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4 13:18: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集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说课稿集合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77~7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填写表格。通过测量和观察,最后通过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道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说学生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出1cm2、1dm2、1m2的面积规定)

  (2)(课件显示)下图是由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2、引入

  (1)(课件出示教室黑板图)

  教师: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用面积单位去量。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操作一

  (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边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用3个、6个、28个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最后由组长填写在表格里。

  1cm2正方形个数

  师问:你们摆成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组长汇报,课件展示部分情况。

  师问:表格中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2、操作二

  出示例2的三幅图。

  3、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表格。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出示例3情景图:求面积。

  (1)谈话: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电视荧屏是什么形?(长方形)你们会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完成。56×42=2352(cm2)。

  (2)这儿有一块遮电视机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9×9=81(dm2)

  2、师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小熊遇到的困难你们可以帮助它解决了吗?我们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积了?课件出示水池的长和宽,同学们帮助小熊计算一下水池的面积吧。8×5=40(m2)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cm6m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 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3、学情分析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二、说教法

  本课拟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 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 发现法:本课难点的突破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3、 讨论法:和发现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让学生发现问题,教给学生学法。这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的目标。

  1、 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这样导入,直奔主题。针对教师讲,学生记的情况,强调学习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这样切入应该说是比较省力的,扣一句话,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 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 。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 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①对 的描摹 ②用 和 的烘托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这一步的研究,严格遵循了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确立目标——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结论——应用规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这一步注重让学生个别发现,然后集体交流,以点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学生个人的发现,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识休系。)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时间分配

  导入 2分钟

  听课文,整体感知 5分钟

  研究课文 15分钟

  发现,落实字词 10分钟

  课堂训练 5分钟

  机动时间 3分钟

  五、几个设计理念的阐释

  1、 设计中充分贯彻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 设计中遵循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关键词为“发现” 、“研究”

  3、本课在尝试一种的新的课型:无提问课。课中没有或很少有教师的提问

  林嗣环《口技》导学案7

  班级: 姓名: 主备人: 莫丽宏 审核 :

  课题 口 技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20xx

  学习

  目标 教学目标: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2、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中的课题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初中涉及到的两种求概率的方法基础上展开的,具有很强的活动性与实践性,与实际联系紧密,也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体现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难点重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在网络环境下,能够统计英文字母在书面英语中出现的频率,并用频率的稳定趋势估计各个字母出现的概率;

  ②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分析并描述统计数据,灵活运用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方法,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统计是我们做出决策的有力依据”。

  难点:数据的分析、描述,能解释键盘上部分按键的设计思路。

  3、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和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②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统计与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实验的魅力。

  ②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已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Excel和Word进行统计、筛选和计算,同时小组合作探究有序高效。在学习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后,来研究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是非常感兴趣的。

  四、教法学法:

  本节以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为核心,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工具、方法和意识融于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模型思想,让学生在活动建构自己的统计知识结构,强化统计和信息技术技能。在快乐的实验学习中,体会合作精神、领略统计独特的魅力!

  本节课以“问题引领、实验探究”的形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统计、再分析的过程去感受概率的广泛应用。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在统计实验中渐渐升华。经历统计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描述和应用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不确定性和数学实验严谨性,培养学生强大的思辨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整个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问题引领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统计与概率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先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世纪80年代电脑键盘设计之初,我们都是某大型设计公司统计部的员工。有一天,我们的总经理兴致勃勃的冲到办公室,他说:(有一位同学扮演总经理)

  总经理:大家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公司拿到了电脑键盘设计这个项目,这将是一件改变历史的变革,做好了这次设计我们将名垂青史!好了,大家赶紧着手准备吧。

  师:我呢,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项目。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问题一:键盘的布局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呢?(学生登陆学习的平台,搜索相关知识并与同学交流。)

  生1:

  生2:

  生3:

  ……

  师:好,哪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

  生:键盘的设计与我们手指灵活程度、手指管辖范围、左右手负荷、左右手交替频率等各种因素有关,但是考虑这些因素之前,我们应该先统计各个字母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概率,统计出概率以后才能结合其它因素科学地分配各个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借助开放网络平台获得学习资源,提高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

  (二)合作实验,探究尝试

  问题二:那我们如何计算书面表达中各个字母出现的概率呢?请大家先回顾一下计算概率的方法。

  生:……

  师:好,大家已经确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下面我们分组进行26个英文字母和空格在书面表达中出现频率的统计。

