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10:02: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先说一下教材,《各种各样的车》是省编主题活动《汽车家族》的第二个内容,车在生活中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孩子周末游玩需要车,上学较远需要车,大车、小车、公共汽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车。而且孩子对车兴趣浓厚,通过对车子的进一步了解,借助对各种车子的理解、探究、设计,让孩子了解乘车的基本安全问题。对各种各样的汽车更全面的了解,使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2.目标定位: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预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增进对各类车子的名称、外形特征及功能的认识。

  2)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知道的车。

  3)尝试大胆设计各种车

  这次活动的重点是:增进对各类车子的名称、外形特征及功能的认识。

  活动的难点是:尝试大胆设计各种车。重难点的突破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具体分析阐述。

  3.材料准备:为使活动目标更好地达成,需做以下准备

  1)各种汽车的玩具和图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各种各样的汽车展

  3)纸、笔;半成品的盒子、双面胶、彩色卡纸、圆形盖子

  二、说教法:

  教要有法,本活动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 “讨论法”下面我对所运用的教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让幼儿通过视、听觉获取有关汽车种类和功能。更直观了解各种各样的车,帮助幼儿提升原有的经验,又为后面的设计做好知识准备。

  2.讨论法:幼儿通过交流各种各样的车达到共同学习,通过讨论充分发表对汽车的了解。引导幼儿通过自由和集中交流,大胆和同伴、老师对自己所了解的各种各样的汽车进行交流讨论,使幼儿的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说学法

  为了让幼儿的学习具有实效性,采用的学法主要有:多感官参与法、体验法

  1.多感官参与法:《纲要》提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过程和结果。通过系列情景,支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学习、探究,增进对各种各样的汽车的认识。

  2.尝试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设计运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各种汽车,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说教学程序

  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我将沿着1.自由参观2.分享交流3.观看提升4.分组设计这了四个环节,来突破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实现活动目标。

  1.自由参观车展

  本环节将带幼儿进入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展览会上的车,你认识哪一辆,它长得什么样?有什么功能?”让孩子有目的的去观察和思考。

  让幼儿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车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这辆车的功能。目的是让幼儿围绕教师的问题,与同伴的积极互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对汽车种类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了解各种各样车的兴趣,同时也给幼儿敢说、乐说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本环节需要7分钟。

  2.分享与交流

  幼儿看、玩之后,一定很想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就让幼儿拿着自己认识的玩具汽车或者图片进行集中交流。帮助幼儿把之前的零碎知识加以整理、整合。因此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细致地引导,使幼儿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己认识的车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车有的功能。同时老师还要把汽车的基本特征加以小结,提高了幼儿的思维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本环节需要6分钟

  3.观看多媒体

  将幼儿平时较少看到的汽车的种类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幼儿,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个环节需要5分钟。

  重点的达成主要采用幼儿经验的交流分享和老师的整理、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提升,直观地认识了解各类车子的名称、外形特征及功能。也为活动难点做好铺垫,

  4.分组设计

  以车展发出邀请为由,请幼儿谈谈如果自己是汽车设计师,最想设计什么样的车。

  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用画或者制作半成品等形式大胆设计车,教师要鼓励他们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设计,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创造。本环节需要10—12分钟。

  难点的突破:

  1)尝试法:通过材料的分层次提供、幼儿分组大胆尝试设计。

  2)赏识激励有创新能力强的孩子,给与及时地肯定。对于有难度的孩子给与具体的引导:如:喜欢什么造型的车,或将半成品简单加工即可。

  活动延伸:整个活动会自然结束,先设计好的幼儿引导他们向同伴交流,没有完成的孩子让他们继续尝试。

  五、效果预估:

  (1)本次活动从对车基本经验的建构、交流整理、多媒体的提升到想象设计,活动形式适合中班的幼儿,有利于孩子主动发现、大胆尝试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预设的目标将得到有效的落实。

  (2)但是基于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分析,在设计各种汽车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给每个孩子更大的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正所谓,老师的伸出的拐杖让每个孩子都能向前一步。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研究了力的合成,它是整个力学的一个基本的核心内容和工具,在以后曲线运动、安培力、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等方面都离不开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其地位非常重要。

