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7 09:35: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锦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说课稿锦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吟诗抒情 孤帆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

  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

  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

  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小小的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10课,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儿童诗歌,本文内容包括一幅图、三句话,诗句优美,富于想象,充满童趣。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晴朗的夜空,一个小朋友坐在小船似的月亮上观赏夜空的美丽景象。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又要挖掘出诗歌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要求学会四个词语、六个生字、两个偏旁,教材这样安排,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一指导思想,使学生理解了字和词、词和句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要求

  (1)认知要求:学会6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认识两个偏旁,会认3个字。

  (2)技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

  (3)情感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又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文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二、说教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运用:图画、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空间,降低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学法是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本课诗句优美,读来朗朗上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美的感受,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首先板书:一个“船”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船”字,它是要求会认的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说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字音。接着让学生说说见过什么样的船?这样使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会了字音,初步认识了字形,理解了字意。 接着又板书:“小小的”。告诉学生“小小的船”是说这个船很小且很可爱。本课“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样的船呢?我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晴朗的夜空满天繁星,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引导学生说出:弯弯的月亮船。 我充分利用文中的语言、图画,运用多媒体展示,范读课文,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阅读本课的兴趣。

  (二)动情朗读,理解诗句,丰富想象。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1、初读阶段:读通课文句,整体感知文。 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就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渗透字形字义。 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破词,不丢字,不添字,知道课文有几句话。然后通过几次自由朗读,读通课文,注意课后生字的读音,动手圈出本课生字。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多读多练才能习得,让学生动手画生字,就是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渗透了字形字义。最后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字的读,二是全文的朗读情况。

  2、细读阶段:突出重难点,理解诗词句。 今天,我准备说在教《小小的船》这课时,我是这样进行重、难点教学的。这一过程主要在我的教学程序第二个环节:动情朗读,理解诗句,丰富想象中的第二个阶段:细读阶段,突出重难点,理解诗词句中进行。我准备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出重点;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再读这三句话,想象这三句话的意思,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如果不懂哪个字或哪个词,在旁边做上记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课堂而不主占课堂。在讨论:“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感受。可能有学生喜欢第一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相机出示课件:星空、弯弯的月亮。)为什么喜欢?学生可能会说出:这弯弯的月儿就像一只小小的船,月亮很美。真好!(随机让船和月儿重叠)并告诉学生“弯弯的”是个叠音词,结合课题“小小的”指很小,在这儿“弯弯的”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先比较“弯的月儿”和“弯弯的月儿”,通过诵读对比,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到“弯弯”比“弯”更弯些,程度加深。再让学生诵读比较:“很弯的月儿”和:“弯弯的月儿”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知道“弯弯”更可爱些,带有喜爱的意思。并相继指导:第二个“弯“读的时候要轻一点,要读出美感。除了弯弯的月儿还可以说什么。在这里把课后第三题的训练渗透其中。其它三组叠词用相同的方法体会。也可能有的学生喜欢第二句:小小的船两头尖。 画面出示月亮和小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对比它们的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小船的两头是尖尖的,月亮的两头也是尖尖的,他们很相象。重点是第三句的理解:这一句的理解既能突出重点,又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的想象力是有差异的,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能理解不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大好机会。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同学来说,这句诗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时我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再创设情境:晴朗的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蓝的天上有闪闪的星星,那弯弯的月儿就像只小小的船,我们坐上了月亮船,小船在星空中穿来穿去,看到了什么景象? 在教师富于感情的启发下,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情趣盎然的谈起自己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的景色。这时引导学生用“我看见。”这个句式说话。这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水到渠成了。灿烂的群星,奇幻的云海,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还可能会谈到火星上的生物,人造卫星等等,进军宇宙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通过想象,扩展了作品的境界,使诗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诗的意境更加开阔,而感情也随之飞驰,升华。起到了分析讲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顺利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品读阶段:品读诗文句,培养语情感。 诗是美的,儿童诗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的读才能感受到,所以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直至背诵。

  (1)引读。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有效的朗读方法是引读,在这里引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采用逻辑引读法,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领读过程中,保留了节奏美,仍保留着学生如坐在摇晃的月儿小船在星空中穿行的景象,使孩子意飞神驰,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

  (2)美读。 美读是一种欣赏性的读,要求以声传情。把美读放在引读之后,是因一年级小学生朗读水平的需要,在范读、引读的基础上进行美读降低了难度,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个别学生出现唱读现象。