  数学实验温馨提示:

  1、样本选择:由于我们要统计的对象有无限个,因此我们采用随机抽样进行统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样本,例如:①从学习的平台下载老师提供的文章;②从英语教科书中自选两篇文章;③从网络中检索英文文章。

  注意,作为样本的英文文章,应该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统计方法:

  (1)、打开统计学件,将英文文章输入或者粘贴到主界面,开始统计,并记录相关数据,绘制统计图。

  (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空格以及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

  3、分组方式:

  三人一组分别统计所选文章的空格键以及26个字母及空格出现的次数,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工。建议分组方案: 一人实际操作,一人检查监督,一人负责记录,最后三人选择合适统计图表完成数据的描述。 (学生统计,教师巡视,不时给予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实验一方面让学生利用网络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合理分工,明确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分析比较,提出质疑

  问题三: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我们统计的各个字母的频率和课本提供的频率不同。

  问题四:我们统计的频率为何与课本提供的频率有所不同?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①样本容量不够大; ②统计的材料不够广泛,有一定的局限性;

  ③统计本身的不确定性; ④操作误差。

  师: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误差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这里老师提前做了大量的统计,给大家展示一下。(白板展示实验数据)

  思考: 能否直接利用我们求得的"概率"来设计键盘上字母的排列顺序?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参考手指的灵活程度与管辖范围、左右手负荷均衡、左右手交替频率最大、相同手指交换频率最小、能否推广等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体会大数定律的魅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能够经历随着实验数据增大,随机事件规律渐渐浮现的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同时为课后拓展埋下伏笔。

  (四)拓展应用,提高升华

  问题五:我们已经确定了各个字母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概率,“空格”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概率最大了,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设计空格键呢?

  空格键做的最大,然后把它放在键盘最下面的中间。这样两只手都可以用到空格键

  师:具体的键盘布局呢,我们就交给设计部吧。时间不早了,今天就探讨到这里。你们也可以继续研究咱们的键盘布局。等我们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相信我们都会深深的爱上统计,而且一定会名垂青史。到时候我们可以乘胜追击,设计一款适合中国人使用的键盘,进而设计更多更科学的键盘。

  【设计意图】通过紧张的数学实验,得出结论,应用于键盘布局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愉快和氛围和自信的心境中,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油然而生!

  (五)总结交流,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今天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通过整理自己的收获,给学生时间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基于网络平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

  作业: 1、将你的实验报告整理成数学日记上传到学习的平台的“课程作业”。

  2、利用今天学的方法,你能否设计一个适合于汉语拼音输入的键盘呢?(选做,请将你的设计上传到学习的平台的“课程作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为什么要以“永生的眼睛”为题的含义,则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2、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出,“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理解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用精读课文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议”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说”自己已理解的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0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当时我们每位同学、老师及社会上很多有爱心的人为他们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才使得今天四川的儿童重返校园、四川人民重建家园,这都是因为人人心中充满一颗爱心。爱是永恒的话题,今天让我们走入课文《永生的眼睛》感受琳达一家人的爱心之旅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感受作者一家人奉献了怎样的爱。(交流)

  (预设:父亲按他们生前的约定捐母亲的眼角膜、我捐父亲的眼角膜、温迪准备捐眼角膜……

  三、自读自悟,品析感悟

  1、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导读梳理一下今天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

  出示阅读思考:

  (1) 画出文中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

  (2)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标题?

  2、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过渡:从大家刚才自读课语文找语句的时候,老师感觉你们非常认真,谁先来把自己找到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3、交流感动的语句

  1)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自由调控)

  句子一:“你能给予他人的……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引导抓关键交流体会)课文中提到的有意义的死是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师: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感受父亲的爱心,正好抓住本课训练重点。

  小结:可见,这是一位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请你带着平静的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语气读一读吧!(生读)

  过渡:父亲还说了什么话?

  句子二: “如果一个盲童……那有多么美妙!”

