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4-28 19:07: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基本性质》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分数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真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及商不变性质,再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不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情感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大小相等的圆形纸片,水彩笔等。

  七、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

  (一)故事设疑,揭示课题。我将以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创设问题情景。八戒吃第一块饼的14,沙和尚吃第二块饼的28,悟空吃第三块饼的416,他们谁吃的多呢?以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在这个环节设计学生动手折、画、标等活动,折出14,28,416,用彩笔在折的圆上涂出14,28,416,再用铅笔标出分数。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二)合作探索,寻找规律。请同学们观察14,28,416 ; 3|4,68,1216这两组分数,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分数又有什么变化?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如果没有概括出“把0除外”就设计一组练习:分子分母同乘0,完善结论;如果概括出来了,就顺势进行验证。推导出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设计有简单到复杂,例:分数的分子乘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 ( );23=()18621=2()等这样的题,进行练习。

  (四)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小结分数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回忆“商不变性质”。------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然后比较这两个性质的联系。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共建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灵活迁移应用,触类旁通。

  (五)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我将设计从巩固到思维拓展三个层次的练习。

  1.

  2. (1)把5/6和1/4化为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2/3和3/4化为分子为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考考你:1/4的分子加上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六)全课小结

  现在让我们看板书,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比上眼睛想一想,觉得把内容记下了,就微笑一下,是不是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是呢?

数学说课稿 篇2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甚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到根据一幅图能够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学的重点是计算8、9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看图列算式(减法算式)、正确计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法上我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思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合作以及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法上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应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形成技能。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导课。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对学生提出《课堂常规》要求,以对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常规》、遵守《常规》;再复习8、9的组成,为熟练口算扫清障碍。

  第二:新课。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苹果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在计算过程体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帮助学生积累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

  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先根据班内两组学生的人数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再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加减计算;最后通过看卡片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的设计同时又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说课稿 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进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调整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现代数学信息资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我所上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大胆改变教材材:从学生身边的事出发,以收集、整理学生植树活动的数据情况分析来建构。从植树活动情景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中数学之间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更会体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和教师由“教教材”向创造性的“用教材”的新理念。

  二、学情现状分析: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策略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学习了解答“一个数上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难点: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我用植树造林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自己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力求教学设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在内需的情感导入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2、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经历过程、主动探究。3、在多样的课堂评价中,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4、在开放的教学教程中,让学生应用数学、体验成功。

  1、情景引入,通过植树节,同学们都踊跃地参加植树活动的数据。让学生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含义。(1)六年级同学今年植树的参加率是98%.(2)六年级同学今年植的树成活率是85%.(3)同学们植树的棵数是去年的120%。目的是让学生回顾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关键是什么?为后面的新课探究打下基础。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或少)百分之几”, 是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延伸。

  2、探究新知,通过紫金镇今年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的情景图及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策略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通过改一改,让学习利用已有学习经验解决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体现一题多解、一题多改、一题多意的用材要求。

  3、深化巩固,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树木,造成了水土流失。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洞庭湖,因水土流失引起泥沙沉积等原因,面积已由原来的大约4350平方千米缩小为约2700平方千米,没庭湖的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国家实施天然林和藏羚羊保护工程。我国西藏地区藏羚羊的数1999年是7万只左右,到20xx年9月增加到10万只左右。藏羚羊的数量1999年增加了百分之几?两道题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应注意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确定单位“1”,用标准量作除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实际应用

  4、课后延伸:我镇今年实际造林14公顷。明年计计划造林比今年造林多20%,估计明年造林多少公顷?我们下节课研究.让学生进一步想对数学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活动4.举1/2反例,内化1/2。

  我拿着一张圆纸片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仔细观察,老师把这张圆纸片这样(随便)撕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吗?为什么?”接着出示几道判断题给学生判断,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突出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平均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活动5.类比迁移,创造几分之一。

