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7 21:40: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汇编九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1、课文地位及作用:本篇在单元中属阅读课文,以学生自我分析为主,教师辅导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实用阅读能力

  语言目标:领会文章思想内容,感受作为纯真美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一、导入新课(以下是课件教学)

  1、运用媒体播放《漂亮妈妈》电影片段

  2、问:同学们见过大海吗?知道大海吗?

  答:播放的大海画面,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大海如此广和深。这深、广的大海、远古孕育了生命,养育了生命。

  3、问:平常人们常以海喻什么?

  答:常以海喻:知识的海洋生活的海洋......

  4、问:设悬念:

  本文写沙子见到了大海,将意味着什么?

  答“通过学完全文,明确本文题目含义。

  二、1、这单元:通过不同文章的学习,了解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了解记叙文为何和抒情、议论相集合,明记叙文的写作。

  2、范读或学生集体朗读:

  问:这是一篇以什么为主的记叙文?

  答: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2、记叙文人称有那些?

  答:有第三人称,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3、本文用第一人称写发的好处?

  答:令人感到亲切,可信。

  4、记叙文表现手法?

  答:记叙文是记叙描写的表现手法为主,此外,抒情、议论、说明的表现手法为辅。

  强调本文是以记叙和抒情统一于一体,深深的情感蕴含在娓娓的记叙之中。

  5、记叙文中以记人为主、势必有对人物的描写。任务描写法有那些?

  答:人物描写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强调侧重在心理描写。写得精练、传神。

  重点:本文通过写“我”—一个身体畸形的女孩,在继父的鼓励下,出了家门,战胜了自卑,成了一个能自立于世的人。

  四:段落分析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

  一(1):介绍“我”是个畸形的女孩,八岁前,没迈出过大门一步。

  本段:简洁而形象的几句话,读后令人无限同情。她的童年,没有自由,没有游戏,没有欢乐,也缺少父母的慈爱。

  二(2—25)“我”在继父的鼓励、教育、帮助下,掌握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继父鼓励、教育、帮助下——战胜自卑独立于世界过程:

  一层:(2段-12段):在继父鼓励下,跟继父上街了。

  这层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都很贴切儿童的特点。(指的课文那些句子?)

  沙子由害怕、羞怯—高兴地与孩子们一起去玩。

  二层(13—17):大海的故事使沙子确立了生活的信念,有了奋斗的目标。

  强调:这是沙子的童年生活中重要一次。

  分析:沙子和别的儿童一样,特别爱听故事、而其继父当过海员、最熟悉大海了。写其继父给沙子讲大海的故事、一定很心动、令人感到自然、真实。所以沙子:“我听得着了迷”--对大海产生了无限向往,继而向继父发问:“我能看见海吗?”,继你说:“能、等你再长大些,等到15岁,我就带你去看大海。”--“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沙子想去看大海,到15岁继父会带她去看大海。沙子幼小的心灵中有了一个信念、生活中有了一个目标、精神上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生活也就立刻感到有了意义,有了乐趣,自然“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三层(18-22):在继父的鼓励、教育、帮助下,沙子独自商店、做家务、学文化,最终能自立于社会。

  分析:沙子的继父:退休海员--年近60--哮喘严重--经济条件差--沙子母亲离开了他们。

  沙子--不是他亲生女儿---还有残疾。

  沙子继父却以顽强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困难。以博大的胸怀爱护沙子、关怀沙子的成长、帮助她战胜自卑、树立生活信念、指导她学文化,督促她学会料理生活中各种事务、鼓励她的点滴进步,使沙子终于自立于社会。

  沙子继父在文中只是作为一个陪衬人物来写、但其极普通人身上闪射出耀眼的光辉、感人到深。

  四层:(23-25)沙子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但继父却因病去世了。

  分析:“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原来一个“怕极了”“羞怯”“见人”,现在“在镇子上穿街走巷、为继父请医生、买药、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独立承担了全部家务。”继父在弥留之际,向沙子承认“我对你撒谎”,从中可看出什么?