  句子三: “想想看……又会多么骄傲。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把你的感受容入句中读一读吧。充分发挥想象,父亲的眼角膜在一位位盲人身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交流)

  请你读出父亲的美妙,读出父亲的骄傲来吧!(生读)

  2)、深刻体会父亲的话

  让我们把父亲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

  父亲曾愉快地对我说:“……”

  父亲曾骄傲地对我说:“……”

  你认为自己读的最好的一句读给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听一听(交流品读说一说: 父亲曾( )地对我说(“ ”)。

  3)交流感受“骄傲”的真正含义

  (生说)“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1)、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外公是因捐眼角膜而让温迪感到骄傲,想想温迪为母亲骄傲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勇于奉献、)

  (3)、你能读出骄傲的语气吗?

  4、通过理解课文中的语句,下面你们四人小组共同探讨解决第二个问题。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标题?(交流)(时间、精神)

  过渡:让我们全体起立深情的读一次课题以表对他们一家人的敬意(生齐读课题)

  四、回归课文感受课文对我们的影响。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你们的感动之心,再一次走入温迪一家人的伟大无私的故事。(放FLASH动画)

  看完动画,你想对他们中的谁说些什么?

  五、回顾课文作者是在课文中多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神态……)

  本节课我们通过感受作者笔下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人间的爱是心的永生的。(板书;)

  六、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一位盲人获得眼角膜捐献,重见光明写的一首感恩诗

  七、作业超市:

  1、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动语句,把它摘抄到札记本上。

  2、围绕一个主题,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里想法。

  板书:

  永生的眼睛

  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 感动

  热爱生命

说课稿 篇5

  一、选题:

  为什么要设计"说快乐"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呢?《纲要》中说到: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幼儿在活动说尽情的表达快乐,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活动的根本,根据认知能力情感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对"快乐的"的理解。

  2.能根据句式连贯地讲述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3.体验快乐带给自己的美好感受。

  三、说准备:

  一直以来,老师们都认为良好的充足的教具准备是我们整个活动成功的一半,这也却实不错。不过我们有时上公开课,会把教玩具做得很华丽,多媒体课件,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教具上,而不是孩子身上,老师们做的很累,上课效果也只不过如此而已,我非常崇尚上海的几位专家的上课风格,一只篮子,一颗色子,一张白纸,简简单单,却能把一堂课上得很精彩,这才是我们的常态教学,我们的主体是孩子,怎样把孩子引导进来,让他们动起来、说起来,这才是重点。所以今天的活动,我只准备了每人一幅很小的画,一张空白纸。

  四、说重点、难点:

  语言活动重点是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今天的这个活动,我把重点放在结合幼儿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快乐,方法是通过"我眼中的快乐--回忆快乐--表达快乐,看图表达快乐,以能力强的幼儿带动弱的幼儿一起上,使每个小朋友都能说起来。

  难点:在表达快乐的过程中能逐步套用句式:**有多**,我就有多快乐,连贯地讲述自己快乐的感受。

  五、说过程:

  1.我眼中的快乐。(引起兴趣)

  你觉得什么是快乐?

  2.回忆快乐

  你觉得哪件事情对你来说是最快乐的,为什么?

  3.表达快乐(重点难点)

  如果你现在很快乐,你会用一个什么动作来表达?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出你的快乐吗?

  4.看图表达快乐

  幼儿自由表述

  幼儿分组访编

  5.延伸活动:画快乐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公共秩序靠大家》,下面我就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公共秩序靠大家》是河北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三《文明的社区生活》中的内容。 《文明的社区生活》紧承前两个主题,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社区环境,遵守公共秩序,遵守文明公约。这一主题分为两个板块:公共秩序靠大家和让我们制定文明公约。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公共秩序靠大家》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以两组图片和一个故事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教材只是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提供参考,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结合学校养成教育活动补充了一些生活资料。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自觉维护社区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2)能够对公共场所中一些不文明行为做出评价,并学会劝阻不文明行为。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定为重点,把学会劝阻不文明行为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教学中要突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相声、公益广告等视频短片和各种生活图片,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设计“火场逃生”游戏、读儿歌、写宣传语、“遵守公共秩序”签名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读一读、玩一玩、演一演、写一写等形式去亲身体验,合作探究。

  四、说程序

  1、相声导入,明确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我用孩子们喜欢的相声导课,让孩子们去评价相声中的行为,回忆自己遇到的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