  2、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对现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制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

  (2)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研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3、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共点力的合力。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说教法:

  以启发式为主线,综合运用讨论、讲解、演示、实验、课件、学生参与等。

  为了突破难点,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以加深他们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两个人一块儿抬过水,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与分力的夹角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要显得困难些,通过做实验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实验法。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计划分为以五个部分:(1)联系学生抬水的例子,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抬水最省力,引入新课。大约3分钟。(2)新授课,在引入新课的例子上,继续让学生思考:两个人抬的水,一个人也可以提起来,那么,两个人用力的效果与一个人用力的效果是否是相同的。提出问题:两个力的合成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法则。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进行探讨。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学生做图的能力。做完习题后让学生组内相互交流得出统一答案。老师纠正错误答案后,进行下一个问题,小组内讨论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夹角之间的关系。这整个过程大约30分钟。

  (3)过关检测,10分钟左右。

  (4)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大约2分钟。(5)布置作业,1分钟。五、板书设计:力的合成一、合力,分力

  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四、力的合成

  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浓浓乡土情》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浓浓乡土情》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多方面的了解家乡。本课的设计主旨是通过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风采,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 2.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从而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考察和了解家乡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难点: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子课件(1)各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画面 (2)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图片。

  2.教师准备视频歌曲《蒙古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3.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一个民族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

  五、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选择直观教学法、合作交流法、集体讨论法、活动探究法,因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师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六、说学法

  本课的学法有:学生自主探究法,角色扮演法,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七、说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诱趣入题

  课件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播放完后,问学生此歌是赞美什么地方的?孩子们会很自然说:“家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的特点、文化风采,从而导入新课,学习了解我们家乡的文化风采。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走进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看图学文

  1、课件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画面,并讲解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风采,结合课本,第一组画面是赛龙舟、泼水节,第二组是不同地方的方言,第三组是不同地方的手工艺术品。

  2、让学生在图中找到自己的家乡张北,说一说张北的文化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文化风采的范畴,然后说出自己家乡的一些风采,这样教学符合学生感受、体验、领悟的情感过程。

  (三)、课堂教学延伸

  1、让同学扮演不同地区的小朋友,让大家猜是什么地方的小朋友,同时在课件图上找到相应的地方。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激励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采。

  八、作业布置

  学生自己当小记者回家采访家中的老人简单了解这些文化风采的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更加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为下节课做准备。

  九、板书设计

  浓浓乡土情

  我的家乡 可爱

  热爱

  我们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本课的重点和导航要求,使它能为教学目标的达到构建视觉框架。

说课稿 篇4

  一、 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

  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

  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 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 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并对文章进行小结。

  环节三拓展延伸,在课文内容分析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拓展题目:

  下列几种职业,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实际并说说你的理由。

  网络工程师 、厨师、护士、模特、服装设计师、保姆、收银员、业务员、

  主持人、文秘、出纳、会计、市场营销、导游、景点讲解员、部门经理、

  维修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计算机程序员

  此举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现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重面子、好风光等不切合自己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此文对自己就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课堂的最后我送给学生两句话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既教授了文化知识又传授了就业经验,学生收获颇丰,给本文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环节四作业布置,仿照“马克思的自白”,写一份“我的自白”与职业规划。

  此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树立奋斗目标,从而在就业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双绞线的制作》选自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局域网建设与管理看图实训教程》课本里的第二章第二节。

  课本第一章介绍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的概念、网络的分类、联网的基本硬件设备,学生在理论上大体认识了网络,本节课重点放在组网的实战方面——双绞线的制作,让学生学会双绞线的制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络的兴趣,并为下一章《组建局域网》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网线规格(EIA/TIA568B)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环境。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联网硬件设备的认识,加深对网络的理解,提高络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坚强的自信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做一个勤奋好学,竞争意识强,脚踏实地的国家栋梁之才。

  3、教学重点:双绞线的制作

  4、教学难点:网线外部绝缘线的剥法

  压制水晶头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就会事半功倍。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因此,我将采用“示范+实操”的教学方法,具体是:

  1、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我通过课件向学生讲授制作双绞线的步骤,同时通过展示平台和投影仪将双绞线制作的全过程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能很好的看清双绞线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掌握制作方法。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正确的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及学习能力。

  3、练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分组练习,使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掌握双绞线制作的操作技能。

  教学设备:

  1、教师:电脑、展示台、投影仪、压线钳、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约1M)、测线器。

  2、学生:压线钳、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约1M)、测线器。

  三、说学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力争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我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领悟到制作双绞线的要点和难点,再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边思考边操作,遇到难点及时提问,互相请教,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拟定以下学法:

  1、观察法:教师演示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熟悉操作步骤,体会操作重点和难点。

  2、主动探究法: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操作,勇于实践,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共45分钟)

  (一)、复习导入(4分钟)

  1、课件引入,重温“网络”概念。

  通过“网络”概念的课件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导入本课内容。

  “网络”概念:

  计算机双绞线交换机双绞线计算机

  2、设置疑问,出示教学目标。

  提问:是不是直接用双绞线就可以完成连接了呢?

  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一段原始的双绞线(既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双绞线)、一块网卡和一台交换机,引导学生注意这三样东西的接口,让学生认识到原始的双绞线根本不能把网卡和交换机连接起来,从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双绞线的制作。

  (二)、新课讲解(11分钟)

  1、通过投影仪展示双绞线制作材料,讲解设备使用方法:

  使用展示平台,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制作双绞线所用到的材料和设备: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压线钳、测线器。让学生清楚看到实物,并就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一一讲解。展示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水晶头和超五类UTP双绞线(前一章已学)的特点,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效果。通过讲解压线钳和测线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两样工具的使用,为下一步双绞线制作做好准备。

  2、演示、讲解双绞线的制作过程:

  (1)、剥线。剥线就是利用压线钳剥线刃口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1。5cm左右。剥线在网线的制作过程中算是一个难点,在剥双绞线外皮时,手握压线钳要适当,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小,就会损伤内部线芯,甚至会把线芯剪断;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大,就不能割断双绞线的外皮。所以我在剥线操作演示中,会将正确的剥线方法和常见的错误剥线方法进行对比演示,并在对比过程中强调正确性。通过对比讲解,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正确地方法,减少出错的几率。在操作演示过程中,教育学生使用设备要注意安全,爱护学校的设备。

  (2)、理线。理线就是把剥好的双绞线里的4股8根线芯按照EIA/TIA568B规格(左起: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进行排列并整理好,常见的错误理线方法就是将绿色线放到第4只脚的位置,即:白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棕——棕。所以我通过课件的形式用投影仪把EIA/TIA568B规格排列的样图展示在大屏幕上,通过展示平台和投影仪把理线的过程展示在大屏幕上,方便学生记忆和掌握。

  (3)、压线。压线就是把排列并剪好的双绞线压入水晶头的过程。这步操作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关键在于水晶头接头处,双绞线的外保护层需要插入水晶头5mm以上,而不能在接头外,因为当双绞线受到外界的拉力时受力的是整个电缆,否则受力的是双绞线内部线芯和接头连接的金属部分,容易造成脱落。为了说明这点,我将用正确的压制方法制作一个水晶头,同时也用错误的方法制作一个水晶头,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通过对比演示,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正确的压线方法。因为在压制水晶头过程中如果出错,这个水晶头就报废了,所以教育学生制作压线过程中要细心,先观察好后再动手,尽量做到一步到位,避免因出错造成的浪费,发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华美德。

  (4)、测试。双绞线制作完成后,为了验证其连通性的好坏,需要使用测线器进行测试。这里通过投影仪向学生介绍测线器的使用和测试双绞线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24分钟)

  巩固课堂知识是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我安排了如下的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一条T568B规格双绞线的制作,并使用测线器测试通过。

