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11:11: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小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内容有一座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和一幅兔妈妈营救5只兔宝宝的图片组成。通过训练第几层楼房住着那只小动物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顺序,让幼儿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向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向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楼房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挂图。

  2、小狗、小猫、小猪、小猴、小羊的图片各一张,小兔子不同颜色的图片各两张。

  3、1—5的数字卡两套。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会5以内的单向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点数。

  五、说教法

  小班孩子的特点主要是直观形象性,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方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搬新楼”的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复习《方位词》头在上,脚在下、、、、、

  (巩固幼儿对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为观察楼房从下往上数有5层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楼房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座5层楼房的图片,并粘上1—5的数字,并告诉幼儿粘上数字1的就表示第一层、、、、)

  2、引出课题《学习5以内的序数》。

  3、教师再次出示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引导幼儿说出第几层住着那只小动物。

  (1)教师将小狗、小猫、小猪、小羊、小猴的图片摆放在楼房里。

  (2)教师提问:从下往上数,第一层住的是谁?、、、、依次说出每层楼房的小动物。

  (让幼儿学习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4、教师再次出示空楼房,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动物们要搬新家了,请小朋友们看看,搬家以后住在什么地方?

  (2) 教师:(指最下面)这是第几层?

  (引导幼儿明白开始数的这一个就是第一)

  (3)依次完成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的数数。

  5、动物与楼房对应,(师幼共同帮助小动物搬家,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猫住第二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粘上小猫的图片)

  (2)教师:小狗住在小猫的上面,小狗住第几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

  (3)依次完成其他小动物与楼层的对应,提问同上。

  6、楼房与动物对应,(师幼共同说出小动物搬家以后的位置,加深对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1)教师:第一层住的是谁?(启发幼儿说出)

  (2)教师:第三层的下面是第几层?住的是谁?

  (3)依次提问到每个楼层,步骤同上。

  7、教师小结:要知道小动物住的位置,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层。

  8、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检测幼儿这节课所学效果)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从上往下数,一共有几只小兔子?这些小兔子分别排在第几?(启发幼儿观察回答)

  (2)教师:请小朋友取下数字卡,依序排放在不同小兔子的后面。

  (三)结束部分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那边数起,开始数的那一个就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八、活动延伸

  课下我们到室外,让5个小朋友手拉手排队,看看全班有几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别站在第几组的第几个。(让幼儿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 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第七册第十四课《 盘盘转转 》。我准备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本节课通过纸绳的盘绕制作成一幅美丽的画,装扮学生的生活空间。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本课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有所帮助,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二、说教材

  在自然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螺旋线曲线造型为主的物品,如贝壳、牵牛花的触须等,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螺旋线的巧妙利用,如生活用品蚊香、灯管等。“艺术源于生活”,螺旋线在艺术作品中常常具有独特的美感,本节课学生通过螺旋线和曲线的巧妙利用,用纸绳盘盘转转进行造型表现。我分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学生合作利用皱纸搓成长短、颜色、粗细不同的纸绳备用。第二课时学生用各种颜色的纸绳剪成不同长短的线段进行拼贴组合创作。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了解自然界中的螺旋线和曲线,体验它们的独特美感

  技能目标: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曲线造型,尝试用线材组合的创作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螺旋线和曲线,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和曲线造型。

  难点定为:尝试线材的组合创作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基础,我主要采取“启发诱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范作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通过这几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感受、观察 、体验、表现以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展开(新课教学)、深入(课堂练习)、引申(课堂评价和拓展)四个环节组成

  一、新课导入

  导入是学习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最为重要,要做到“以美激趣”。

  师展示一根纸绳问:这是上节课我们合作完成的纸绳,有什么用处呢?(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出示教师制作的一幅《向日葵》范画,生:原来纸绳可以制作一幅美丽的画。(设计意图:欣赏一幅美丽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画中用了哪些造型元素进行制作,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展示凡高的《星月夜》,学生比较分析这两幅作品中共同的造型元素(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在大师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螺旋线和曲线的造型魅力)

  师总结板书:螺旋线、曲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盘盘转转》。(课件展示)

  二、展开——尝试和体验

  师:螺旋线不仅运用于艺术作品中,在我们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利用它的形状的呢?可以出示实物蚊香之类的。(生举例后,教师课件展示图片)(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螺旋线和曲线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师:让我们看看用纸绳进行转和盘的方法(课件展示,再在实物投影仪中演示转和盘)(设计意图:初步体验用纸绳进行转和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那像这个盘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螺旋线形,(板书画一个螺旋线)

  四、欣赏作品

  师:你们现在想不想看看用线做出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

  师课件展示作品(设计意图:美丽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欣赏作品(以窗户这一张为典型)

  师:这幅画哪些地方用了盘和转的方法,颜色的搭配怎样,还有线的长短不一等(设计意图: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纸绳制作的魅力,了解制作的方法)