  2、创设情景,指导行为

  课标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结合今年咱们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活动,设计了看图评价行为,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读儿歌强化行为;读故事反思行为;做游戏检验行为四个小环节来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3、活动体验,学会劝阻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会劝阻不文明行为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给学生创设一个看演出的情境,无形中指导学生说话要有礼貌,态度要诚恳,然后结合课本45页的图片演一演,最后让学生帮老师写一句宣传语,号召大家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4、调动情绪,震撼心灵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濮存曦的《文明之光》公益广告播出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所以结课时,我让学生观看这则广告,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顺势播放《爱的奉献》,在歌声中开展“遵守公共秩序,创建和谐家园”签名活动。

  以上仅是我对教材粗浅的理解,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您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②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4.教材的处理

  ① 充分利用书上的漫画,坚持“一图多用”的原则。理由是:这样既直观,又体现例子典型性、精练性。

  ② 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5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能联系初中已学知识,提炼观点。理由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二、 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理由: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设备,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 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 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通的,教师的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案例分析法

  理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有效阅读法

  理由: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巧妙阅读。

  3.知识迁移法

  理由:初高中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

  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 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 幻灯片

  现场实物(课桌、多媒体设备、风扇等) 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商品和服务不能凭空想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学生:分类说明

  2. 实施教学任务一: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多角度解读标题“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目内容) 幻灯片

  (展示漫画、图片) a.通过漫画的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出正确结论,掌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b.通过形象比喻及相关图片的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略)

  教师提问:

  ① 漫画“今非昔比”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 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 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说明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是质量和水平”)

  ④ 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

  (为得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侧重于标题的逻辑关系

  学生思考解答:(略)

  附加:回答①后,教师给出形象比喻:种瓜→得瓜→吃瓜。

  回答②后,展示一组说明消费方式变化的对比图片。

  回答③后,展示漫画“济公新传”。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师生共同分析探究活动2: “以上消费观念,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结:(略) c.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探究活动的问题,可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总结:

  生产力水平落后,消费水平低,说明生产决定消费。

  3. 实施教学任务二: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解读探究活动3:(见p33)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幻灯片

  (展示文字材料) 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析案例,掌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演绎法)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如: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

  ③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为生产离不开人的作用,要发挥人的生产作用就必须让其进行消费,提高各方面素质)

  教师:

  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

  4. 实施教学任务三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提问: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了呢? “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幻灯片

  (展示问题、图示) 通过图示,可以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记忆深刻。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这组关系用图示表示)

  学生思考

  5. 实施教学任务四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教师

  提问:

  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目内容) 幻灯片(展示图片、 播放视频) a.通过学生的有效阅读,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归纳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并能用政治语言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突出这一重点。

  b.小组抢答、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快乐式学习”。

  教师提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学生阅读抢答: (略)

  教师归纳:

  ① 必要性: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c.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② 如何发展(要求):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通过改革,调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培养人才,尊重知识。(播放视频,联系初中所学知识)

  a.学生讨论并解读思考探究活动5:(p35)

  b.实施小组抢答

  6. 课堂小结(用图示方式展现)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求)

  生产 消费

  设计意图:直观明了,高度概括。

  7. 课后作业: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4)

  (要求: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必要调查,以小论文形式展现)

  六、 说板书设计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必要性

  (2)如何发展/要求

  (板书设计追求结构清晰,内容明确)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本单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明确明暗两线,梳理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

  对于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前面《故乡》和《孤独之旅》两篇文章的学习,他们不仅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对小说这种体裁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对于本课的字、词、句的理解,大部分同学不会感觉到有难度,所以本课的学习旨在通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主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掌握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调适自身心态,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呼唤人间真情。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

  (二)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学习得法,事半功倍。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诵读品味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三)精读文章,品析人物

  (四)研读文章,归纳主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显示天平画面)心就象是一个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欧洲的故事,一起走进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这心的天平会向那一边倾斜呢?(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同时也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开篇入境。)

  2、作者介绍:

  让学生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明确:莫泊桑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等。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与美国欧.亨利、俄国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只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每节课搜集的作者资料和文学常识等知识整理到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还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要求)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希望──赞美──恐怖──仇恨。

  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

【关于说课稿集合8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集合7篇

2.【精华】说课稿集合9篇

3.【精品】说课稿集合6篇

4.【精华】说课稿集合10篇

5.【精选】说课稿集合5篇

6.关于春日说课稿

7.关于《项链》说课稿

8.关于《雨说》说课稿

9.关于毕业说课稿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