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9 21:38: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6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单元,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本节课将要复习本单元中除了计算之外的部分。具体复习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复习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能灵活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金属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增强节约金属资源的意识。

  复习重点、难点 :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九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复习方法:

  通过目标明确复习方向;通过知识再现回忆旧知,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知识网络;再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把“双基”落实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以通过复习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生本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活动,分别为:考点梳理;典例分析;反思与交流;巩固与提升。

  第一个学生活动是考点梳理。通过学生背书回顾考点、查阅资料完善考点、小组交流质疑、全班集中释疑、及时巩固识记等几个环节使学生对本内容的考点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典例分析。在这个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典型例题: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除杂,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过滤后的固体成分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活动中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展示方案、介绍分析过程、展示学生思维)、质疑评估、教师点拨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量做到在教学中“一切依靠学生”,体现生本理念。而第二、三两个例题仍然采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较好的培养了学生诸方面的能力。

  第三个活动是反思与交流。通过学生的独立反思,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本节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稳步提升。

  第四个活动是巩固与提升。通过精选的习题练习,重点习题的展示、交流、点拨,基本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保康县化学组通行的生本课堂“学—探—展—练”四步教学模式,基本课堂中“一切依靠学生”的理念,切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中诸多细节需要改进,如:学生展示过程中有重复展示导致浪费时间的现象,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够,小组评价中激励效果不够明显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说课稿 篇2

  选择上这篇课文原因很简单,两个字——感动。文中桑兰面对重大打击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再联想到今年的汶川地震、08奥运会有太多的故事让人震撼,尽管我知道这篇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立意太深,但我还是毅然选择了它。我期望让桑兰微笑真正走进学生心田,带给学生一次美丽的感动体验,让这节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一段难忘的历程。

  教学内容,我将它浓缩为了一个词:微笑。整个教学流程是:1、导入“ 优秀”引出“微笑”2、解读“不幸”,感受“微笑”3、研读“坚强”, 走进“微笑”4、延伸拓展,升华“微笑”。教学初,站在领奖台前的桑兰笑靥如花,那是一种怎样的微笑?(成功的微笑、甜蜜的微笑,那是对美好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的微笑)而后,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当不幸降临时,桑兰的微笑又是怎样的微笑?由此读出了三幅画面:“得知自己的伤势,没有掉一滴眼泪”,“接受康复治疗,忍着剧痛,轻哼乐曲”“学习生活自理,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令我自己满意的是对于桑兰受伤坚强地练习吃饭这一简单动作的想象教学。我们知道,三年级阅读教学是由低年级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为主向高年级的理解、欣赏过渡。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很难把握。“扶”的过多,不利于孩子自主读悟能力的培养。“放”的太开,孩子们对文本理解感受太过肤浅。我们也知道三年级孩子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阅读教学应以帮助孩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为主,因此,教学中我就根据孩子这一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灵活选取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设计了写话训练,通过想象、仿写来体会桑兰的坚强,这一设计通过拓展丰富文本,将孩子引投入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用心灵感受这种精神。从而理解了桑兰微笑的深层内涵,桑兰的微笑是坚强的微笑、乐观的微笑、自信的微笑。

  当然,桑兰的坚强不是教师把自己的体验直白给学生的,是要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来感受的。因此,教学过程简约成两个字:朗读。今天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了自己的范读,朗读了桑兰的小诗《我的梦》,其实这是一个为学生体会桑兰的坚强“蓄情”的阶段,也是给学生直接感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其次,注重激活形象,促进情感的形成和生发。在朗读“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这句话,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以“队友”“教练”“父母”的口气导读,通过创设的情境,以读促情,以读悟情,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使学生产生了共鸣,从而深入体会桑兰所遭遇的“天大的不幸。”

  当然,课堂上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面对微笑的桑兰感到眼圈湿润,感到声音哽咽,但是,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并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太深的触动,还有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处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我将带着这种遗憾在教改试验田里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第六册第一课。《色彩的明度渐变》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明度渐变的基本知识和调色方法,体味明度渐变产生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节奏感,是色彩知识系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什么的明度渐变?其实明度渐变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往往会忽视她的审美价值,而本课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明度渐变的概念及规律,让学生体验到她的美,进而想表现这种美,创造这种美,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

  【设计理念】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按照新课标要求,“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目的,而是应贴近学生年龄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通过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表现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学生美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这堂课就是围绕着新课标的要求进行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有效地使学生从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完善人格。教学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色彩世界,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并通过各种探究及实验活动,让学生学会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贴近生活,贴近感性认识,引发学生表现的欲望,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