  当学生认识了1/2,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类比迁移,自主创造几分之一,彰显学生的个性。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认识分数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⑵操作:折纸、涂色,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

  ⑶交流: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折出了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再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并说一说分数的含义。

  ⑷探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的图形展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深刻体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活动6.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在这里,我利用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分数,它们都想多吃点。小猴子想:我太喜欢吃西瓜了,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4。你知道,它们俩谁吃得更多一些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出示以下直观图让学生观察,你能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吗?看着直观图,学生很快回答:1/2>1/4>1/8。你还发现了什么?假如把这个圆无限制地平均分下去,得到的每一份会越来越?小。最后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那故事中的小猴子和小猪谁吃的更多一些?学生自然回答,小猴子吃的更多一些。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激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以上六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深刻体会了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个环节:分层巩固,拓展提高。

  在练习环节,我层层深入,设计了写、涂、说、猜四个练习。

  写: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涂:看分数,涂颜色。

  以上两题是基础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以下两题是拓展提高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意大利国旗、西瓜图、柜子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猜:涂色部分会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估计、猜测,再用课件验证。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1/4比1/16大,我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等等。从预设到生成,从估计意识的培养到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一道题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可能会说几分之一的分数,也可能会说几分之几的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分数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后记:这是我11月22日参加兴宾区小学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说课稿。从年级初赛到学校决赛再到城区初赛,最后到区里决赛,我一遍遍地修改稿子,随之一遍遍地修改课件,脱稿说下三千多字,好辛苦!原本不舍得晒出来,毕竟花费了太多精力,但想想,还是放上来,就当留个纪念吧!

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和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资料是苏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第一课时《交集、并集》,下头我想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一样,本章在学生经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在此基础上,经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资料。有了集合的语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经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经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本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头我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

  经过实例:学校举办了排球赛,08小教(2)56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之后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到达这样三个层次:

  层次一:发现要求没有参加比赛的人数,首先应当算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并且明白参加比赛的人数是12+20-6,而不是12+20,因为有6人既参加排球赛又参加田径赛。

  层次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的观点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设

  利用Venn图来表示集合A,B,C.发现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层次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C的元素的构成与集合A,B的元素的关系。学生能够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参加排球比赛又参加田径比赛的同学构成的,更进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的元素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

  经过对三个层次的探究和分析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第二环节:最终抽象、归纳出交集的文字叙述的定义。

  定义给出后,让学生利用数学符号语言写出的集合表示。充分体现使用集合语言,能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资料。

  第三环节:经过两个例子巩固定义。

  例1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经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经过这两个例子的解决,使学生不仅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环节:最终对交集进行再认识,并利用Venn图归纳、总结出交集的性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应当准备预案。

  第五环节:经过综合性较强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定义和性质。

  这样的五个环节不仅仅充分研究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为学生和教师的进取活动供给了空间和可能。更印证了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

  交集的定义、性质研究清楚之后,并集的定义、性质就顺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交集、并集的定义、性质研究完了以后,设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拓展探究"三个不一样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研究到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

  小结应先由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强调两点:一是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本节课进行科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又要关注它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华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作业、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资料,多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新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二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能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方向。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探究、合作、游戏等方式,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课堂伊始,我出示了一张幻灯图片,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回答图上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思考的学习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复习四个方向,然后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那些新方向?进而引出新知,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学以致用

  首先制作方向板,给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很快地辩认出其他七个方向,并把它写在方向板上,(学生独立完成,错误纠正)然后说出方向板的用途。

  (四)玩中强化

  1.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要求学生的方向板与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在观察和判断方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以什么为中心。通过游戏,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五)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练一练,看地图,打谷场两个情境练习。分别用课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图,学生对于地图来讲比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使学生明确,要找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里画一个方向标,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小型实践活动,到操场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说一说校园内八个方向分别有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六)体验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收获,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例4首先让学生明确把实物画在图纸上,一般要缩小后画,从而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通过例4和例5,使学生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进一步巩固比例尺的定义。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画出教室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并能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画图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4、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本课我准备采用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画平面图,引入比例尺

  1、出示学校平面图,问:谁来帮老师介绍一下我校的各种建筑物的布局?

