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读书笔记

时间:2019-10-12 00:05:1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历史教师读书笔记

  历史教师读书笔记(一)

历史教师读书笔记

  摘1:历史教学法专家、北京教育学院赵恒烈教授当时也在28中执教,跟我在同一个教研组。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不仅课上得好,而且还潜心于教学法的探索。他不仅研究教法,而且在与他交谈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部自己的历史教学法”,流露出要为中国历史教学法闯出一条路子来的宏大志愿。

  启示1:成功总是垂青于有理想、肯付出的人!

  摘2:课余记笔记,写心得,做摘录。

  启示2:似乎写笔记,写心得,做摘录是那些成功教师的共性。成功的教师都应该是生活、工作中的有心人。

  摘3:备课三部曲是把教材由薄变厚,再由厚返薄的过程。

  启示3:我认为学习应该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书本由薄变厚的过程,读出书本中言外之意,读书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知识的理解过程;第二阶段,是将知识由厚变薄的过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将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知识发生联系,进行纵横联系,经整理之后有序地存入自己的大脑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知识的储存过程;第三阶段又是将知识由薄变厚的过程,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将存于大脑里有序知识源源不断地提取出来,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这是知识的应用过程。

  摘录4:一次备课不能到位,我就来一个长计划短安排,每节课接触一些原始材料,每学期重点备好几节课,有选择地深入攻下几个问题。积跬步总能致千里,这是我的战略思想。

  启示4:做学问,贵在有序、系统和坚持!不要太急功近利,而应做到厚积薄发。

  摘录5:我平时备课也总要接触各种看似对当前教学用不着的东西。更深层的东西,更广泛的涉猎,可以加深功底,可以提高素质。

  学问是没有止境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没有尽头的。

  启示5: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只是一个分工不同,不要认为大学老师水平就一定比中学老师水平高。中学老师的学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相信学习可以改变很多。

  摘录6:“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的观点,强调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言之有史,反对了当时脱离史实、空发议论的偏向。

  启示6:看了这个发现各门学科教学都尽量不要摆脱该学科的学科本色。数学课不能没有数学味道,而且数学味应该是主打味。

  摘录7:“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的口号,从历史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相一致的这个特点出发,提出要挖掘教育内容内在教育因素,而不是外加一项教育内容的主张,反对“穿靴戴帽”式,标语口号式,强调了要突出一个“寓”字的教育教学思想。

  启示7:数学文化、数学史料、德育元素等相关渗透应结合具体书内容进行融合,尽量不要自成一体,给人感觉有些多余的味道就不好了。

  摘录8:

  思想史之难,难在“抽象”。变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如能从形象入手,学生看得见,感得到,然后再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往往便易于理解了。

  同一个历史时期,好几个头绪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课最忌双管齐下,多头并进,全面开花,抓不住一个中心。倒不如先从某一个问题突破一环,讲深讲透,然后对其他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个做法,头绪再繁再乱,也可以全盘皆通。毛主席论打仗,说要打歼灭战,不要打击溃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通过一仗一仗歼灭战,最后便能全歼敌人,获得全胜。

  历史教科书中概念化的词语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概念化的辞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具体的内容来充实它。

  历史教科书中概念化的词语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概念化的辞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具体的内容来充实它。

  图表的优越性,在于脉络清楚,头绪分明,以简驭繁,直观性强,因此图表的设计,一忌包罗万象,求全而不简;二忌文字冗长,长篇大论,降低了图表一目了然的直观效果。

  启示8:数学学习在很多地方需要跟现实生活联系,跟过往知识联系,需要恰当的比喻,更需要恰当的直观,总之应一切为方便学生理解服务,教师在授课应该有效率意识。

  摘录9: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

  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催人欲眠,容易使人感到困倦。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

  教师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1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练、干净。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重点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

  准确而精练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而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来回重复,只能使听者生厌,兴味索然。

  启示9:课堂尽量作到:语调抑扬顿挫,给学生有适当调整的时间;语言要尽量科学、简洁、形象,不要出现科学性错误,乱打比方,大量口头禅等语言垃圾现象。

  历史教师读书笔记(二)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中国大历史》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黄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阅读此本的经历与钱穆全然不同黄的技术分析与理论建构如手术刀般对历史剥离解析除却历史因袭的再现给予我的更是常从纵向叙事里逃脱的横向比较乃至一块块具体制度的勃兴衰亡史;钱穆的白话则指点江山除枝去蔓寥寥数笔点到为止。

  从黄的著作中取了若干段落也希简要地概括出黄在叙事中国大历史时的一个脉络。

  “井田制度”是“间架性设计”的代表。间架性设计是来自标准化的要求这种方式影响此后30XX年的中国政治。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结构是可以认为地创造出的同时也导致上层设计的形式远比下层运作的实质更为重要的统治习惯。(分封)

  ……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于是在公元前10XX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均匀一致。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结。(周朝)

  ……中国政治体系的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从外表形式看来在基督之前有了这些设施国家的机构便形成流线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以日后的标准看来尤其如此。

  (兵马俑)它也表明中国22XX年的历史确有垂直的茎干存在很多带有中国性格的特征在当日即已出现。这种系统在上端必有设想而成的成分在内而介于合理化及非理性之间。(秦朝)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政府既无从以累进税率抽税通常的情形便是税收短绌再则又要对贫弱无靠的人民周济也连带受牵累。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可谓政治上之初期早熟很多地方上的习惯在其他国家可能造成法制之基础者在中国则缺乏发育成长的机会。(汉代)

  (石窟)它之五花八门也确曾使中国历代帝王在长时间内感到棘手。他们都希望利用佛教对全民的吸引力作为自己行政之工具又怕它针对于来生再世的重点如果经过一度提倡足为社会的纪律而成为儒教者的一种牵制。

  拓拔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为重新创造一个均匀的农村组织非如此则大帝国的基础无法立足。……及至6世纪初期重造大帝国的低层机构业已在位大量的农业资源和人力业已组织就绪可供建造大帝国之用线 。所缺乏的是上端有纪律的官僚组织亦即是同样均匀的结构不为既有的权益所腐化。(南北朝)

  ……儒家传统之政府不仅为一种组织事实上也是一种纪律所以它不以绵密紧凑的方式构成。在唐朝讲均田制之能推行一部分归功于它有化几个世纪的震荡而为宁静之功效。……唐朝的官僚机构缺乏与之平行的私人组织;它的执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誉自重。经常下端的问题颇为重要可是总是散乱其上端的行政工具则又经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责。要使这个体系生效只能从上向下加压力。……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唐朝)

  赵宋的试验要能在这关头实现而有成果财政上各种端倪必须全部用商业习惯管制……大多数民间事业从旁在侧的襄助也须公司化采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对公众负责。统而言之一切要能在

【历史教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近代历史读书笔记

2.历史读书笔记高中

3.历史的读书笔记

4.历史教师实习报告

5.历史教师辞职报告

6.教师的读书笔记

7.关于教师的读书笔记

8.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上一篇:简爱读书笔记100 下一篇:读书笔记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