  答:1、看出继父是个诚实的仍

  2、继明知过敏性哮喘、必须远离大海、但又答应带沙子去看海,完全是为沙子考虑、用心良苦。他撒谎,但无愧于心。

  3、临终前勇敢承认自己不对,相信沙子最终会理解他一番苦心的。

  三(25)沙子终于领悟到“看大海”的真正意义---继父把沙子领进了生活的海洋。

  分析:这段来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文章不写这一段、全方就成了一个不幸孩子的故事。

  沙子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沉浸在失望委屈和伤心之中。文章的基调就变得哀怨、感伤和低沉。而且文章前面所写的沙子的一切努力,在失望之中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有了这一部分“带我去看大海”,就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面是有了深刻的内涵,文章前面的所写沙子的一切努力到此就完美地表现为沙子真正成长为一个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之人了。使全文具有一种催人奋进不力量、基调显得积极健康了。从面深化了主题。

  这一段有与无,是有质的区别的。

  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极为成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导入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说课稿 篇3

  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

  这是“注提实验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由读通课文到初步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2、奠定情感基调,以情促读,从读中体悟语感。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中,我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定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定为教学的一个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二、注重迁移,选择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文路,察感情,受感染,可以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我在新授前,凭借课题、插图,让学生感其情,激发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半扶半放到大胆放手的方法: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繁华,以便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新授中我采用此法。

  3、以读代讲法: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训练。再说本文所叙的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差,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运用。

  4、以练促读法:根据高年级语文教学"读、讲、练"结合的特点。在剖析重点段后,我出示课后思考、练习,学生练习之后,再读课文,仔细体会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因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提(质疑)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运用"观察法"、"感情朗读法",体会中心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

  四、训练思维,优化程序

  第一环节,揭题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语文第7册主题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景。课文通过对这一场瑞雪的描述,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作者按学前、雪中和雪后的顺序写了第一场写了雪的美,写得很有层次,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柳树、松树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在写雪景的基础上,写人的活动:“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喊声、嬉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喜雪、赞雪的思想感情。 在了解了本课以后根据教学要求我设定了以下目标及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1. 知识目标:认字8个,写字6个;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体会作者的喜悦 心情。

  三个目标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

  1.练习提问、区别处理问题、标画重点词句、品味重点词语,理解“彤云密布、骤然、极目远眺、粉妆玉砌、万籁俱寂、瑞雪、幻映”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感受瑞雪大而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准备:

  1. 因为学生基本都是南方的孩子很少有关于大雪的体验,所以很难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因此我在上课初始就使用图片引入,有利于孩子对白雪的认识。

  2.圈划描写雪的重点句子。

  六、说教法

  《瑞雪图》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讲读为主。

  1 、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意,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2、自读自悟法: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感情朗读法:运用感情朗读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七.说学法:

  1、读-思-议-读法:在学文时,我首先要求孩子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熟悉将要学习的段落并针对每一自然段的不同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孩子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接着要求孩子们根据所思考的内容填写表格,品评自己觉得优美的语句。我从“导-扶-放”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2、学法迁移法:在教学“雪后美景”这段时,我引导学生迁移上一段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

  八.说教学程序:

  依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全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复习导入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设计这样的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并通过指名回答的形式随机抽查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程度。

  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所学段落,老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是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的主要方式方法。所以接下来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导读卡,按照读思写品的顺序以自主学习为主,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根据老师的引导,学生一定会从文中找到与问题相对应的答案,在通过小组汇总以后填写表格,通过学生的相互帮助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第三步: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体会雪大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并结合“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

  1读:指名读了解内容。

  2思: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问题:文中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

  这一特点,你从哪几个方面来体会雪下得很大?

  3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4读:指名读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

  (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同时在学生自读后总结该如何有感情朗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得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

  (二)体会景美

  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用感情朗读法教学这一部分,并运用上一段中的

  “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学习雪后美景这一部分。

  1读:雪后美景这一部分。

  2思:同桌思考,梳理出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

  丽?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3议:同桌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4读:同桌通过朗读,表现出雪景的美。

  (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收获?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体会人欢

  对于“雪后人欢笑”这一部分我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体会学习,根据我提供的线索反复阅读思考体会,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能完成填空并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并且通过填空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出作者写景的方法,为课后布置学生观察描写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做准备。

  第四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最后课件再出示一幅瑞雪丰年图,并揭示“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谚语的具体含义,从中总结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感情。

  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再配上音乐朗诵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出最好的水平!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背诵雪中,雪后两部分。因为,教学中已反复朗读,所以背的任务也不难解决。

  到此全文结束。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文重点和作者的写作特点我的板书设计为:

  瑞雪图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以时间顺序和每一大段的概括形式呈现,既梳理了全文又简洁明了并展示了课文的层次条理,又体现了雪的每一阶段的特点,板书设计帮助我进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我是山东莘县实验初中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叫赵妹芳,我执教的课题是《桃花源记》。非常感谢您认真投入地陪伴我度过了45分钟,也真诚地期待着您的批评和指导。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一直是我的追求。语文课堂力求趣味性。有了兴趣,学生才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才能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作为快乐的享受。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321教学模式的推广,让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

