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时间:2020-03-22 12:01: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1

  今天读了《余映潮讲语文》中的一篇《美读欣赏,诗意盎然》深有感触。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是啊,我们曾经的高声朗读去哪里了?作家张炜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走在这片荒野之中,最恐慌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学生们在早自习时间默默地凝视记背格式化的知识点时,我们难以再次寻到朗读的踪影。这个时候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追问:朗读何在?朗读的时间哪里去了?朗读的心境哪里去了?沉寂是语文课堂的死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改变它而不懈努力。可是我们的路在何方,我们究竟要如何努力?

  《美读欣赏,诗意盎然》告诉我该怎么办。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我们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

  在朗读教学中要定一些基本任务:

  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

  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5.指导朗读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

  6.诵读古代诗词,让学生体会其内容,便于学生积累感悟。

  7.组织各种朗读、诵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2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他的《余映潮讲语文》一书,受益匪浅。

  一、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阵地。余老师的书,为我打开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我豁然开朗,阅读教学应该这样教。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一切阅读教学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引领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之中。创新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不同寻常之处是: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课堂教学设计24字口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显现着诗意手法。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要素:诵读、评析、积累。他在教学艺术上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试看以下课例:《记承天寺夜游》,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余老师从朗读、分析、欣赏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首先是朗读:一读解决生字词;二读读出重点字词;三读读出感情,通过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和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一步步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了夜游的味道,读出了文章中复杂的情感。我惊奇地发现,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不太重视的环节,师生之间竟然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余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果然,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你看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似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带劲,越读越有味道。朗诵课文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后是分析课文:这一过程中余老师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将课文变形,即划分层次,概括意思,让学生将课文变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看似很普通的教学环节,经余老师的点拨,似乎变得立体起来。同学们各抒已见,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了三种意见:

  A,分两层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抒情;

  B,从事情发展的顺序上第一层是起因,第二层发展,第三层再发展,第四层结局;可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概括。这个活动使学生们理解了叙事加抒情是叙事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也使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安排之精妙略有体会。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有思想能交流的个体,但在教学中如何组织交流探究也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学习的是其神而不是形。

  最后让每位同学都写课文观感,教学活动设计为请同学们谈谈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法之美等,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打开了,这才是最高效的课堂!学生们俨然成为了一个个小评论家,你看:本文美在篇幅的精短,内容之丰满(一晚、一友、一景、一感);结构的灵动如月色的描写(明写,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暗写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在情感的波澜,由快乐(欣然起行)到寂寞(念无与为乐者)再到快乐(怀民亦未寝)最后到感慨的情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从余老师的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我看到了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切入点,也就是提问的精妙的重要性。

  二、教学研究

  余老师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只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扎扎实实就行教学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奋斗的芽儿才会结出成功的果。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中学语文教师的常用研究方法:

  1.梳理整合式研究

  2.思想火花式研究

  3.专项突破式研究

  4.论文写作式研究

  5.一课多案式研究

  6.顺势拓展式研究

  7.提炼升华式研究

  8.名师跟踪式研究

  掩卷沉思,墨香犹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方法,追寻名师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3

