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1-06-10 19:07: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二节的

  内容。生物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之后来学习生物的进化,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生物进化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关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内容分为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自然选择学说”三部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基础,在本章和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进化”的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认同生

  物进化的观点。”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说明 》中关于“生物进化”的测试水平为“Ⅰ ”级,属于

  了解层次。(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 进化的。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规律。

  3. 简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4.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在观察相关生物化石、形态构造等图片过程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析综合能力。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态度。

  2. 学习达尔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能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和揭示生物的进化。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课时安排及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第二课时: 自然选择学说

  2、教师准备:视频、图片、资料、器材等。

  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及自制“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

  二、说教法

  本节课始终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以及启发式谈话法,通过问题导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三、说学法

  通过一年多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生物进化的证据及主要历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

  提问:现在还有恐龙吗?我们怎么知道以前有恐龙存在?有哪些证据能说明生物是进化而来

  的呢? 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二)、探究新知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 古生物学证据——化石

  组织学生观察三叶虫化石、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化石图片。学生观察、分析、

  讨论后,总结出化石的概念(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

  思考与交流1: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收集的化石资料,化石证据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2.展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并提问::从地层中化石的生物结构看,你发现了什么?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你能进行归纳吗?

  小结:底部是早期形成的地层,上部是晚期形成的地层。总结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特点: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少,生物的结构越简单、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多,生物的结构越复杂、高等。化石在地层中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成为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也是直接的证据 。

  思考与交流2:

  从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的化石,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推测?观察始祖鸟的化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爬行动物有哪些相似点?(始祖鸟嘴里有牙齿、有爪与爬行动物相似,被覆羽毛、有翅膀、有喙又与鸟类相似。)我们从始祖鸟身上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该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想一想,生物的进化除了化石以外,还有哪些证据?

  (2).胚胎学证据

  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很多,但无论是胚胎学的证据还是古生物学证据,科学家通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向学生展示八种脊椎动物和人的个体发育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

  观察讨论思考:图中胚胎发育有何特点?

  (3).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观察鲸的鳍、马的前腿、猫的前肢、人的手臂、蝙蝠的翼,思考:这些动物的前肢形态、功能都不同,但相似点是什么?

  (4).分子生物学证据

  科学家还可以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细胞色素C是一种缓慢进化的蛋白质,人与下列生物细胞色素C差异数比较,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测?

  黑猩猩 0 鲨鱼 23 马 12

  向日葵 38 苍蝇 25 牛 10

  酵母菌 44 小麦 35 鸡 13

  思考: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

  2、生物进化的历程

  (1).科学家通过对一系列岩石年代的测定和排序逐渐排出了地球的历史年表,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又是如何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呢?观察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提问:从图片中可知生物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2).利用自制的“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分小组开展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3).小结:植物、动物进化的历程

  (三)、课堂小结

  一、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生物进化总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二、地球上的生命史: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前寒武纪时期──细菌、藻类时代;

  古生代时期──真核藻类、无脊椎动物、裸蕨植物、鱼类、

  蕨类和两栖类时代;

  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和爬行类时代;(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哺乳类时代;人类时代、现代动物、植物。

  (四).巩固提升: 1.自我检测: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 题集锦(一)

  (07年)11.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始祖鸟和孔子鸟等化石证实了现在的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

  (08年)11、下列各项中,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不相符合的是:( )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个体小到个体大

  (09年)7.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从简单到复杂;② ---------- ;③ ---------- ;

  (10年)7.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 --------- ,结构------- 。

  (11年)5.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 ;② -------- ;③从低等到高等。

  (13年)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B、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C、体形小的生物→体形大的生物 D、结构简单的生物→结构

  10、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物、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藻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鸟类、裸子植物 D、哺乳类、被子植物

  2.《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P4-6

  五.板书设计(略)