  教学这篇名篇,我依然遵循“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踏踏实实地上好这一节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训练上的提高。

  为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问题汇总起来,准备在展示课上合作交流。然后学生自主预习开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具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将会终身收益。

  学生在自主预习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看看能不能在小组内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在展示课上全班同学交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这种“传帮带”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展示课的内容,从而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而大家看到的这节课就是交流展示课,在展示课上,小组内首先讨论已经板书在黑板上的疑难词句,部分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已经内部消化,而小组代表分别进行展示时,是以抢答和点号的方式进行的,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大家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南排的同学真棒,非常活跃,希望北排的同学给自己争取展示的机会。”“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有没有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呢?”“很棒,北排的同学都站起来了!”“咱先把机会让给牛君文。”“牛君文是小组六号,但他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有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解释疑难并温故知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最后,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自此,完成了我们321教学模式中的三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又体现了两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落实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这就是我们的3·2·1教学模式。

  因本课采用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文章内容疏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了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有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

  当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要求,每堂课的教学流程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我们对课堂改革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考察家乡的环境》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七课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建立在前三年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经历了许多经典的观察、探究活动,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本单元的教学主要聚焦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认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使《新课标》中关于环境的教育要求得到全面落实。《考察家乡的环境》分三部分:1.考察家乡的水;2.调查家乡植物的“杀手”;3.调查家乡近几十年的变化。我重点选取第一点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经历调查家乡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㈡.德育渗透: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㈢.情感渗透:通过调查家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设计理念:

  第一个目标是根据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的,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教材中有一个观察记录表,学生在记录表的引导下,会明白观察的方向和重点。完成这个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第二、三个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听起来好懂,真正把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动决非易事,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感受、讨论与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意识到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严峻性;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循序渐进,点滴渗透,让环保意识在学生的生命里播种、发芽、开花、结果。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三年的科学学习,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我校的学生大多居住红沙河干旱区域,河流水质的变化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课本着贴近学生生活,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环保教育。

  四、说教学方法

  ㈠.观察与感受:充分利用六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置身污染现场,感受汉江水被污染的过程。

  ㈡.分工与合作:为了全面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分头并进,既增加观察的深度,又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观察结果的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㈢.交流与讨论:将观察结果汇集整理,交流信息,认清污染的现象及原因,通过数字推算,体会污染的程度。再通过几个环保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从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保护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㈠.教学准备

  1.预习安排:

  ①网上、报刊杂志上查阅河流的污染情况及其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②查阅高台县近几年为环保作出的重要工作。

  ③从爷爷、奶奶那里了解过去几十年的高台印象。

  2.准备材料:

  采集水样的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大镜、PH试纸、数码相机。

  3.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激情导入,组织考察活动;一周后进行第二课时,交流讨论实验现象,认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㈡.导入

  我通过三张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第一张是西部缺水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土地干裂的缝隙足以将一个人的手放进去。通过这个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西部缺水的现状。我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西部地区的风俗:人的一生只能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西部地区水比油贵的残酷现实。第二张是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的美丽风光。通过这个图片的展示,我让学生明白这些优质的淡水资源是我们共同拥有的。通过以上两张图片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相比之下我们的条件是多么落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残酷!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呢?第三张图片是学生家长骑着摩托车去打水的情景。通过这张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住的地方会缺水?

  设计理念: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对汉河流的关注、了解,进而萌发考察的强烈愿望。也激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涌动改造家乡环境的无限热情。

  ㈢.观察前的组织、安排与指导

  1.指导学生从水的泥沙含量、颜色、气味、酸碱度、水量、水面漂浮物、水中的动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去了解汉江的水质情况,填写观察记录。

  2.分组合作,每组两个负责人,一人负责安全,一人负责组织、督促观察取样及填写观察记录。从安全角度出发,可以请班主任协助组织工作。

  设计理念:

  ①.主要目的是指明观察方向、重点,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为后期的分析讨论打好基础。

  ②.组织安排好学生的观察活动,强调安全事项,使观察活动紧张而有序。

  ㈣.组织学生到黑河实地观察,记录

  总体观察、感受:

  在距离排污口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业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具体考察、分析:

