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读后感

时间:2024-07-31 07:19:0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国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

  扣人心弦的战争,形象鲜明的人物,驾轻就熟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孟获……桃园结义、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三国演义》里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是我看得最投入的一本书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诸葛亮下山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所折服。当周瑜要诸葛亮做出十万支箭时,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了。他向鲁肃借了三十条船,船上立满了草人,朝向曹军的方向驶去,曹军的弓箭手以为是敌人,立刻射出成千上万的箭,就这样,诸葛亮带着十多万支箭满载而归了。当孟获第一次被俘时,他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诸葛亮觉得他是个真汉子,便决定收服他,把他放了;第二次,孟优奉孟获之命前去偷袭蜀军,结果又被诸葛亮打了个大败;第三次,孟获派两个洞主前去挑战,又吃了败仗,孟获一怒之下,把他们各打一百大棍。这两个洞主趁孟获酒醉,把他捆住献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见他振振有词,便又把他放了;第四次,他把队伍撤到泸水南岸,筑起土墙,诸葛亮派人左右两侧攻打,等孟获的主力部队在这两侧时,蜀军前后攻击又打败了孟获;第五次,孟获带领军队攻击蜀军,谁知诸葛亮设了许多陷阱,孟获的'军队都掉到陷阱里;第六次、第七次孟获都吃了败仗。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真佩服我们的古人——勤奋、智慧、忠诚、勇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不就是这样吗?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来读三国、品三国、悟三国,让我们这部名著永远传承下去。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伴着脍炙人口的诗句,我缓缓地走进入了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

  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谊太令人感动。当关羽被曹操赏识,曹操收买他的时候,他却态度坚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了刘备的身边。真诚不虚伪的友谊尤为可贵。关羽是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人物了,首先来说他的武艺高超。他手持青龙偃月刀,斩颜良,诛文丑。后又读《春秋》,刮骨疗毒依旧谈笑风生。他十分英勇,更重要的是他对兄弟的情义,是他说一不二,言而有信的男子汉气概。他为帮大哥刘备打天下竭尽全力,这种精神令人佩服。

  赤壁之战的故事尤其令我记忆犹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人折服,“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成为被人们传唱的佳句,每一个好的君王手下都有几个鞠躬尽瘁的心腹能臣,和一支忠心耿耿也有技艺高超的队伍。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尽心尽力,也许正因为如此。刘备对诸葛亮才会十分的尊重和信任。诸葛亮在整本书中的“贤相”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他有神机妙算的本领,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更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他舌战群儒,三气周公瑾,他的才识无不令人佩服。

  《三国演义》将故事写得波澜起伏,跌宕跳跃,其中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本书中的政治学问更是高深莫测,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巨著。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3

  《三国志》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曹操。曹操在那个诸侯称雄的年代,可谓是天下罕见的全才。

  他文武双全,官拜骁骑校尉(仅次于将军),足见其勇略。董卓进京,不少满口仁义的汉室栋梁对董卓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谄媚小人的'骂名,怀揣兵刃,栖近董卓身旁,意欲为国除贼。须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将身首异处。曹孟德此举,足见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败后,曹操辗转奔波,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他已有十万兵甲。而后,瞅准时机,亲率劲旅迎献帝回朝,定都许昌。有人认为曹操乃大汉国贼,以挟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当年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除了曹操与孙坚力战西凉军外,其他诸侯哪一个不是坐观成败,以图渔利?献帝出逃,袁绍、公孙瓒,甚至是汉室宗亲的刘表,都未营救圣驾。只有曹操急行军数百里前去护驾。

  纵观曹孟德的功绩,灭二袁,亡吕布,平西凉,收汉中。所行无一不是完成汉廷的一统大业。虽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绝天下。但当他扫平北方时,已是烈士暮年。他急于在死前完成统一大业,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败。然而兵败赤壁,却决定了曹操此生是无法完成平定天下的宏愿的。于是他精心治理辖内的军政,为继任者平定四海奠定基础。

  尽管对于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贬不一。但我始终认为,曹操乃国之大贤,扫平四海,使得万民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看《三国志》时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4

  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吴国,它们之间互相打仗。最后,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并建立了晋朝。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吧。