生物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同种生物的差异性》。

  一、教材地位分析

  1. 说教材

  本 节内容选自华师大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本章主要以生物物种多样性为线索来阐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节课程内容在第三章中具有不 可代替的重要地位,是第一节《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延伸,它具体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教材以具体的实物、图片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完成探究过程,以人和同种植物存在的差异来使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说学情

  学生对物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教材中的“性状”的含义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一定的知识障碍,通过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此外,初一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对具体的实物、图像及课堂活动比较感兴趣。他们已经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思考,而且思维 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借助活动、媒体手段加强直观性、形象性,引导学生发展抽象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说出人的相貌、指纹和血型的差异及各种类别。

  (2)、给出同种生物不同个体,能比较并说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物、图片、指纹等的处理,学会收集信息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处理 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发展表达和交流能力,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人或同种植物间存在的差异性,意识到自我的独特性,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

  (2)、在课程中学习体会生命的奇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同种生物的差异性

  难点:性状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贯穿着探究。本堂课教师以“引导——探究”教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感性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观察、学习实验探究、学习分析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自主地位。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会用"知识。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教具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影视录像、作业本A、印泥、植物实物

  六、教学过程

  1. 课前自主学习准备

  在上节课结束时布置任务:

  1)关注某同学的容貌特征,进行不超过100字的书面记录。

  2)根据作业本A上P28第10题的表格,全班自由采集同一植物、不同植株的4张成熟的叶片进行观察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准备资源,同时锻炼学生能力并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学习准备。)

  2. 引课

  1)猜猜他(她)是谁?

  抽选同学依照课前准备描述一位同学的相貌特征并叫其他同学猜测,并说说猜对的依据。(学生提出的相貌特征有的是性状表现,有的不是,要及时进行比较区别)。

  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此活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比较——突破

  对性状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理解性状为下面学习找到突破口,做好了基础准备。

  经过前面的描述,进行欣赏人的差异性,再引入性状的概念,学生比较好接受,达到突破难点的目标。

  3、 新课的展开

  1)同种动物的性状差异

  ① 人的性状差异

  人的外貌有什么差异吗?

  活动一:将学生分小组,要求小组中每位同学以其他组员为对象,根据表格1. 2的内容,比较同学之间、学生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差异

  活动二:根据表格3比较不同人种之间的相貌的差异

  通过活动比较同学之间、学生自己与父母之间相貌的差异以及不同人种之间相貌的差异,从身边熟悉的同学、亲人出发进行活动探究,用发现的事实印证课本知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达到理解人外貌差异的目标。

  人的指纹差异

  首先欣赏有趣的指纹,再利用指纹开锁提供很好的问题情境,学生生活中熟悉但并不明白机理,能引起强烈的兴趣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对目标的实现效果明显。并能使学生体会到本节课科学知识巨大的实用性。

  活动三:观察人的指纹 课前让学生在作业本A上P28第11题的表格中用印泥取指纹,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看课本P74图3.2.2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指纹。

  提问从活动结果看,大家有什么体会,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人的指纹具有差异性

  过渡:

  让学生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讨论人类这一特征除了作指纹锁之外,还有哪些用处。其中同学们会提到帮助警察破案,教师提问学生:公安人员侦破案件时,除了常用的指纹鉴别,你还知道可以运用什么方式?这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自然引出用“血型”。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

  调查统计同学的血型,感悟到同种生物之间有差异

  通过自己讨论总结得出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建立,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提高。

  【提问】:

  人作为动物的一个物种,在物种内有差异,那么其他动物呢?

  在学习完人的性状差异后,通过对生活的实际经验,总结出其他动物也存在性状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思考】:人作为一种生物,存在着相貌、指纹、血型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其他属于同一物种的植物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差异?

