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

时间:2020-07-29 14:51: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1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两个时期,绝对称得上是史上最伟大的时代。17世纪末,牛顿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宣布了近代物理学正式创立。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彻底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至今深深困扰和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回顾曾经的那段20世纪的历史,就像品味两颗青涩的橄榄,咀嚼越久,回味更无穷。

  通读这本书,作者以一种科学和人文素养相交织的语调向我们介绍了量子力学从发现,斗争,批驳,直至最终被广为接受的整个过程。从电脑到激光,从生物到核能,航天卫星理论皆赖以建立。从今天,现代的角度看过去,整个发展史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过去的400年中两个派系数次交锋。起先,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依靠经典力学的奠基,在物理界获得了普遍的公认地位。随后,后起之秀托马斯杨悄然间发现了干涉现象,波动界的干涉条纹撼动了整个微粒世界。麦克斯韦于1856,1861,1865年连发三篇关于电磁理论的论文——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于1887年被赫兹证明,使波动说在第二次波粒战争中登顶加冕。历史总是这样,一边落英缤纷,乱花迷眼,一边又是乌云乍起,电闪雷鸣。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物理界阳光灿烂的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经典力学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波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问题。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而第二朵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紧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的波粒战争接踵而至。而伟大的真理,则在烈火和暴雨中实现涅槃。在痛苦的上下求索的30年里,验证了光的波粒二相性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是基于无数次试验和交锋中蹒跚中前进的。通读完这本书,我很明显的认识到。我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大胆假设和猜想的思想。有时,机遇,灵光稍纵即逝,或许他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一个个小的不起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预言了磁生电,海森堡在量子物理中引入了晦涩的矩阵……把握灵光,潜心钻研,即使不一定成功,其中的那些困惑,激动,恐惧和震惊也值得人品味。除此之外,仍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触碰自己想做的事。薛定谔,狄拉克博士大器晚成,依旧努力抓住时光的尾巴,在不确定度和P数上努力延伸,完成了量子物理学的部分奠基工作。三年磨一剑,五年磨一剑,甚至是十年磨一剑,在虚无缥缈的理论中,历史给予了他们最好的褒奖。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以此为题,揭示的是量子物理中最鲜明的特点——不确定度。回顾来看,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史扑朔迷离,但更可贵的是再这背后拓荒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史0世纪最可贵的财富。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2

  如今的网络时代是个人人可做写手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在各类网站上尽情的长篇大论,有人写爱情故事,有人写玄幻小说,有人写鸡毛蒜皮。而这位曹天元比较“另类”,他居然写起了量子物理史话,因为少见,所以他的工作在科普缺乏的中国更显得特别突出。

  读完一本书,闭上眼睛回味回味或者是粗糙地写上几句已是习惯了。遇见这本书,是一件很机缘巧合的事情,自习回来上网,偶然间在internet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发现的;翻开它又是必然的,之前看过大量的科幻小说,知道不确定性原理,多宇宙平行等学术观点很受小说家们的欢迎,再加上高中以来就一直困扰我的。“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些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量子物理学史的兴趣。很是符合“微观不可预见性——宏观的必然”这一说。

  我不是物理系的,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仅仅凭着一点微薄的线性代数,微分,概率以及高中积攒的一点物理学知识,花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地看了下来,倒也是小小的艰难了一把。看了就有收获,起码对量子物理有了个基本的感性认识,门外汉有门外汉的好处——走马观花,不必深究。

  不是对物理学发的,在这里只想说点与书本无关的东西。从科学史可以看到,大多数科学家,都有着一种对知识的狂热,他们把“发现宇宙的奥秘,体验真理的美感”作为一种人生的目标,科学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我没有那种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理想,只是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我活着只为了享受感官的刺激,只为了他人的评价,只为了社会给你订下的种种标准,这样的人生也太逼仄了。也需要在风轻轻云淡淡时,呼吸一下空气的美好;也需要在繁星满空下,抬头望天眼里景仰和敬畏;也需要在为霞尚满天时,沉吟一下“落日熔金,暮云合壁”……

  《上帝掷骰子吗》是本成功的科普读物,从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成功科普读物的一些特点,他的作者无疑首先应该了解阐述的科学领域,但是不需要一定精通,就如教师在课堂讲课更关键的是他的表达能力。作者应该有更广泛的兴趣,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从更丰富的角度以公众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科学的普及。这本书成功的向大家讲述了量子物理的一段历史,或许并不完全准确,但是我们毕竟可以知道这门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毕竟了解了很多基本的量子物理理论,我们毕竟了解了大批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对于一本科普读物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3