  第一小组活动:随老师一起记录观察现象,并拍照存档。

  ①排污口附近的岩石已经变成红褐色。石头的本色是青色,污水也不是红色,由此可以想象污水中的酸碱、及其他化学物质对石头的作用有多厉害。

  ②从排污口往下江面上有一条深色的污染带,长约几十米。

  ③学生在排污口取水样,水上有油污,有黑色漂浮物,水样有臭味。

  第二、三、四、五小组活动:从排污口开始,沿黑河往下每10米取样一次,共取5次水样,沿黑河往上500米处取样一次。然后四个小组分别用这6次水样养鱼,生豆芽,检测水样的PH值,用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浮游生物。

  第六小组活动:统计沿黑河100米范围内排污口的数量,估计排污总量。估算日排污量、年排污量。

  设计理念: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黑河污染的现状,获取观察记录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期的分析讨论作好准备。这一环节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污染的规模与气势,再从细节上认识污水对石头及水生动植物的影响和破坏,感受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第二课时

  ㈤.考察后的总结交流

  第一小组活动:展示现场图片,回顾考察经过。

  第二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鱼越是难以存活。上游鱼的存活良好。

  第三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豆芽越是长势不好。上游豆芽的长势良好。

  第四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水样PH值越低,最低的PH值为4.0。上游的PH值为7.0。

  第五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浮游生物越少。上游的浮游生物正常。

  第六小组活动:100米内排污口的流量按照1m3/s计算:

  日排污量:1*60*60*24=86400m3

  年排污量:86400*365=31536000m3

  通过推算学生发现:啊!这么大的数字,简直是天文数字。这些数据再次让学生认识到治理黑河污染的严峻性与紧迫性。

  设计理念:通过上游水样与下游水样的对比观察,感受水质的污染状况;通过排污规模的统计与推算,感受黑河污染的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的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交流观察记录,点评记录信息,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㈥.其他污染情况

  环境的污染仅仅只是水体污染吗?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其他别的污染呢?学生交流讨论很容易得出:

  ①固体垃圾的填埋对水源的污染,对空气的污染。

  ②药厂废气的排放和水泥厂粉尘的污染。

  ③公路边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噪音的污染??等等。

  设计理念:从水资源的污染拓展到其他方面的污染,认识污染是多层次,全方面的。

  ㈦.黑河的污染情况及其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黑河的污染情况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阅读,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

  设计理念:通过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黑河污染的严峻性与紧迫性。若再不好好保护及时治理,我们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㈧.学生自己交流在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几十年前的黑河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追忆家乡美好的过去,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产生对改善黑河水质的强烈愿望。

  ㈨.高台县近几年为环保作出的重要工作

  经过以上的观察、交流与讨论,学生已经认识到汉江所承受的污染以及污染对人们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来保护黑河、治理黑河呢?政府和社会为此作出了那些重要工作呢?通过学生交流和老师补充,让学生明白:

  ① 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使黑河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了法律的依据;

  ②部分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和启用,为减轻黑河的污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③ 设计理念:通过交流介绍政府和社会为此所作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不会遥远。把学生从污染的阴影中拉出,让他们对汉江水质的改善充满期待与希望。并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㈩.我能做些什么

  政府和社会为此已经作了许多工作,作为一个学生能为改善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①做好身边的环境卫生;

  ②保护好身边的环境卫生,不乱丢果皮纸屑;

  ③做好环保宣传;

  ④对环保部门献言献策等等。)

  引出作业:

  1.制作一张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手抄报,或者画一张以环保为主题的画报。

  2.给环保局长(或市长)的一封信。

  以上作业,任选一个完成。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初步的造型能力,在家长的帮助下已具备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选用广东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十一课《神奇的大海怪》。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本课题富有幻想性和创新性。联想是想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意即把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想,由此想到彼,或由彼想到此,有移花接木之妙,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力。教材通过欣赏科幻画中机器化了的海底生物,启发学生提出两个以上的物体,说出其基本特征并做有意义的综合,最后采用各种表现方法把它发展成一个新奇而完整的作品。

  三、教学理念

  本课目的是让学生以某一海洋生物的造型主体,添加有特点的其他生物的结构,组合成—个新奇的动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我设计了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互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把熟悉的海洋生物的特征重新组合、错位搭配,尝试用合成的方法创造出新奇的形象,并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不受真实的物体所限,自由想像,随意组织,如万花筒般创造更多新形象。

  3.欣赏作品,自评作品,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启发学生联想和想像,以大海怪的构想组合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难点:在收集到的资料中,综合各种海洋生物的特点画一个大海怪。

  六、课前准备

  教师:1.提示儿童收集有关动物的图片及海底生物的故事书。

  2.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彩色笔、油画棒。

  学生:1.准备绘画工具。

  2.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图片资料,海洋的神话故事。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播放海浪的声音,提问: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海浪声。(课件出示大海的图像)

  师: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知道大海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吗?