  (3)演读——唱游。 本文是诗歌,韵律优美,课后第四题要求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伴着音乐边舞边读、边舞边唱。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完成课后第四题学唱《小小的船》的要求。这一个环节,通过“以读代讲、读中促解”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分析讲解,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真正体现了“修正版大纲”的精神: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巧识字形,乐趣横生,学会生字。

  在初读、细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是一种轮廓现象,尤其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字形的分析必不可少,为了避免分析字形的枯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激励学生结合字形字义,巧识巧记。

说课稿 篇3

  一、说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是教科板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近父母》的第一框。作为八年级的开篇课,本框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步入八年级后,学生们在生活,学习方面比七年级时成熟了,而在人际交往中的亲子、师生之间的相处,渐渐出现了所谓的“代沟”问题。这正是本框后面所讲内容。所以,学好本框内容就为学好以后的有关解决“代沟”问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能对父母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充满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我体验,了解父母的想法,尽可能地了解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父母、孝敬父母。

  3、知识目标: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是为人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义务;知道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框教学重点、难点是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四、说教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孝敬父母的典型材料。

  2、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在情境中共同探究孝敬父母的表现,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掌握应该用哪些方式去孝敬父母。

  (2)亲身体验法:引导学生例举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体验父母的爱。

  五、说学法: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状态下掌握相关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出示情境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背景画面,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学生:朗读或背诵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进一步渲染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教师概括:同学们一首《游子吟》道出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也道出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恩。刚才大家听了歌曲,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感人肺腑的情景,很多同学也曾经历过。

  学生:介绍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是的,我们的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我们,无处不牵挂着我们,默默地为我们

  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我们要回报、孝敬父母。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出示情境二: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孝敬父母的例子。

  多媒体显示教师补充例子并概括: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明确在现代社会里,孝敬父母同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被xx确认成为法律义务。

  3、孝敬父母的表现。

  出示情境三:

  (1)小林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每天一回家就马上学习.最近学校开展孝敬父母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家能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小林不屑地说:“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孝敬父母,其他都是多余的”。

  (2)小刚是一名七年级学生,在学校里活泼开朗,可回到家却不愿和父母讲在学校的事,有什么心事也不愿和父母讲,总是一个人独自呆在屋里。问他为什么,他说:“父母只会唠叨,和他们没什么好说的”。

  (3)在课堂上,老师批评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赡养父母的错误行为。小明说:“我以后工作后,每月都会给父母生活费”。每月给父母生活费就是孝敬父母吗?

  以上三人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3—5分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来,同学们都知道了应该怎样去孝敬父母。其实,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体现在每时每刻。

  出示情境四:

  父母生病时—————————————

  父母遇到烦恼的事情时————————

  父母劳累一天回到家的时候——————

  父母外出遇到大雨时—————————

  父母在有些问题的看法上出现错误时——

  父母为你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时————

  父母辅导你做作业时—————————

  面对父母的批评教育时———————

  其他—————————

  然后让学生谈自己怎样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我们要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和期待,诚心体量父母的忧虑和烦恼。真心关心父母的健康和心情,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孝敬父母这个话题,从学习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父母都有真挚的感情,也都知道怎样回报父母。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啊!人都是由父母所生,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翩翩少年;从咿呀学语到迈进学校大门,再到学业有成,独立于社会,父母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关爱。父母子女的这份深情厚爱,有什么能超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应该永远孝敬父母。

  播放短片《孝敬父母》,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学生在激动、昂奋的情绪中产生行动的xx,达到导行的目的。在短片中结束本课。

  布置作业:

  (1)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次饭!

  (2)帮父母捶捶背,洗洗碗!

  (3)用自己攒的零用钱为父母买一件喜欢的礼物!