  “桃园三结义”讲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刘备在还没有当皇帝之时,以卖草鞋为生,但他一心只想报国,于是便结识了张飞和关羽二人。他们在张飞家的桃花园结为三兄弟。然后各自打造自己的武器,最后招兵买马,他们非常讲义气,不顾自己的生命,共同谋划恢复汉室,保卫国家。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张飞、关羽请在蜀国大名鼎鼎的军师---诸葛亮出山,刘备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山。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没有在家。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时,他还没在家。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一直在屋前等候。最后,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与他出山。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大业,屈尊求贤,不怕碰钉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草船借箭”讲的是诸葛亮三天借给东吴十万支箭的故事。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有动静。第三天,诸葛亮才和鲁肃去取箭,诸葛亮先在三十只船上铺满稻草并插上稻草人,然后去曹营,诸葛亮让士兵们敲鼓,曹操以为东吴来攻打,立刻下令放箭,于是船上的稻草人插满了箭,最后东吴获得了十万支箭。这个故事让我们学会了做事情考虑周全、安排周密、精益求精,才能把事办好。

  这里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聪明过人,运筹帷幄而且他还是一个忠臣,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

  我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正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此时此刻,我心中顿时热血澎湃,眼前展现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而我尤其被书中关羽的故事而感动。

  关羽兵败,退走麦城。途中被东吴兵所擒。吴王以高官收买关羽,却因关羽内心顽强不屈,直到临死,他也神态从容,英勇赴死。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

  读完这一章节,我体会到了关羽的坚定。他的意志坚不可催,他没有低头折节,没有逆来顺受。他的心是坚定的,是高尚的,是美好的,他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样,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把国家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质啊!正是他那不投降的精神,唤醒了我的勇气。有人曾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却比羽毛还轻。”我认为关羽就死得比泰山还重!

  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有许多与关羽一样坚强不屈的`人。如"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她宁可葬身火海,也不愿意暴露了重要的消息。对她来说,敌人的刺刀不算什么,坚定自己的意志才是第一!

  有人说:”现在我们太小,不能像这些战士一样,但是却在我们的身边,也能做到坚定不移:比如说解难提,许多人想了一会儿就打推堂鼓,但是如果坚持就能解开出,这就是坚定啊!”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路上,面对困难,我们也可以像关羽一样,坚强不屈,不在困难面前低头,退缩!

  关羽的精神与他的尊严,使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6

  今天我用书信的方式感谢您?450字作文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可是作为女儿的我却由于去乡下外婆家而错过了,好遗憾。”几秒后,除了刘大英气得快炸了,所有人都捧腹大笑。我回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回家把这件事说给妈妈听,她会怎么表扬我呢?主人,你不认识我了。“要不,明天你别去外面守着了,没准猫都走了呢。

  在寒假中,我读过一些书,但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好看的历史战争书,这本书是吴承恩写的,看完三国演义,给我我很大的启发。

  三国演义中,主要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吕布....好多人物,保证让你头晕,因为人物有太多了。

  谁都想让自己的国家兴荣起来,所以要不断得去讨伐别的国家,如果你的国家强,那你就是王者,如果你的国家弱,那你就是失败者。失败者和王者,大家肯定会选王者,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你只有变强了,才会抬的起头来,才回去讨伐别的国家,要是你的国家很弱小,那你绝对不会去讨伐别的国家,所以,强国都是一些经常去讨伐别的国家的人,但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这是为什么呢?计谋,对,除了国家强,人多,还有有计谋,像诸葛亮,几乎就是没有打过败仗,他靠的是什么呢?是计谋,他是绝不会让自己的人贸然行事的,所以,这就成了诸葛亮能不败的原因了。

  三国最终称霸的`是曹操,也就是魏国,这是什么原因的,因为曹操手下有文有武,也比较团结,所以,这就成了曹操称霸的原因,但是曹操一开始败给过好多人,而且都是大败,但后来是什么让曹操称霸了呢?

  是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经济生产,有稳固的后方;他还礼贤下士,光泛搜求人才,连不忠不孝而有治国之才的都不遗漏。.....