  2、设计我们教室的平面图:教室长8米,宽6米。师:能照原来的长度画到纸上去吗?该怎么办?

  3、讨论引出学习要求:⑴确定图上长和宽的长度;⑵作出教室的平面图;⑶写出图上长和宽的长度;⑷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4、提出小组学习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5、学生小组学习。

  6、根据图片组织汇报:⑴选择不同方法的平面图;⑵讨论反馈: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各是多少?(小组代表回答)

  板书: A 、4厘米:8米=4:800=1:200

  3厘米:6米=3:600=1:200

  B、 8厘米:8米=8:8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

  (二)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认识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

  3、揭题 ,回顾:

  ⑴这几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分别是多少?

  ⑵怎么求比例尺?它是谁与谁的比?比的前项是什么?

  ⑶怎样理解比例尺 ?(把实际距离缩小100倍画在图纸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4、师: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三)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1、求比例尺。

  例: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副地图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2厘米,那么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⑴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⑵小结:单位要统一;比例尺的前项一般都是1。

  2、求实际距离。

  ⑴出示例题: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⑵组织同桌同学各用一种方法来解答(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并互相交流。

  ⑶汇报交流并总结。

  师强调:①把1:6000000化为分数形式来解答;②解答时要注意单位的化聚。

  3、求图上距离

  ⑴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⑵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照片上的比例尺。

  ⑴估计照片的比例尺;

  ⑵量一量,算一算比例尺;

  ⑶汇报:你是怎么做的?算出的比例尺大概是多少?

  2、操作发展练习:

  出示学校平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根据有关的数据,求出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教学楼、操场、司令台、传达室、喷水池)

  ⑴引导讨论出求实际占地面积必须知道实际的长、宽或直径;

  ⑵小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

  ⑶汇报交流,讲评。

  师强调:求实际占地面积,就是实际的长乘以实际的宽;通过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可以求出实际的长或宽。

  (五)课堂延伸。

  “同学们,在周围的生活与学习中,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细心的同学可以去留心一下。”

数学说课稿 篇8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

  (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

  (2)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xxxx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xxxx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1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学法

  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3.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三分钟)唤醒旧知师:“距离产生美”。昨天我与**同学相隔遥远,彼此毫无感觉,今天的零距离荡漾着亲切,却少了想象的空间,看来把握恰当的距离才能感知美好。

  (1)你有什么办法能得到我(A点)和**同学(B点)之间的距离?

  生:思考,回答。

  (2)“形缺数时难入微”。(1)中的各种办法中哪个较好?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比较,回答。

  教学机智: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引导。老师进行铺垫、递进,或深入、拓展。

  师:由此看来,两点间距离公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让我们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提问一:还原学生的数学现实,诱发动机,乐于参与。

  提问二:既可点燃数形结合的思想,又可唤醒两点间距离公式。

  根据认识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其认识的过程中伴随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构的过程,达到以旧悟新的目的。(1)(2)两问的解决为后继知识作好了铺垫。

  4.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整理知识结构

  (2)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5.板书设计

  (略)

  6.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有理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负数的认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所以有理数的认识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有理数》的认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数学分类标准的确定;特点之二是数学思维的逻辑严密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能力目标:数学分类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选定标准、严密分类的数学素养。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根据自己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里。二是运用五化式教学法即教学目标问题化,学习过程研究化,知识结结构网络化,练习设计层次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使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内化为自主探究,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触发学生的思维,注重渗透常见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数形结合,集合图解等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我用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自主阅读,质疑提问,合作释疑,竞练赛能,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优化性课堂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1、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课题,教师直接板书课题《有理数》,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难道咱们今天要给数的家族评理来了吗?看哪些是有理的数?要想弄个明白,请把心思投入今天的学习。