  2)同种植物性状的差异

  (1)【投影】:

  展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获得的作业本A上P28第10题的表格。

  (2)【实物展示】:

  请学生上台出示收集到的实物(同一种植物不同植株的树叶)。

  (3)【视频】:播放同一棵树上摘的四片成熟的叶子并比较他们的性状的差异性。

  (4)图片比较同一植物的果实性状的差异性

  【课堂讨论】:

  组织同学交流讨论,总结得出同种植物不仅叶、果实的性状有差异,其它器官也存在性状的差异,从而得出同种植物性状的差异。

  (利用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大,主体性强,不需要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进一步把已接受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这样使该块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自然完成教学任务,且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引申和拓展。对探究活动的反馈同时也指导学生改善提升探究能力。)

  4、 课堂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小结本课内容,从人、其他动物和植物的性状差异上总结出同种生物的性状具有差异性。同时提升主题:同种生物的差异性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再一次让学生通过主动思维,从全局的高度清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使其条理化、系统化。)

  七、板书设计:

  1. 人的性状存在差异

  同种生物的性状具有差异性

  (1)相貌:肤色、眼睛、鼻子等差异

  (2)指纹:五种类型

  (3)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

  2. 其他同种动物性状也有差异

  3. 同种植物的性状存在差异: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

  八、反馈作业练习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题

  (强化知识,促进保持和迁移,同时测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科学作业本练习;调查频临灭绝的物种及它们的性状特征。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并为下堂课铺垫。)

生物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本节课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事例、图片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去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能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平衡,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平衡。

  3、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分析资料、判断是非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

  ①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收集资料和图片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一阶段的学生,能够独立的阅读文章和进行简单的探究;对各种知识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以构建“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事例、图片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去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资源利用☆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利用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使用多种媒体手段插入大量图片、音乐、影像等资料。同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首先,查找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采取措施的资料。准备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其次,我让学生课外分组查找资料:⑴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⑵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⑶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

  个生态系统的意义;⑷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⑸调查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①上集镇生态环境的现状如何?②目前上集存在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③上集人民目前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如何?④存在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意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当你走进一片森林,当你走进一片花的海洋,当你遨游在清澈河水中,当你欣赏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面时,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然而,当你发现你曾经去过的森林、曾经走过的花海已经不复存在了,当你遨游过的河水也已经污浊不堪了,你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人类的活动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意图:从身边最常见的景观——林立的楼群、拥挤的车辆、密布的游艇切入主题,易引起学生的深思。同时,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

  二、学习目标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平衡,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平衡。

  3、了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4、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针对教科书中破坏环境的4幅插图实例“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以及“外来物种”,围绕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交流。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会在学生中间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恶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出路。”

  【意图:这一环节教师采用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破坏的进一步认识,感受到环保责任的重大。“深幽的原始丛林为底,衬托着在树桩秃地中哭泣的老妇;碧草青天的大草原,衬托着滚滚的沙尘暴;……。书中图片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只是用来抛砖引,在这里教师着重锻炼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手中调查资料的处理以及灵活的应用能力。】

  四、抒发情怀、反省自己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畅谈去过的风景区,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展示美丽的祖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认识周围的破坏行为举一些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起预测可能带给我们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日常的一些小活动可能都会影响甚至破坏环境,启发学生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做起。

  【意图:通过新明的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谋士在行动——“我为环保献一策”

  面对人类的种种破坏,大自然已向人类发出了黄牌警告,警钟为谁而鸣?为你、为我、为他、为大家…面对地球——母亲的呼救,你们有何行动?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1、请你为电视台策划一个公益广告,倡导人们珍惜生命,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2、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后,总结出几条可行性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加倍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

  【意图: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才智的平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检阅。】

  六、学以致用

  1、在学校出一版有关环境保护的墙报

  2、借阅或上网查阅有关污染与防治的书,写一篇与此有关的小论文

  【意图:课后探究论文的撰写是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收获阶段,是学生研究成果的结晶。为激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教师挑选优秀学生作品,在

  校园举办了成果展,同时在全校掀起“爱家乡,我环保”的热潮。】

  ★课后反思★

  1、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仅局限于教师这单一途径,在信息时代,我深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不断的督促自己不断进步,现在特别是我们这些综合学科的教师也必须是一个知识多元化的教师。