  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练习,让他们消化操作,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分组练习的好处在于人人动手操作,不懂之处可以问同组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沟通、互相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并且通过学生组与组之间比赛式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我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分析、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请同组学生给予帮助,鼓励他们多动手操作,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其他同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小组制作合格与不合格的网线)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进行简单点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同时归纳总结本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学生课后要多加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布置作业(1分钟)

  课本P36——P37,本章练习。通过做习题加深理解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我是____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晏子使楚》。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晏子使楚》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1课,《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晏子出使楚国的背景。第3——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楚王侮辱晏子安排了三件事情即: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却被晏子一一反驳的过程。第6自然段即是第三部分,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二部分详细记叙了事情的经过,第三部分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朴实,适合积累,能有效的丰富学生的语言世界。阅读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品味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晏子的魅力是本文语言学习的重点。

  ★这一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几处晏子回应楚王的侮辱的话 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作为教者的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感性的认知世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达到积累、运用就成为教学的重点。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就在于训练学生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简析,基于对学生年龄特征的估计,以及针对编者编排意图的揣摩,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 8 个字,会写 14 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侮辱、敝国、面不改色、尊重”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学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会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品味晏子语言之妙。

  教学目标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对于上面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教学难点是:初步领会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理解晏子的智慧。

  三、说教学理念

  (★过渡语)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能有效地体会晏子巧妙机智应对楚王的侮辱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我相信让学生自己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力求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教学流程

  (★过渡语)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真实展开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一)导入 (二)初读 (三)品读 (四)拓展 (五)总结

  (一)导入板块 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生读课题,师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从课题“晏子使楚”中,你知道了什么?(晏子出使楚国。)

  是啊,晏子出使楚国,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他出使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晏子去楚国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了开门见山法直接板书课题导入了新课,关注了课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从这个题目入手往往能生发教学的切入点,因此,我刚才让同学说说你从“晏子使楚”这个题目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晏子出使楚国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力图体现“课未始,已成基调”的教学节奏。

  (二)初读板块

  在初读板块,我要达成两个目标。一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教师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纠偏字音:乘(第四声)机 枳(翘舌,第三声)大夫(注意多音字,这里念da fu)

  注意字形:晏 辱 (都为上下结构)柑橘 枳(注意偏旁同为:木)

  在字义方面,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查字典、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相机理解,比如:侮辱、尊重、大夫、盗贼等。

  二是在学生初读过后,对于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是让学生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随机梳理板书,达成感知的目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我主要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对文章的把握,作为感知的侧重点,以求学生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板块

  (★过渡语)这样子,我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具体步骤化的表述方式,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

  细读第3自然段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标注出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语句,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找出晏子回击楚王的话,自由朗读,根据提示谈谈晏子语言之妙。(让学生自由说理)

  (3)晏子回击的结果如何?(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4)楚王开城门是无奈的,否则就要承认楚国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让我们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步: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第4、5自然段。

  第三步: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第四步:总观全文,理解结构(3分)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我紧紧围绕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巧妙应对楚王侮辱充分展示学习的过程,让这一过程呈现板块状、步骤化,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不断地走来回,大力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在学生自我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教者适时地作出点拨、指导,从而让学生对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从而达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板块

  (★过渡语)接着我就进入到第四板块的教学,巩固深化、拓展延伸。这里我主要安排如下的语言实践。

  1、排练课本剧: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并给出每集剧本的剧名。

  2、课外拓展练习: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而我恰恰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力求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发展语言素养。

  (五)总结板块

  (★过渡语)最后,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这时候我这样做全课的总结:本文通过讲述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给予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齐国尊严的故事。展现了晏子外交语言的精妙与机智。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神奇的小罗盘》一课。课文写的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幼年时的故事,反映出他从小就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课文的特点是没有说明罗盘里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这样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思考、探索的欲望。

  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和认读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通过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章内涵,明白道理。(以上两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知道爱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研究,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如下理念: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三、以读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感受、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展示实物,给学生时间动手摆弄小罗盘,进而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玩意儿?因为不同于学生平时的玩具,学生可能会说有意思的、好玩的、新奇的。抓住学生答案,引出课题,探讨小罗盘的特点。