  所以,想称霸,还要动脑子呀!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8

  春天来了,我在黑黑的泥土里,我多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啊!我突然感觉到一只小蚯蚓从我身边爬过,我一伸懒腰,一挺我就突出了土面,阳光很刺眼,我揉了揉眼睛,哇!外面的世界原来这么美啊!我看到了旁边高大的竹笋心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他们一样啊!静静地我听到了鸟姐姐欢迎我来到这里的'叫声,我闻到了花姐姐释放的香味,我还看到了一只小蚂蚁从我身边爬过,她推着比自己大过两三倍的东西,我说:“蚂蚁弟弟你推着这么大的东西去哪里啊?”蚂蚁说:“我们去找吃的了,还有别人在我后面呢,我们比赛看谁先回家,我的最小,我先走了,不跟你聊了再见!”“再见!”我高兴的说。

  突然随着春风,一场春雨来了。她是来给我送水来了,雨哗哗的下了,“沙啦啦,沙啦啦,”我喝饱了,一挺我又长高了。雨渐渐的停了。太阳出来了,阳光照着我刚洗过澡的身体,好舒服,我有吸收了阳光的营养。雨滴从高大的竹笋身上滴下来,滴到我身上好清爽。仔细一听:叮---咚,叮---咚,仿佛是一场春雨的余韵。我一抬头看见了彩虹,那是由七种颜色交织成的,好美!

  这时我听到云雀在树枝上说话,我热切的跟它们打招呼:“你好!小云雀,你能告诉我远处的景色吗?”小云雀回答说:“远处很美仿佛仙境一样”我想:我一定要快快长高,看看它们口中的仙境是什么样子的。

  就这样我一天一天的长高了,有一天我一定会看到那片仙境的。

  我想远处眺望着,心里仿佛感受到了那片仙境:很美很美……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作文900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0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暑假,我正在品读这本书,沉浸在了三国的世界中。

  这本书写的是乱世中,北魏、东吴、西蜀三国鼎立的局势。东汉末年,乱世纷争,各路诸侯投其所好,西蜀的赵、张、关、黄、马五虎,北魏的五子良将,东吴的.父子纷纷上阵,纷纷扰扰了千百年,最后被东晋统治。

  这本书看似清楚的故事却隐藏着种种心机,使我研究最久的人便是诸葛亮了。

  在大家心中,诸葛亮往往是神机妙算、处变不惊的英雄形象,而我感觉蜀国诸事背后,跟诸葛亮有无可脱离的关系。

  关羽败走麦城,我觉得是诸葛亮的计谋的关系。因为刘关张桃园结义,所以在西蜀,关羽和张飞是受法律管制之上的,再加上关羽十分骄傲,有点瞧不起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利用他的这一性格。关羽败走麦城之前,诸葛亮嘱咐太多,他不屑一顾,冲动的与吴国打仗,最后落得牺牲战场。

  魏延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但在三国中却不常提到。在某次战役中,他与诸葛亮一并战线,攻打魏国。魏延提出兵分两路,我想诸葛亮该是知道这样的好处,但是他并没有采取。事后,司马懿评价:如若按魏延说的做,魏军定会全军覆没。因此,我感觉诸葛亮微微有些偏向曹操。

  证明诸葛亮偏向曹军的原因还有一些: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逃走华容道,诸葛亮明明可以抓走曹操,但在这关键时刻却放走了他,这让我疑心大增。

  三国乱世,心机极重,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人可以考虑如此周到,便不会上当受骗了,诸葛亮固然聪明,可是他的心计我们常人却无法猜测,人都说“诸葛近妖”,我们若深入研读其人,又该有许多不一样的发现吧。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1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2

  九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我一套半白话版的四大名著。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妙笔生花以《三国志》为基础,记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刻画了两百个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在字里行间穿梭,像身临其境一样用心去触摸那段历史。那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武群臣争权夺利,有时候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好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一个个或是美丽动听、或是激动人心的故事,深深地沉浸于故事情节,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也忘记了这是历史。

  三国演义里面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备的善良仁厚,急性子暴脾气的张飞、英勇善战的赵云、还有那个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深谋远虑,扭转乾坤,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啦!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七擒孟获……一个连一个的故事让我有点热血沸腾,好像自己随着战鼓加入了他们的战争中,我自己问自己,如果我要在三国时代我会是谁?孙尚香?小乔?貂蝉……哈哈,这是一种猜测而已,生活在这个现代礼貌的年代里人们不可能回古代的啦!