  明度渐变是色彩的调色练习,具有浓郁的美术专业色彩,对于本课的授课对象——正处于儿童发展期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过专业的色彩知识传授显然不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本课的设计上强调直观性,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明度及明度渐变的概念,作尝试性的调色游戏,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苏教版美术第五册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原色和间色的知识,已经有用颜料调配色彩的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丰富他们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审美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色彩的明度及明度渐变的知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并了解明度是所有色彩都具备的属性。

  2、通过调色练习,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体会渐变的绘制要领。

  3、体验明度渐变所产生的纵深感、节奏感和立体感,引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能运用明度渐变的方法创作图案画,装饰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让学生感受用色彩装点生活的乐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技巧,绘制富有趣味的明度渐变图案,用明度渐变的方法装饰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a、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b、彩色气球若干。

  c、铅化纸、调色盘、水粉颜料、水粉笔、水杯、抹布。

  学生准备:

  a、墨镜。

  b、用于调色的水杯若干。

  c、水粉颜料、水粉笔(或毛笔)、调色盘、抹布。

  d、铅化纸、废旧材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一:找原色、间色

  展示一组彩色气球(红、黄、蓝、橙、绿、紫),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原色和间色的知识,这些气球中,哪些气球的色彩是原色,哪些是间色,你能告诉大家吗?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回答:红、黄、蓝是原色,橙、绿、紫是间色。

  2、游戏二:找明暗

  a.这些气球中,哪个气球的色彩看起来最明亮?哪个看起来最暗?(学生回答:黄色的气球看起来最亮,紫色的气球看起来最暗。)

  b.(将黄色气球另置一边)除去黄色的气球,哪个气球最亮?(学生回答:橙色气球较亮)

  c.(将紫色气球另置 一边)除去紫色的气球,哪个气球最暗呢?(学生回答:蓝色气球较暗。)

  d.剩下的两个气球,哪个亮,哪个暗呢?(学生回答:红色气球看起来比绿色气球亮。)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气球。

  3、游戏三:排色游戏

  现在,我们把这些气球按颜色的深浅排队。你能将气球按从浅到深或从深到浅的顺序排排队吗?(请学生到讲台来摆放气球)

  4、小结:原来色彩也是有明暗的。

  (设计意图:气球是儿童熟悉和喜爱的物品,以气球为载体进行原色、间色知识的复习,具有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生觉得亲切又好奇。找明暗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色彩的明度属性,而排色游戏即按明度关系排列起来构成色相的明度秩序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色相呈现出的不同明度。)

  二、讲授新知,实验探究

  1、明度的概念

  色彩是有明暗的,我们把色彩的明亮程度叫色彩的明度。明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任何色彩都有它特定的明度,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来思考,如我们素描、黑白照片等,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图1、图2)

  图1 图2

  2、体验游戏:墨镜看世界

  所有色彩真的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吗?让我们来试试看

  a.体验一:带上你的墨镜,看看我们的教室,看看身边的同学,看看你的美术书,透过墨镜,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教师总结:墨镜里的世界虽然失去了绚烂的色彩,却呈现出层次丰富的黑白灰,这样看来,所有的色彩都有它特定的明度,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

  b.体验二:戴上墨镜看看刚才“排好队”的气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彩色气球变成灰的啦,而且颜色从深逐渐变浅。)

  (设计意图:此环节明确了明度的概念,学生透过墨镜观察身边事物,摈除了色相的干扰,亲自感受色彩所具有的明度属性,更能深刻理解什么是明度。观察“排好队”的气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明度渐变。通过体验,学生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会有新奇的感受,别样的启发。体验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更强烈的期待。)

  3、实验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出问题的答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一部分小组解决问题a和c,另一部分小组解决问题b和d。

  a.实验一: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杯中水的色彩变浅?(课前已准备染好色的水的杯子)

  ②小组实验探究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③小结:使一种色彩变浅,可以在这种颜色里加白色颜料或加水。

  ④小组派代表阐述经过实验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将三个透明杯并置摆放(一个杯中装的是色彩未变浅的水,一个杯中装的是加水使色彩变浅的水,一个杯中装的是加白色颜料使色彩变浅的水)。

  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讨论:同一种颜色,加水能使颜色变浅,加白色颜料也能使颜色变浅,两者有何不同?(加水使色彩变淡,加颜料使色彩变亮。)

  b.实验二: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杯中水的色彩变暗?(课前已准备染好色的水的杯子)

  ②小组实验探究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③小结:使一种色彩变暗,可以在这种颜色里加黑色颜料。

  ④小组派代表阐述经过实验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将两个透明杯并置摆放(一个杯中装的是色彩未变暗的水,,一个杯中装的是加黑色颜料使色彩变暗的水)。

  c.实验三: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这组杯中水的色彩逐渐地、有规律地变浅。(每组放置三个装有相同色彩的水的杯子)

  ②小组实验探究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③小结:在色彩中逐步加大白色的分量,色彩就会逐渐地变浅,白色的分量加入得越多,色彩就变得越浅。

