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0-10-04 16:01: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2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自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早上要带学生训练,晚上还要训练……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 这几天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最近,有幸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受颇深。此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要继续学习”

  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继续学习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设疑问难、探究学习、自行解决问题”等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学习同样给我的课堂教学带进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从最初简单的电教媒体——幻灯、投影,到现在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学效果也越来越理想,使知识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可以把知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新知。当然要熟练掌握使用这些教学手段,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巧,才能制作出精美而且实用的课件。 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二、“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

  “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定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社会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借用方方校长的一句话:“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重要法宝是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并让这种习惯熏陶我们身边的每一株幼苗,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3

  都说“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可是自从二胎之后,发现自己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孩子给占了。仅余的一点时间常常会用来补觉。已经记不起多久没有拿起一本书了。于是到了要交读后感的时候,也只有硬着头皮,硬生生开始搜肠刮肚了。

  回来上班之后各种的不适应,最不适应的莫过于课堂上的自己似乎是个失去耐性的爆竹。因为总觉得课堂是自己的一言堂,孩子们坐在课桌后面神游的状态让我顿觉得挫败不已。

  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的世界里。该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说,需要在课堂上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似乎太理想化了,在教育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每天坐在课桌旁,无所事事。教师不要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很多学生之所以把学习当成负担,因为他没有体验到学习带给他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 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我们似乎忘记了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我们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当然,这也是最困难的事。

  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可急躁的我急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急于完成这样那样的练习、作业……学生们也是疲于应付这样那样的作业,在这样贪玩地年纪里,的确是件强人所难的事。我们真的犹如带着镣铐的舞者。

  长期以来,老师习惯了灌输、习惯了传授、习惯了检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谁应该改承担学习的责任呢?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度走不了,急死老师了,就往往会忍不住越粗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赖中。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疏导。其次会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 长效“ ,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故而眼前所耗费的时间经历应该说是值得的。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4

  充实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纲要,认真意会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材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红岩读后感1000字 “有履历的教师都在高兴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讲授纲要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经过充实、精心的备课,才气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趣话连珠,变更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味。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思量的学生的现实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到场到讲授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照旧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气进步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变更学生对这门课的兴味。

  第一:充实备课。

  第二:精心计划课堂言语。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言语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诲的艺术首先包括发言的艺术。”教师的讲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言语表达本领,这就给教师的言语涵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言语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十分轻松,学生听的也十分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言语本领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好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以是,我们要精心计划课堂言语,夺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言语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巨大,不愧是天下闻名的教诲理论家和理论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着实又那么在理,枚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宛如是本身曾经碰到过的许很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法和事情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本身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二:精心计划课堂言语。

  曾经有位教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怎样是不克不及成为良好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行缺的“精神秘闻”。“有人说‘没工夫读书’,关键照旧他不想读书……”我完全同意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品种型。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5

  近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后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 30 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一、用一生的时间来思考,来备课。

  一位有30 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 分钟。”?

  十多年来,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尤其是对备课,我一点都不敢马虎,因为我觉得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注重的是人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每次备课我都是琢磨了又琢磨,生怕其中的哪一点讲忘了,讲丢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致于没有空闲的时间静下来,细细回味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把备课看做一个独立的环节,备好课就觉得事情就好了。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惭愧!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大师告诉我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打造教师的专业底气,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教科书的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

