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5-15 19:08: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数学说课稿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数学说课稿集锦五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1、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通过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题图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詥学生,主要呈现了四个场景图:分西瓜、分月饼、折纸和喂鸽子。这些场景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出示主题图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并完整的把图意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分的、折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分月饼的过程来引入分数。平均分是学生学过的知识,通过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分就是半个月饼,半个月饼就用分数来表示。分数会是怎样的一种数呢?这样就引入了新知。即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的兴趣。

  作为分数学习的开始,1/2的开始,1/2的认识是一个起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从这里开始,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我是从这五个方面教学的。

  一是初步建立理解1/2的意义:通过分月饼,月饼的一半就是整个月饼的1/2,用分数1/2来表示。也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俩份,每份就是他的1/2,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1/2表示的意义,这样就初步认识了1/2。

  二是通过教学分数1/2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认识1/2。1/2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1”叫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中间的横行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三是通过教学分数1/2的读写法来进一步认识1/2,写的时候,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写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读的时候也是先读分母,再读分子。然后教师读几个分数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练一练。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

  四是通过学生举出生活中能用1/2表示的例子,再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的1/2,能更进一步认识了1/2。

  五是拓展部分: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这部分内容分为有的是平均分的图形,有的不是平均分的图形;有阴影占1/2、 2/4、4/8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判断、学习后,对1/2有了全新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后面教学1/4的认识做好了铺垫。

  1/4的认识已经有1/2的认识打好了基础,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很容易地就建立了1/4的概论,理解了1/4的意义。最后完整地建立了分数的概念。像1/2、1/3、1/4、1/6、1/8等待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3、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的。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式学习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

  4、说练习安排

  练习我是这样安排的,在教学1/2的认识之后,我安排了一组图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来表示,这部分内容有平均分的,有不是平均分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有阴影占1/2、2/4、4/8的。在认识1/4后,我也安排了一个阴影部分占4/16的正方形,让学生判断能用1/4表示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学生对1/2、1/4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教授知识的深光度和延展性。

  5、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板书形式,使整个教学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整个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全部呈现詥了学生。体现了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数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体位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 解3y-8=13 方法二:解 3y-8=13 方法三:解3y-8=13

  3y=13+8 3y-8-8=13-8 3y-8+8=13+8

  3y=21 3y=5 3y=21

  y=21÷3 3y×3=5×3 3y÷3=21÷3

  y=7 y=15 y=7

  验算3×7-8=21 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25~26页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

  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

  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八、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分析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3: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

  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四.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中一只。

  五.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二)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

  以小兔开了家钟表点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食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三)基本部分

  在活动中我避免了“一言谈”和“自问自答”,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在本环节中,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3.看图拨时间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幼儿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常规习惯的培养。

  (四)结束部分:评聪明娃娃

  在每组中评出一个聪明娃娃,再到户外跳舞祝贺他们,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六.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可向幼儿叫介绍多种钟、表及国内外有关钟表趣闻,丰富幼儿的知识。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5点种到了,下班了……

  3.教室可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幼儿按作息时间活动,如:起床、进餐等,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首先,我们看两个问题:

  (1) cos( π —α ) = ?

  (2) cos( 2π — α) = ?

  大家根据诱导公式很快得出了答案,大家接着思考一个问题,当特殊角π和2π被一般角取代,

  (3) cos( α-β ) = ?

  大家猜想了多种可能,其中有同学猜想cos(α-β) = cosα-cosβ 那么这些结论是否成立?

  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验证。

  在这里我们做了与单位圆相交的两个角α,β,现在我们来一起模拟计算下大家猜想的几组结论 。首先任意取一组α,β角,模拟计算出 cos(α-β ); cosα-cosβ; sin α- sinβ; co sα-sin β;由结果推翻假设(反证法), 那么c o s ( α-β )到底等于什么呢? 现在我们来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 ,由c o s ( α-β )的结果模拟可能的答案。

  计算机模拟结论

  cos(α–β)=cosαcos β+ sinαsinβ(黑板板书)。

  变换不同的α,β角度,结论保持不变。 同学们观察分析该结论的构成,右边与向量夹角的坐标表示一致.

  联想向量数量积(黑板板书),用向量法证明:

  (1)先假设两向量夹角为θ,α–β在[0,π],α–β=θ此时结论成立,(2)α–β在[π,2π]时两向量夹角θ=2π-(α–β)

  此时 cos[2π-(α–β)]=cos(α–β)

  (3)α–β在全体实数范围都可以由诱导公式转换到[0,2π] 综合三种情况,cos(α–β)=cosαcos β+ sinαsinβ。得证

  经过大家的猜想,计算,证明,我们得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些同学开始产生疑问,我们最开始的两个诱导公式是否出现了错误,都是两角差的余弦,结论似乎不一致,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揭开谜底。

  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证明问题(1)(2)。

  带入具体角度,用两角差余弦公式求cos15°= cos(45°— 30°),同学们试着将15°分成(60°-45°)。(分成17°-2°是否可行)

  练习:

  证明: cos (α +β)= 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

  思考 : 能否参考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推导?

  我们的新课改提倡“减负”,从数学的角度,减负就是---“加正”,

  所以 α +β = α - (- β )

  由此cos (α +β)

  = cos [α - (- β )]

  =cosα cos( -β) +sin α sin(-β)

  = cosα cosβ-sin α sin β

  对比: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 (α –β)=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cos (α +β)=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余 余 异号 正 正

  化简求值:

  (1) cos105 °cos15 °+ sin105 °sin15 ° =cos90 °=0

  (2)cos(θ+20°)cos(θ-40°)+sin(θ+20°)sin(θ-40°) = cos60 =1/2

  (3)cos35 °cos10 ° - sin35 °sin10 °=cos45 °

  回顾反思:

  提出问题

  由两个熟悉的诱导公式入手,从特殊到一般,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假设猜想——反证否定——计算机模拟猜想——证明——肯定结论——灵活应用——公式对照记忆。

  下节课需要解决的内容,通过已经证明的两角和余弦的思路,思考两角和差的正弦。

  作业布置:

  课本131页 第一题 和 第五题。

【有关数学说课稿集锦五篇】相关文章:

1.有关数学说课稿汇编六篇

2.【热门】说课稿集锦五篇

3.【实用】说课稿集锦五篇

4.有关说课稿锦集五篇

5.《数学乐园》说课稿

6.数学向量说课稿

7.数学乐园说课稿

8.有关说课稿集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