  如果说人们经常因“离终点不远了”而感到喜悦或恐惧的话,看上去已近完美的19世纪末的物理学就是这样一个幻觉的肥皂泡。在这个牛顿王国里,给我一个初始条件,则一切都可以被推演。若抛开决定论可能引发的自由意志问题,我们是很可以为如此一个严整的秩序世界目眩神迷的,这是理性的骄傲,真理的健康气息,几可替代上帝的力量,似乎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修补几个小缺口,然后上帝之杯就归人类所有了。而与堂皇的经典物理大厦相比,量子论更像是叛出神殿的浪子,曹天元选择量子论为题,其实是聪明之至:若是写经典物理史话,则大致是牛大帅大旗一挥,麦上将又下一城,科学如何伟大光明之类……而一个没有止境的旅途,永远是比已臻圆熟的状态更值得叙述的;充满矛盾的混合体,也往往比看上去井然自洽的体系具有更多的价值。

  惊艳——中文世界里,哪有科普写得如此跌宕精彩的呢?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从其网络连载的时候我就开始跟踪,第一感觉是惊艳:中文世界里,哪里有过科普写得如此跌宕精彩的呢?光的本质问题是书的第一条主线,作者以武侠小说的架势叙述了波动论和粒子论长达几百年的纷争,就像紫霞和青霞这对佛祖面前的双股灯芯一样纠缠不休,喜欢武侠的朋友们不妨把某大牛读成某大侠,把波动和粒子当成剑宗和气宗,把柏林和哥本哈根看作武当和少林,一样能读得很high。怎么能不high呢,文笔既佳,情节又曲折,又很少用方程式和名词来恐吓人民群众,恰如其分的比喻,再加上中文写作里并不算普遍的幽默感像雨后的蘑菇一样散布各处。

  但若仅仅是high了的话,这就不过是一个点头赞许之余,看过即忘的传奇故事而已,所幸作者写的是量子论——有史以来最叛逆得不像话的科学理论:自身充满矛盾也就罢了吧,还与哲学、精神、意识这些科学世界里的异客暗渡陈仓。

  直到EPR佯谬和薛定谔的猫出场的那一刻,才是该书真正进入佳境的地方,量子论开始光怪陆离,各种各样的推论无不荒诞,如多世界解释和最终人择原理。正是这只非死非活的姓薛的猫,开启了一道大门,并用它的爪子在上面歪歪斜斜地印上了“骰子”两个大字,门里释放出的意识的幽灵在物理世界里游荡近百年,没有人不为此头痛不已。

  EPR佯谬是爱因斯坦挑头对玻尔为首的量子论进行质疑而设计的一个悖论。简言之,假设一个粒子分裂为两个,各自向宇宙的尽头飞去,那么根据守恒原理,如果一个粒子是左旋,另一个一定就是右旋。粒子的左旋与右旋的叠加状态只有波函数可以描述,除非我们进行实际观测。假设,我们逮住并观测了粒子一号,它的波函数则瞬间坍缩成确定的状态,比如说左旋,这下不得了,已经飞过不知多少光年的粒子二号正洋洋得意它的神秘状态不为人所知呢,谁知由于它的`双胞胎兄弟被捕,让它也连坐了:它肯定是右旋无疑,这时,它的波函数也刷地一下坍缩了。那么,这难道不是有关自旋方向的信息通过茫茫太空瞬间传递,超过了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限速么?于是爱因斯坦同学急不可耐地给它开了张罚单。

  基本粒子到底是可以预测的客观实在,还是既左旋同时又右旋,一会儿出现在这里,一会儿又幻影移形到那里的幽灵?换句话说,到底是爱因斯坦,还是玻尔?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目前看来是后者正确,而物理学的严肃形象不免要泡汤。我们不得不接受实验结果,但困惑却越来越深,回答了一个问题,发现更多的问题又摆在面前。然而正是这样,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谜题才能散发出永无止境的魅力。每一个裂口都是新生的机会。科学中新理论取代旧理论,往往不是以“欧耶”开始,而是从“怎么搞的”开始的。

  惊愕——科学的那个名叫科技的儿子,还成了谋杀艺术和思想的疑凶?

  让我们再来看看薛定谔是怎么把他家的猫放出来,追捕诡异的粒子老鼠的。放射性元素每过一个半衰期,就有一半的衰变,对于单一原子而言,它是否衰变的可能性是50%。如果我们设想这样一个装置,里面有一只猫,如果这单个原子衰变了,就激发一个开关放出毒气把猫毒死。在我们打开装置观看之前,这只猫是出于一半生一半死的叠加状态,而当我们观察那一刻,波函数立刻坍缩成不是死就是活的本征态。那么,我们要是一直不打开看,这只猫到底是什么状态呢?

  因果律,不论在哪个领域的科学家那里都是无比珍贵的,大家穷毕生精力,不就是为了理清一两个因果关系吗?而薛家猫所触动的正是这块科学家们的心头肉。什么时候,事实到底如何跟我们是否进行观测竟然相关了呢?波函数弥散在空间里,当我们一观测,它就坍缩了,如果我们不观测,它就像幽灵一样既在此,又在彼,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在此和在彼的概率。存在与感知,难道真如伯克莱主教所说的那样相关么?我们沿着严格的理性一路走来,竟然就是为了在此处挑战理性么?