  2.学生谈体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以及特征。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扮导游,学生扮游客,通过展示有关海底生物的世界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海底生物的形状、特点、颜色等特征。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学生汜忆表象,整合学生积累的海洋知识,让学生搜寻记忆,主动表现。

  4.利用“猜一猜”游戏,设问: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来自海洋的朋友,猜猜看,它会是谁呢? (课件展示合成的“海怪”)

  5.学生自由讨论:到底像什么呢?

  【设计意图】有的为此争吵,整个课堂乱中有序,思维活跃。

  6.教师总结:这位朋友奇形怪状的,就叫它“神奇的大海怪”吧。(出示课题“神奇的大海怪”)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疑惑和好奇,进而敢于质疑,悬念引新。

  (二)、课堂发展

  1.初步探究海怪的合成方法。

  a 设问: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个海怪有什么特点呢?

  b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探究结果。(通过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海怪身体各部分的分解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启发学生创造海怪时可以运用合成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鱼尾狮、美人鱼及人头马标志的图片,讲解生活中有哪些动物是合成的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a教师出示龙的图片。

  b教师展示数张常见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特征。

  c引导学生分析龙的构成。

  【设计意图】(从分析学生熟悉的合成动物――龙,启发学生创造海怪时可以运用的合成原理。

  d ①根据仿生学原理,人们模仿生物的结构、功能等,用来改进工程技术(如人们根据鸟、鱼等生物的特征发明了飞机、潜水艇)。②近年来各种大型会议、活动、节庆的吉样物设计也用了合成原理,图案具有装饰性。③随着基因工程的研究发展,未来的人类可以改变一下生物的基因,让它改变样子。

  【设计意图】了解合成动物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欲望。

  3.使用动物各部分器官的纸板模型,让学生尝试把动物各部分错位搭配在—起会是什么样子。

  (1)激励学生尝试。设问:试想如果龟有翅膀,不就成了飞鱼吗?海星若有螃蟹的爪子,不就变得凶猛了吗?现在让我们走进海洋王国,动手试一试。(教师每组发一个装有生物器官的信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功能和审美两方面去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尝试拼摆新形象,比赛哪组拼得多,拼得好。

  (3)每组选—名代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所拼出的合成动物。

  (4)师生共同总结,找问题。

  提示:以某一海洋生物的造型为主体。添加有特点的其他生物的结构,改变主体的头部、肢体与各部分器官的造型,在拼摆时要注意动物形象的整体和谐感。(如动物形象残缺不全,比例搭配不协调,主体不突出)

  【设计意图】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构思。通过拼摆动物形象,让学生探索,直接感受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新形象、新感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设问(1):刚才同学们拼摆合成的动物非常有趣,你打算怎样画下来呢?

  总结:①想;②画主体;③添加(其他动物有特点的器官);④添加花纹(点、线、面装饰也可);⑤涂色。

  没问(2):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联想一下,你心中那个神奇的怪物究竟是什么样子? (播放轻音乐)它能在哪儿活动?根据各种功能它该有什么样的器官,试着给它取个名字。

  5、学生再次作业。 a.学生积极构思大海怪的形状。

  b.展开联想,尝试画出心目中的大海怪。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创作,在创作中发挥创造。启发学生想像,在想像中创造。

  (三)、评价反思

  1、以“未来海洋生物聚会”为主题,展示作业。

  2、欣赏同学作品,发表意见,说出喜欢的作品的特点及原因。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

  3、渗透环保教育。

  【设计意图】成果展示,体验成功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延伸:1、与熟悉的人说一说海怪的故事。

  2、展出学生的作品。

  板书设计:

  神奇的大海怪

  1、想

  未来海洋生物聚会

  2、画主体

  3、加器官 花纹

  4、涂色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梦圆飞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文章通过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顺序,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建设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指导学生精读感悟,体会飞船发射过程人们的心情;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课时安排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感悟,凭借具体的课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把自己收集有关“神舟”飞船信息进行交流。

  (五)教学预备

  多煤体课件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大多数在朗读和回答问题上还活跃,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不过在收集信息这方面,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在要求上比较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策略,优化结合。

  (一)、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是:朗读——讨论交流——反馈——小结这一过程进行。这样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反馈的环节进行,这样能便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开拓视野,加深巩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探索。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处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部分我从四个要点来说

  1、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你的梦想实现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梦圆飞天

  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呢?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5号飞船发射过程

  3、理清文章脉络

  4、教师小结,相机板书

  送行:人们心情激动

  梦圆飞天 发射:扣人心弦

  问候:布满自豪

  梦圆:意义重大

  (二)、围绕板书进行教学

  1、送行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并回答

  ②、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A、20xx年10月15日是什么日子?