  读完《三国演义》,趣味的故事情节,回味无穷的历史典故深深打动了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随时都在脑海浮现。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可是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也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仅照亮了我的心灵,还激发着我的斗志。《三国演义》你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陶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听到这首关于三国的千古名句,我就会想起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所谓《三国演义》,就是突出“义”这个字,特别是刘备这位大人物,他的.义,是妇孺皆知。

  当年关羽打不过孙权,弃荆州到麦城,可孙权还是不死心围攻麦城,活捉关羽,残忍地吊起了他,给予无尽折磨。就在这件事要传入刘备耳中时,张飞也被吃里扒外的部下斩杀。两件事激怒了刘备,带领七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吴进发,与吴军殊死搏斗,但天不遂人愿,结果还是惨败。因为大军损失惨重,又没能给兄弟报仇,结果抑郁成疾,最终病死在白帝城。一代枭雄就这样“就义”了。这件事深深地触动我。在平时生活中,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到“义”这个字,做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我还要学习赵云的勇敢。平时的我,有些脆弱,老落泪,根本做不到“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还有不得不学诸葛亮的“智”,诸葛亮七擒孟获,与司马仪斗志斗勇,上演了空城计、暗渡陈仓、减兵增灶……司马仪到诸葛亮死还以为是计,害怕上当。可我就在学习中还老犯一些小毛病,数字抄错,计算错误,审题不仔细等等,做不到遇事沉着冷静,是个十足的“马大哈”,根本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而他却可以。

  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下一次读《三国演义》能有另一番品味。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4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光芒,犹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细小却珍贵,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坚定的目光。而它们的作者,那些呕心沥血,为自己梦想一路挺进的人,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灵魂与他们的作品一样万世不朽。这样一本书,它亭亭玉立在文学的巅峰,它的名字是——《三国演义》。

  它讲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勇士舍生忘死,为了国家而拼杀的故事。

  不论是狡猾奸诈的曹操,忠厚老实的刘备还是有勇有谋的孙权,都被这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活力与生命。或许只是寥寥几笔,一个清晰透彻却不失勾心斗角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

  我曾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叹服过。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轻盈却珍重的书,我的眼前就总飘荡着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谋,刚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其中,赤壁之战更是使得曹军大败,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连周瑜也略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敌军多疑的特点,用一招“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扭转乾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刘家打下天下,他呕心沥血,写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师表》。这种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叹服!

  我曾被赵云的忠诚折服。我曾向远眺望,想象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穿着金甲,在数以万计的敌军里七进七出,只为保住自己主公的孩子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该是多么威武与决绝,那种危难关头毫不犹豫的反应,更是证明了他的一片赤诚。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5

  《三国演义》是部巨著,读后感想甚多,对曹操的印象最深刻,不能面面俱到,只清晰地记得曹操的几次败,仗。曹操确实败得惨,败得透,但是曹操就地反攻,卷土重来,可谓屡败屡战,且大败之后必大笑。

  初战马超时,曹操输得割须弃袍,夺船避箭,可以说是狼狈不堪,只勉强捡回一条命。当时的.曹操非但面不改色,且又是一阵大笑:“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一面笑,一面已布下疑兵陷阱。又观察到马超勇有足而知不足的弱点,吸取教训,变硬拼为智取,以涂改书信离间马超、韩遂二人,遂大破敌甲。曹操在败甲之际仍然成竹在胸,不为胜负所乱,同时他的乐观态度又安定了人心,是在难得。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公,是曹操败得最凄凉的时候。火烧之后,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倾盆,正是“火厄盛时造水厄”,寒风刺骨,人困马乏,死伤无数。八十三万大军,几乎片甲留,曹操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连连大笑敌人乏谋少智,小说戏剧性地一次次安排笑声未停,便伏兵杀出。残兵败将屡次被杀得落花流水,更添一份凄凉。同值穷途末路之时,项羽也许会长叹“时不利兮骓不逝”,拔剑自刎;同是被烧了一场的刘备,经一蹶不振,白帝托孤。曹操却仍是大笑不止,奸雄本色。大败之后,曹操“壮心不已”,过了四年,下江南再战孙权。

  “是非成败转头空”,昔日的得失已是烟消云散,但小说塑造的曹操在逆境中的顽强,仍是《三国演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国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读后感04-2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25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4-1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01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7-09