  (4)走进父母的心灵,倾听父母的心声!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情境创设和亲身体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效性,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主,发扬教学的民主精神,并借助多煤体,选取典型,有声有色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自觉性。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 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说课稿 篇5

  【教学依据】

  读书、求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除了特殊情况,一个人平均要在学校度过人生的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因此,对于求知,人们已是司空见惯了。然而,人们在求知时常常走进误区,其实应归咎于我们追求知识的不良习惯。读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怎么样获取知识,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诉了我们:“格物致知”,“第一,寻求真正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作者开宗明义地给我们指出了追求真知、增益不能的正确的`方向和途径。

  不仅如此,课文的针对性很强。作者在一开头就说“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作者深知,在他们身上维系着民族的命运,未雨先绸缪,可见作者丁肇中的一份良苦的用心。作者这样面对面似的指点,严肃而真诚,语重而心长,能从内心去振撼学生。不仅如此,作者还联系了自身学习求知的实际,这样,不但缩短了作者同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倍感熟悉和亲切,而且,还使广大学生真实地、更快速地享受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好处,更直接地让学生们结合自身实际,反省过去,设计未来,惩前毖后。因此,课文在内容上具有强大的启发和诱导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主要采用了议论这一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作者的立场坚定、观点明确,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有一丝含混模糊。比较起来,它的确不具备记叙描写那种特有的欲言而不言的含蓄美,但是,它的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鲜明而准确的语言,能使读者顿时豁然开朗,其内心即刻“分野中峰变,阴阳众壑殊”。议论所具备的这种能快速梳理思维、高效地提高鉴别力的优势,应该说是为含蓄的叙述描写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作者选择议论行文,其用意也是十分明确的。他考虑到了自己的文章最应该看的是哪样的人,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过。对于学生,作者深知,由于他们常常涉世未深,其世界观和分析鉴别的能力尚处于有待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所以,对于学生,如果作者总是采用模棱两可的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结果,绝不能说没有过对牛谈琴的无奈,有时竟然把学生的思想导入歧途也未可知。

  传统的教学,特别是对议论说明文体的教学,往往是遵循着议论说明的形式特征而按部就班。碰着议论文,开首就是“论点是什么”,接着就是“用了哪些论据”,“论证方法怎么样”呀,凡此种种经院哲学术语式的问题,不胜枚举,结果是学一千篇议论文,其实只要学一篇就已足够了。

  传统的议论文教学,把作者的观点作为道德训诫的机器,灌输的是无血无肉的教条一般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影响了他们思维素质的个性开发,千篇一律,僵化死板,使其渐渐陷入麻木和盲从的境地,如此这般,还何求什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是文章,就多是作者的独创,作者的个性特征不时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作品的独创性的特点,总是用某一个既定的模式去肢解文体,这是显然地不能从实质上去把握课文的。就学生这个方面而言,他们的基础,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阅历,也是参差各异的。阅读同一种课文,他们所获就一定互有悬殊,这一点,也必然要求课堂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阅读的不同面貌都展现出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阅读,应该以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许可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肯定他们自己的哪怕是直觉的判断;对于作者在说理达意上的表达特征,不仅从消极意义上去把握议论的一般性常识,还要从积极意义上去鼓励他们去补充和创新,在生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使其思维和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开掘和提高。这样做,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而改变了昔日那种被动接受的口袋角色和见色行事的奴隶地位。

  阅读本篇文章,鼓励学生去做独到的发现和理解,尊重其富有个性色彩的判断,这也符合须多角度多层次的创造性进行阅读的这一精神的____“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课程标准》)鉴于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宜局限于片面意义上的准确和绝对意义上的“标准”,勉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向权威挑战,从而砸出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

  或许有人会误认为,议论文非文学作品,在“情感”等方面,缺乏动人的力量,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作者的主张和看法,同样来自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只不过作者将其抽象和高度概括了而已。只要教师不墨守课文的抽象的语句,而积极地引导学生原其根索其本,那么,这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所取得的效果,我想一点儿也不会亚于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的。

  不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处理好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产生的理解和判断,教师要作出中肯而公正的评价,在提示和导向上,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的发展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

  【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议论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拓展文中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形成创造性阅读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熟悉文本内容,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积极地质疑,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向作者和课文挑战,大胆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克服疑难问题。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原则,做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多途径地开发学生的心智。走入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围绕作者的观点和作者的学习的成败,可以引发学生自身对过去的检讨和反思,也能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积极的设想,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方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跟其它的议论文体一样,作者的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以独到的见解说服读者。换句话说,就文体而言,抽象概括居多,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从抽象的语言形式中去探求立论的种种个别,从这一点出发,便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团体的交流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1、以搜集和筛选文体信息为主要途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议论文能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提供示范作用,我们应该以课文为手段,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自低而高的发展思维的能力,逐渐地消灭学生的零碎的含混的思维状态。

