈园林》与《谈建房》中,他作为设计师的才能可见一斑。只是他的这些文字是写给王公贵族,文中的设计方案也颇费资力。培根也属于新贵族,也喜爱园林这种散心场所,但他并不提倡过去的观点。园林是上帝赋予人类的艺术,而不是用来显示身份的标志。那个时代已被功名利禄污染,许多贵族尽管拥有万贯家产,却还是郁郁寡欢或者整天算尽心机。园林、宅邸,他们所有的这一切,有多少是本着最纯朴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其真正的乐趣?正因如此,这才被称为“艺术”,也是艺术家注定孤独的原因之一。

  虽是跨越世纪,却字字警人。

《培根随笔》读后感2

  什么才是聪明,什么才叫聪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按字义理解,应该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吧。但现在人在解释聪明的时候,如果以一个人“耳聪目明”就可以算作聪明的话,可能就有点片面了。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而培根好象并没有去特别的论述这样的聪明,他只在论说小聪明。他列举了一些小聪明的例子,比如说,善于保密的人,故弄玄虚的人,装腔作势的人,藐视一切的人,百般挑剔的人……等等。他把这一类人归入小聪明的'行列。小聪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聪明,而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大糊涂。因为,善于保密的人,其实际原因是自己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故弄玄虚的人,除了略知皮毛外,其它就一无所知;装腔作势的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几百年过去了,当年培根所描述的英国社会的小聪明的现象,到了现代的中国,仍然生生不息,随处可见。

  也说小聪明——随风摇曳——梦里梦外也说小聪明——随风摇曳——梦里梦外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玩小聪明的人。对一个事物,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样子,这种人可以说在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大量存在着。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欺上瞒下,这种人也不少。而我自己就经常的与据别人之劳为已功,说别人之非而显已是的人同事或共事,那情那境,虽过数年却历历在目。玩小聪明者,投机钻营,八面玲珑,其言其行,让愚笨者眼花缭乱,看不清真面目而自叹不如,或佩服得五体投地。

  更见过一些小聪明的人,在一个环境下,可以说人人知其能力深浅,人人知其徒有虚名,但恰恰领导不知而欣赏有加。这也算是上世积下的阴福。至于以毁人声誉而打开自己通道的小聪明,以上下周旋左右逢源前倨后恭获得青眯的小聪明,实在是数不胜数。

  玩小聪明而玩过头的也不少。如培根言,许多小聪明的动作言行,其实是拿不出手的,能拿出来的也只是皮毛,或故意做作而已。于是,遇到较真的人,处在较真的环境下,小聪明者往往没有生存的市场。而一意孤行,硬要把自己的小聪明玩下去,也许会被摔得头破血流,甚至赔上区区性命。这样的案例也随处可见,随时可闻。只是一听到因为小聪明丢掉人生的一切,就会唏虚不已。

  喜欢玩小聪明的人,是不值得相交的。我经常反省自己,别玩小聪明,那会害人害已!

《培根随笔》读后感3

  在我们所熟悉的西方散文大师中,如果要我寻找出心目中认可的人物,那么蒙田、帕斯卡、培根必不可少。而其中,我以为培根的思想最为严密、深刻。这位十几岁就进牛津大学读书,官至掌玺大臣的人物,一生经历不凡,挫折与失意也不少。人品固然有瑕疵,但阅历不浅,读书也多,思考则是深入骨髓。其余不说,仅仅看他的随笔《论读书》,就可窥见一斑。那篇文章让我感到一位思想者的睿智,其思想十分清晰、深刻,咀嚼再三,收获颇多。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培根出手不凡,开门见山,直扑要害,高度概括,揭示读书的内涵。仔细审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填补心灵的空虚,在红尘中,能够消遣的东西委实太多:麻将、电视、逛街、听书、观碟、欣赏音乐等等,都可以,只是不一定能够长久,除了不良的嗜好的因素,还有携带不方便、各类条件的限制,包括、竞争的压力、心情的影响等。因此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东西都不会发生持久的'作用,唯有读书可以。

  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人的本性不会轻易的改变,此为寰内共识,但曾国藩却说,读书可以改造人的性格。艰难如人的性格都能改变,那么读书为乐趣自然不在话下。只是这乐趣要达到什么程度呢?鲁迅先生曾用个极为普遍的比喻说,就像一个赌徒不停地摸牌那样,周而复始,持续不断,乐趣就在那摸牌之中。

  显然,告诉我们读书的乐趣,就是舍弃其他,把时间都集中在读书的本身上,有相当大的量下去,才会有悬挂在碧枝翠叶之间的果实。文雅来自于书卷的熏陶,如苏轼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这般“诗书”的熏陶,气质自不低俗,言行举止,不同一般。内在的熏陶久了,自然使人谈吐不凡。以实践著称于世的民族,可以积累许多经验,也可以把这些经验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但仅仅如此,只能说存活于表面,或者说,只知大海上的波涛汹涌,却还未知大海下的另一个世界,宁静、深邃与黑暗。

  在《亮剑》作品中,出现的那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运用实战中的智慧,固然可以打败看得见的强大对手,但在现代战争中,或者说在看不见对手的战场上,就未必能胜利,因为知识结构不佳,所以要对这些战功显赫的将军需要补上现代战争一课。这是何故呢?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0-10

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07-11

培根随笔读后感09-03

《培根随笔》读后感04-28

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范文06-23

《合作才会双赢》读后感-读后感700字06-14

华罗庚读后感(精选3篇)_走进华罗庚读后感06-08

《神秘岛》读后感 神秘岛读后感悟11-19

茶馆读后感07-24

《诚信》读后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