[优秀]《三国演义》读后感01-19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12-2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国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

  扣人心弦的战争,形象鲜明的人物,驾轻就熟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孟获……桃园结义、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三国演义》里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是我看得最投入的一本书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诸葛亮下山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所折服。当周瑜要诸葛亮做出十万支箭时,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了。他向鲁肃借了三十条船,船上立满了草人,朝向曹军的方向驶去,曹军的弓箭手以为是敌人,立刻射出成千上万的箭,就这样,诸葛亮带着十多万支箭满载而归了。当孟获第一次被俘时,他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诸葛亮觉得他是个真汉子,便决定收服他,把他放了;第二次,孟优奉孟获之命前去偷袭蜀军,结果又被诸葛亮打了个大败;第三次,孟获派两个洞主前去挑战,又吃了败仗,孟获一怒之下,把他们各打一百大棍。这两个洞主趁孟获酒醉,把他捆住献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见他振振有词,便又把他放了;第四次,他把队伍撤到泸水南岸,筑起土墙,诸葛亮派人左右两侧攻打,等孟获的主力部队在这两侧时,蜀军前后攻击又打败了孟获;第五次,孟获带领军队攻击蜀军,谁知诸葛亮设了许多陷阱,孟获的'军队都掉到陷阱里;第六次、第七次孟获都吃了败仗。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真佩服我们的古人——勤奋、智慧、忠诚、勇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不就是这样吗?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来读三国、品三国、悟三国,让我们这部名著永远传承下去。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伴着脍炙人口的诗句,我缓缓地走进入了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

  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谊太令人感动。当关羽被曹操赏识,曹操收买他的时候,他却态度坚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了刘备的身边。真诚不虚伪的友谊尤为可贵。关羽是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人物了,首先来说他的武艺高超。他手持青龙偃月刀,斩颜良,诛文丑。后又读《春秋》,刮骨疗毒依旧谈笑风生。他十分英勇,更重要的是他对兄弟的情义,是他说一不二,言而有信的男子汉气概。他为帮大哥刘备打天下竭尽全力,这种精神令人佩服。

  赤壁之战的故事尤其令我记忆犹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人折服,“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成为被人们传唱的佳句,每一个好的君王手下都有几个鞠躬尽瘁的心腹能臣,和一支忠心耿耿也有技艺高超的队伍。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尽心尽力,也许正因为如此。刘备对诸葛亮才会十分的尊重和信任。诸葛亮在整本书中的“贤相”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他有神机妙算的本领,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更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他舌战群儒,三气周公瑾,他的才识无不令人佩服。

  《三国演义》将故事写得波澜起伏,跌宕跳跃,其中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本书中的政治学问更是高深莫测,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巨著。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3

  《三国志》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曹操。曹操在那个诸侯称雄的年代,可谓是天下罕见的全才。

  他文武双全,官拜骁骑校尉(仅次于将军),足见其勇略。董卓进京,不少满口仁义的汉室栋梁对董卓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谄媚小人的'骂名,怀揣兵刃,栖近董卓身旁,意欲为国除贼。须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将身首异处。曹孟德此举,足见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败后,曹操辗转奔波,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他已有十万兵甲。而后,瞅准时机,亲率劲旅迎献帝回朝,定都许昌。有人认为曹操乃大汉国贼,以挟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当年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除了曹操与孙坚力战西凉军外,其他诸侯哪一个不是坐观成败,以图渔利?献帝出逃,袁绍、公孙瓒,甚至是汉室宗亲的刘表,都未营救圣驾。只有曹操急行军数百里前去护驾。

  纵观曹孟德的功绩,灭二袁,亡吕布,平西凉,收汉中。所行无一不是完成汉廷的一统大业。虽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绝天下。但当他扫平北方时,已是烈士暮年。他急于在死前完成统一大业,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败。然而兵败赤壁,却决定了曹操此生是无法完成平定天下的宏愿的。于是他精心治理辖内的军政,为继任者平定四海奠定基础。

  尽管对于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贬不一。但我始终认为,曹操乃国之大贤,扫平四海,使得万民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看《三国志》时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4

  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吴国,它们之间互相打仗。最后,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并建立了晋朝。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吧。

