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后感

时间:2020-10-07 20:02: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白说》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1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处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联),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必须要有好处,无好处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写到那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能够买更多的羊,卖了羊能够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杯具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正因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好处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好处,而人生到底有没有好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好处,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白说》读后感2

  借一双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白说》共分为“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物质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两番,财税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而且现在似乎成了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但我们不能因此责怪政府、痛骂社会。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模式,欧洲走过,日本走过,有人说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个成长期没有困难?白岩松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中国梦,这也是普罗大众走过的历程和该有的梦。针对当下社会的纷纷扰扰,白岩松则在书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新兴媒体,假新闻太多,传统媒体,时常态度失真。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时间,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层出不穷,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对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传媒时代,如何处理自己与传媒之间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如何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变得越来越重要。既不能彻底隔绝,也不能沉浸于此。不仅要选择接收什么样的资讯,还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当信息趋于对等,每个人又学会了理性思考,负责表达,这个社会的舆论环境该会改观。

  在关于生活和幸福的话题中,白岩松写了一个细节:“曾经在飞机上看过一篇康洪雷的专访,被一个细节戳中泪点。康洪雷是我的内蒙老乡,当初当助理导演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乱七八糟各种事。早上起床,总会有一番挣扎,然后对自己说,你康洪雷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么过?说完之后冲出屋子干活去。看到这儿我热泪盈眶,把杂志合上了。”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的纠缠和人事的纷扰,很有一种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给自己鼓劲。读到这儿,一下释然,坚强锐利如他们,也会如此,于我更不足为怪。自此,一扫阴霾,一身阳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当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适的书籍,静下心来阅读。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

  一部《白说》,没有教条,极少理论。只像一个充满睿智的大哥哥与你促膝谈心,以其凌厉但却无比平实的“白氏”话风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时时处处体现着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白说》读后感3

  寒假期间,正好有充足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茗婉书吧”再次发起读书活动,和喜爱读书的书友们一起共读了《白说》这本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书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让我们跟随着音乐和书友们的“读后感言”走进这本书的内心世界。

  关于“白说”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关于“幸福”

  幸福能够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书中白岩松提到幸福和人、国家、信仰都有关。别人对你的一番言语或者评价可能就会改变你幸福的心态。国家政策制度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你对幸福的感受。信仰更是能够改变一个人对幸福的明白,大多数人的信仰都是人民币,人民币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有属于自己的其他信仰,你就会有一种属于你的另一种幸福。其实在作者看来,幸福不仅仅仅和人、国家、信仰有关,还和每个人的价值观、心态、性格都有关。

  关于“失败”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看完《白说》这本书,作者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同。作为一个文字的传递者,他没有隐藏自己,而是将生活中许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揭示出来。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由许多失败积累而来的,而我还比较满足于现在的生活。通过失败,我们会往更深处去思考自己,由此得出来的结论或思考总比顺畅时的感受要深得多。读大学时我经常有这种感受,但现在不常有了。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失败所带来的迷茫与痛苦,因为它又在警示自己:你成长的机会又到了!

《白说》读后感4

  第一次知道老白还是高三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地抽出了两节课,让我们看了老白在耶鲁大学的那次演讲视频,或许真的在那个时候,仿佛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其他的都会显得多余,我们每个人脑子里其实都充满了许许多多地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或者说小一点,是对中国社会的一些想法,由于这些都是高中课本外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思考,但是我很庆幸我在那个时候听到了老白的演讲,听到了关于他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通过高考,现在能够站在耶鲁的讲台上,与同学们交流的故事。是啊,看起来语文老师是“浪费”了两节课事件,放了一些无关学习的东西,但是能接触到老白对于农村学生如何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这样的故事,又何尝不是稳定了我们认真学习的心态呢,这是哪怕花十节课也讲不出的效果,怎么算都是值得的。

  很感谢,能碰到一个这么有思想的语文老师,让我们接触到了老白,也接触到了这么多高中课本上永远也提不到的,却能够真真切切让我们自我思考的问题。总觉得大学的老师再也没有高中的那些老师看起来“可爱了”,可能大学需要的更多的是导师,而不是老师。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自己能够,把老白在耶鲁的演讲视频,带给自己曾经带过的学生们……

《白说》读后感5

  脑海中对于白岩松的印象是不会笑,板着一张脸。我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是畅销书,而且此书在图书馆中一直都是处于借出状态,好不容易看到一本,赶紧借回家翻阅一下。

  本书我认真的看了2遍,书中的很多观点很赞同,也有很多想法在其他书中看到过。书中对于《道德经》和古典音乐的描述是我一直很想找的.内容。我对《道德经》一直很想看,但是怕看不懂;对于音乐,我也很想入门,但是无从下手。这本书中的这两部分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书中提到了关于幸福的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作者又将它引申了一下: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我非常赞同这段话,空有物质,没有情感和精神的人幸福感不会持续太久。而没有物质基础,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的。