  量子论的这一点思辨意义虽然不能让科学和哲学实现自古希腊以来的首次握手,但至少提醒人们,这二者不是完全隔离的两个世界。鉴于科学现今被描绘成冰冷狂妄的角色,我想借此表述一下个人观点。科学与人之间的隔阂日深,有两个后果,其一就是伪科学盛行,这中间是经济利益在驱动,有人卖书,有人卖核酸,有人卖远程治疗服务。其二,也是更重要的,科学世界不但与人文世界成了互相敌视的两个世界,而且科学的那个名叫科技的儿子,还成了谋杀艺术和思想的疑凶。因此,科普已成为今日科学家额外的社会责任。目前在西方有相当数量才华横溢的科普作者,他们多是科学家出身,每当我读到他们的作品,就很想与人分享,这也是为什么《上帝掷骰子吗》让我有为它写点什么的冲动。其实,科学素养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可惜我们的教育只集中于教授知识,而不看重思考过程的培养。而科学精神,恰恰是清醒、严谨、尊重事实的探索精神,它源自自立的思考,这是在教材上找不到的。

  惊叹——科学是以否定过去的方式与灵魂相关。

  我一直相信哲学是与灵魂有关的,而科学,也不是完全无关。这个说法极易引发误解,首先,请不要把灵魂二字解读成栖居于肉体当中的、要么升天要么下地狱烤火,还可以在人间飘来飘去的白乎乎的一团,相信您的解读不会如此廉价。其次,我并不认为意识能够决定波函数的坍塌,进而决定物质的运动,灵魂至少是建立在足够复杂的宏观结构上(比如人类中懂得思想的那一部分),是比宏观还要宏观的,而不可能在微观层面发生作用。事实上,量子论正是因为与观测、或者说与意识的这一点联系,已经被伪科学的大师们无数次滥用了。

  我们或许可以辩称,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到底是量子论正确还是相对论正确,薛家猫到底是死是活,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外部世界到底是什么,与我的灵魂又有何干呢?这些外在之物如何能给予内心的救赎?

  然而在精神世界的暴风雨中间(如果您有过体验的话),当您回头瞥一眼这个有序的世界,是否有一丝阳光的气息透进您的心底呢?这诚然不像经典物理时代那样,一切物质皆顺从既定的轨道而行,然而严谨的理性仍然是科学世界不可辩驳的国王,只是,如今已不再能够在理性的统治下,于某个水草丰美之地安居乐业了,而需要跟着这个摩西出埃及,在不确定性中徘徊,在对过去的否定中享受冲浪的乐趣,当然也得屡次抛弃身后令人舒适的世界——那些已经近乎完备的体系。我希望可以宣称灵魂并非懒惰,只有探险的旅程才是情志所寄,而科学是以这样的方式与灵魂相关。谁不渴望一个终点,一个圆满之境?但它若有一天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我大概会像每天跟上帝祈祷的教徒忽然接到上帝的电话要来共进早餐一样惊骇。而路上,才是应得的归宿,正如曹天元在《上帝掷骰子吗》中所说,怀着“深深的激动和无尽的好奇”。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4

  上帝掷骰子吗?无数科学家为这个问题背后的量子力学痴迷疯狂。如果要评选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那些年代,那么20世纪初必然榜上有名,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并最彻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曹天元所著的科普书籍,则淋漓尽致地将其展现了出来。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这本书前半部分的章节讲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确立,直到EPR佯谬和薛定谔的猫出场的那一刻,全书进入了最佳境。作者将科普写得如武侠小说一般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甚至还有点诗情画意。在作者笔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神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一个个为一个问题困惑且强烈想要解决它的有着意志坚定的普通人。“人们在量子这个精灵的带领下一路走来,沿途如行山阴道上,精彩目不暇接,但现在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白云深处,彷徨不知归路。放眼望去,到处谜雾茫茫,不辨东南西北。”

  量子论光怪陆离,各种各样的推论无不荒诞。但这些科学家却一个个都具有闯入一毛不拔的未知境地开拓疆土的毅力和勇气。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科学家由衷的敬佩和因量子物理的每一个突破而怀有的难以言喻的激动。

  读过这本书后,我开始明白,科学乃至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跳出狭隘的思维,打破顽固的局势。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精神,去无条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去质疑一切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不破不立”。因为回答了一个问题后,等待着我们的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更多问题的接踵而至。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让科学散发无限的生机。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谜题才能散发永无止境的魅力,因为每一个裂口都是一个新生的机会。

  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讲述科学家们的贡献,更大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人们对那些背后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英雄怀以崇高敬意。这是科普书籍的“魂”。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有“魂”。作者说,他更注重的是精神,是历史,而不是科学。这应该就是他能将这个故事讲述的如此精彩的原因吧。

  回到一开始。上帝究竟掷骰子吗?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波尔笑笑说,别去指挥上帝怎么做。而霍金说,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上帝不仅掷骰子,有时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去。这其中的含义,就请你翻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自己一探究竟了。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相关文章:

1.《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2.物理老师国培培训总结范文(精选4篇)

3.【精选】年度物理工作计划3篇

4.写给上帝的检讨书!

5.物理检讨书范文

6.物理专业求职信

7.边城读后感精选

8.活着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