  “桃园三结义”讲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刘备在还没有当皇帝之时,以卖草鞋为生,但他一心只想报国,于是便结识了张飞和关羽二人。他们在张飞家的桃花园结为三兄弟。然后各自打造自己的武器,最后招兵买马,他们非常讲义气,不顾自己的生命,共同谋划恢复汉室,保卫国家。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张飞、关羽请在蜀国大名鼎鼎的军师---诸葛亮出山,刘备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山。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没有在家。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时,他还没在家。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一直在屋前等候。最后,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与他出山。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大业,屈尊求贤,不怕碰钉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草船借箭”讲的是诸葛亮三天借给东吴十万支箭的故事。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有动静。第三天,诸葛亮才和鲁肃去取箭,诸葛亮先在三十只船上铺满稻草并插上稻草人,然后去曹营,诸葛亮让士兵们敲鼓,曹操以为东吴来攻打,立刻下令放箭,于是船上的稻草人插满了箭,最后东吴获得了十万支箭。这个故事让我们学会了做事情考虑周全、安排周密、精益求精,才能把事办好。

  这里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聪明过人,运筹帷幄而且他还是一个忠臣,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

  我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正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此时此刻,我心中顿时热血澎湃,眼前展现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而我尤其被书中关羽的故事而感动。

  关羽兵败,退走麦城。途中被东吴兵所擒。吴王以高官收买关羽,却因关羽内心顽强不屈,直到临死,他也神态从容,英勇赴死。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

  读完这一章节,我体会到了关羽的坚定。他的意志坚不可催,他没有低头折节,没有逆来顺受。他的心是坚定的,是高尚的,是美好的,他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样,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把国家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质啊!正是他那不投降的精神,唤醒了我的勇气。有人曾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却比羽毛还轻。”我认为关羽就死得比泰山还重!

  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有许多与关羽一样坚强不屈的`人。如"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她宁可葬身火海,也不愿意暴露了重要的消息。对她来说,敌人的刺刀不算什么,坚定自己的意志才是第一!

  有人说:”现在我们太小,不能像这些战士一样,但是却在我们的身边,也能做到坚定不移:比如说解难提,许多人想了一会儿就打推堂鼓,但是如果坚持就能解开出,这就是坚定啊!”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路上,面对困难,我们也可以像关羽一样,坚强不屈,不在困难面前低头,退缩!

  关羽的精神与他的尊严,使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6

  今天我用书信的方式感谢您?450字作文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可是作为女儿的我却由于去乡下外婆家而错过了,好遗憾。”几秒后,除了刘大英气得快炸了,所有人都捧腹大笑。我回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回家把这件事说给妈妈听,她会怎么表扬我呢?主人,你不认识我了。“要不,明天你别去外面守着了,没准猫都走了呢。

  在寒假中,我读过一些书,但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好看的历史战争书,这本书是吴承恩写的,看完三国演义,给我我很大的启发。

  三国演义中,主要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吕布....好多人物,保证让你头晕,因为人物有太多了。

  谁都想让自己的国家兴荣起来,所以要不断得去讨伐别的国家,如果你的国家强,那你就是王者,如果你的国家弱,那你就是失败者。失败者和王者,大家肯定会选王者,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你只有变强了,才会抬的起头来,才回去讨伐别的国家,要是你的国家很弱小,那你绝对不会去讨伐别的国家,所以,强国都是一些经常去讨伐别的国家的人,但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这是为什么呢?计谋,对,除了国家强,人多,还有有计谋,像诸葛亮,几乎就是没有打过败仗,他靠的是什么呢?是计谋,他是绝不会让自己的人贸然行事的,所以,这就成了诸葛亮能不败的原因了。

  三国最终称霸的`是曹操,也就是魏国,这是什么原因的,因为曹操手下有文有武,也比较团结,所以,这就成了曹操称霸的原因,但是曹操一开始败给过好多人,而且都是大败,但后来是什么让曹操称霸了呢?

  是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经济生产,有稳固的后方;他还礼贤下士,光泛搜求人才,连不忠不孝而有治国之才的都不遗漏。.....