  这两天,读《余映潮讲语文》。余老师是当代名师,曾经听过他的几次讲座与几堂公开课,对余老师的治学精神的严谨,治学态度的扎实以及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有着极深的印象。读这本书,本身也是带着目标来读,一是想了解余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有哪些独到之处,二是想具体了解一下余老师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如板块式教学思路、读写结合还有美读欣赏。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我特别对本书的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教学理论只有在具体的课例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作用,而一个完整的课例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教学者的思想精神。在这几个课例中,我发现,余老师并没有对文本进行特殊的解读,而是采用种种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讲出自己的观念。学生的回答也有跑题、偏题的现象,但灵光乍现的辉煌足以令我们眼前一亮,使我们对这些非常熟悉的文本又有了新的认识。余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最令人钦佩的,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他让学生找文章的看点;在《生物入侵者》一课中他又让学生先缩写全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及顺序,再讨论明确说明对象特征;《我的叔叔于勒》中则要求学生讨论相关话题;《童趣》《口技》中则启发学生紧扣关键字或翻译、或理解。这些方法看来令人眼花缭乱,但我觉得,归纳起来就是化繁为简,紧扣中心,调动学生这几句通俗却又深刻的话。我从中得到的最大的收益是,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多角度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的真正过程应当是启发学生自我解读文本,并且能够从中得出独特的看法。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对文本的解读,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最后的结果就是使课堂成为了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则成了看客。最终,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成为被动的抄录者。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关注余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之所以关心朗读,不仅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还因为我明显地感觉到,从初一到初二,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下降。初一刚进校时,学生们几乎都能大声地朗读,但过了一学期,有感情朗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到了初二下学期,朗读几乎就没有情感了。我经常在课上给学生朗读课文,但令我困惑的'是,我的朗读带动不了大多数学生,朗读似乎成了教师的一种表演,而学生只是在漠然地旁观。如何调动学生认真朗读,如何让朗读可以调动学生而非教师一个人的精彩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余老师本身很注重朗读,在这本书中《美读欣赏,诗意盎然》一文中,余老师列举了五种朗读教学的设计角度:小步轻迈——层次细腻、角度精细——过程生动、有引有读——重点突出、表情演读——震撼心灵、一词经纬——体会深刻。五个角度均很精妙,但我觉得还缺少一点,就是这五个角度均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的,但如何调动学生,让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朗读的过程则没有写。事实上,这些角度,特别是表情演读,我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但总觉得有些不自然,有演戏的成分在内。我很想知道,余老师是如何自然地进行这一流程的,因此我仔细阅读了他的相关课例。

  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中,余老师使用表情演读这个角度,这也是常常被别人模仿的地方。他通过投影指挥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来朗读,现场效果一定很好。我注意到,这一环节之前还有两个环节,也就是诗歌吟诵和自由背读。在诗歌吟诵中,余老师提示学生这首诗有一种旋律,就是作者把深沉的感受和明亮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在这一环节中,余老师要求学生或用谈心的方式来读、或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具体感受这旋律变化的过程,而在最后朗读时,余老师也用舒缓、亮丽、沉稳、乐观、平衡深沉、响亮亲切、乐观稳重等词语来具体解读深沉与明亮这两种感受。也就是说,余老师在教学伊始就已经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表现不同的情感,后面的表情演读只是对上面活动的总结。从这里我发现,其实朗读就是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从课文中来的感受最终也要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表现出来。朗读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如此再提示他们如何读就有助于他们主动地抒发情感。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熟悉。

  在《散步》一课中,余老师使用了有引有读的设计角度。他提示学生读好文中的波澜,并且具体指导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这个‘都’字读重一点;她‘早’习惯听从我的安排,‘早’字读重一点;‘还’习惯听众他高大的父亲,‘还’字读重一点;妻子呢?很顾及他的面子,‘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还有,我决定‘走大路’三个字要读出一个思维、决定的过程,‘还是走小路吧’要流露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在这一段解读中,余老师具体地阐释了朗读中重读这一概念的含义。为什么重读?如何重读在这段话中阐释地极其详细。真正的朗读是要让朗读者在那一刻成为作者本人,感受与作者相同的喜与悲,因此,读出感情必须读懂课文,余老师在此处的强调就是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再阅读。余老师并没有过多地讲解朗读的技巧,但他所强调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读。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读出思维、决定的过程与疼爱的情感,实际也就是在考虑朗读的技巧了。朗读的前提依然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朗读最根本的技巧。

  余老师也会采用一些新方法来调动学生,例如在《律诗二首》中,他就采用了译读的方法。在译读之前,他先要求学生吟读两首诗,强调要读出味道与意境。而在译读中,他先要求学生在自己朗读一句诗后,翻译这一诗句,而后再由老师润色学生所翻译的内容,由学生读一句他来翻译一句。朗读与翻译者角色的转变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品读诗句的过程,学生在翻译中也开始渐渐理解诗歌的内容。这堂课的最后阶段,余老师让学生描述诗句中所表现的场景,就是对这种理解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

  从余老师的几个课例中,我感觉到,朗读要打动学生,首先必须调动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教师的引导仅仅是起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如果拘泥于朗读的技巧,那么只能让学生重复老师的朗读,也就失去了朗读的真正意义。朗读——从心开始,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4