  ④小组派代表阐述实验结果,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图3)。

  d.实验四: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这组杯中水的色彩逐渐地、有规律地变暗。(每组放置三个装有相同色彩的水的杯子)

  ②小组实验探究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③小结:在色彩中逐步加大黑色的分量,色彩就会逐渐地变浅,黑色的分量加入得越多,色彩就变得越暗。

  ④小组派代表阐述实验结果,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图4)。

  (设计意图:实验探究以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自由实验探索,亲自去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说一说,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操作中找出失败的原因,加深认识,总结出结论,从而对问题加以解答,理解知识点。这一环节是由前面知识点到最后落脚点的一个过渡环节,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明度渐变的概念,再进一步延伸到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的学习上来。)

  图3 图4

  4、欣赏感受,体味美感

  a.明度渐变的概念

  在色彩家族中,白色最亮,黑色最暗,我们在各种色彩中逐渐加入白或黑,这些色彩就会产生明暗的有序变化,这种色彩深浅的逐渐变化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明度渐变。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色彩知识-----明度渐变。

  b.欣赏明度渐变作品。教师谈话:让我们一起感受明度渐变的图案美、秩序美、造型美、色彩美……这里老师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播放课件,教师稍作解说。图5~12)

  c.赏析学生作品。教师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艺术家们绘制的明度渐变作品,真是美不胜收。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的作品,看看他们又有怎样精彩的表现。(图13~20)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欣赏优秀的明度渐变作品,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和创造思维活动,开拓思路,激起兴趣,为创作表现做好铺垫。)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5、教师示范,技法练习

  a.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在红色颜料里逐步添加白色,每添加一次白色并调匀后,即在白纸上涂好,逐步形成以红色为基调的明度序列。

  边讲边演示:

  ①颜色一次要调出足够的量,最好能调成奶油状。

  ②水分要控制好,不要加太多的水。

  ③颜色调匀后再涂,笔要沿着图形的边缘画。

  提醒学生:每次加入的白色颜料的量应近于相等,否则色度变化就会过于跳跃或过于缓慢。

  (设计意图:学生在“找明暗”、“墨镜看世界”和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已获取了对明度及明度渐变的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实验探究中知晓了怎样使色彩产生明暗的变化,那么如何完美地表现心中的构想呢?教师的示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清晰具体的演示,详细到位的讲解与提醒,重点突出,使学生获取明度渐变调色与绘制的技法。做好这一步,将使学生的创造构想变得容易实现,同时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为学生树立信心:“不是很难嘛,只要注意几个要点,我也能画出来”,从而使教学难点得到解决。)

  b.技法练习:同桌两人为一组以同一色相为基调,进行明度渐变的调色练习,一人做使色彩逐渐变浅的练习(加白色),另一人做使色彩逐渐变暗的练习(加黑色)。练习完成后,将两张练习并置摆放,共同体味明度渐变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设计意图:初步的尝试,使学生对明度渐变有更深入的认识,知晓水分、颜料加入要适度,渐变的过程不宜跳跃或过缓,色彩的选择要慎重(尤其是黄色),循序渐进地掌握调色和绘制技巧,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作业打下基础。)

  三、自由创作,趣味表现

  1、作品欣赏,开拓思维

  课件展示富有趣味的明度渐变作品(图21~23),让学生感受到明度渐变表现形式的多样。

  (说明:通过作品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新奇的表现形式让明度渐变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有高涨的创作热情。)

  2、创作表现

  创作一幅有趣的明度渐变作品。

  作业要求:

  a.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也可独立完成。

  b.构思巧妙有新意。

  c.认真细致地完成作业。

  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作业时巡回辅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引导纠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个性化创作,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作业特点,提出好的建议,不仅能使创作更加完善,而且有助于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

  四、作业展评,课题延伸

  1、展示各组作品(图24~34),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赏析。

  a.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大家学习了明度渐变的知识,掌握了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创作了漂亮有趣的作品,同学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

  b.学生自评、互评:

  说说本组作品体现了明度渐变的哪些特点吗?(纵深感、立体感、节奏感)

  作品哪一部分最让人满意,哪一部分有待改善?

  你最欣赏哪件作品,说说这件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c.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提醒学生在今后的美术学习需注意的方面。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本环节在各组作业完成后,将所有作品一起呈现出来,让学生欣赏、比较,在欣赏中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优点,在比较中“比”出他人的缺点,也“比”出自己的不足,而针对作品提出的改进意见则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升了学生的欣赏、判断、概括表达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

  2、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明度渐变(天空的色彩、荷花花瓣的色彩……)和明度渐变在生活中的运用(车身装饰、服装面料……),鼓励学生用明度渐变装饰生活、美化生活。

  (设计意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植根于生活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用所学色彩知识美化生活,以自己的知识能力改变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享受自己对美的创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在我校举行“聚焦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开放课活动。我是美术课的主讲老师刘红娟,有幸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我很高兴!