  2、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打造“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的和谐学风,把学生推向自学。教师的责任更为重要,应做好学生探究的舵手,为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创设出适合他们的问题情境,采用“我是一名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成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殿堂,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3、授课中的不足是: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改进措施是让学生把各组的成果以墙报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于教室或学校宣传栏。

生物说课稿 篇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四、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入侵者》被选录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这个单元的课文共五篇,《生物入侵者》排在第四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生物入侵者》介绍了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属于自读课文。学习本文,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的概念。学生对说明文要素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相关知识。

  ②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增强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生物入侵者”的含义,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二、 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的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加以适当的点拨。以突出教学重点。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延伸拓展法。对是否赞成干预生物入侵这个观点的辩论有利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说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早就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

  1. 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 (1分钟)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在湖南长沙,面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枝黄花——云南滇池扰乱一池春水的水葫芦,人们却痛下杀手,欲赶尽灭绝,为什么?请走进《生物入侵者》。

  设计说明:这一导入简洁、精练,可筑起学生的.情感之堤,引发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二)自主释题,引发阅读兴趣 (5分钟)

  读课题,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入侵”和“生物入侵”的含义,再谈读题后你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设计说明: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的这种心理比成人更强烈。应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其解释由学生自主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通过读题明白文体,了解文章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文本——构建探究平台 (20分钟)

  自主阅读,并探究讨论。

  1.在文中勾画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2.文章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还讲了哪些内容?

  3.你认为学习本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试拟出本文学习目标。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及时板书)

  ……

  设计说明:探究性学习仍需以文本为支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并突出教学重点 。

  (四)合作交流——畅谈探究收获 (5分钟)

  文章标题为《生物入侵者》,全文都起笔于生物入侵,落笔于启示,在平实、准确的说明中诠释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现象,使人读后可产生理性思考,那么,学完本文后,你有何收获呢?

  提示:收获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还可以是思想上的,用“学完此文,我明白了……收获了……”的句式理性地叙述自己的提升、认识和思想的升华。设计说明: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联系自我,勤于思索,初二学生进入思想,性格,生理发育期,求知欲,表现欲都很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验学习语文之乐。

  (五)唇枪舌剑——实践中高瞻远瞩 (12分钟)

  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设计说明:辩论问题本身并没有是与非的定论,但在辩论、求证的过程中,让学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出个性的张扬,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精神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在思维的自由与活跃中突破教学难点。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设计说明:第一题是为了明确词语积累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第二题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关注人生。

  四、说板书设计:《生物入侵者》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及危害:毁灭物种、经济损失(2-4段)

  生物人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径:跨国贸易(5段)

  揭示态度:不同(6-7段)

  采取措施:(8段)

  设计说明:此板书可以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主要内容与写法简明清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便于学习、模仿和提高。并且具有艺术的美感。

  五、 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迪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学生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学习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绿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机物。这两节知识是连贯的,顺接起来也非常自然。内容上本节主要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里有三个演示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上分析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标设定

  依据新课标,紧扣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强化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落实动手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课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并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首先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推测: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时我会顺着学生的思路,设置思维的障碍: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是由学生讨论交流,并上台演示实验,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我将教材中的三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分小组自学加讨论,研究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选拔学生上讲台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观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实验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验,教师只是个引导组织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过程,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观察时要伴随思考。给学生质疑。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讨论,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善于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长处,交流方法。在学完呼吸作用后,立即列表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分别,也让他们看到比较法简洁实用的优势。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认识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实,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设计的是利用12分种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习和伴随的习题,在这当中,有问题随时提问,讨论,交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9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精选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生物说课稿三篇

2.新课标生物说课稿

3.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

4.初中生物《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范文

5.生物说课稿:《输血与血型》

6.生物教师教学说课稿

7.精选说课稿汇总8篇

8.【精选】说课稿汇总8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