  这本书,用简练的语言和详实的教学案例,系统地阐释了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让我深深地感到,学无止境,教研无止境。

  阅读教学曾经是我一度迷惑的问题。在读本书之前,我的脑海里只有新授课与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与阅读课、写作课。那也只是粗线条的轮廓。余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他所阐述的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课型,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深层次、多角度的教研天地之中。相比之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实在是做得太不够了。

  余老师谈到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这使我想到,无论哪一门学科,文科还是理科,教师都必须以一种客观、缜密、严谨的态度,悉心研究,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课堂,减少无用的环节和时间的浪费。

  一些课型的界定,在某些老师的眼里,可能还是模糊的。有的课型我还是在余老师这里第一次看到。余老师将我带进一个博大精深的语文教研境界当中来,在余老师的教研天地里,我看到的是系统的、条理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色彩斑斓的、灵气飞动的教学设计案例。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以余老师为榜样,精心教学、潜心钻研,做一名事业型、研究型教师。

  第一次知道余老师的名字,是在98年的下半年,那时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后来,我又有机会多次聆听了余老师的示范课、现场报告。从他人的评价到亲眼所看,亲耳所闻,我对余老师的认识、了解逐步加深。最近,我又阅读了余老师的《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后,觉得颇有收获。

  全书分有“教材阅读的艺术”、“教材处理的艺术”、“课型设计的艺术”、“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教案设计的艺术”、“教学论文的写作艺术”9章50讲。当我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是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了灯塔的方向。这本书,用简练的语言和详实的教学案例,系统地阐释了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让我深深地感到,学无止境,教研无止境。

  阅读教学曾经是我一度迷惑的问题。在读本书之前,我的脑海里只有新授课与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与阅读课、写作课。那也只是粗线条的轮廓。每个学期,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精减课时量,总感到惜时如金。关注着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关注着学生的积累与背诵,关注着考试分数……行色匆匆地上完一本书,紧紧张张地投入到复习当中去,迎接着期末考试的来临。余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他所阐述的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课型创新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深层次、多角度的教研天地之中。余老师的课堂,有丰厚的积累、多样化的读写训练、揣摩、品析、欣赏、探究,放飞思维,精彩连连……是如此丰富多彩的。相比之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多角度开发和尝试运用方面,是单一的、浅显的,实在是做得太不够了。

  余老师在第一章中阐述了教材阅读艺术中的理读、类读、品读、扩读、巧读、助读,我看到的是一位老教师呕心沥血的潜心钻研、系统地整理工作。每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分类细致、拓展丰富、角度新颖——可以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同时也为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不够扎实、不够深刻、不够系统而感到惭愧。平时我们重视考试,即使是针对于考试,我们的工作,相对于余老师的研究,也是太粗糙了。余老师谈到——

  提炼“考点”多年来的阅读训练特别是应考阅读训练都离不开“题海战术”。这是没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以及阅读题的考查要点进行科学分析的缘故。

  所以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接着,余老师对中考语文阅读题的考点,进行了详细的罗列与分析,对于中考阅读题的命题要求进行了切中肯綮的阐释。这使我想到,无论哪一门学科,人文的还是地理的,研究者、工作者都必须以一种客观、缜密、严谨的态度,悉心研究,全盘把握,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课堂,减少无用的环节和时间的浪费,从少慢差费当中彻底走出来。“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平时时常感叹,在应试条件制约下,语文课堂练习的思维含量愈来愈少了。可是,当我看了余老师设计的学案后,尤其是他所说的“练习不只包括阅读练习,还包括思维练习、运用练习、探究练习、学习方法实践等。”才明白,这些思想与方法,我们平时所做到的,仅仅是凤毛麟角而已,粗糙、不深刻、耗时低效已经成为我们的通玻我们只是缺少深入研究。

  读,然后知不足。比,然后明差距。读完此书,我才深知自己教学功底的薄弱,教学认识的肤浅。“追求高度”这是余老师曾用来勉励青年教师的一句话。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把自己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以追求自己教学的高度。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

2.讲党课主持词

3.《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4.八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

5.《观潮》说课稿

6.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推荐5篇

7.《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书笔记

8.业余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