  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找到有关“奇”的词,奇怪、好奇、新奇、神奇,面对四个近义词,让学生再读文,体会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新奇、神奇是在描写小罗盘,奇怪、好奇是描写爱因斯坦感受的。根据板书让学生质疑,小罗盘为什么由新奇转变为神奇?小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对小罗盘产生好奇心?以“奇”为线,进而体会他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

  先请学生找到描写小罗盘新奇(即小罗盘的样子)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新奇的特点。再请三名学生上台模仿爱因斯坦的三次不同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转一个方向,捧在胸前,身体扭过去,再拉回来,变化各种方式,同时体会小罗盘的变化:红色指针仍旧指向北方;红色指针还是只向北方,那根针始终不肯改变方向。教师课件出现这三句话。使学生通过动作演示体验式学习,句式的对比,体会出仍旧、还是、始终的含义,并训练三次读的感情,体验三次读的层次,训练朗读,体验感情。使学生觉得小罗盘真的神奇。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小爱因斯坦的提问中知道爱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研究,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出示对比句,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你就是小爱因斯坦,你在想些什么?使学生明白爱因斯坦“沉思”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答案,同时也理解了“沉思”这个词的意思。再通过对比读,体会“总是”的含义,再一次进行文本对话,通过小爱因斯坦的提问,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从前面的动作体验、情感渐进体验的基础上发表意见,从而体会爱因斯坦是一个会观察、爱思考的孩子,突破难点。创设情境,你相对小爱因斯坦说什么?

  最后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揭示小罗盘的奥秘,引导学生说说面对神奇的小罗盘,自己和爱因斯坦一起从疑问、探究、揭开奥秘的过程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9

  《松鼠的尾巴》是一篇常识性的科学童话,通过3个故事把小松鼠在不同的情况下三次发挥尾巴不同的作用,解决了问题。其中二、三、四小节具体描写了小松鼠尾巴的作用。想象丰富,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性强,能够吸引孩子,同时语言浅显,又便于独立阅读。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一、关注字词、重在积累

  低年级的语文,字词教学仍是重点,在第一教时已经解决了生字的读音及字形,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词义的理解放入到具体的语境,结合故事的学习进行理解,如紧追不舍、无影无踪等词,将词语的理解和朗读结合起来,和读懂课文结合起来,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对词义有比较深的印象。这样的学习必将牢牢地铭记在学生的心间,此外,本课出现了较多的多音字,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切实做到,将语文课上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

  二、朗读感悟、入情入境

  小松鼠从一开始找不到扫帚而困惑,到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而很高兴;又在危险时刻,在妈妈的提醒下,及时发现自己的尾巴能做降落伞,因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到最后寒冷的冬天来临,自己一下子就知道尾巴可以当作被子。从困惑到经过提醒明白到一下子知道自己的尾巴的作用,一步步感受到自己尾巴的顶用,这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的。

  学习这三个故事,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个故事情境中去,第一个是通过对话朗读感受当时小松鼠的困惑到最后发现扫帚的惊喜,第二个故事是通过抓住关键词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着急地向妈妈求救,读出小松鼠遇到困难的紧张和着急。第三个故事是通过教师的引读感受尾巴的神奇。整节课引导学生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主题,读中升华人物的情感,切实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自主学习、分层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在本节课我进行了尝试,在本课的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划一划,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基本上掌握了圈画语句的要点,个别几个在同桌的帮助下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体会得成功的乐趣,还有在第四小节的学习中,经过了二、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有能力自己从第四小节获取知识,于是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获取新知,异质分组,让学困生也能有所提高。真正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在最后一个环节,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智优生只借助板书就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为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为其搭建了一个脚手架,通过完成填空来完成此学习任务。既是对课文的再次梳理,也是让学生有条理、连贯的表达。

  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老师们能批评指正。谢谢!

【【实用】说课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汇总八篇

2.【实用】物理说课稿3篇

3.【实用】说课稿六篇

4.【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

5.【实用】说课稿集合5篇

6.【实用】说课稿3篇

7.【实用】说课稿8篇

8.【实用】说课稿四篇

9.【实用】说课稿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