  2、尝试积极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引导和提倡学生勿必限于人云亦云的单向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品读文本语句,使其展示出不同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3、在注意基础知识的探究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究。在实际的课堂学习比较中,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层面,生动地体会到把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在理性的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的水平。

  4、注重课文、学生、教师各因素多边活动的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的机会,不仅使课堂过程活泼多姿,而且给学生提供出广阔的创造思维的平台,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5、使学生从文字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从教条走向生动活泼的人生旅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材料导入。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名言阐述了读书和知识的关系由此提出正确的读法和学法,自然导入课文。

  (导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是课堂的序幕。导入的选择,不仅要照顾到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更重要的是,它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拴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当前情景,并为课堂教学的进程从一开头就具备较强的凝聚力。大体说来,导入有名言格言式,有诗词歌赋式,有故事式,有歌曲式等多种形式,什么课文采用什么导入形式,这要看具体情况。此所谓对症下药、因文制宜,是万不可套用某一种机械的形式的。)

  二、检讨阅读经验,通过搜集、挑选、比较等来弄清文章在说理上的特征。

  交流探究:

  1、从文中找关键词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为了阐述明白自己的观点,文中哪些词语提示了作者的思维逻辑层次?

  3、学生自已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

  (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内容,结合以往的同类文体的阅读经验,对所学内容作出尝试性的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得到关于本文特点的一致性的结论。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揉磋和提高。)

  三、探究文章观点的人生意义,完成由抽象到形象,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回还过程的演变,深入浅出地解读课文。

  合作探讨:你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请提出来,并举例证明。

  (议论文章,常常是抽象性的,一般性的内容居多,教师的引导稍不注意,课堂就陷入空洞的说教状态,学生处于空中楼阁的层面,云里雾里,是是非非,结果是学生的心和口都被捆绑在教师的思维这卷绳索之中,他们只好人云亦云,最终还是模棱两可。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扮演主导这一角色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墨守着自己的经验不放,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勉励他们不必局限在死板的语言文字上面,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体验,把文字幻化成可捉摸的生活,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课文的抽象而概括道理化为春风柔雨,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并能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理念和阅读习惯。)

  四、余音绕音地结束,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

  课堂的学习,无论是所获取的信息或者是所拥有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无疑只是井底之蛙。因此,要真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也必须具备艺术性地结束学的技能,能发现那些比较有效的办法,使学生的探究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能使他们自觉而积极地开拓新视界,运用现成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准备DVD机、电视机及光盘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研读重点段落、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1、导入新课,打开课本,找一找安静捉住蝴蝶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句画下来,谈谈体会。

  2、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好好去体会安静是怎么捉到蝴蝶的。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话,并把它背下来。

  4、提问:如果你是作者,此时站在离安静不远的地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你会想些什么?

  5、过渡学习第六自然段,思考:安静她为什么把蝴蝶给放了。1、读课文,勾画句子。

  2、理解第四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读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全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2)给竟然换词;

  (3)理解“消然合拢”想象安静的内心世界。

  (4)理解“奇迹”!

  (5)理解“神奇的灵性”

  (6)猜测安静是怎么知道的蝶就在身边?猜测安静的心情?

  3、生读书,背诵第四自然段

  4、生汇报

  5、生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汇报、交流

  (3)朗读感悟安静的内心。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以读悟情,激发情感,感受到盲女孩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二、联系实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关爱

  1、出示句子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提问:谁到底是谁?

  (3)追问:他们是怎样在创造自己的缤纷世界呢?

  (4)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1、生汇报交流

  2、感情朗读感悟作者 对生命的关爱。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以及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三、回归课题引读课题、总结课文生深情读课题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七、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共有16个汉字,这16个汉字课本上均配有与其相对应的事物,字义图,便于学生根据图认读汉字。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学完了汉语拼音,所以每个汉字均加上了红色的汉语拼音,以便于学生可以运用汉语拼音自学这16个汉字。其中部分是部首字或基本字。

  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两组———大说明了分是古代的作战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第二课完成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生字教学,它们都表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水果和粮食。这样的安排是把学习拼音和学汉字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减轻学习拼音的负担,同时也把汉字和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认识的事物连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字义理解为难点,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教学时,先将生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汉字字义,认识该物体,再将生字展示给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生自己拼读,读准翘舌音和三拼音音节,同时,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学生读准每个字的音、字义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其他物品进行类比,以便于同学们真正地理解与掌握。