  B、我国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员是谁?

  C、找出人们为杨利伟送行时表达心情的句子。

  让学生来讨论交流

  ③、指名学生反馈

  ④、教师小结

  (希望这时刻快点到来)

  2、发射

  ①、指名朗读

  ②、让学生讨论,找出发射人们心情变化的句子,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倒计时和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的这些词语

  3,感受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

  ④、教师小结

  3、问候

  ①、我在这里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②、齐读第三段

  ③、找出杨利伟说话的句子

  ④、指名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⑤、提问:从这些语言当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⑥、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⑦、教师小结(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表达了杨利伟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和布满自豪,感受地球是那么迷人、可爱。

  4、圆梦

  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梦圆的意义是什么?

  ②、让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教师总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号飞船的信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梦是怎样实现的,从而感受到梦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对立对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好地突出了本组练习的重点。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能直观地反映课文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送行:人们心情激动

  飞天

  今朝成真

  梦圆飞天 发射:扣人心弦

  问候:布满自豪

  梦圆:意义重大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本次说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我选本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2、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会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法计算。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表达计算过程,而难点则是幼儿学会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摸花片给幼儿猜的形式引导幼儿复习5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进行操作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我还通过讲解、比较的方法,将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第三部分: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我教给幼儿一些学习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去探索、发现,这样的学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教给幼儿操作法的同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和幼儿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速率快的幼儿,我教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速率慢的

  幼儿,我教给他们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八个小点。

  第一点:复习5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准备了一个小摸箱,告诉幼儿里面装有花片,双手伸进去摸后,告诉幼儿摸到花片的总数和左手的花片数,让幼儿猜右手的花片数,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5的分合式。与幼儿一起游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又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第二点:新课导入。

  我出示了一张图片,告诉小朋友:“李爷爷很久都没有去看看他种的南瓜宝宝了,这天,他走到南瓜地里,远远地看到四个小南瓜在地上,他走近去看时,咕咚一声,掉下一个大南瓜,把李爷爷吓一大跳。请问小朋友们,地上一共有几个南瓜?”

  创设具有色彩和声音的情境,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包含着数学知识的情景中,能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

  第三点:幼儿利用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我出示了5张机器娃的图片,幼儿进行观察后,利用学具(1—5的数形小方块和符号小方块)进行操作,引导幼儿根据机器娃的特征用小方块进行列式。并让学习速率快的幼儿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速率慢的幼儿进行有序地观察。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算法的多样性和教法的开放特征。

  第四点:课间操。边拍手边读儿歌边跳舞。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及舞蹈在这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允许幼儿离开座位自由地唱和跳,更是受到幼儿的欢迎。

  “1加1等于2,2个小朋友在唱歌,1加2等于3,3个小朋友做游戏,1加3等于4,4个小朋友写大字,1加4等于5,5个小朋友敲锣鼓。”

  第五点:通过5以内的加法,渗透加法交换率。

  我给幼儿1、2、3、4、5、+、=、 7张卡片,请幼儿帮它们合理的排序。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可以有多少种排法?为什么?幼儿回答是根据加法交换率。

  第六点:数学游戏活动。

  我出示了信箱五只,上面分别插有数字1—5的卡片,放在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每组的桌子上有一只小筐,内装有信。每人一封,并写好幼儿的名字。我说:“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小朋友快来看看,信上写的是什么?”请每位幼儿从自己的一组中拿出自己名字的信,信里有一道式题,得数是几就投入几号信箱。(整节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检验。)

  第七点:引导幼儿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我提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是怎样算出4+1的得数?那么,1+4等于几?你又是怎么想的?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以玩数字卡片,随意出示两张卡片,说出和是几,模仿课间操的儿歌,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让数学不再乏味!

【【热门】说课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汇编7篇

2.【热门】说课稿汇编6篇

3.【热门】说课稿3篇

4.【热门】说课稿汇总8篇

5.【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6.【热门】说课稿集合9篇

7.【热门】说课稿集合7篇

8.【热门】说课稿初中5篇

9.【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