  二、 学习以思为起点,也是后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关键。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抱怨某某的学习成绩如何的不堪入目,教的我们老师发疯了,可他的成绩还是依然如故,甚至有的老师拼了命似的给这帮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一题又一题的练习,希望他们能从中受到一点点的启发。可是,整天把自己搞的愁眉苦脸,疲惫不堪的,还是没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的?对于后进生,我们一直以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够好才学不好数学为理由,一次又一次的帮他们讲解,但我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班有一名同学叫王怡深,刚接触时觉得他不会听讲,成绩也差,没什么好感。时间久了发现这个孩子读书的声音很好听,就发自内心的去表扬了他。从此,他在语文课上,常常举手回答问题,也常常听到他悦耳的读书声。没想到期末考试时,他竟然比期中时进步了十几分。年前放假时,他不仅领到奖状,还领到了奖品,我想这都源于他已经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有时候我在想我对学生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我做到了别人都无法给予的关怀和帮助,看了这块内容后,我才明白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只不过,后进生的学习能力是隐藏着的,需要教师去发觉,去培养。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间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因为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书中还有很多好的建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细细品读,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领略书中的精髓,用大师的教育精神来鞭策自己,用大师的实践经验来指导自己,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和自身的教育素养。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6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着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首先,书中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老师在讲一个很难懂得概念时,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他们会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能让学生先看一些有关的书籍,让他们先通过这些新奇有意思的书籍去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我相信他们看过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在上课时他们会提出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会把看到的知识与教材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他们还会为自己能提出这些问题而自豪,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能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变得更清楚。在教室里搞一个小型的图书角,这是作者对老师的建议。只有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书,应该看什么书,把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把课本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教师的时间问题。许多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除了上课以外,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理学生。但是教师跟其他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需要时间。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上的课非常出色,以至于来听课的人都忘了记录,听得入了神。他在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了他的话,我内心得到极大的震撼,他不抱怨时间不够,却用了终生的时间在准备着每一堂课。所以说一个老师要不停地读书,不停地积累知识,不停地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像小河一样流淌不息。一个有着经验与知识的老师能把课上得那么有趣而生动,如果你缺乏知识,只讲书上的死知识,这种课是没有意思的,学生也会听得失去了兴趣。像给我们上教育学的陈老师,他上课幽默风趣,经常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与见闻,不仅给我们讲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要使这些小溪流永保活力,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分也会使他们自己满意,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我暑假在辅导班带班的时候,每当给学生批改作业时总是会再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分数,如果错的太多还会出现很低的分数,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太幼稚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会不会伤害了某个孩子。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愿意看见这样的分数,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学习作者那样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恰当合适的评分。当然这是平时的评分方法,在正式考试的时候还是应该给予正常的评分,给高分者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给落后者以警戒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学着作给我们的建议远远不止这些,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和学习。要当好一个老师,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会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拼搏。虽然这很难,但努力了,结果是不是会还一点呢?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7

  最近,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埃”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矗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他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8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讲到建立教育科研机制,创造研究学问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高学历,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时,举的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实际例子,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现存的状态,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体地介绍了该校给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的津贴数额。再如,在介绍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时,作者举的是xx黄冈中学,xx通宝育杰学校这样分属国有,民营的两个中学实例。对xx省几年来有关德育工作的若干数据的评介,则使人从整体上增进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让你从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够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现实性。

  这样的一种务实态度鲜明地体现在该书对德育工作的理解,论述中。一般人的印象中,德育工作属于"软任务",多有空洞之嫌。但该书却鲜明地提出来,要把"软"任务落实到实处,这样,它才能扎扎实实地硬起来。为此,该书评介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极强的规则,做法,使德育工作内容上层次化,方法上科学化,考核上常规化,把德育工作从不着边际,无法操作,无法落实检查的"假,软,大,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9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肖川《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他那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思想和诗化的言语表达撞开了我的心扉,荡涤了心中的阴晦与迷惑,给予我前行的方向和勇气。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宝藏。”教育是美丽而缓慢的事业,从容是教育者必备的心态。在红尘滚滚喧嚣纷扰的今天,哪里还有真正潜心修炼的场所?让人生丰富而安静,是否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话题。但,作为一名有思想有教育信仰的老师,这种境界不是应追求的理想吗?也许,从选择教师职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放弃了许多诱惑,注定只能过着清贫简单而忙碌平凡的生活,但这不妨我们可以拥有精神世界的丰富,做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人,营造一个丰富的课堂,用雅言传送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广博的精神空间自由翱翔。学生因我们的丰富而丰富,我们因学生的丰富而多彩,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因此,穿越尘世的困扰,安心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学养的老师,做一个心灵丰富而深刻的老师,是肖川给我的启示之一。