  一把剪刀,一些纸片,魔术般的变成了彩球。既美化了我们的环境,又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第七课《彩球的设计》。下面我从对教材的把握、教法学法的运用、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 用一种或两种正多边形可以组合二十余种不同的球体。如果设计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留出插接口,再按一定规律组合,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富有个性的球体。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美育目标: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了解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特点。知识目标:学习插接彩球的创作、设计步骤和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是了解彩球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插接规律。教学难点是做出新颖、美观有创意的彩球作品。

  二、灵活运用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都坚信自己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帮助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闪光点”。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热忱,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来组织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比较,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层层推进说程序: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欣赏导入,了解彩球的作用。

  首先我以一段杂技表演《狮舞》来开课。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不断的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他们自觉的进入情境。然后,我适时引导,将学生的眼球定格在彩球上,彩球的作用不言而喻。随即,我出示一个镂空的大彩球,迅速导入课题。 欣赏生活中的彩球,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欣赏水平。

  二、自主合作,探究彩球的制作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分两步进行:(一) 观看课件,阅读教材,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二)观察比较,合作研讨,正多边形插接球体的规律。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学会发现、欣赏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并自己总结出制作方法。

  三、教师示范,演示彩球的制作要点。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课前,我制作示范作品的时候,发现制作彩球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我相信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删繁就简,找到规律,抓住要点,就一定能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彩球。基于这种考虑,我将设计和制作中的知识要点总结出来,拍摄成短片,在上课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创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四、学生制作,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课上合作,就会考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是否能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增进友谊、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养意志品质。

  五、展示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开展互动式参观、交流活动,能增强学生对创作的自信心与评议能力。鼓励学生用欣赏、宽容的态度多角度的评价。这样,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生活和美化生活。在学习彩球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学生要观察分析、要自主探究、要大胆创新。

  四、提高课效说反思: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纵观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综合我的个人感受,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上,我还成功运用了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教学模式。令我惊喜的是,同学们的作品有的很精美,很有创意,多有独到之处。有的虽然不是非常完美,但是稚嫩的创意和制作中的小小失误,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能说明他们在思考,在体验失败与成功的过程。当看到同学们为解决了一个个难点问题而欣喜不已的时候,当看到同学们为成功插接出一个个彩球而笑逐颜开的时候,我坚信我的开放式的美术教学课堂是正确的。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恳请在坐的各位专家和同行,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这个童话故事在本册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运用“-----的------”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夏夜景色美,同时也领悟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描述: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想去看看吧!)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配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教学时,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着重学习小蚂蚁与睡莲姑姑的对话。这时用多媒体出示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体会朗读,在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两种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时候,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夏夜的美丽,从中领悟到文中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4、朗读训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一年级学生物朗读训练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接着进行跟录音读,模仿读,想象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美,进行领悟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进美丽的夏夜.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读,边读边思考:“星星为什么高兴?”

  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是囿于“只能意合,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创作想象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描绘一幅反映夏夜最美的图画。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作画时,教师可用上音乐渲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夏天的夜晚,幻想着夏夜色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夏夜的美丽景色。

  我想在上课时,如果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那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会水到渠成。

说课稿 篇6

  《小括号》是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的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括号》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2中出现,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重在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在一年级新教材中,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从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最终落脚点是运算顺序,强调的是算法。在这里,小括号的出现,也增加了式题的变化,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因此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白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有一定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口算学习中,会用圈、画等符号标注口算过程,这为学生“创造”小括号提供了素材。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知识经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计算。

  2、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思考——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尝试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适时指导并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维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计算的顺序。

  3、巩固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首先通过一分钟常规口算练习,将学生的计算训练落实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再通过一组加、减两步式题口算,回顾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二)引导与尝试

  从三个层次进行新知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教材74页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直观操作,为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并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形成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的过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训练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抽象成算式,使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思维过程。

  然后聚焦到“先加后减”的方法,通过尝试将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算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不能先算加法该怎么办?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进而想办法“创造”符号,最后统一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3、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主要是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经历了刚才的“创造”过程,已经初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再通过几个式题练习,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总结归纳出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运用

  做一做:通过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练习十七第3题:通过一道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摘苹果: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巩固运算顺序。低年级学生要保持长久的学习状态,必须有吸引他们的内容,摘苹果增强计算的趣味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继续参与的积极性。

【精选说课稿6篇】相关文章:

1.海燕说课稿精选

2.2015说课稿精选

3.《项链》说课稿精选

4.《燕子》精选说课稿

5.【精选】说课稿集合5篇

6.【精选】说课稿4篇

7.【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8.精选说课稿3篇

9.【精选】说课稿合集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