  老师应该创设一定的语境,在说话中巩固识字,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 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调动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语言,主动识字的愿望。通过认识8个汉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珍惜粮食的的思想品德。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师出示上一节课学习的前8个生字。

  (二)出示前八个字图片,激趣进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让生仔细观察,说说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出示生字,请生试读,师纠正示范,注意读准字音看准音节。

  3、对生进行情感教育,要爱护小动物,爱惜粮食。

  (三)总结,拓展

  1、读八个生字,说说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不爱护小动物,不爱惜粮食的要怎么做?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同时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2、会读求未知加数的算式,能直接填写算式中的未知加数。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教师富有激情,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习的热情。2、在创作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与互助。

  重难点:

  掌握填未知加数的方法,会正确填写未知数。

  教学流程:

  一、学前准备

  1、开火车的形式口算练习:检验学生10以内加减法掌握情况,为填未知加数做铺垫,也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调整课堂预设。

  2、数的组成题:从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如7可以分成2和5,还可以怎样说:2和5组成7,从这一题的练习中,初步为填未知数的方法奠定思维策略基础。

  3、猜一猜:联系学生学校生活实际,体育老师要准备10个篮球,图上有6个了,盖住了几个?学生会利用学过的知识猜出答案,这里不知道盖住了几个,与本节课未知数一词的教学埋下伏笔,让未知数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体系中。

  二、教学圆珠笔图。

  1、课件先出示一个空盒,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了什么?(学生:我看到一个盒子,我看到有10个格等等),这让学生的回答出现预想的一个数10,提问:猜一猜老师会在里面放什么?让学生充満好奇心与参与的热情,教师儿童化的语言,与课堂一体,带动学生愉快的学习。演示放笔过程(学生数出放了7枝)板书7,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可以放几枝(一共),再次出现10(板书10)提问:你们知道老师还要放几枝吗?回答:不知道,因此引入我们把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

  2、未知数的表示。用小括号,先请学生书空(台上演示大大的小括号),师范写,此时板书有:7()10,师讲解把已经放的和还要放的合起共是10枝,列一个算式:7+()=10(这一步没有让学生列,因学生并不会念7+几=10,多数会说成7+3=10,此处要学生掌握7+()=10的读法),师范读,学生读。

  3、7+()=10,括号里应填几?你怎么想的,让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想法,再汇报。学生会有多种方法,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并有意识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从图形的直观到数的组成,初步跳出图形,同数的组成和加减法的方法来思考。

  三、教学小旗图

  1、说图意。

  2、画小旗

  3、说算法

  此环节中学生的思路有很多,有先算出来再画的,有边画边算的,提倡方法多样性,特别是先算后画的,让学生逐渐脱离实物,把直观感知提升为数的抽象思维。

  四、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1、做一做墨水瓶,水壶,同桌计论,交流算法,然后发言。

  2、练习题中鸡蛋,汽车题目,同上。

  把这两道有图的题放一起,继续积累实物的感性经验。

  3、画小圆图,尝试让学生盖住图形,填空,或者有人先画图再填空,多种方法。学生根据自已情况选择喜欢的方式,学自已喜欢的数学。

  4、奖品中有题,激发学生在课堂末尾疲劳的思维,再次让学生热情高涨,奖品后的一句话,及时的思想教育,这一步的练习完全脱离实物,重在算理的掌握。

  5、小猫钓鱼。□+□=10,3+7=10,由此引入开放题目。□+□=10,如1+9=10,2+8=10等等。

  五、你想把今天的学习情况告诉给我们希望小学的小朋友吗?

  自我的评价与认可,让学生在最后带着成功,快乐的心情结束本节课。

  本节课的预设是好的,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也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了心理准备。启发示的提问让学生一步步掌握本课内容,走近学生,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得到认可,体现人文精神,老师的热情与课堂学生融为一体。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师生心灵的沟通。尽力体现学生学自已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但对教材理解的不足,重难点的处理上也许会把握的不够,对学生的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想不够,会出现课堂纪律混乱等现象,出现非预设现象。

说课稿 篇9

  一、指导思想:

  本课本课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为依据,以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宗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

  二、教材分析:

  快速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对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特点是强度大,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通过较短距离的跑,来发展快速跑的能力。而在快速跑的起跑姿势中,以蹲距式起跑更能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起跑后的加速跑是尽快加速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通过这两种技术的的学习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次可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50名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比较平稳发育期向发育高峰期过渡的阶段。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好。在这一阶段应该加强有利于提高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掌握通俗易懂的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使90%的学生初步理解蹲距式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的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使85~90%的学生初步学会蹲距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的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

  五、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学好蹲距式起跑的技术要领和起跑后的加速跑的技术特点。

  2、难点:蹲距式起跑双脚位置的确定、身体重心怎样向上移动和双脚膝关节之间的角度大小。起跑后的加速跑重心的变化过程。

  六、教法的应用:

  根据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本课教材的实际,结合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模仿的特点,遵循其直观性和自觉性原则,本课采用下列教学法:

  1、讲解法:

  语言精炼、讲解适度。

  ①通过揭题,说明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练信心。 ②精讲,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练结合。

  2、示范法:

  完整示范,建立概念,动作正确优美,利于模仿。

  ①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习愿望。 ②通过示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使之明确要领,学会练习方法。

  3、练习法:

  ①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

  ②学、练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开创一个和谐、平等、高效的学、练平台,掌握动作技术环节,从而产生动力欲望,开拓进取,达到目标。

  七、教学程序:

  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依据本课的目标,教学程序分为:导入热身、课的主体部分、身心放松等三部分。

  1、导入热身:

  (1)、教学常规。

  ①、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并向老师报告出勤情况处置见习生。 ②、上课:师生问好!

  ③、宣布课的内容。

  (2)、热身活动。

  ①、绕大圆圈慢跑:教师指导,同学做其同步练习。

  ②、游戏:《帖膏药》目的:集中注意力,发展反应能力。

  2、课的主体部分:

  (1)、学习蹲距式起跑技术

  ①、教师讲解、示范蹲距式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的动作方法:

  起跑技术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或“跑”)三个阶段。听到“各就位”口令后,两手撑地,双脚前后距离1.5个脚掌前脚距离起跑线1.5个脚掌,后膝跪地,两手放在紧靠起跑线后沿处,两臂伸直,肩与起跑线平行,两手间隔比肩稍宽,四指并拢和拇指成八字形支撑,两脚左右间距大约15cm(或一脚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下方约40~50厘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当听到“预备”口令后,从容而平稳地抬起臀部,身体重心同时前移,形成臀部稍高于肩,肩超过起跑线(一般超过10cm左右)的身体姿势。当听到枪声或“跑”的口令后,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屈肘做有力的前后摆动,同时两腿迅速蹬起。起跑后身体重心前压双脚用力蹬地向前加速重心慢慢抬高进入起跑后的加速跑。

  ②、分解教学教师指导,带领动作练习。

  ③、分组练习:

  全班分成四排做练习,前三排同学听口令做动作,当听见哨音后第一排迅速跑出去(距离30m),二,三排原地不动,第四排同学仔细观察前面同学的动作是否正确。教师指导,自订目标,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的教、学、练相长活动。

  ④、展示与评价:自我展示和集体展示,提倡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3、身心放松:

  (1)、整理队伍,散开。

  (2)、教师讲解,示范。

  (3)、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和下次课的内容。

  (4)、下课,师生再见。组织学生收拾体育器材,如数归还。

  4、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28--31%,练习强度中等偏上,分组练习时强度达最高峰

说课稿 篇10

  本节课是沪教版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三个模块第五单元阅读部分。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以“拯救濒危动物”为话题。以介绍濒危动物的基本信息为主线。

  2、 本课题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一篇有关中国国宝大熊猫的,了解其分布、外形特征、习性、饮食习惯、未来前景等信息,同时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3、 说本课重难点:掌握找读的阅读方法以及巩固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四、说教法

  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先引导学生预习所学课本上的内容,再引导学生如何猜测词意。同时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五、说学法:

  善于从文本中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

  学会把英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Step I Lead—in

  Step II Pre—reading

  T: What d u n

【【必备】说课稿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锦集10篇

2.说课稿锦集5篇

3.【必备】说课稿集锦七篇

4.【实用】说课稿锦集五篇

5.【热门】说课稿锦集八篇

6.【精华】说课稿锦集9篇

7.【必备】说课稿10篇

8.【必备】说课稿合集7篇

9.【必备】说课稿集合7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