  一则故事。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里卖雨伞,小女儿家里卖冰棍儿。晴天时,婆婆为大女儿发愁,雨伞卖给谁呢?雨天时,婆婆为小女儿发愁,冰棍儿卖给谁呢?婆婆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婆婆的天空很阴郁。邻居大娘劝她说:“晴天时,您小女儿家冰棍儿卖得快,雨天时大女儿家雨伞卖得好,您看,无论晴天雨天,您都应该高兴呀!”婆婆转忧为喜。是的,我们身陷其中的不完美的教育和不完美的生活时时困扰着我们,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思考,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也许会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开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给生命一种向上的力量,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搜索身边事物美好的一面,让自己能有前行的动力,而不让所谓的不完美成为借口扼杀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成功。

  “做一个具有自省能力的人,善取善舍,与时俱进,而又步履从容。——————将生存的艰辛与平淡琐屑调理为甘美与意味隽永。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说: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我是美好的!”(肖川语)这是我受到的第二点启示。

  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举办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我总会被那些闪光的人性之美、高贵的情怀所打动。现在的传媒无缝不入,一些感人的事一些可敬的人的信息总能在不经意间闯入心中。此时,总有一种情愫从心底生出,如炊烟袅袅般缭绕我的心扉,有一种液体濡湿眼眶。我有时责备自己不够成熟,太易于感动,希望自己能在大喜大悲的故事面前保持波澜不惊。而肖川老师的话让我释然,他说,一个易于感动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过着真正人的生活的人。也许,我和像我这样易于感动的人真的不需要刻意掩饰那份感动了,并应为之骄傲了。

  “喜欢发现并赞美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种人就是真正成熟的人。真正的成熟不是摆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沧桑,不是整天嘲笑别人的幼稚,不是生活得百无聊赖却以为曾经沧海——————真正的成熟是学会重新热爱,百炼成钢绕指柔。”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感动就有多少羞愧,因为一些只有用苦涩和艰辛的积累才能换取的感动的人和事正是我们社会责任的缺失。

  作为教师,应让感动常驻心田,并把它传递给孩子,给我们未来的世界播下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的种子,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爱的火炬。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最近,又轻轻翻了几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因为篇幅的短小精悍,直击要害,每每翻阅总是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对此,我深刻理解到,既然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极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因,或者说,我们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改变过多地做很多的作业和练习,应该精心地为学生设计补习内容。现在,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啦,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去做,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用什么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

  《给教师的建议》中讲到, “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乐人和动人都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就像110米栏的赛场上,以前有个美国的阿兰·约翰逊,现在出了中国的刘翔,但谁敢说刘翔就坐稳了第一把交椅,明天不会出个阿兰·约翰强或者刘翔翔呢?教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都说: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许多启示。

  这本书为我们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又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相信一定让我们产生不少的共鸣。每天到校后,我们需要面临家作检查,班级卫生监督,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催收个别动作偏慢的孩子,辅导个别暂时落后的孩子……仰望时钟,时间总是每每匆匆流逝。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扪心自问,这恰恰是我最缺少的,每次刚一拿起书籍,总是借口还有别的事需要自己去忙活,便又放下手中的书。于是,时间就匆匆地从我身边擦身而过。而教育类的书籍呢?又嫌理论高深,无法运用于学生的实际,便又望而却步了……所以当别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洋洋洒洒地述说自己的教育故事,或者剖析遭遇教育事故,巧妙化解,寓教育与无痕时,我又只剩下感叹的份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最让人感动至今的还是这个故事: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个故事最初是在求学时我们的带班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一次听说,感叹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精益求精的敬佩;而现在,我更多地感动于他对于教育的执着与热情。

  他,一定是个内心装满爱的人!

  他,一定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暖暖的太阳!

  他,有着爱的力量。

  感动之余,也让我们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1.《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3.《做最棒的老师》读后感

4.《做幸福的老师》读后感

5.《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6.《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7.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8.老师《爱的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