  所以,想称霸,还要动脑子呀!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8

  春天来了,我在黑黑的泥土里,我多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啊!我突然感觉到一只小蚯蚓从我身边爬过,我一伸懒腰,一挺我就突出了土面,阳光很刺眼,我揉了揉眼睛,哇!外面的世界原来这么美啊!我看到了旁边高大的竹笋心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他们一样啊!静静地我听到了鸟姐姐欢迎我来到这里的'叫声,我闻到了花姐姐释放的香味,我还看到了一只小蚂蚁从我身边爬过,她推着比自己大过两三倍的东西,我说:“蚂蚁弟弟你推着这么大的东西去哪里啊?”蚂蚁说:“我们去找吃的了,还有别人在我后面呢,我们比赛看谁先回家,我的最小,我先走了,不跟你聊了再见!”“再见!”我高兴的说。

  突然随着春风,一场春雨来了。她是来给我送水来了,雨哗哗的下了,“沙啦啦,沙啦啦,”我喝饱了,一挺我又长高了。雨渐渐的停了。太阳出来了,阳光照着我刚洗过澡的身体,好舒服,我有吸收了阳光的营养。雨滴从高大的竹笋身上滴下来,滴到我身上好清爽。仔细一听:叮---咚,叮---咚,仿佛是一场春雨的余韵。我一抬头看见了彩虹,那是由七种颜色交织成的,好美!

  这时我听到云雀在树枝上说话,我热切的跟它们打招呼:“你好!小云雀,你能告诉我远处的景色吗?”小云雀回答说:“远处很美仿佛仙境一样”我想:我一定要快快长高,看看它们口中的仙境是什么样子的。

  就这样我一天一天的长高了,有一天我一定会看到那片仙境的。

  我想远处眺望着,心里仿佛感受到了那片仙境:很美很美……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作文900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0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暑假,我正在品读这本书,沉浸在了三国的世界中。

  这本书写的是乱世中,北魏、东吴、西蜀三国鼎立的局势。东汉末年,乱世纷争,各路诸侯投其所好,西蜀的赵、张、关、黄、马五虎,北魏的五子良将,东吴的.父子纷纷上阵,纷纷扰扰了千百年,最后被东晋统治。

  这本书看似清楚的故事却隐藏着种种心机,使我研究最久的人便是诸葛亮了。

  在大家心中,诸葛亮往往是神机妙算、处变不惊的英雄形象,而我感觉蜀国诸事背后,跟诸葛亮有无可脱离的关系。

  关羽败走麦城,我觉得是诸葛亮的计谋的关系。因为刘关张桃园结义,所以在西蜀,关羽和张飞是受法律管制之上的,再加上关羽十分骄傲,有点瞧不起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利用他的这一性格。关羽败走麦城之前,诸葛亮嘱咐太多,他不屑一顾,冲动的与吴国打仗,最后落得牺牲战场。

  魏延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但在三国中却不常提到。在某次战役中,他与诸葛亮一并战线,攻打魏国。魏延提出兵分两路,我想诸葛亮该是知道这样的好处,但是他并没有采取。事后,司马懿评价:如若按魏延说的做,魏军定会全军覆没。因此,我感觉诸葛亮微微有些偏向曹操。

  证明诸葛亮偏向曹军的原因还有一些: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逃走华容道,诸葛亮明明可以抓走曹操,但在这关键时刻却放走了他,这让我疑心大增。

  三国乱世,心机极重,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人可以考虑如此周到,便不会上当受骗了,诸葛亮固然聪明,可是他的心计我们常人却无法猜测,人都说“诸葛近妖”,我们若深入研读其人,又该有许多不一样的发现吧。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1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2

  九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我一套半白话版的四大名著。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妙笔生花以《三国志》为基础,记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刻画了两百个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在字里行间穿梭,像身临其境一样用心去触摸那段历史。那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武群臣争权夺利,有时候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好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一个个或是美丽动听、或是激动人心的故事,深深地沉浸于故事情节,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也忘记了这是历史。

  三国演义里面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备的善良仁厚,急性子暴脾气的张飞、英勇善战的赵云、还有那个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深谋远虑,扭转乾坤,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啦!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七擒孟获……一个连一个的故事让我有点热血沸腾,好像自己随着战鼓加入了他们的战争中,我自己问自己,如果我要在三国时代我会是谁?孙尚香?小乔?貂蝉……哈哈,这是一种猜测而已,生活在这个现代礼貌的年代里人们不可能回古代的啦!