  师:那假如让你们来做的话,有什么方法可以做的又快又好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先用笔在纸上画好图案再贴上双面胶,在纸绳的内侧粘上白胶,牢固一些,盘的时候要紧密一些(设计意图:在制作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通过强调让学生注意,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的失误)

  三、深入——表现

  “作业要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相联系,我把美术作业要求设计成“基本要求”、“具体化”、和“可选部分”三方面组成。

  1、基本要求:将纸绳用盘盘转转的方法进行拼贴组合,制作一幅画。

  2、具体化: 要注意线形长短粗细的组合,色彩的搭配

  3、可选部分: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拼贴成一幅画。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会感到非常具体,经常使用能明显增强“目标意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提高学习质量。这一作业要求同时也是评价美术作业的指标,能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逐渐学会学习。)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的表现过程,是学生新深入的尝试、体验,这时播放轻音乐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随意。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表现活动的参与,产生愉悦进而引发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持久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五 引申——评价和拓展

  “美术课程标准”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学生按老师设计的“作业要求”来完成作业的,所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应该是作业要求。我根据作业要求的三个层次设计了三个评价语:“我达到了基本要求”“我做得具体而深入”“我做得和别人不一样(我有创新)”,学生先进行自评,把自己的作品贴在相应的评语下面,然后同学间互评,调整一些作品,最后教师补充讲评,对优秀有个性的作品进行强调,同时指出一些不足之处。

  课的最后,课件播放一些利用废旧材料的手工艺品让学生欣赏,鼓励学生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利用自己的美术知识动手创造美!

说课稿 篇3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20 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2)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利用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发现比较简便的方法,即:“拆小数,凑大数”。

  三、关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

  3.通过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有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布置。

  总之,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篇,为今后的学习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自主学习。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课堂练习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方程的应用》。我将从“学习内容定位、学习目标认定、重难点确立、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一、学习内容定位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式方程的应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3分式方程中第三课时内容。它是分式方程解法的延展与最终归宿,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知识的掌握来看,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运用;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它将为研究数学问题提供研究思想与方法,利用分式方程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是中考必考内容。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作用重要,意义重大。

  二、学习目标认定: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学会从题中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面对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运用所学数学方程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发展能力,强化方程思想应用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审题、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2、学习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审题设元、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一时,学生就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明白遇到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解决,但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能力、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依然影响学生学习。上一节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会解分式方程,理解了增根的含义,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为继续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策略

  1、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展示找出的等量关系,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辨析、在辨析中统一认识,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一般方法。

  2、学法分析

  让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预习学案先进行自我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心得与疑难问题,在质疑辨析、互动交流中归纳总结,纠错矫枉,达成共识,实现学习目标。

  3、教法分析

  (1)情境互动法:整节课始终围绕“分式方程的应用”这条主线,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式方程,体验解题过程,学会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

  (2)点拨指导法:在学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点、易混点、疑难点以及学习中应注意事项、方法规律、适时点拨,进而达到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将讨论交流推向高潮、引向深入。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门面房出租信息,引出要学习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学情调查、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组织大家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纠错矫枉,感悟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点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对如何寻找等量关系进行点评,强调易错易混之处,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5)达标检测、这既是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方程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6)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内化整合,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查缺补漏,促进学生整体提高。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板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然。另外课文首尾呼应,前文写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文写那个学生,因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躬道歉。文章前后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基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本课“鞠、躬”等生字及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我准备安排两教时来完成教学。第一教时,我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旧中国国贫民弱、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地位。接着板书课题,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记住“励志”的“励”,板书时我故意写成“厉害”的“厉”。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教时,我以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教时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改题设疑。

  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励志”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估计学生会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理解,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我准备将错就错,将课题改为《徐悲鸿立志学画》,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

  2、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我让学生围绕上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努力的结果如何?”,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学习课文,重点探究

  首先我提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随后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徐悲鸿被激怒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让学生换位思考,揣摩徐悲鸿的内心世界,通过交流,学生明白:此时的徐悲鸿已经下定决心刻苦学画,要为中国人争光。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的456三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同时我还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课文的78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我引导学生从“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巴黎整个画界”体会徐悲鸿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的人的成功,并通过前后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光了。

  4、推敲课题,培养语感

  学完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辨别课题“励志”改为“立志”是否合适,通过研读、交流,学生明白了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而这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用立志并不恰当。而且“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对于课题的揣摩,不仅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5、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首先,我简单介绍了徐悲鸿一生所取得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并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他的作品。“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直观画面、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

  随后,我总结全课:“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励志,得益于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接着,我让学生诵读有关爱国、立志、勤奋的名言,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登陆有关徐悲鸿的网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收集有关名人立志的故事,班队课开展“名人立志”的故事会。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的新课标的理念。

【【精华】说课稿六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六篇

2.【精华】说课稿4篇

3.【精华】说课稿合集6篇

4.【精华】说课稿四篇

5.【精华】说课稿汇编10篇

6.【精华】说课稿集合9篇

7.【精华】说课稿3篇

8.【精华】说课稿集合10篇

9.【精华】说课稿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