  2、新知教学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和认知的规律。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分析剖析、问题的能力都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 教师不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故以下环节贯穿学生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0分钟)

  (1)、自主阅读课本第6页,(1)找到有理数的概念。(2)明确有理数(按整数和分数)的分类。2.记录你对问题的理解及疑惑。

  (2)、阅读提示:深入剖析,围绕下列问题阅读与思考: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们已经将数的范围扩大了,那么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正负数、零或整数分数,突出其不同类。为下面的按不同标准分类埋伏笔。)

  问题展示(1):观察三位同学所写的数做一下分类,该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请认真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

  分类,分别是:

  归纳:

  ----- 统称为整数, ------ 统称为分数 ,------- 统称为有理数.

  (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面的数换另一种角度进行两类?如果可以,应怎样分呢?(正负数和零)

  (3)、数集概念解释:深奥道理浅显化,为使学生易于接受数集这一概念,我要举生活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使道理生活化,并能够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些数的集合。如所有的整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整数集合。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10分钟)

  整体把握知识点,再次阅读课本6--7页的相关内容,自主加合作重点梳理有理数分类的两种方法(整数和分数;正负数和零)和不同的数集。

  如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零和负数统称为_非正数集合,零和正数统称为非负数集合。

  3、实施反馈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10分钟)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使用知识才可以使知识的能量进行释放。相信大家有能力使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整数

  C.-20xx既是负数,也是整数,但不是有理数

  D.O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 B、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C、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 D、、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下列一定是有理数的是( )

  A、π B、a C、a+2 D、

  3、、判断题:(打“√”或“×”)

  (1)、自然数是整数。 ﹝ ﹞

  (2)、有理数只包括正数和负数。 ﹝ ﹞

  (3)、我们知道了有理数有两种分类方法。 ﹝ ﹞

  (4)、零是最小的自然数。 ﹝ ﹞

  (5)、正整数包括零和自然数。 ﹝ ﹞

  (6)任何分数和小数都是有理数。 ﹝ ﹞

  4、完成课本第6--7页练习第1、2题。尤其提醒学生:小数也要分在分数集合内;集合圈内的省略号表示本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用省略号。

  4、创新反馈

  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9分钟)

  本节课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有理数原意为可写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不可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有一定道理的数。因为所有的整数都可看着分母是1;零可看着它与零以外的所有数的比;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它们都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两个整数比的形式,所以不是有理数,如π,它是将来要学习的无理数。那么你可以吧上面的第4题按新的标准分类吗?

  课下通过做作业,希望大家对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有更深入的理解,更熟练的掌握。

  作业:

  1、基础训练第一课时。希望大家对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有更深入的理解,更熟练的掌握。

  2、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说出第10个数,第200个数,第201个数是什么吗?

  ①1,-1,1,-1,1,-1,1,-l,____,____,____,…;

  ②1,-2,3,-4,5,-6,7,-8,____,____,____,…;

  提示学生:学习这类型题目应从符号和数字两方面考虑。

  知识赏阅:数的由来与发展(2分钟)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数、负整数、分数和小数,这些都属于有理数.你了解这些数的由来与发展吗?请到图书馆或上因特网查找有关数的发展史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介绍数的由来与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咱们既获得了有理数概念、分类,了解了一些数集,又学会了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相信大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越学越有趣,数学素养会越来越深。

  五、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为三部分: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是知识结构图,右边是实例应用。

  正整数、负整数、零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六、说课综述 :本节课我用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进行精心设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 设计教法、学法及有梯度性练习 。但设计和实践总存在差距,美丽的搁浅,意外地生成在所难免,我会在课后深入反思,总结不足,再度提升。

【【精华】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合集8篇

2.【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

3.【精华】说课稿合集5篇

4.【精华】说课稿合集6篇

5.中数学说课稿《正弦定理》说课稿模板

6.【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8.数学乐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