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

时间:2023-06-09 08:12:0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1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教育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教育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希望他们安静。可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应该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所以我深深的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孩子都是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发展的很好。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2

  读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以后,我认为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子非常优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有好的象他学习,做一位优秀的老师。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从李镇西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其次,使我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读了李镇西的文章,我对他的人格魅力印象深刻。我会不断提醒自己用爱温暖童心,做一个有爱心有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3

  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后进了,是因为以前的学习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日积月累形成的,哪么化雪过程当然也需要一个时间。耐心指导,给孩子搭梯建桥。

  对学生要有耐心,首先要对学生有信心。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好学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有些老师面对学生总是唉声叹气,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放弃了成功。成功是由反复的失败组成的。转化差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对差生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失去耐心。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对学生没有耐心,失去耐心就等于失败。所以,耐心需要自信和坚定的信念。

  其次要有责任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纯洁、最伟大的、最光荣的职业,这是世人对我们的尊重,同时也是给我们的一种压力和责任。倘若一个教师的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没有负责任,也就很难做到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4

  本书讲了有许多个性化的老师对待学生和做事的方法不同。

  这里一共介绍了快10个老师。我偶然一次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书藏在角落,我便随手一拿,即兴读了起来,读了两三页,我就爱不释手了。

  重要写的老师有罗伊,舒昂,米兰,江老师,蜜儿。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数学老师舒昂,因为他可以让同学们在数学课上自由选位子,以abcd代替分数,仅仅而已,他好像还有一种魔力,上课时能把全班同学调动起来,连最胆小的女生也积极发言,这真是太厉害了。

  我也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舒昂老师的话就是:下课了,也要听这位同学说完,这是对一个同学起码的尊重。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哪怕是听被人说,也要等别人说完才可以,这起码是做人之道。我还非常喜欢书中的严老师,听名字就这么可怕,听了她的全名更吃惊——严加厉,我喜欢她是因为严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高,我也希望我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像她一样严以律己的人。

  我觉得这本书不错,就像网上说的:所有的老师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特长。类型很多,大部分都是我很喜欢的。

  这本书不错吧!教了你许多做人之道,一起来看吧!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5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多次复习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习和巩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在我看来,赞科夫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可能灵活地遵循这五个原则,尤其是高速教学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真的要静下心来,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一定会有帮助。虽然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理论毕竟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6

  书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服饰上,会使服饰带有生气;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的人的心紧紧抓住;这种东西贯穿于生命中中,使他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而教师的充电会———读书,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书让我明白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希望老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说“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读书让我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兴奋。感慨的是当大家都在提教师专业化,大搞教育科研时,还有这么一位校长从教师的心灵中走来,为教师创设教育理想、教育灵魂。兴奋的是自己竟有许多同感,生发了许多思索。继续走下去。前方依旧亮丽。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7

  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

  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平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做一个平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

  《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更多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更多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更多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更多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更多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平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 《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8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9

  最近读了一本《学习,别听学校的》的书籍,最初被吸引主要是书籍的雷人标题。在常人眼中,学校既然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场所,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毕竟有其深远的意义与必然性和优越性。而此书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人有去了解的欲望。但是仔细翻阅这本书可以发现这样的提法,对于学校制度下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有其独特之处。这本书的称这本书是写给两种人读的,一是低学校之前的学生父母,二是思想开放的教育工。这本书只有126页,我一直认为教育名著应该薄一点,这本书书的后面标的是10。2万字,其实读下来最多不过七万字。如果我们目前的教育名著也能够这样,那就好了。我不怎么喜欢看超过十五万字的教育著作。原因之二,这本书的插图非常多,读起来非常轻松。原因之三,这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强的书,只要读了就想行动起来。原因之四,这是在本关于如何运用大脑的书,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轻松认识脑如何用。原因之五,这本书是经过数以万计的参与者的检验,证明卓有成效的书。原因之六,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许多旧有的观念,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一些。对于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多学习,多读书会让自己的思考更全面一些。经验是不仅是从生活时间中积累,还可以从前辈的沉淀中吸收。可以说,这是一本好教育书,这是一本老师与学生父母最好尽量提前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同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年轻人的心智、精神成长也需要‘营养丰富’的精神土壤!书中有个重要思想就是:“学习等于游戏”。它的意思是说:为了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要使学习过程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经历,而且要为孩子创造成功的经历。学习是游戏,而游戏同时也是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利用上课的时间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就能很好的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学习会相对轻松,毋庸怀疑;有兴趣,能产生学习的源动力,逻辑必然;有兴趣加有源动力,学习容易奏效。兴趣会是天生,也可后天养成,更多的地偶然激发而就,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用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转化为持续的学习行动,也能够有助于这种转化。兴趣转化为持续的学习行动是一种链反应,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学习中的小小成功又加大了兴趣的力度,更大力度的兴趣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投入更大的学习精力,张扬了学习的热情,学习将取得新的连续不断成功是显然的。

  在第二篇的读第一章《孩子在家》的思考在这一章中,向我们介绍了玛丽亚·蒙特索利写过一本题为《孩子不是这样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大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这些法则不允许他……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像例行公事一样,他给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车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