  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除了专业角度不同,还有一点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是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呢?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有些人只有初中毕业却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为什么有些名牌大学毕业却过得不如意?当工作时间久了以后,你的文凭就没有刚毕业那时候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的能力。你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你的情商,你的人格魅力等等,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而你与他人的区别也在这里。我个人觉得阅读——广泛的阅读,可以提升你这方面的能力。你阅读优秀人物的传记,你会不自觉的拿自己和他比较;你会不经意间把他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作者提到肖邦的《夜曲》可以当做轻音乐听。我特地在网上买了鲁宾斯坦的演奏版本,真的太好听了。虽然我不是很懂曲子的意思,但是旋律好美,尤其是第一首。

  我一直想买一本《道德经》,但是市面上的版本太多了,白岩松推荐了陈鼓应教授的版本。下次买来,我要认真的学习一下。《道德经》是值得读一辈子的书。

  人生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悲大落,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作者希望大学生们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

  对于作者的这段话,我非常赞同。最近网上我关注的一位博主得了鼻咽癌。他说此刻才发现事业等都是虚的,他甚至羡慕路边的乞丐,认为自己连乞丐也不如。生了病后,他才开始觉悟,以前自己为了所谓的事业、责任不顾自己的身体。只可惜,他大彻大悟的晚了。

  读书有所获,是对写书人的最大的尊重。开卷有益!

《白说》读后感6

  今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系),我们应该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欢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意义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没有意义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意义,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悲剧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悲剧的时间会长于喜悦的时间,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无意义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写到这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可以买更多的羊,卖了羊可以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剧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因为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意义,而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意义,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白说》读后感7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能够猜到它的主要资料,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一样,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样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那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刻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但是至今让我想重新想借阅和翻看的是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如果说我是正因爱好历史因此爱此书,那就错了。与此书的相遇说来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错过,但是我虽然曾与它相遇,却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当时把看《东晋门阀政治》当成一项任务,我爱上它是在喧闹的候车室等火车的时候,当我看到作者笔下的东晋门阀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穿越了,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还会如此着迷此书。看过太多历史类的书籍,很少有这种觉得历史是个很搞笑的东西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历史总是过于敬畏,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觉得离现实很遥远。历史确实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遥远的概念写出昨日的感觉,这才是还原历史最好的方法吧!当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当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都觉得黄仁宇先生必定是个很搞笑的人。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因此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

  是正因他的作品确实搞笑,确实让我喜爱。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忙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此刻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爱,因此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此刻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因此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学者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东晋门阀政治》重新看几遍。虽然以前的年少无知让我错过它,但是再次相遇我会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价值。正因错过,因此更加珍惜。好书原来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白说》读后感8

  记得读白岩松上一本书《幸福了吗?》时,我流泪了,曾深深被打动过。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一样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爱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明白“追寻”的好处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持续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状况,我们会选取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爱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刻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必须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用心应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爱你不喜爱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一样的声音。如同读书,不好正因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能够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取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向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完美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刻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这天却越来越喜爱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正因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必须程度,肯定会爱上诗,正因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好处没有好处,好细节才有好处;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职责”。从这个好处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之后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后感9

  只在电视及新闻报道中见过白岩松。之前一直不太喜欢他,总觉得这个人惺惺作态、夸夸其谈、喜欢说教。因此我是抱着批判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看完后,我才知道自己太武断了。

  要了解一个人,就得走进他的内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研读他的作品,那里面的一段段文字就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演绎着人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旋律。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老白涉猎广泛,小到个人荣辱,大到家国情怀。这或许是因为他是一名资深媒体人的原因吧,新闻嘛,‘’社会种种,人生百态 ‘’ 。但让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涉猎广,所涉每个领域还很有深度。这可能就不能简单的划为职业因素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很难把问题看得如此通透、深邃。

  这本书里有一个词不得不提,“人性”。其实不管是个人荣辱,还是家国兴衰,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大如我们这个国家,不也是由十几亿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人组成的吗。

  人性是复杂矛盾的!人可以在有重大灾难发生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会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因为抢一个座位,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加。 不能简单的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彼之蜜糖,此之砒霜”,这不是一个对立的二元世界,而是一个辩证的多元世界。就像老白书里说的“活着不是非赢即输;得失不是非有即无;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进退不是非取即舍;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白说》读后感10

  这本书好友限定我两天看完。本以为做不到,结果很轻松。这本书适合一气呵成读完。

  白岩松是我的精神领袖,他教会我用理性看好自己。

  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

  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

  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 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

  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

  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

  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

  “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他说,传播,归根结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的故事。希望我做到了。

【《白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后感作文500字_读后感500字

2.史记读后感_史记读后感范文

3.读后感狗狗历险记,读后感

4.白鲸读后感_白鲸读后感范文

5.《活着》读后感-读后感

6.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

7.名人传读后感600字_读后感

8.读后感---孩子你渐渐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