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6 19:06: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说课稿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 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 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很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和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 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 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这样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 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最后的达标测试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得怎么样,也就是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通过让学生做这些题目,可以验证出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的重点。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13课。它是一首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会写“童、闭、立、黄”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读懂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切喜欢这首诗,愿意主动诵读,激发向往大自然,并有在大自然中发现更多秘密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识字、写字教学;②会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牧童活泼、好奇的特征。

  4、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

  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三、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法

  经过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歌都积淀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理解和体味。通过诵读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欢同喜,感受诗歌的意蕴,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诵读者的情感之中,换言之,诵读者的'情感自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中。这种自觉替代的情感反过来会进一步作用于诵读过程之中,诵读者脑海里呈现的画面,事物也会强化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学法

  古诗的教学易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也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教学时,我分别采用观察图片、聆听音乐、动作表演、语言渲染等多种方法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3、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设计理念

  在学习内容上构建三个维度:即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自行选择的学习内容。三个维度之间在课上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另两项内容作为延续。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时间,留出充分的空间,通过学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进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继续阅读的欲望,也许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设置情境,促成互动,合理评价,在教师有效地参与下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关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这壮丽诗篇中的最生动的诗行。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一读感知:

  1、揭示课题。古代一位大诗人非常喜爱农村的生活,一天他来到一片小树林,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以讲故事的形式揭题,而且用用设置悬念的形式了解作者,有意识告诉学生预习是一种好习惯,有不认识的字要主动想办法识记。 出示课文插图:

  2、《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3、教师范读,学生说出袁枚看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情境中,为解诗意、体诗情设下伏笔;借助拼音、读通、读熟诗歌。

  4、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二)、二读感悟

  1、自由读诗,结合学生读诗的情况,教给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如何做到既要停顿又要连贯。

  2、多种形式反复练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三读想象

  1、学生先看画面,然后在《快乐的小牧童》悠扬的音乐声中,老师语言描述,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小牧童,感受牧童的快乐悠闲。

  2、指导学生配合表情用快乐的语气读好前两行。

  3、关掉音乐,问学生小牧童怎么不唱了?让学生弄清下两行诗意。

  4、安排捉蝉环节,让学生遇事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

  ●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言语描绘也好,动作表演也好,无不是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诠释、演绎动人的

  诗境,同时,兴趣也在这里涌动。

  (四)、四读成诵

  1、根据画面背诵这首诗(愿意背的齐背随着音乐)。

  2、向好伙伴背诵这首诗(可加上动作)。

  (五)、写字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说出书写要点

  2、学生练习

  六、拓展延伸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壶中日月》。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十一册的第9课。(课件出示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对于中国人来,茶壶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皿,它还是一种艺术文化。中国的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把看似简单的壶却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讲述着现任精湛的技艺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把壶都能给我们留下一种难以体味的尽的乐趣。

  本课属于艺术与生活的学习领域,是将欣赏、评述、设计、制作与绘画表现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以传统的“壶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运用熟悉的材质和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体验美术教学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和博大精深。

  本课共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壶的欣赏;第二课时以壶为题材,画一幅中国画;第三课时以陶泥为材料,采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是后两个课时的铺垫,利用中国独有的紫砂壶作为欣赏对象,深挖教材,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拟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紫砂壶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

  2.学习欣赏评述紫砂壶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观看视觉图像、品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

  欣赏、评述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保护意识,传承、交流经典文化。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特设定了本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紫砂壶的形态、结构以及艺术特点上,并加以赏析,使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欣赏紫砂壶的方法,并能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欣赏活动。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天赋的才能,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讲,由于每个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况且学习的内容又是比较枯燥的欣赏课。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注重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发现美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造型的紫砂壶,特点与表现方法,切实感受到紫砂壶所呈现出的美感。鼓励学生发现美,以达到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

  2、直观教学法,欣赏美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以及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能够非常直观的了解紫砂壶的艺术特色、造型特点以及制作工艺。

  3、情景设置法,感受美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学习应该是一种文化学习。

  通过观看茶艺表演,亲身体会泡茶、品茶等环节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受祖国传统茶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艺术文化和艺术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4、交流讨论法,分享美