  读完《三国演义》,趣味的故事情节,回味无穷的历史典故深深打动了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随时都在脑海浮现。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可是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也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仅照亮了我的心灵,还激发着我的斗志。《三国演义》你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陶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听到这首关于三国的千古名句,我就会想起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所谓《三国演义》,就是突出“义”这个字,特别是刘备这位大人物,他的.义,是妇孺皆知。

  当年关羽打不过孙权,弃荆州到麦城,可孙权还是不死心围攻麦城,活捉关羽,残忍地吊起了他,给予无尽折磨。就在这件事要传入刘备耳中时,张飞也被吃里扒外的部下斩杀。两件事激怒了刘备,带领七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吴进发,与吴军殊死搏斗,但天不遂人愿,结果还是惨败。因为大军损失惨重,又没能给兄弟报仇,结果抑郁成疾,最终病死在白帝城。一代枭雄就这样“就义”了。这件事深深地触动我。在平时生活中,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到“义”这个字,做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我还要学习赵云的勇敢。平时的我,有些脆弱,老落泪,根本做不到“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还有不得不学诸葛亮的“智”,诸葛亮七擒孟获,与司马仪斗志斗勇,上演了空城计、暗渡陈仓、减兵增灶……司马仪到诸葛亮死还以为是计,害怕上当。可我就在学习中还老犯一些小毛病,数字抄错,计算错误,审题不仔细等等,做不到遇事沉着冷静,是个十足的“马大哈”,根本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而他却可以。

  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下一次读《三国演义》能有另一番品味。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4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光芒,犹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细小却珍贵,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坚定的目光。而它们的作者,那些呕心沥血,为自己梦想一路挺进的人,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灵魂与他们的作品一样万世不朽。这样一本书,它亭亭玉立在文学的巅峰,它的名字是——《三国演义》。

  它讲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勇士舍生忘死,为了国家而拼杀的故事。

  不论是狡猾奸诈的曹操,忠厚老实的刘备还是有勇有谋的孙权,都被这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活力与生命。或许只是寥寥几笔,一个清晰透彻却不失勾心斗角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

  我曾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叹服过。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轻盈却珍重的书,我的眼前就总飘荡着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谋,刚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其中,赤壁之战更是使得曹军大败,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连周瑜也略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敌军多疑的特点,用一招“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扭转乾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刘家打下天下,他呕心沥血,写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师表》。这种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叹服!

  我曾被赵云的忠诚折服。我曾向远眺望,想象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穿着金甲,在数以万计的敌军里七进七出,只为保住自己主公的孩子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该是多么威武与决绝,那种危难关头毫不犹豫的反应,更是证明了他的一片赤诚。

关于三国的读后感15

  《三国演义》是部巨著,读后感想甚多,对曹操的印象最深刻,不能面面俱到,只清晰地记得曹操的几次败,仗。曹操确实败得惨,败得透,但是曹操就地反攻,卷土重来,可谓屡败屡战,且大败之后必大笑。

  初战马超时,曹操输得割须弃袍,夺船避箭,可以说是狼狈不堪,只勉强捡回一条命。当时的.曹操非但面不改色,且又是一阵大笑:“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一面笑,一面已布下疑兵陷阱。又观察到马超勇有足而知不足的弱点,吸取教训,变硬拼为智取,以涂改书信离间马超、韩遂二人,遂大破敌甲。曹操在败甲之际仍然成竹在胸,不为胜负所乱,同时他的乐观态度又安定了人心,是在难得。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公,是曹操败得最凄凉的时候。火烧之后,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倾盆,正是“火厄盛时造水厄”,寒风刺骨,人困马乏,死伤无数。八十三万大军,几乎片甲留,曹操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连连大笑敌人乏谋少智,小说戏剧性地一次次安排笑声未停,便伏兵杀出。残兵败将屡次被杀得落花流水,更添一份凄凉。同值穷途末路之时,项羽也许会长叹“时不利兮骓不逝”,拔剑自刎;同是被烧了一场的刘备,经一蹶不振,白帝托孤。曹操却仍是大笑不止,奸雄本色。大败之后,曹操“壮心不已”,过了四年,下江南再战孙权。

  “是非成败转头空”,昔日的得失已是烟消云散,但小说塑造的曹操在逆境中的顽强,仍是《三国演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