  的确是这样的,老师替孩子做的太多,我们大人往往忘记了孩子对他们周围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帮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自然就会想到我们学校教育,所以在家庭中,教师还是要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这本书的读者有一类是思想开放的老师,我觉得读完这句话,同样让我们想到了学校教育,因为学校的工作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的太多了,所有的学校、班级都普遍存在,从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确是很多的`。 2、让孩子在家里自由的学东西为什么?毕尔肯比尔说:“孩子在家里学东西越是自由,他将来在学校里的压力就越小。而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越少,他日后在学校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换句话说:在您帮助您的孩子尽量地自己动手时,您就为您孩子的未来奠定了一个极重要的基础,这事儿从纽扣开始,而到学校的家庭作业也还远远尚未结束!” “没有自由就没有知识”这句话对于任何从来说,都是句真理。教师一定要还给孩子的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让他们在家中是皇帝、公主。学校整体来说真的是不自由,学校不可能让全体学生那样的自由,班级授课制自创办之日起,其实在某些方面就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当然这种限制并不是说孩子没有自由。当然现在的应试教育的自由度更低了。所以,如果我们一味相信学校,孩子将会就会忘记自由。忘记了自由,就会把自己的人性忘记,就会做出许多极端的事了。

  而如今的学校教育,过多成分的关注与应试的教育。使教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包袱。也使学生在重压之下喘喘而行。师累,其实生更苦。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10

  《学习,别听学校的》(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觉得眼前一亮。对于任何反驳传统观念的想法我都觉得新奇,想想到底是怎么个学习法可以不用听学校的呢?

  我仔细地翻阅着这本书,也许在一定程度上的观点确实有点偏激,但我觉得也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首先,要给孩子自由。这里的“自由”不是说让孩子“肆无忌惮”,而是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确实,想想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老师替学生做的太多:书本皱了,老师替他们抚平;书包里乱了,老师替他们整理;桌子歪了,老师替他们对齐……就因为这样,老师太“累”了,更有这样的`说法来形容老师—— “学校里的保姆”。仔细想想,这其实并不是表扬,相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已经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是不是已经因为自己的舍不得放手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是的,教师应该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当然,学生在家里也需要同样的自由。学校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长可以想一想自己让孩子到底做了哪些事。在书中提到玛丽亚?蒙特索利写的一本题为《孩子不是这样的》的书,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家长可以作为自我参考:“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扪心自问,你是这样吗?

  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模仿能力其实很强,老师家长们怎么做,他也就模仿着怎么做。因此想要让学生自己能够“丰衣足食”,关键还是要传授学生方法: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这才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真正应该掌握的本领,而不是靠几张纸和红红绿绿的分数。事实上,在一定的程度,尽管国家和学校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减负,但有不少教师和家长还是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而这样的观念势必产生老师累,家长也累,而学生更苦的情况。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学会放下,我们要做的是“顾问”,而不是“监工”。

  理论都知道该怎样,可是现实却不尽然。老师也是没有办法,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是在夹缝中生活,多数老师也不想活得很累。我们也需要减负!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11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12

  这学期,我拿到了一本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赞科夫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是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建国之初,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动用共产主义教育青年的加里宁,他对教育下的定义至今仍影响着教育理论界;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欧美教育的克鲁普斯卡娅,她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芒;有改造流浪儿童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他提出的许多教育原则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也被广大教师所运用;有提倡教育促进发展的赞科夫,他的实验研究为教育科学实验提供了范例,他的发展能力的理解对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的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还有像维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们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翻开书来,刚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讲的是“课堂上的生活”。其实这个说法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类似。书中有人认为像是在作文里描写儿童观察到的东西就是联系生活,或学语文时举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联系生活。依我的理解,这确实是联系生活。也有人认为:儿童是那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物,如果学校不能给以响应,那将会对他们欠下一笔多么大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记忆犹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件。孩子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在课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谈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两语的一带而过,而孩子们很想倾吐自己的满腔热情,并且希望对不懂的问题得到解答。

  因为是谈话,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可是,我本以为既然孩子们从自己家里的人那里,从电视里已经听到或者看到了,课堂上又何必重复讲解呢?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就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的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儿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的步伐。这里就会萌发出幼芽,从里面培育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

  是的,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仿佛都在经历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会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读到这里,我感觉到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来就有困难。首先,在上课时哪里有时间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其次,怎样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

  ——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以语文课的说读课练习为例。比如我们平时上课是这样的:初读后分段阅读分析课文,然后重读全文,再用一个表达式读全文。还没完呢。我们要在不同的角色中大声朗读。

  ——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的气氛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师竭力想把课上的活跃一些,向儿童提出几个引起注意的问题,说几句有特色的话,但是仍然达不到目的。看得出来,儿童眼光里刚刚露出一点火花来,可是刹那之间就熄灭了。有时候,眼看着儿童就要“热情奔放”起来了,可是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按照教学法的规定,这时候却要转到重复朗读课文的阶段去了。

  我想,这些话触及了一个怎样上课的问题的一个新方面: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那什么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扩一切有机体的)生理的存在。这就是说,人在呼吸,他的心脏在跳动,消化器官在工作,感观在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在任何一节课上,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但是,还应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

  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到底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为什么分析课文一定要先经过六个阶段,才开始阐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起初呢,我还觉得原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严整,很有逻辑性,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授的,而且一直是这样教的。但是,现在读了专家的谈话,我也开始怀疑它的优点究竟在哪里。

【教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笔记07-30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10-06

教师寒假读书笔记05-10

热门教师读书笔记03-07

中班教师读书笔记12-1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8-17

2023年教师读书笔记03-13

教师读书笔记15篇12-11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07-25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