  美术作品的欣赏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通过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经验去理解紫砂壶,展示探究的成果。

  这时我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交流研讨,让他们的思维进行碰撞。

  在这个畅所欲言、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分享成果,满足对美的需要。

  本课要让学生了解的是中国传统的紫砂壶,这本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科,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对紫砂壶的艺术特色、造型特点、制作工艺以及传统的壶文化和茶文化等知识都有所了解,光依靠教师讲是根本不够的,而且也会让学生于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因此我以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

  六年级的孩子,对未知领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和乐于体验、自主探究意识,并希望在过程中体会到愉悦与成功感。

  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艺术品他们已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的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把自己的细致观察和审美感受表达出来。

  2、合作体验法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力求使学生从多感官、多渠道、多角度的参与步入敦厚端庄、古韵悠然的紫砂壶世界。

  三、说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是引导孩子进入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审美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为了能使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情境激趣→认识材料→初次认识→深入了解→分享感受→扩展延伸六个环节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情境激趣

  怎样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学习兴趣,并对美术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从而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呢?上课伊始,我就一段上海世博会上的茶艺表演的视频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先感受到浓郁的传统艺术氛围,并开始揣测本课的上课内容。上课后,我通过请学生到讲台前模仿茶艺表演的动作,亲身体验泡茶、品茶的环节,使学生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认识材料,

  无论什么时间,那个空间,评选一种工艺品,质地的优劣、一直是它是否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展示紫砂泥实物,学生体验触摸、揉捏,感受紫砂泥柔软、容易造型等特性,消除紫砂材料的神秘感。引入课题紫砂壶欣赏。通过“你们想知道一把紫砂壶是如何从这样一块不起眼的泥巴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的吗?”

  引出带领学生“参观紫砂壶制作工厂”的环节,出示紫砂壶制作流程的图片,使学生了解一把紫砂壶制成要经过打泥条、拍身筒、制作把手、壶嘴、壶盖等几十道乃至上百道工序,全部都由手工制作。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保护意识,为进一步的欣赏做好铺垫。

  (三)、初步认识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对看到的紫砂壶图片进行描述,通常学生初次接触,描述时难免无处下手,这时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可以先从紫砂壶的外部轮廓着手。同时播放一组紫砂壶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从外型上给这些壶分类,如:比较方的、比较圆的、模仿某种事物造型的等,再分别说出这些造型带给你视觉上的感受。

  ,归纳形态各异的紫砂壶的共同点(及紫砂壶的结构)整个教学过程以香茶作为奖励,学生在品茗的同时,感受祖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积累。

  (四)、深入了解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紫砂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选择的小游戏:教师出示两把造型各不相同的紫砂壶实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分组,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的观察、触摸紫砂壶。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一步交流紫砂壶每个部位的造型特点,以及观察实物后的感受。这时,我提醒学生:紫砂壶历来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钟爱,原因不光是紫砂壶在造型上极具艺术特色,其本身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播放视频:《国宝档案——紫砂壶之谜》,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紫砂壶的魅力。从而体验美感、丰富情感。

  (五)、分享感受

  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如何在欣赏美术的过程中,锻炼感知,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欣赏到的紫砂壶有独到见解,并用于言表发出来,把自己的感受与大伙分享,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乐,交流的愉悦,成长的幸福。

  (六)、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地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意无穷”的效果先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那些喜爱学习的孩子有了更宽的学习天地和更大的学习动力进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将课堂的主题引回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中感受着那份韵味悠长的宁静最后以一句话结束这节课欣赏紫砂、回味茶香、享受生活。

  备课的过程就我一直被这一课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着“壶文化”和“茶文化”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两者都是中华文化的魁宝我想这一节课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民族文化氛围让同学们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走进“壶文化”和“茶文化”。感受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教育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教育更艺术化。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装扮我们的校园》中,课题二:画汗衫。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衫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文化衫基本的设计元素,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的文化衫设计。下面我就按教学资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设计,针对《画汗衫》这一课的教学,进行说课。

  开发教学资源

  《画汗衫》是属于创作设计领域的课。本课画汗衫主要不是设计汗衫款式,而是设计汗衫上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形式不外乎文字式、图文并茂式和图形式。汗衫作为夏季T恤衫的一个特殊类型,在人们生活中,它既随意又时尚;既舒适又充满强烈的文化气息。《画汗衫》一课非常切合儿童的生活实际,通过画汗衫,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其美化生活的愿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发展创新思维,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学生丰富的感知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多种多样的汗衫装饰图案,了解设计汗衫的有关知识。

  操作领域:尝试富有个性的设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锻炼设计能力。

  其中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画汗衫的基本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重点,而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并绘制具有个性的汗衫为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师总是作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实物展示,情景创设,媒体操作,现场比赛等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讨论等形式,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了解并掌握画汗衫的基本表现方法,并创造性地设计并绘制具有个性的汗衫过程中,发散思维,大胆创作。

  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过程,课前我做如下教学准备:

  课堂环境布置:课堂采用分组形式,四人一组,以便讨论与合作。

  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实物、纸、作画工具等

  学生方面:、实物、纸、作画工具等

  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体验成长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直接出示一件白汗衫,引导学生围绕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白汗衫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汗衫文化,并在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汗衫的例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欣赏范图,探究问题

  了解并掌握汗衫的设计主题和基本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分解难点。我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了解汗衫的设计主题。我先借助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汗衫装饰图案三组。然后组织学生欣赏并思考汗衫的图案设计都涉及那些方面。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讨论阐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行概况归纳汗衫的设计主题:广告宣传,运动着装,个性展示。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说说充分了解汗衫的设计主题,为下面学生创作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步,了解汗衫的表现方法。以旧带新,我先出示在前几个单元的学生作品。通过学生对《树的礼赞》单元作品的回顾欣赏,再次直观体验图形式的绘画表现方式。通过“六一”,运动会的横幅,和为汉堡作的广告等这些作品,再次感受了文字和图文结合的表现方式。当唤起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感受时,我借助媒体,让学生就以上这些图片进行表现方式的剖析。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将学生表达的内容进一步归纳为:图形式,文字式和图文式。为了再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我设计现场调查活动。我组织学生将所带所穿的汗衫按照图形,文字和图文式进行分类,并根据调查结果就图文式的表现方式最多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调查活动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和生活的紧密关系,并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发散思维,大胆创作

  学生经历了以上的欣赏分析过程,对汗衫的设计主题以及艺术的表现方式有了了解。此时,学生的创作欲望高涨,我提出创设“个性汗衫设计大赛” 来点燃学生的创作的欲望。并渗透创作要求:即在作业纸上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设计,力求做到新颖,别致,有个性。为了让学生更顺利地进行创制。我再次组织学生回顾汗衫文化的时尚流行,也对同龄人的作品作了一番欣赏,在为学生增强信心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创作储备大量的视觉材料。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我全面观察学生作业。点拨部分学生作业,对个别学生进行画面技巧表现以及一些特殊效果处理的辅导。让学生能充分发散思维,大胆创作,增强成功信念。在学生创作过程中,为了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创作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我播放《苏州好风光》音乐及一组采集自生活实际的汗衫图片

  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在这一环节中,以展览会的形式,组织学生把完成的作品放入展区,相互观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作品评价时,我主要重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让学生谈谈对创作是否感兴趣、合作的是否愉快、能否大胆创造等等。指名学生谈谈自己创作意图,并推广自己的作品,接着让其他学生谈参观作品的感受。并让学生以顾客和生产商的身份进行订货,以现场订货的结果来确定谁是最后的赢家。最后教师再进行小结,提出努力方向。通过这种艺术展览会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满足感和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设计思路

  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分析,从设计主题和表现方式为切入口,来了解文化衫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技巧,一个充满新奇的探究过程,决定着学生最后成功的设计尝试。

【有关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四篇

2.精选说课稿四篇

3.关于说课稿四篇

4.【热门】说课稿四篇

5.【精华】说课稿四篇

6.【实用】说课稿四篇

7.说课稿四篇

8.【精选】说课稿四篇

9.【精品】说课稿四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